写作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写作文让我们理解每一个经历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乡风俗作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家乡风俗作文篇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为隆重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湖北省咸宁市,春节也是最为欢乐祥和的日子。
大年初一一大早,整个村子就热闹起来了。各家各户的年轻人都穿戴一新,成群结队的,到村子里面的长辈家里去拜年。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迎接来拜年的人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嘴里说着一些祝福的'话语,拜年啦,拜年啦。小朋友们忙着吃零食,放鞭炮;大人们忙着招待客人,大家都既忙碌又开心!
在我的家乡一件有年味的事情就是舞龙了。大年初一,除了年轻人去给长辈拜年,还有村子里专门的舞龙队伍来给各家各户拜年,他们走街串巷的,基本上每一家都会去。只见舞龙的队伍停在一户人家的门口。主人早已把院门打开,点燃铺在地上的烟花爆竹。在一片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龙就舞进了院子里。领头的人对得这家的主人说着一些祝福的话,其他的人就在院子里舞起龙来。如果遇到的是刚刚乔迁新居的家庭,龙舞的时间就更长了,舞龙的情形也更加有趣。十几个人一起舞龙,每个人执着一根木棍,木棍上是龙身体的各个部分。舞龙的人的动作时而慢,时而快,有时还会跳起来,龙便随着动作时而曲,时而直,时而腾空,时而落地。最精彩的是表演“双龙戏珠”。只见一人手持一个“珠子”,其余人舞着两条龙,跟着珠子跑,争抢着珠子,做出各种花式的动作,互不相让。这时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家会在舞龙的同时燃放鞭炮,两条龙就在鞭炮声中上下翻飞,活灵活现,加上舞龙队的唢呐声,锣鼓声,煞是威武!
我家乡的春节,十分的热闹,又有着大城市所没有的年味。我们吃着腊肉、腊鱼;燃放着五彩的烟花爆竹,看着舞龙舞狮。正因为有了这些东西,我才觉得在家乡的春节,有着深深的年味!
家乡风俗作文篇2
你听说过拗九节吗?这可是福州特有的一个节日哦!
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从清代史学家林祖熹的这句拗九小诗里,你是不是嗅到了这个节日里的甜粥香呢?跟我一起来看看这粥为什么能让诗人们难以忘怀吧!
过年回老家时,正是临近正月廿九,总听得家家户户都在说要准备拗九粥了。我当时很好奇,这拗九粥是什么呢?便去问了爸爸。爸爸说这是福州老家的一种习俗,到了正月廿九的时候,就要过拗九节、吃拗九粥啦!相传农历正月廿九又称后九节、孝顺节,是福州独有的地区节日,福州方言中后与拗谐音。福州人认为,逢九不顺利,因此每年这天,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人都要过九。家里要为其煮拗九粥与太平面,祈祷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气,遇上好运,平安地跨过九的门槛。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听了这么有情义的传说,我不禁怦然心动。虽说我是个小姑娘,但是为了表达孝顺之情,我好想给爸爸妈妈熬上一碗拗九粥,给他们一个大惊喜!听姑姑说,煮拗九粥可有讲究了,要经过四道工序呢!需要备齐糯米、红枣、葡萄干、桂圆干、莲子、花生、红糖等8种材料。桂圆,圆了我的感恩梦;莲子,象征母亲培养我的链子苦心;糯米,表达了母子浓浓亲情;红枣,代表我的一颗红心;芝麻,蕴含着母亲的希望:愿我的成长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红糖,让我们泛起甜蜜绵长的思绪……这样煮出来的粥,才会色、香、味、营养一应俱全。
虽然工序有些复杂,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开始啦!首先,要将糯米浸泡30分钟,莲子、花生各用清水浸泡1小时。浸泡过的糯米不仅煮得透也香;而莲子、花生由于比较硬,必须浸泡1小时后,煮起来才容易烂。莲子中间要没心,煮的粥才不会有苦味;花生浸泡后应把上层皮脱去,粥吃起来口感才不会涩。这是第一道工序:浸泡。
将浸泡过的糯米用手捞起,重新淘洗后放置小蒸笼里,用小火蒸10分钟后起锅,加上适量的水,并将事先准备好的红枣、葡萄干、桂圆干、莲子、花生一起放进去,用饭勺搅拌,再用大火煮五分钟。这是第二道工序:蒸煮。
等到糯米开始变黏,放入一定数量的红糖,此时再用小火煮3分钟。这是第三道工序:加糖。
红糖在糯米饭里全部溶解后,用饭勺轻轻搅拌,糯米饭颜色变红,就成功了!这是第四道工序:搅拌--完成了!
我小心翼翼盛好两碗粥,端到爸爸妈妈面前,道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他们赶忙接过我手中的拗九粥,会心地笑了。我看到爸爸妈妈的眼角似乎泛出了晶莹的泪花。
一个小小的节日,一碗浓浓的甜粥,承载着福州人对亲情最深的牵挂。看到爸爸妈妈泪珠的那一刻,我也被家乡这个风俗--拗九粥所承载的孝文化感动到了。我承诺:爸爸妈妈,我今后一定要继续孝敬你们,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家乡风俗作文篇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每个节日都有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端午节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在端午节里这里大大小小的习俗就可以装一箩筐了。
说到端午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了,据说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背后可是有个故事呢,我们先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吧!
传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是他五日悲愤不已自投罗江,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来到汩罗江,想去捞屈原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的丢进河里,据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大人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模仿一位医师,拿一疼雄黄酒,倒进了江丽,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到屈原,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边缠上一圈彩丝,最终成为粽子,这就是端午节来游的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而我的家乡不是用竹筒来装竹子的,而是用粽叶来包,先将竹叶和糯米分开泡在水里,这样他的口感会更加软弱可口再后就是准备好所用的材料:线绳各种豆和蜜枣,将粽叶和糯米浸泡三小时后,然后把粽叶卷成圆锥形状,放入一层糯米中间,放入自己喜欢的食物,在碟上一层糯米,将叶子向下折到捏,再用绳子围着粽子捆一圈,一定要捆紧,不然糯米会散出来,最后放进锅里煮就行了,我们这还要煮蒜和鸡蛋与粽子一起吃,吃完早饭我们还要在自家大门插上许多爱好艾蒿,还有一种清新的味道,小孩还会佩戴香囊或者五彩绳,有辟邪的功效。
这不一样的习俗带给大家,并不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那一份难得的快乐。
家乡风俗作文篇4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家乡风俗作文篇5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端午风俗。
小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只是觉得这天有好吃的,好玩的罢了。
早早的算好了时间,得知今天是吃粽子的日子,我一大早就喜得快要发疯了。
懒得在卧室与灶房间来回周旋,我干脆搬了个小板凳来,就这么坐在奶奶跟前,看着她包粽子。
“这里脏,妮儿,你快出去。”
“没事儿,我不嫌脏。”相比关注这脏兮兮的瓦灶和墙壁,我还是更想看奶奶包粽子。
那双布满皱纹的手是多么灵巧啊!一弯,一放,一折,一绑,短短几步,短短几十秒,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便诞生了。
要煮粽子了,奶奶怕熏着我,硬是把我推出了灶房。自己留在那儿随时准备着添柴火。
望着灶房烟囱里冒出的浓浓的烟,不知为什么,我感到那次的粽子格外的甜。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在我的家乡,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油条、糖糕一类的油炸食品。雄黄油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家乡还有一个关于鸡蛋的端午风俗。在这天,我一起床奶奶就会拿来一个提前煮好的热腾腾的鸡蛋,然后让鸡蛋从我的头顶一直滚到脚尖,嘴里还念念有词“骨碌骨碌灾,小病大灾都滚下来........”滚好后,再让我把鸡蛋猛地一摔,然后立刻拿起来,剥掉壳,给我吃掉。
据说,这个习俗的由来是因为老人们坚信,热腾腾的鸡蛋可以粘走孩子们身上的一切病灾,在下一次端午节前都平平安安,幸幸福福。
端午在奶奶对我的关怀中走来,又在奶奶对我的祝福中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