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每一篇作文都是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这也是观察力的一种体现,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乡的风俗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
正月十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在这天我们必须吃汤圆,因此,汤圆成了我最爱吃的一种食物。
元宵节那天是要包汤圆的。去到外婆家里,正巧碰到外婆在包汤圆,结果我跟着外婆学了起来。外婆先用开水倒入装有糯米粉的盆子里,然后不断的用力搓面,一直搓到像橡皮泥一样有韧性,接着把面搓成宝塔的形状,后来从“宝塔”的顶上拽下一块块面团,中间掏个洞,两只手相配合把洞越搞越大,把准备好了的芝麻馅放入洞内,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
接着把洞口封住,最后把汤圆放在手心上,两只手柔和地将汤圆搓圆,我的手忍不住痒痒的,我连忙卷起袖子也包了起来。虽然我包的汤圆馅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状,但还是得到了外婆的表扬。后来我们把汤圆煮熟,到熟了以后就一个个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一个个白花花、圆滚滚的汤圆真叫人眼馋!我吃了一个汤圆以后乐呵呵的说:“汤圆象征着我们的生活团团圆圆、甜甜美美!”。
啊!家乡的汤圆,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
春节的时候,有的人在家里吃着团圆饭,有的人在忙着门上贴对联,有的人趴在窗户上正贴着窗花……而我最期盼的就是放烟花。
我在外婆家过年,等去了外婆家,和那边哥哥一碰头,便急着去了外边买了一点点的烟花,出去放。
等到天一黑,烟花便一簇接着一簇地从地方飞到天上去了。烟花在天空中非常灿烂,天空也被映得是五颜六色,非常美丽。
其实在春节这一天放烟花,还有一种开门炮仗的说法。说是每一户人,到了过春节这一日,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许个在新的一年里以旧换新,过得更好的心愿。
放完烟花后,我们就来到了外婆家里,坐等着吃年夜饭了,每年的除夕夜里,家里面的桌子上总会少不了摆上猪肉、鱼肉、鸡鸭等等,所有好吃的,这一日都放在了桌子的中间。
映着窗外的次第盛开的烟花,吃着桌上美味丰富的吃食,就这样,一年的春节便这么过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3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江南,那里山青水秀,民风纯朴,有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特别是过年的风俗历史悠久,让我既兴奋又热爱,既盼望又怀念,从不厌倦,从不遗忘。
我听大人们常说,在家乡,完整的过年是从腊月小年开始,到正月元宵为止的。每年过了小年,人们就开始紧张忙碌起来:打扫卫生、采购年货、装饰屋子、订新衣裳等等,直到大年三十,劳累了一年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里团圆。据说,过年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农历腊月三十,它可是新旧交替、辞旧迎新的关键呢。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家全体出动,一大清早就出门买买买。女人们都得下厨,准备年饭,准备美味佳肴;男人们则在大门口“应战”写春联。因为我外公是个“老秀才”,德高望重,毛笔字写得倍儿棒,所以每年都有很多邻里乡亲排长龙请他写春联,以求来年大吉大利,子孙金榜题名。大人小孩争先恐后,空气里飘散着一股浓稠的墨汁和红纸的香味,家乡的年味多么激动人心啊!
中午时分,丰盛的饭菜就准备齐了,全家几十口人围坐在特大的圆桌旁,外公在大门口放了一大卷鞭炮,“轰轰隆隆……”惊天动地,趁着硝烟弥漫,外婆端着饭菜供奉天地,然后团圆饭就在喜气洋洋中拉开了序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吃香喝辣,互相敬酒干杯,互相祝福勉励,喜笑颜开,气氛热烈,多么快乐而美好的时光啊!
这顿饭是一年来吃得最久的,要吃几个小时。吃完年饭,各家各户就开始贴春联,挂灯笼,红红火火的,在大门上还要绑上大蒜(大船)和大菜(大财),喻意“大船装大财”,新年发财多多,幸福安康。干完活后,大家就去洗澡,洗去一年的尘劳,穿上新衣裳,展望新年。小辈们满心欢喜,走街穿巷,去给亲戚长辈们磕头拜年,拿红包,拿压岁钱。天黑了就回家,一家人围火炉,吃夜宵,吃零食,看“春晚”,一直热闹到午夜,妇女儿童们才去“享福”(睡觉),男人们则留在厅里“守岁”(守夜),一直到天亮。
古老不变的过年风俗,表现了多么甜蜜的亲情和力量啊!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能够战胜困难?为什么人类能够生生不息?这就是答案!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4
有一种糕点,它小巧,它玲珑;有一种糕点,它软糯,它香甜;这种高颜值的糕点便是我家乡的方糕了。人们在新春佳节时互相馈赠,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过年吃糕成了我们上海本地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种习俗,如今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之一了。
美味的方糕,甜糯可口,教人一吃就停不下嘴,不过,最让我回味的,还是自己亲手做的方糕。
那是在松江的幸福老人村。春节前夕,我们应邀为那里的百岁老人亲手制作方糕。一路上我就兴奋不已,因为从小方糕吃了不少,亲手做还是第一次!
肃静的村庄,此时却热闹非凡,大家都热火地忙碌着。雪白的面粉已经筛好,就等着我们把它们压制出来。
在师傅的指点下,我兴冲冲地上阵了,先把面粉小心翼翼地倒入四四方方的大磨具里,里面有一个个小格子,要将他们一个个填满,然后加上豆沙芝麻枣泥等各种馅料,最后再覆盖一层面粉,雪白的面粉撒上去,好似天空中轻舞飞扬的雪花!面粉倒完就开始要压制了,师傅再三嘱咐,这是最要害的一步了,必须要压得紧实,不然一会儿脱模的时候可都要洒了。我小心翼翼地压制完,但脱模的时候还是失败了,洒了两块。师傅边做边笑着对我说,脱模讲究的就是“快准狠”,因为面粉太柔软了,手一抖就会洒。话音刚落,只听“啪”的一声,脱模成功,一块块雪白晶莹的方糕就做好了。
在几次的失败后,我的方糕最终做成了。看着师傅将它们放进蒸笼,我不仅期待万分。这小小的方糕,想要做好还真不简单呢!
半小时后,我的方糕出炉了,它们小小的,白白的,安肃静静地坐在那儿,清香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人不忍下手。我第一时间和村里的爷爷奶奶分享了亲手制作的美食,看着他们享受地品尝着方糕,我觉得嘴里的糕更香甜了。是啊,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方糕在商业化的生产下,变得“唾手可得”,但吃在嘴里却总好似缺少了什么。我想,应该就是少了那份温暖的味道吧。
在那个严寒的冬日,这份糕,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温暖。我想,不管未来我身在何方,这份方糕的温暖,家乡上海的温暖,将永恒留在我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5
我的家乡在无锡,那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也有着各种传统节日,而我参与最多的是无锡的清明节
每年的四月份春暖花开是无锡最美丽的季节,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花儿都绽放起来,那些树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草地上花儿都显得格外美丽。可是往往在这个美丽而又寂静的时候,总会迎来我们那悲伤的节日——清明节。
记得每次清明假期,我家的国外亲戚都会来到上海一起开车到无锡去扫墓,看一下已去世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和一些已过世的亲戚。我们会上山去烧香祭拜,我总会见到那些大人都会拿着花,在那儿默默地祈祷。扫完墓后我们还总是会去参观以前曾祖父和曾祖母住的老房子,爷爷奶奶们也会回忆起他们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每次听着他们的述说,我都会幻想起老人们的童年,让我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他们的年代。看好老房子后我们会在一起聚餐聊着闲话,每次清明节的聚餐都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总是在这个时候,他们都忘记了刚才的忧伤,都会谈论着各自的将来。
这就是我家乡无锡的清明节,有悲伤、又有欢乐,又有童年的`回忆,又有丰盛的美食,这些点点滴滴都构成了我们每次回家乡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