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使命和责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大家可以将心得体会写好,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文化传承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1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参观了石家庄美术馆。一进馆,首先映入眼帘儿的是这段时间展览的主题——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书法美术作品展。
一楼的几个展厅都是书法作品,有的是小楷,写毛主席诗词的,妈妈告诉我说是《沁园春·雪》,有的是形草,写的“八年驱倭掳、百代念英魂”“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气壮河山”等等,我一边看一边听妈妈讲,无论从书法的内容还是从书法艺术本身,都深深感受到了我们中国人不屈不挠、保家爱国的灵魂和气魄。其中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是徐光耀爷爷的书法作品展厅,因为我最喜欢根据徐爷爷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小兵张嘎》了!
接着,我们上了二楼,只看了一眼,我就惊喜地差点跳起来。原来,二楼展览的都是徐爷爷的小说《小兵张嘎》中的插图绘画作品,只不过比书中的图大多了,不光是黑白的,还有颜色。看着一幅幅的画,《小兵张嘎》中嘎子拿木头枪智捉胖翻译、向小伙伴们炫耀他的真枪、勇敢和日本人作斗争等情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活生生的。我们一扭头儿,在另一个展厅正在播放《小兵张嘎》的电影呢,我和妈妈赶紧跑过去坐在凳子上开心地看了起来……
我们参观的书法和美术(国画)作品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想,我们不仅要学习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要通过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受这文化的熏陶,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2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现代追溯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们的失人,从他们身上演变而来的。比如,屈原是清明节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现在,绝对会是一位伟大烈士,供在中国最大的烈士陵园。
由于屈老的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誓死不做卖国的,宁可跳入江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国家出卖自己的人格,不会践踏自己的尊严。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虽然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但是现实中还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们在屈原自杀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叶子包着的米团,人们觉得这样鱼虾就会吃这些米团,而不会吃屈原的躯体了。由此在江中划船变成了赛龙舟,撒米团演变成了现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们把那一天定位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的纪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们叫它“清明节”。
例如这样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相传每年有一天,有个叫“年兽”来扰乱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粮食,毁他们的房子,弄的他们人心惶惶。可是看年兽那么凶恶高大,他们却又不敢与之抗衡,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年兽怕响声,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年兽来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兽听见这些鞭炮响声,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节,就是这么来的,家家户户都要过年,给红包,这样才吉利,说这一年都会富富贵贵,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是靠的这些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会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复制那是远远不可能的。如果是简简单单的,有何是堪称“传统”这两个字,就算再给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会越来越神秘,你永远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是独一无二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3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4
红色基因伴随共产主义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诞生而产生。正义的战场战斗中,铸就红色基因的鲜红血色;艰苦的长征路,锤炼了红色基因的顽强生命力;前进的革命道路上,强大了红色基因的抗御能力。不断成熟的革命历史过程中,红色基因得到了锤炼和强化。不论生存环境怎么险恶,不论前进的道路有多艰难。勇往直前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不断强大的精神气魄。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年经党员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宗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与时俱进,提高判断形势、维护稳定的能力,在谋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中奉献青春热血。
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永不叛党是每个党员必须要做到的,讲忠诚,就要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砥砺奋进,从先辈手中接过的历史接力棒,肩负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而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与魂。中华文化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而博大的脉络与内涵,《史记》、古代丝绸之路、曾侯乙编钟 、青花瓷、长城、岳阳楼、春节…从政治、经济、文化到自然和人文景观,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文化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烙印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文化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生死存亡紧要关头的顽强斗争,再到40多年改革开放的奋起直追,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作为一脉相承的千年古国,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文明,是烙印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民族基因。我们奋勇前行、砥砺奋进,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也强起来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令世界惊叹。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渴望,进入发展新阶段,中国文化的发展向何处去,又该走向哪里?
如果说国家是一个民族在世界之林里团结发展的基石,那么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绵延赓续的纽带。林木茂盛必固其根,“知古鉴今,学史明智”,文化的发展不仅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更要汲取过去的智慧;不仅要枝繁叶茂,更要有根可依。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关乎民族根基,更关乎民族的未来。
文明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明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老的东方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琴、编钟宛如天籁;都江堰的治水之智至今仍让世人叹为观止;中医治病,自成一派;更不用说茶叶的纯香、旗袍的精美…东方之美独具一格,东方古国自有东方之韵。这些传统文化精髓并没有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衰败黯然,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和时代的潮流融合蜕变得愈加熠熠生辉,成为中国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亦成为国人为之自豪的自信力之源。实践证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应该依靠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我们自豪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大物博,同样自豪于14亿国人的团结奋进,难道不更应该自豪于5000多年的文化底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依靠传统文化的发展给予我们杨帆的动力、前进的定力、开拓的勇气,使中华文明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灿烂炳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