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推荐5篇

时间:2024-04-16 作者:Brave

一份有价值的事迹材料是可以让我们的能力得到重视的,通过学习他人的事迹,我们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推荐5篇

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1

张桂梅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钦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我们学习她,首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一个党员,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要学习她爱生如子,精心教育学生,;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作为一名彝良的职高教师,我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奋斗。

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2

?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太好了,真是让人感动。一个个真实的人和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相信这个世上光明还在,崇高还有。

向榜样学习,坚定信仰,忠诚于党。坚定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指路明灯和动力源泉,也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正是这坚如磐石的精神之钙,才铸就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铮铮铁骨,铸就了新中国不屈的脊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精神懈怠,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对事业上的困难挫折,面对所谓“成功人士”,忘记了入党的初衷,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只记住了自己所谓的不如别人,觉得不如别人混得好,不如别人生活好,不如别人有地位,不如别人有面子,种种的对比,使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对待事业缺乏信心。坚定信仰,就有力量,这点在支月英身上体现的更为直接。坚定信仰,让道路更明确、思想更端正,永怀赤子之心,坚信党的路线、纲领不动摇,用“四个自信”武装自己的思想意识,凝聚成强大的信仰之力,推动党和国家的建设不断前进。

向榜样学习,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测绘行业是一个集体,强调的是团队精神,每一名同志都在其中担负着自己的职责。任何一个岗位上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影响到单位的正常运转,甚至会给集体和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有的人老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好干不出成绩,想换好单位好岗位,可是却从来不扪心自问,到底有没有一心扑到自己的岗位中去,有没有不断的学习提高让自己能把本职工作干好干精。支月英连续36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始终如一的恒心,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向榜样学习,甘于奉献,无悔青春。支月英扎根深山36年,为了山村教育无私奉献艰辛付出,这样的奉献精神同我们测绘行业薪火相传的测绘精神是一致的。“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是我们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独有的文化内涵,是测绘人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中践行的行为准则,提炼的精神成果。作为经常出野外工作的我们也时常能感受到那一份远离家乡、远离尘世的孤寂。当面对繁华的诱惑,面对亲情的炙烤时,我们要向榜样学习,牢记自己肩上的神圣使命,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用自己无私的付出换来单位的进步,换来大众的便利,换来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个人价值也在其中得到了的体现。

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3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自6月17日发射以来,“出差三人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轨生活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他们身体状况怎么样?如何确保身体健康?太空生活又有哪些新鲜事?这不,最新一季的“太空生活”剧透来了,看似普通的每一件小事,可都不简单!

“自助式”体检和常规锻炼确保航天员身体健康

关灯睡觉?“摸黑”只为眼底检查

许多全身性疾病往往发生眼底病变,如高血压、肾脏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等,眼底检查宜在暗室中进行。

在太空中,眼底检查作为航天员医监医保工作的重要项目,有利于对航天员身体状况进行实时跟踪。特别是航天员已经在太空中生活了一个多月,可能会出现一些空间病症状,“体检”就成为了更加重要的工作。

随后,汤洪波为聂海胜也进行了眼底检查,从三人交流的表情来看,他们的身体状况应该是令人满意的。

热水泡脚?其实是在做骨密度测试

航天员在轨生活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名为“骨丢失”的空间病理现象。随着在失重环境下生活得越久,航天员的骨密度也会逐渐下降。如果不加以综合干预,甚至可能有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对抗“骨丢失”,是空间站建设期间航天员和地面科技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骨密度测试需要将脚伸进测试机中进行检测。检查完后,聂海胜用纸巾擦拭脚部,好像是刚洗完脚,颇像我们平时睡前的准备工作。

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4

2024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夕,一群来自大山里的孩子在做登台前的最后准备。他们将在全世界的关注下,合唱《奥林匹克颂》。他们能够从大山深处走向世界瞩目的舞台,都源于一位纯真挚诚的老人18年的坚守。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有一位北京来的邓老师,从2004年开始,在这里义务教孩子们学习音乐。这里距离北京有350多公里,在高速公路开通前,邓小岚每次要从北京坐一个半小时火车到河北定州,换长途车三个小时到阜平县城,再换乘公共汽车走一个小时山路到马兰村。十几年来,风雨无阻。

最初来到马兰时,邓小岚发现村里的孩子都不会唱歌,缺少童年该有的欢乐。

当时,村里的很多孩子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显得尤其寂寞。

邓小岚:我就觉得这样的童年太……不说凄凉吧,反正是太寂寞了,我想我要有时间,我一定教他们唱。

邓小岚一家两代人,和马兰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缘。这里在抗战时期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就是报社的社长,在敌后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纸。1943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壮烈牺牲。在报社突围的过程中,邓小岚降生,此后三年,她一直被寄养在附近的老乡家。邓拓曾署名马南邨发表文章,以示自己对马兰村战斗生活的怀念。邓小岚也一直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兰村人,一枚是母亲送给她的马兰后人。

邓小岚从小热爱音乐,一把小提琴一直陪伴着她。几十载人生岁月,音乐一直是她最好的旅伴。

新校舍建好后,来参加音乐课的孩子,从20个增加到上百名。孩子们对音乐表现出的热情,让邓小岚有了新的想法。

邓小岚开始组建马兰小乐队。她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家里搜罗来各种闲置的乐器,并委托退休前的单位,将乐器运到了马兰。

对于这些从未见过的乐器,孩子们都表现得爱不释手。

从五音不全,到能完整演奏一个乐曲,孩子们用音乐回报了邓小岚的坚持和付出。

在邓小兰不懈努力下,马兰的孩子们终于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2008年,马兰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北京演出,之后他们的足迹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十几年间,一批又一批孩子从拘谨怯懦变得自信阳光,而在他们的背后,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

邓小岚:我说我跑到70岁,我就不跑了。结果到了70岁,我觉得我身体还挺好的,不行,我还得跑。

北京冬奥会,马兰村的孩子们站上了举世瞩目的舞台,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清澈童声,响彻夜空,惊艳了世界。

北京冬奥会闭幕后,在家没待上几天,邓小岚又去了马兰,然而这一去竟成永别。在马兰村筹备儿童音乐节时,邓小岚突发脑血栓,经医治无效离世。

在马兰出生,在马兰谢幕,邓小岚用温暖、真挚的坚守,回报了这片生养过她的土地。

家人决定把她安葬在马兰,安葬在“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墓”旁。邓小岚在烈士们牺牲的那年出生,79年后,她又安眠在先辈们身旁,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5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

如果不是经人介绍,很难让人相信这些荣誉的获得者,会是眼前这位常年穿着一件套头衫,脚蹬一双解放鞋,质朴得像山花一样的“85后”苗家妹子。她叫杨宁,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老村主任的一句话,女研究生决定回村任职

江门村地处深山、信息闭塞。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余元,是国家重点扶贫县的一个偏远村庄。

那一年,杨宁以优异的成绩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当时已有单位要录用她。但“百善孝为先”,生病且无人照顾的奶奶令她放心不下,是到大山外的世界闯荡还是回家乡做村干部成了她两难的选择。在进村任职的前夜,她在县城宾馆里默默地流泪。

最后,老村主任的一句话打动了她:“城里多你一个大学生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但是村里多一个大学生就很了不起。”她决定回到江门村。

天亮了,杨宁收拾心情,迎着阳光翻开了人生中崭新的一页——成为了江门村首位女大学生村干部。

“山里的大学生都往外跑,你却从山外跑回来!”起初,杨宁听得最多的是这样的话。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走向更大舞台,是多年来深山学子的不二选择,谁知杨宁却成了村里唯一的“逆行者”。

穿着奶奶送的解放鞋,开启乡村振兴“长征路”

杨宁的奶奶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一手带大杨宁,从小就给她讲红七军过苗寨的故事,奶奶质朴、善良、常怀感恩之心的品质让她从小耳濡目染。“奶奶觉得在哪儿工作都是工作,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一点事情,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杨宁说。

杨宁回村后的一个晚上,奶奶送给她一双解放鞋,对她说:“一定要脚踏实地去为我们家乡的群众做事,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都要很认真地去做。”“从那时起,为乡亲们的幸福而奋斗就成为了我的初心,也是我的长征。”杨宁坚定地表示。

到任第一天,杨宁特意换上这双解放鞋,坐上村主任的摩托车下村入户。一位村民看着杨宁的解放鞋,说了一句话,让杨宁心里暖暖的:“这个阿妹不错,懂得穿解放鞋,是个做事的人。”

放弃考公务员机会,她把根扎在了深山苗寨

从入户时摔下田埂,到与村民一起劳作、谋划村里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杨宁诚心实意地回报着这片生她养她的苗乡土地。

2016年7月的一天,杨宁下村时发现一位姓董的大嫂挑着西瓜下山,坐班车到镇上挨家挨户地兜售,忙活一天也没卖出多少西瓜。为了帮助她,杨宁把董大嫂挑西瓜下山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并配上一句文字“泉水灌溉的高山西瓜”,想不到西瓜大受欢迎,都卖了出去。

很快,大学生村干部任期结束了。村民们希望杨宁留在村里多干几年,也希望她能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有村民说:“小杨很好,我们都喜欢她。只要销路好,我们都愿意和她一起种植西瓜,发展产业。但是村里条件不好,她应该去更好的地方发展。”当了两年的大学生村官,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进入企事业单位,都会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回到家乡,我也探索着尝试了很多道路,但还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还没有真正实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目标。我也意识到,农村确实需要有想法,敢干事的年轻带头人。”杨宁坚定地做出选择——留在农村。2017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杨宁成为融水县第一位大学生女村委会主任。

12年春华秋实,她带领村民编织致富梦想

除了发展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产业,杨宁还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创办“苗阿嫂”品牌,销售其他农产品,实现户均增收3200多元;她带领农村创业青年成立的“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创下三年销售贫困户特色农产品900多万元的成绩。

2020年,在杨宁带领下,江门村94户326人成功脱贫,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2021年2月25日,杨宁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这是最高荣誉,也是责任、使命和担当!我们村干部要继续努力加油干!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获奖后的她,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

2021年2月25日,杨宁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12年春华秋实,杨宁付出了青春和汗水,也收获了肯定与荣誉。

面对荣誉,杨宁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带领家乡的苗族乡亲们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我一定要把我们的苗寨建设好,跟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我相信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