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总结,更是对生活意义的深刻探索,通过读后感的分享,我们可以与他人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山居秋暝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1
近日我读了一首诗,名叫:《山居秋暝》,它是由唐代大诗人王维所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它通过对山中秋季傍晚景色的描绘,体现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的首句便点出题目,以“空山”、“新雨”、“晚来秋”渲染了雨后的山中傍晚的凉爽宜人、空气清新、景色美丽。第二句是历史上写景的名句。云停雾散,月亮初升,银色的月光透过青松的枝叶照在树林中的土地上,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静静的流淌。月下那挺拔的青松、山石上流淌的清泉似乎让我感受到了山中的安详、和谐。不但如此,“明月”、“青松”、“山石”是高洁之士的象征,所以此句虽然是写景,但我从此句体会出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我读了第三句,仿佛听到了欢歌笑语,原来是洗衣姑娘回来了,溪水中,小船顺水而下,划破了宁静。尾句巧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
我国古代的妙文还有很多,我会一直研究下去的。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2
一次归隐,一份高洁情怀,我穿越千年与你见面,在山居随你闲游。
一场秋雨过了,你漫步在山间,看着月光穿过松枝,洒在地上,照着石间的涓涓细流,也照着自己的脸。是山中的静,唤起了你内心的静。闭上眼,听潺潺的水声,你满意的笑了。是啊,不再有朝中的喧哗,不再有政事的烦扰,你最向往的意境就在面前。此情此景,怎能不随兴而吟诗一首?
回想从前,你处在朝政之中,虽有满腹才气,却无法施展。只有张九龄看中了你,曾一度被提拔。
正在感慨之中,突然,一阵竹喧打破了这荷塘月色的寂静。那是一群洗衣归来的姑娘,在莲花的簇拥下,乘着顺水而下的小舟划开道道水痕。在这青松明月之中,有这样一群纯洁善良的人们,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呀!曾经有多少人,发愤苦读只为在朝中担任官职。而你不同,放下了做官的机会而选择了归隐。在这里,你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读着这首诗,我也同你一样,陶醉在这山水之中。我多么想像你一样,无忧无虑,游于山水之间啊!怎奈何,现代的节奏远快于千年前,人人的生活都在快进,又有多少人能够品味这种宁静的氛围呢?
停下来吧,让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在这秋凉之时,找一处山间,弹琴长啸,待一轮月升起,等山鸟惊飞,汲一瓮清泉,煮一盏香茗,寻一方心灵的净土。
王维,你是诗佛,你把禅理蕴藏在诗中,告诉我们,生后不仅是不断的拼搏和奋斗,更应让自己放松一下,让心灵放松一下。生活除了拼搏之外,还应守护心中的那份宁静。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3
?山居秋暝》是千百年来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的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这首诗虽然不免有些隐士气,但写的格调清晰,富有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宁静淡泊、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如同诗人一样,沉醉于山水之中,忘却了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正如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一样,春天的美好景致已不在,但是秋天的景像亦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酸甜苦辣,每一刻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2020年,我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因为疫情,我们不能走访亲友,不能出街,不能正常工作。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但在这一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我们没有向新冠病毒低头,坚持不出门,不聚众,一切行动听从国家的安排。最终,我们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如同诗人王维一般,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好,用饱满的热情战胜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4
今天,如果让我们给古代诗人排排座,在一般人心里坐第一把交椅的大概不是诗仙李白,就是诗圣杜甫。其实,在他们都还在世的时候,名气最大的是被称作"诗佛"的王维。王维出身于官宦人家,十多岁时即以诗文名扬士林,21岁考中状元,年纪轻轻就成为轰动京师的文化名人。唐代宗曾在批答王普《进王右丞集表》中写道:"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历先朝,名高希代。"皇帝称王维为"天下文宗",足见当时主流社会对他的肯定。并且,王维是一个难得的艺术通才,在诗文、书画、音乐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后世大概只有苏轼堪与之相媲美。在诗歌创作方面,最能代表王维艺术个性及艺术成就的,是他写于人生中后期的山水诗,《山居秋暝》则是他山水诗中的杰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从大处着笔,"空山""新雨""晚秋"几个平平实实的字,即交待了山居环境的静谧。一场新雨过后,山林被雨水冲洗,纤尘不染。向晚时分,整个山林弥散着清幽明洁之气,身临其境,定会神清气爽,甘之如饴。其中"空山"二字很值得玩味。这里明明有石有水,有荷有竹,与一般山林并无不同,更何况还有浣洗的喧声,晚唱的渔人,怎么能说是"空"呢?"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空山"是王维的惯用词语,甚至可以说是他的思维定势:"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在王维的诗歌里,不仅有空山,空翠、空谷、空林、空馆等类似物象也频频出现,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王维与佛教的不解之缘,想到佛家"四大皆空""万法皆空"的教义。
受母亲崔氏影响,王维年轻时即接触佛教义理。成年以后,官场的险恶、爱妻的去世、"安史之乱"中被俘受辱等人生的变故,都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四十岁以后,王维更是一心向佛。佛家认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心与物、形与意,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隔阂,两者可以互化互融,和谐相生。如此,物我两忘,有无齐观,何者不"空"?明白了这一层,"空"字即可理解为山林的空幽、空明,这是佛教徒王维眼里的世界。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历来为人所欣赏。薄暮时分,明亮的月光像被洗过一样,静静地倾泻在一尘不染的松林之上。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在蜿蜒而下的山涧潺潺流淌。此联两句,一静一动,以静衬动,工笔细描,光色交辉,共同营造出淡雅脱俗、清幽明媚、空灵迷离的世界。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此联常作为"诗中有画"的明证。
需要指出的是,"诗中有画"作为诗歌批评的尺度,并非毫无瑕疵,它受到了后人不断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蒋寅指出:"从一般艺术论的角度说,诗歌是语言艺术,在艺术级次上高于绘画而仅次于音乐,用绘画性,即视角的造型能力作为衡量它的尺度,正像用再现性即听觉的造型能力来衡量音乐一样,显然是不可取的。"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成就,更多地体现为对诗歌语言描绘性、呈示性的超越上,以"诗中有画"来评品王维的诗歌,实则贬低了王维诗歌的艺术价值。因为,山水诗绘山摩水,都具有一定的绘画性,"诗中有画"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并不能反映王维的艺术个性。
在诗歌的结构上,一直有起、承、转、合的说法,律诗的第三联在语义上要"转",否则便是诗家的大忌,这首诗也正是这样。"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由自然转到人事。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只听得喧闹而不见浣女,只见莲动而不见渔人,足见竹林莲丛的茂密幽深了。人生活在这绿色的海洋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率真纯朴,一派天然,净美的环境与乡民和美的生活相映生辉,真是世外桃源般的境界。
如何理解诗歌中人事生活的画面呢?我们依然可以从王维的信仰中找到答案。他所信奉的是南宗禅,即禅宗。钱钟书先生认为:"王维是南宗禅最早的一个信奉者。"其义理主要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吹散妄念的浮尘,清净的佛性就会显现,住、行、坐、卧皆是坐禅,刹那间的顿悟,就可成佛。所以修行并不需要长年枯坐诵经,纯真和谐的人事活动也是坐禅,也一样可以到达佛的境界。所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纤尘不染、清静空明的和谐的人事生活,在王维看来大约也是十足的佛性世界。
?楚辞招隐士》末句云:"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本诗尾联反用其意,自成佳构。美好的春景虽已远去,但此地的秋意也同样令人心醉。置身如此幽静纯美的环境之中,还有什么理由要离去呢?"王孙自可留",貌似劝人,实则自勉,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留恋之意已跃然纸上了。
王国维在论述诗的境界时指出,诗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所谓"无我之境",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审美主体"我",内心虚静,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了物我俱化的境界,眼见之景,不带"我"任何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乃是一派天然。仔细把玩琢磨,《山居秋暝》当属于"无我之境"的诗。"有我之境"的诗,是生活的艺术,读之,我们的心会随着诗人的脉搏而跳动,或喜或忧,或仰天长啸,或悲天悯人,它启示人们如何在社会生活中立足。"无我之境"的诗,是心灵的艺术,读之,我们的心就会和明月、清风、山石、流水融合在一起,清静闲适,乐而忘忧,仿佛是一朵无尘的花,在悠悠天地间静美地开落。刹那间,我们领略了生命的本相,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与欢乐!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5
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在有书画风格的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代表作《山居秋限》,又是王维现存三百多首诗作中最富有代表的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因本人也喜好此类作品,所以就有了反复诵读,反复琢磨的习惯,最近有机会听得某学校在教读该诗作,教学者花费大量时间于字词的翻译,而翻译结果丢失了作者在诗作中想要表达的心意,本人似有块垒在胸,于是就有了我的解读。原诗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看第一句。“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山”,从自然的观点来看,山本不应为空,能把山看空的,是诗人的心空,只有空明的心,才能够把古人看来高深莫测的山看成是空的,这是作者一上来就把空的心作一交代的开首。“空山”的可能。和陶渊明的“南山”是不一样的,“南山”是禅的意境中一种带有神明驻守的方界,而“空山”则不然,那是一种禅的意境下对待实然之物的一种境界,那是望遍周遭皆空的一种心性写照。“新雨”带有一种暗示,那是归隐之人历经某种启示之后,把可以看空的境界的获得作为一种“新雨”,整句相连,便可以理解为:“新雨”在前,而经过“新雨”之后,也便有了“空山”的境界。第二句。“天气晚来秋”呢,那是作者当时年龄和经历的真实写照,对应于“空山新雨后”,等到作者有了这么一种境界之后,人已到了“晚来秋”的时节,那是一种醒悟,也是一种感叹,但对于到了这么一种境界的人来说,“秋”并不包含着真实世界中的没落,也不代表一般现实中“秋”的衰落,反而倒有一种归于平静和成熟的感受。
第三、四句。“明月松间照”和“清泉石上流”,这是对自然景的描写,那是一幅山水类的自然景观的写意画、但推测作者的原意,更可以看作是借自然景象来叙述心境中的“静”。如果仅仅是静,那还不足以和作者前两句的“空”相配合,所以,对内然景观的“静”描写的背后,还表达了作者看出“自然而然”的一种顺应。是一种复而不变的自然思想的回归,“明月”可以永恒地照在自然生长的松林里,对人世者来说,可以说今天的月光和昨天的不一样,明天的月光和今天又不一样,而一旦循世,那就没什么两样了。“清泉石上流”是“明月松间照”的补充和深入,在作者那里,“清泉”汩汩的流动,可以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荡涤一切污垢,可以表达人的原始心灵的纯净,因为有了“在山水自清”,所以也就有了“清泉”的不懈的流动。借着景物的描写,作者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心的境界,那是到达这一境界的心,对自然存在的一种富有禅意的观照。
第五、第六句。“竹喧归浣女”和“莲动下渔舟”两句中,从字面上读者可以感到作者在写人了,写出了人因生活活动而给自然景物添加上的热闹,这里的热闹,从实际上来看,也很富有当时生活中的乡野味道,乡野生活本身就带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和熙熙攘攘的城市繁华是一种对比。不过,乡野白有乡野的热闹,“竹喧”中的竹子本不会喧哗起来,而妙就妙在“竹”的“喧哗”上。一个“喧”字,让人就产生了对生活场景的勾联。而这里的闹热,也足以表达作者当时所能见到,感受到人世间自然所处的应有之有了。这两句所表达的热闹,还是回应本诗归隐“山居”的特定处所,也是为了突出“山居”特征的一种真实场景,这是作者用意表达人生热闹的最妙的方法。因为这是一种适度的“人间”,用以平衡前面的“出世”,“出世”、“人世”不执两边,那才是真正的禅意。
第七、第八句。是作者最直接表达当时心境的真实表露。“随意春芳歇”所突出的是一个“随”字,何渭“随”呢?这里的“随”好像可以是“顺”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观照”。作为“顺”来说,那是作者想要说明人生以顺天命,不可与天命相抗衡的实际境地,那是叫人不要醉心于现实、为现实而烦恼的一种过来之人的感悟;作为“观照”来说,那是叫人观察世事的一种态度,是要让人能够从现实中跳出来。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个“烦恼神”,说“烦恼”是人活着的时候,由于烦恼神占据人的一生,所以烦恼是活着的人的一种自然显现,而在王维这里,烦恼是因为人的追逐“春芳”所带来的,如果想要摆脱“烦恼”,那就需有一种“看歇”的心态,在人处于“春芳”之中的时候,当会有歇息的时候。至于“王孙白可留”一句,可以是透过“随意春芳歇”之后,哪怕曾经有过“春芳”般生活的人,也自会有了“可留”的生活了。该诗作通篇中突出的是一个“秋”字,作者在“秋”所给予人的性情上做文章,这里的秋意,并不是通常人们心理中带有悲观意义的秋,而是一个人大彻大悟后,对于美好人生境界获得的一种秋,因为只有获得大彻大悟的人,才会把繁复的诗文化,演绎为用简朴的语言,简练的文字,表达来自自然意义上的对人生的简洁回答。好一个透明的王维。
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读后感而己,个别的地方未能读通。教师如何教,自然可以自出心抒,但对禅诗大家王维,联系他的实际作品,在“禅”上略加生发,也是应该的吧。有些课文是要用心体会的,否则就会闹出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类的笑话来。
山居秋暝读后感篇6
这首诗的主旨是:《山居秋暝》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的杰出诗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全诗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主要体现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一素描的手法,铺出了整个画面的基调。从整体着眼,领起全诗,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节和天气,点明了状态和题意,大笔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框定了全诗的意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既写出了客观环境的清丽空远,又蕴涵着诗人主观意识的恬淡闲逸,给人以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诗人以山居空寂的感受来暗喻归隐心境的,尽管诗人借景抒发他的安适的情绪,却看不出诗人那种伤悲、哀怨的孤寂苍凉之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领联写景,用了反衬的手法,一静一动,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景色如画;一见一听,错落有致,幽趣盎然:上句写仰视,镜头由远而近。
下句写俯视,镜头由近而远。“照”和“流”用在句末,还隐映出隐居之情态。在这里,清幽的环境与诗人恬淡的心情实现了高度和谐统一,即景与情高度和谐统一,意与境高度和谐统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转向动态描写,侧重写人,以动衬静,愈见其静:上句写岸上,镜头由远而近。下句写水中,镜头由近而远。上句闻“竹喧”,下句见“莲动”,展现出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衬托出诗人白身超尘脱俗的心理状态,也蕴涵着他内心对污浊官场的极度厌恶。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诗人直抒情怀:诗人志向高洁,远离官场,来到这个清幽雅致的佳境,必定触景生情,流连忘返。“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这两句诗,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巧用前人之典,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诗人讲究炼字,清雅到极致的一系列用词用字。这首诗中,作者能准确地调动每一个字,使得各尽其职,尽其妙用,如:“空山”、“晚秋”、“明月”、“清泉”、“竹喧”、“松”、“石”、“莲动”、“随意”以及“烷女”、“渔舟”等等,全都表达得干干净净、真真纯纯、一尘不染。其次,对仗工整,物象清雅,是本诗音韵和谐的显著特点。颈联和颔联,不仅对仗工致、格律精严,而且音韵优美,节奏和谐。明月对清泉、竹喧对莲动,清雅工整而韵味十足,琅琅上口而流动性强。再次,语言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这首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以清新澄澈的语言描绘出幽美恬静的意境,令人悠然神往,引人无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