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读后感推荐5篇

时间:2024-11-04 作者:loser

写读后感让我在思考中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表达水平,要让读后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需要用真挚的情感去描绘自己的阅读体验,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干法》读后感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干法》读后感推荐5篇

《干法》读后感篇1

在这个假期读了稻盛和夫前辈的这本书,受益匪浅。书中精彩之处很多,在这里简要的抽出几点感触最深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稻盛和夫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但要是把他放在我们生活中,却有可能是我们不屑于效仿赞美甚至会鄙视的人。然而他老人家确实取得了令世人都瞩目的成绩。这是一个事实,所以其中就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道理了,大家可以静下来的时候想一想。给我的感觉,这本书中所讲到的道理其实在其他书中也都有提到过,尤其是在我国古典书目中以非常简要的语言告诉了我们非常深刻的道理。但是稻盛和夫先生这本书结合了当下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从工作,这个人人都不可逃避,又有责任必须做好的角度出发,确实发人深思,给人启迪。首先把书中认为很出彩的地方罗列一下。

1、“人为什么要工作?”“劳动究竟为了什么?”现在多数人已经丧失了对工作目标和意义的正确认识。工作的根本意义究竟在哪里?

2、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工作造就人格。

3、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正是我人生的起点,也正是我最大的“幸运”。“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4、人很容易骄傲自大,因为人是一种充满烦恼的动物。人若想要提升心志,重要的.是要抑制自己的邪恶之心。

5、磨炼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

6、“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达到这种程度,才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7、我的经验是,当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快乐;当研究成果受到别人的夸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而将这种喜悦和感动当做精神食粮,然后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

8、不去想,不认真思考,就什么都实现不了。无论对工作,还是对人生而言,这都是铁则。

9、和你的产品谈恋爱,抱着产品睡觉,倾听产品的哭泣。

10、专心致志于一行一业,不腻烦、不焦躁,埋头苦干,你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当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恰是重新开始的起点。

当然,书中还讲到了反省,坚持,设立高目标,没有不可能等等大家熟知的道理,在这里就不做赘叙。稻盛和夫先生把认真工作当作一种修行,在极度认真的工作中体会人生的觉悟。这一点是让我很佩服的。另外,他也不给自己的公司设定长期目标,只是设定一个相对短期的经营计划,只是认真的极度的虔诚的做好每一天该做的工作,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这个浮躁的年龄和时代,我们习惯于幻想而畏惧执行,习惯于计划而难以善始善终,目标空洞高远却难以迈出脚下的第一步,更难以善始善终。我想认真读一下这本书会从其中得到启示。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带来帮助。

《干法》读后感篇2

稻盛和夫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干法》,让我读到了他不仅通过质朴的语言将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历程和想法向人们传递,更是他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他借此向我们诠释出了工作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让我感触颇为深刻。

当我们刚参加工作,难免会对未来一片迷茫,对自己的以后没有一点规划,稻盛和夫先生说:“工作造就人格”。要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过程虽然枯燥艰难,但是经过日复一日地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后,你会发现面对以后遇到的困难,你的解决思路就像泉水般一下子涌现出来。这正符合稻盛和夫认为只有提高心性,才能拓展经营;反过来,只有在拓展经营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提高心性。

稻盛和夫说:“只要热爱工作,只要抱着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能感动上帝,获得天助。因为这种态度符合天道,与天地宇宙的意志相一致。”在这个急功近利、高速发展的年代,不进步可能就要面临淘汰。

只要有干劲,就什么东西也可以得到,任何梦想也可以实现。我们要从内心喜爱自己的工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全神贯注投身于工作,通过这条道路,也只需要通过这条道路,我们就会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磨炼心志,提升人格,领悟人生的真谛。

《干法》读后感篇3

几天来利用晚间仔细阅读了公司推荐的日本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深深触动了我,我是一名70后,在公司是年龄较长的一位,而且是新员工。在我工作的时间里,正是社会发展变化巨大的阶段,自十八岁参加工作至今,无论是接受企业的职工教育还是参加社会上的实践培训,回想起来,都有《干法》书中所蕴含的工作哲学。《干法》用文字把潜藏在我脑海中的思想用通俗的语言表述,使我原本模糊的认识清晰起来,才真正把这种人与工作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知,人与工作的各种疑虑寻找到了较为明确的答案,现将我读完《干法》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由于本人文笔粗糙,领悟有限,望公司领导和工友们给予指导和补充。

我领悟到的首先是我们工作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支出,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心智,也一定是我们价值观地体现,就我所在班组而言,通过积极主动和同事们业务交流、请教学习,较快的熟练了业务,加上努力的工作,不就是在不断提升自己吗,再把这样的工作状态成为一种自觉努力适应新的环境,长此以往,其实就是在不断学习工作中体现了自身价值。

再有工作真是要讲究方法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工作呢?我觉得书中的讲述和我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是相通的,我刚招工的时候,在岗前培训的时候,职教办的老师就要求我们要爱岗敬业,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其实多少年来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虽然我一直都认可这样一段话,也一直朝这样的方向摸索,一路走来确实很辛苦,某些时候也差点放弃,但是读了《干法》我领悟到了明确且浅显易懂的答案,那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时刻努力说服自己,清除自己的负能量,热爱自己的工作,要几年如一日的无怨无悔,而这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能力,自己管自己很难的,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但是只要你做到了,你就提高了自己的心智。

能做到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我太有亲身体会了,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从事氩弧焊了,二保焊也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由于经历了生活的不平坦,期间迷茫过,也试图放弃,但内心一直没有忘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句话,随着艰难的坚持,我是真心喜欢上了我的工作,因为我发现工作的过程是有乐趣的,让我身心愉悦,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更巩固了我的工作技能,而且还拓展了其他领域,如今在秋实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适应,我已可以较圆满的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我知道这就是多年来自我管束和不断业务锻炼的结果,今后我仍要保持谦虚的心态,高压约束自己,使工作技能再次得到提升,使转入下个工序的半成品都是合格的,相信我能做到,因为我热爱我的工作。

?干法》还有非常触动我的一点,就是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工作、发现工作的乐趣,就可以清除人生在世少不了的“三毒”:欲望、恼怒、愚痴,因为有了工作的乐趣就抑制了自身的欲望,发牢骚的念头也随抛到脑后,长此以往人格得到的提升,心灵得以净化,使人变得聪慧,从愚痴蜕变成明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使人得到这样的升华。

经过多年从未停止的工作和期间领导同事们的帮助,还有自身不间断的学习、反省、约束,加上几天来对《干法》的阅读理解,我认为我仍处在工作的黄金期和成熟期,是《干法》让我更加坚定了我要努力的去工作,要幸福的快乐的工作,如今的我很自信。

最后我还想说,几天来再当我背诵秋实的二十二条军规和公司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干法》里有《军规》和《公司文化》的影子,《干法》所论述的观点都能从《军规》和《公司文化》中寻到相应的条款。学习了《干法》也更让我理解了秋实的《军规》和《公司文化》的内涵,我是秋实的新员工,一定会成为秋实的优秀员工。

《干法》读后感篇4

本书从四个方面总结和分享了稻盛和夫先生一生的工作理念、工作经验,让读者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为什么需要工作?稻盛和夫指出:这是因为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心志、磨炼灵魂,也是对治“贪”、“嗔”、“痴”三毒的精进修行。

针对解决如何投入工作这个问题,稻盛和夫告诉我们:首先是要调整心态,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如何调整心态?则是要自我燃烧、卷起漩涡,主动成为工作中的核心人物。具体工作的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什么?稻盛和夫也给出了答案,他认为,最重要的四个方面是:志存高远、定下目标;每天努力、持续进步;出色工作、追求完美;日积月累、锐意创新。这些经验和方法,是被多家企业的成功实践所印证了的正确哲学,稻盛和夫金针度人、倾囊而授,让读者受益良多。

稻盛和夫还用一个独特的方程式概括了本书宗旨:人生和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要成就一番事业,既需要有包括智能、运动神经或者健康等的“能力”,也需要对人生和工作充满火焰般的“热情”,更需要不厌辛劳、愿他人好、愿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的“正直”的“思维方式”。

?干法》不能被简单地误读为,“只要埋头苦干,经年累月就能成功”的.鸡汤说教,它实际是“不能放弃对自我的人生责任”的信念。

稻盛和夫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与其杞人忧天为明天担忧,与其苦思冥想制定长远的计划,不如全力以赴过好每一个今天,抱着“无论如何也要让事业成功”这种强烈的愿望去把工作做到极致,用“极度”认真工作的态度来扭转人生命运——在浮躁的当下,这一思想无疑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干法》读后感篇5

第一次听说稻盛和夫是通过领导的分享《王阳明》,似乎从那之后,大家争相学习管理的对象从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变成了经营大表哥“稻盛和夫”,邮箱里纷飞的是他的书籍推荐,耳边回荡的是他的至理名言。不吹不黑,通过了解他我真的有种感觉,那就是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怎么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创造这么多的奇迹?

上周公司组织了一场管理培训,课后的读物就是稻盛和夫的一本书《干法》。其实这本书我在年初的时候看过,主要是讲“我们为什么要工作?”这个几乎可以上升到探讨人性的哲学问题。本来是作为一锅鸡汤文来读,想着再咸顶多是肾抽搐两下,看下去发现并不是很咸,文字质朴又深刻,用自己的一路走来的经历和一个企业领导的态度来告诉年轻人需要做些什么,的确发人深省。所以今天想拿出来分享读后感,其实想说的是全书都在围绕的一个成功必备方程式: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这里面稻盛和夫先生把思维方式放在首位,作为一切的起点。我们看到桌子上有一杯水,有人口渴了会说“正好这有一杯水”;有人在打扫卫生会说“这儿为什么会有一杯水”;有人来开会会说“这儿怎么只有一杯水”。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稻盛和夫在书中说到他起初在一家不起眼的公司,管理和制度都很糟糕,跟他一起来的朋友都离开了,后来他想了很久,最后确立了“虽然这家公司有诸多问题,但是我要留下来”的思想后,开始静下心来,潜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才有了后来的研发成功,并走上公司的高层,能够彻底改变公司那些不好的东西。

?干法》书中说到京瓷的用人标准: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知道攻坚克难,对工作抱有激情的人;如果谁老是抱怨工作难做,没事就拖公司的后腿,在员工之间渲染悲观情绪。那这个员工铁定是要被开除的。我个人认为稻盛和夫一方面是想让我们将自己打造成为对自己的工作和小成就充满激情、充满感情的人;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告诉我们要去带动。

每件事情都需要带动,不管是团队氛围还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让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内地,在一个团队中快乐激情同样也是会传染的,就像我们总是喜欢跟阳光热情的人靠的更近,因为那样感觉我们的生活都充满阳光。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充满热情和激情,那么整个团队就会像发动机一样不断向前,充满动力。

能力这个东西稻盛和夫的理论是因人而异,不可以偏概全。当我们有说一个人很有能力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理解为他的“执行力”很强,能办成事儿。但是工作中并不一定只有执行力,专业技术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等都是个人能力,而他在团队中的'能力大小,主要看这个团队需要他有什么样的能力,如果团队需要他很会写,但他很会说,那他就是个“没有能力的人”。而如果要把这些能力都具备并且出众,我想这个人一定经过了非人的“磨练”。

没错,书中多次提到了“磨练”这个词,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学习、准备、历练”。亡羊补牢并不是为时不晚,羊已经跑了,我们已经受到了损失;想要有好的结果就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做好检查,及时维修,最后才能保住羊。就像原文中:“你想要成功就要付出努力,如果不付出努力,那么就请接受为一点小钱卑躬屈膝的将来的自己”。

全书都在把枯燥的工作当做一种磨练和修行,我们需要在磨练中不断思考,不断提升,不断向前;如果放弃了这种修行,那就只能接受这个不完美的自己,这就是社会的公平,稻盛老爷子一直在告诉我们在这个公平的社会下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不过有一点我想说:有了格力,就算你身在中国,依然能够用上正统的ih电饭煲,买个电饭煲买个家电还要跑到国外去?根本不存在的!

最近连续看了两本日本的书,《解忧杂货店》和《干法》,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点是这两本书都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来点缀装饰,也没有飞在天上说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他们都用了最朴实的语言用来讲一个温暖的故事,或者立足现实说一个最浅显的道理。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真的是一股清流。我只希望几年后回头看自己的工作经历,能够做到“不负青春”,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