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篇

时间:2024-10-15 作者:Monody

优秀的观后感是对电影对话和对白的深入品味和理解,认真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观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观人民的名义观后感5篇

观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

如果说入党是一条起跑线,那入党以后所有人的发展就像一场长跑比赛一般,由于目标太过遥远,有的人会坚持,有的人会掉队,有的人摔倒,甚至有的人干脆直接换了跑道,奔跑在为自己或者某个利益团体谋私利的短期容易实现的目标上来。一切都是人品的竞争,在观看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之后,这种感触更是很深。

下面就剧中的几个人物我们能够对照剖析自己:

陈岩石老同志:战火年代火线入党,背起炸药包,减少牺牲就是他入党的动机。当从战场上活下来后,他永久践行了入党的誓言。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一辈子为党操劳,一辈子不放弃那个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目标。他跑赢了人品的赛跑。

侯亮平:时刻按照加入检察工作入职宣誓提醒自己,在诱惑和漩涡危险面前临危不惧,安分守己,惩奸除恶。一路走,一路践行自己的承诺。他也跑赢了人品的赛跑。

祁同伟:本是怀着热情想大展宏图,但是在遭受一点挫折后就变得心灵扭曲,为了自身利益和权利不择手段,借着党和人民的赋予的职责变本加厉。他终究跑错了方向,投机来的恶果只能自己吞下。他输了,出发不久就从人品的跑道上寻找所谓成功的捷径,注定成为杯具。

高育良:城府很深,政治头脑发达,但是有一点他错了,他心有

派系情结,终为其所累,理想和志向淹没在人的七情六欲的洪流中。党和人民在其心中但是是追求接近无限大权利的阶梯,最终倒下了。

每个人在前行的过程中,必须要秉持初心,心无旁骛。在人品的道路上,能够每一天反思,我还在这路上吗?

观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2

1.权欲与信念的终极博弈。

话剧《人民的名义》以侯亮平在汉东省调查贪腐巨头的波折经历为主线,通过剧中人深藏不露的性格、尔虞我诈的作风、曲折惊心的故事线,打造出一个检查员在面对巨贪时不畏强权、殊死斗争的现代反腐大戏。不同于过往反腐题材作品的歌功颂德,流于表面,《人民的名义》深挖宏大社会背景下难以察觉的细微脉动,将藏于安稳现世中的奸佞魍魉巧妙呈现,情节发展环环相扣,层次分明,一气呵成。

2.编剧周梅森、导演王晓鹰首度合作。

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之称的周梅森主刀编剧工作,保证剧本的精良品质。中国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王晓鹰亲身执导,将剧本中的精华一一呈现。《人民的名义》是两位艺术家的首次碰撞,无论是在学术层面的艺术价值,还是在教育层面的警世作用,以及制作层面的精良品质,都得到极大提升。话剧《人民的名义》将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醒世名剧。

3.最高检首次亮剑话剧领域,同名小说、话剧、电视剧三线联合出击。

?人民的名义》是反腐题材沉寂多年后横空出世的一部作品。作为全国检察机关唯一的专业影视制作机构,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首次涉足话剧,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嘉会本末文化艺术创作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形成电视剧、小说、话剧三线出击的强大联动。话剧作为一种国人广泛接受并喜欢的文艺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其表现方式也区别于影视剧,此次《人民的名义》搬上话剧舞台,正是因话剧的现场表演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感,将贪腐这一与百姓息息相关但是难以碰触的话题面对面地展示给观众,直击人心。

观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3

?人民的名义》不仅仅是普通观众的期盼,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证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

观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4

“你听说过《人民的名义》吗?”这是句虚拟的问话,但却颇为贴合近几日不少社交场合人们的讨论。日前,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短短几集就让很多人成了这部剧的“自来水”———各种场合都有人在自发推广和“安利”。一部由最高检影视中心参与出品、“没有流量明星,不是仙侠古偶”、“从名字到内容都正得不得了”的正剧,却凭借紧凑、真实的剧情一开播就表现不俗。豆瓣评分9.1,很多国产剧对此恐怕可望不可即。

社会在发展,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这是此前不少抗日神剧、玄幻戏说虽然收视业绩好像也不错却同时饱受诟病的大背景。反腐题材吸引人,又有40多位老戏骨同台飙戏,这还不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追捧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公众感兴趣的可能是,在目前披露的剧情中详细呈现和刻画的官员腐败细节和国家反腐进程,究竟有几分与现实的贴合度。甚至说,已经有人在热衷将已落马官员与剧中人物对号比较,比如“小官巨贪”家里的钞票墙,以及那些被烧坏的点钞机。

中共至今,不断加码的反腐力度得到民众的认可。在对“反腐没有休止符”这句话从一开始的些许疑惑到内心确信的同时,人们对已查处重大案件和落马官员的知情需求,已经从简讯式案情通报向特别想知道更多细节发展。这也是此前中纪委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上述专题片的影像资料中获得海量传播的多是一些落马官员的出镜片段。公众对反腐进程的关心,除了官员“被带走”消息传出后的街谈巷议,自然也投射到对反腐题材剧集、专题片的围观热情上。

“人民的名义”,这么正的标题在作者周梅森看来,代表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坚实的信仰,另一种则是以“人民”为矫饰去谋取私利。后者即是很多腐败、越权行为在当下的生存逻辑和土壤,冒民众之名去侵夺民众权益,以法治之名去践踏法治精神,这也是最终需要制度化反腐所必须抱持势不两立态度的对手。

腐败侵蚀公共利益,反腐呼应公众呼声。观众对一部反腐剧集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人们对具体反腐过程的好奇心,诸如检察机关办案程序细节到底是怎样的,可能还有个案化的腐败官员的堕落程度是否真的如传言般糜烂?对相关信息的严重关切,是人们对公共利益、尤其是公民切身利益被腐败现象所伤的真实反映。正如《人民日报》对反腐剧热播所诠释的,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内幕”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民众对反腐话题的热议不仅仅是猎奇,是公众对腐败这一社会痼疾的深恶痛绝和对反腐进度的探求。现实生活中的反腐进度,媒体披露的官员腐败细节,反腐剧集(以及作为蓝本的官场文学作品)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更细节、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生活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接地气”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标准,所谓“接地气”其实就是用读者、观众的切身体会、现实感受来对文学、影视作品做衡量。由最高检参与出品的反腐剧集与现实的反腐进程之间有怎样的参考、映照关系,具体的反腐案件的程序、节奏是否如影视剧呈现的一样节奏紧凑、波诡云谲。艺术毕竟是艺术,但公众对艺术的关切往往依然来自于对现实的欲罢不能,以及对反腐的热切期待。

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段对白所言,“从检察的角度来说,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一句话道出反腐的根本依凭,也让人明白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在于深入权力执掌者之心,依法治国的核心也在于依法治权。反腐的过程是在摸索一条制度化约束权力的路,反腐剧热播是好事,从公众对《人民的名义》的追捧中可以看到民心向背,看到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共识。

观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5

这几天,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好评不断,引发热议。

一部电视剧再次带动了全社会对腐败问题的关注,也提醒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反腐败斗争,究竟是在较量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始终在路上,成效显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这不意味着反腐败可以停一停、缓一缓,须知道腐败与反腐败永远处在权力天平的两端,一直进行着残酷的较量,也只有反腐败的力度和强度不断加大,才会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腐败的成绩都是暂时的,反腐败的斗争需要持续进行下去,这也是锤炼党员干部队伍、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既然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拉锯战,那么这场必须打赢的战役究竟在争夺什么呢?不弄清楚这一点,就无法弄清楚反腐败斗争工作的重点和深远意义。当然,围绕着权力展开的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对不同主体而言,所较量的也不尽相同。

对官员来说,反腐败是在较量“如何用好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但是它往往由官员直接行使,腐败就是滥用权力的结果。最朴素的理解,反腐败斗争就是让官员们敬畏权力、善待权力、善用权力。否则,不管官大如苏荣,为自己和家人谋利,开设“权钱交易所”;还是官小如魏鹏远,用审批权巨额受贿,成为“小官巨贪”,无不是异化了权力、扭曲了自我。其实,电视剧中的部委处长和副市长,都是权力观、金钱观出现了大问题,如此,谈何人生观、价值观,更没有对党和人民的初心了。

对政党来说,反腐败是在较量“如何更纯洁”。一个政党犹如一棵树,从小树苗到大树干,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阵痛”,需要找找蛀虫、杀杀病菌。相反,如果任由贪腐分子吮吸“营养”,就算是长大了也免不了千疮百孔,看似有规模、够庞大,但终究难以“参天”。说到底,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尤其是带领13亿多人民追梦的执政大党,自身不健康,如何有力量来干事创业。对执政党来说,反腐败就是对自身疾病的一场勇敢“反动”,是剜毒疗伤,这少不了疼痛,就像我们党在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6.2万件,给予纪律处分119.9万人,2014年以来共追回外逃人员2566名。数字背后是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成果,“纯洁”决不是形容词,而是反腐败斗争中的“动词”,是每一名党员都应达标的底线要求。

“腐败最严重的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义》是艺术化了的现实,而我们更需要直面现实、直面问题。这也如同行进中的中国,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绩有多好,都不能忘了发展是在较量着什么,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而这也恰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人民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