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结尾可以总结书籍对你的整体影响,写读后感让我们有机会整理和反思书中的主要观点和启示,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徐悲鸿传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徐悲鸿传读后感篇1
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生命也是一种目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国家,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能受得了。
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进来,浸泡你,柔软你,感动你。
1919年至1927年,徐悲鸿在欧洲留学,主要是法国巴黎徐梁画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那时有个外国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得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便把你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材。”这一下可把徐悲鸿激怒了。他用炯炯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富有的洋学生说:“先生,你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我们比试比试,等学习结业时,看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徐悲鸿从此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只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徐悲鸿的`生活十分艰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只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经过不懈努力,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学校的第一年,第一次作人体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弗拉蒙先生的好评。接着在数次竞赛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这时,那个曾向徐悲鸿进行挑衅的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成功需要激情,激情的培养需要精神,精神的焕发需要自我提高,自我提高需要要求的严格,正是徐悲鸿严于律己、勤学苦练的行动,使得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徐悲鸿的故事深深的鼓舞了我,我要向徐悲鸿学习,学习他那种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可贵精神。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徐悲鸿传读后感篇2
徐悲鸿是我们宜兴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的祖国并不富强,中国像一个既落后又不团结的大家庭,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永远都是愚昧无知,就算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终究是成不了才的。那天,他的一个法国同学,对中国留学生非常蛮横无理,冲着徐悲鸿出口伤人。他的这种狂妄态度,一下子激怒了徐悲鸿。为祖国、为中国人,他克制住了心头的怒火,对那个学生提出挑战,看等到结业的时候,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从此,徐悲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千里马,日夜奔跑,发奋苦学。由于生活没有规律,天长日久,他得了胃病,他时常独自忍着剧痛,不管严寒、酷暑,坚持着对名画的参观和临摹。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美术界。
徐悲鸿用中国人特有的韧劲,勤奋钻研,终于赢得了外国人的尊重,他的名字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
回想我自己:在学习上不肯下功夫,遇到困难老想着让爸爸、妈妈帮忙,平时他们让我参加个学习班:画画、弹琴……我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撒网,学得很随意。现在跟徐悲鸿比起来,真让我惭愧,今后,我一定要像徐悲鸿那样奋发努力,勇往直前,做个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传读后感篇3
中国人都知道徐悲鸿的名字,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当时徐悲鸿遭到洋学生的嘲笑:‘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虽然徐悲鸿感到很愤怒,但他并没有与洋学生争执,而是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证明给洋学生看。于是他夜以继日地努力,他每天都去博物馆临摹一些大师的作品,他省吃俭用,用剩下的钱去买颜料等画画用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他的'技术也提高了。通过努力他终于以好成绩考上了好的大学。他的画登出后立即轰动了艺术界,那洋人看后目瞪口呆,不得不甘拜下风。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做事既要专心还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费,这就是我得出的结论。
这时,我不由地想起我以前的一件事。爸爸妈妈为了考验我的耐心,便给了我一粒花的种子让我去种,我大声地说:‘种就种,谁怕谁呀!’我开始挑战了。我先找了一个花盆弄了点泥土,把种子种了进去。我每天都给它浇水,可是一连几天过去,种子没有任何反应。我有些着急了,忙问爸爸:“爸爸,这种子是不是有问题啊?”没想到,爸爸妈妈竟然合起伙来歧视我:“你是不是坚持不住了,来找个借口啊?”“可恶!”我继续种着种子,不去理睬他们。过了几天种子终于发芽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把花盆拿到妈妈面前,说:“我种出来了,怎么样。”妈妈喜笑颜开。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要学习徐悲鸿的精神。
徐悲鸿传读后感篇4
徐悲鸿是世界闻名的绘画大师,他是怎样成才的,又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呢?看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
徐悲鸿留学时,有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 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并没有用言语争辩,而是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腾、勇往直前,终于用实际行动让外国学生心服口服,并亲自登门鞠躬道歉。
是的,仅仅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铁的事实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
可再看看我?哪怕爸爸妈妈或是别人说我一句不是,我就会滔滔不绝地讲一大通话,想尽办法为自己辩解,有时自己就是错了也要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证明确实不怨自己。想想徐悲鸿,再想想自己,真是羞愧!
有时,爸妈说话时我还不耐烦,尤其是给我讲道理的时候,甚至捂起耳朵,大声争辩,过后也不落实到行动上,还是老样子。
从这篇文章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事实胜于雄辩。今后我也要用行动来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学习的世界里。
徐悲鸿传读后感篇5
读了《徐悲鸿经历》一文,我有了深深的感触。文中主要写了徐悲鸿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喜欢上了绘画。年幼的时候,他在田间,不是长久地专注于青蛙,就是仰望蓝天,目送远去的雁阵。由于他对绘画的热爱,最后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绘画。他和父亲到处写字卖画,爸爸染上了浮肿,他的担子更重了。但是徐悲鸿经过努力,最终用自己的画笔为人类绘制了美好的篇章。
徐悲鸿的经历让我想到了自己。我和徐悲鸿一样,从小就热爱绘画。但是我只要想绘画,都可以随兴去画,不会因为没有纸张、没时间而发愁。小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去感受大自然。在游玩中,我惊奇地发现柳树的枝叶是下垂的,其它的树叶都是向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在一次绘画课上,老师让几个同学上黑板画柳树。当时,大家都觉得十分简单,不以为然,但他们画的'柳枝都向上了,而我画的柳枝是下垂的。老师和同学都给了我热烈的掌声,我对绘画的情趣更浓了。
徐悲鸿不但热爱绘画,还总结出自己对绘画的主脑:”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我被徐悲鸿献身艺术的执着精神深深感动。我会把他的经历作为绘画的动力,为了自己绘画的梦想,坚持不懈地绘画出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