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读后感5篇

时间:2024-09-15 作者:Anonyme

读后感能够增强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读后感的结尾可以总结书籍对你的整体影响,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徐悲鸿》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徐悲鸿》读后感5篇

《徐悲鸿》读后感篇1

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生命也是一种目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国家,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能受得了。

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进来,浸泡你,柔软你,感动你。

1919年至1927年,徐悲鸿在欧洲留学,主要是法国巴黎徐梁画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那时有个外国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得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便把你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材。”这一下可把徐悲鸿激怒了。他用炯炯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富有的洋学生说:“先生,你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我们比试比试,等学习结业时,看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徐悲鸿从此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只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徐悲鸿的`生活十分艰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只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经过不懈努力,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学校的第一年,第一次作人体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弗拉蒙先生的好评。接着在数次竞赛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这时,那个曾向徐悲鸿进行挑衅的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成功需要激情,激情的培养需要精神,精神的焕发需要自我提高,自我提高需要要求的严格,正是徐悲鸿严于律己、勤学苦练的行动,使得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徐悲鸿的故事深深的鼓舞了我,我要向徐悲鸿学习,学习他那种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可贵精神。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

《徐悲鸿》读后感篇2

看完了徐悲鸿的简介,我对这位家乡名人更加了解了。

徐悲鸿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都是在为美术而奋斗,为了美术他付出了他的一切。为了美术,21岁时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22岁时,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24岁时,留学法国。28岁时,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和素描。1927年回国后,任上海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通过16年的努力,徐悲鸿先生实现了他的梦想。在抗日时,他在各国举行义卖画展,并宣传、支援抗日。

徐悲鸿先生的作品都浸透着他的不屈精神。他勇往直前,不为苦难而沉沦;他铁骨铮铮,不为偏见而低头;他桀骜不驯,不为权贵而折腰,他壮志凌云,刻苦求知,愿为艺术事业呕心沥血;他豪情满怀,挥毫泼墨,袁勇画笔救国救民;他博采众长,不仿先古,愿为美术事业的`发展开创先河。

他曾是一个普通人,因为有梦,而奋斗着,为梦而努力着。正因为有梦,他希望他的梦成真,所以他在追着它,通过不懈的努力他追上了。他在追梦的路上不知摔了多少次,而又爬起来,最终获得成功。他那样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不应学习吗?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有目标、有梦想,要有去实现它的决心。我们在这条路上即使伤痕累累,也不能灰心、不能放弃。因为坚持不懈的终点就是胜利。

《徐悲鸿》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外国学生嫉妒徐悲鸿,他还非常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学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不但说了徐悲鸿,还说了我们中国人。

徐悲鸿听了这句话非常生气,但他知道,如果和别人吵架或者打架,别人会更觉得我们无知。要让那位外国学生知道,我们中国人不像他说的那样一点才能都没有,更让他知道我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从此,徐悲鸿更加勤奋努力、勤学苦练、争分夺秒。他日夜奔波,学而不厌。三年已经过去了,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这一次,那位外国学生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深鞠一躬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这篇文章给我讲述了一个小小的道理,只要你用心去做一件事,你就会成功的。

《徐悲鸿》读后感篇4

中国人都知道徐悲鸿的名字,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当时徐悲鸿遭到洋学生的嘲笑:‘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虽然徐悲鸿感到很愤怒,但他并没有与洋学生争执,而是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证明给洋学生看。于是他夜以继日地努力,他每天都去博物馆临摹一些大师的作品,他省吃俭用,用剩下的钱去买颜料等画画用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他的技术也提高了。通过努力他终于以好成绩考上了好的`大学。他的画登出后立即轰动了艺术界,那洋人看后目瞪口呆,不得不甘拜下风。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做事既要专心还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费,这就是我得出的结论。

这时,我不由地想起我以前的一件事。爸爸妈妈为了考验我的耐心,便给了我一粒花的种子让我去种,我大声地说:‘种就种,谁怕谁呀!’我开始挑战了。我先找了一个花盆弄了点泥土,把种子种了进去。我每天都给它浇水,可是一连几天过去,种子没有任何反应。我有些着急了,忙问爸爸:“爸爸,这种子是不是有问题啊?”没想到,爸爸妈妈竟然合起伙来歧视我:“你是不是坚持不住了,来找个借口啊?”“可恶!”我继续种着种子,不去理睬他们。过了几天种子终于发芽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把花盆拿到妈妈面前,说:“我种出来了,怎么样。”妈妈喜笑颜开。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要学习徐悲鸿的精神。

《徐悲鸿》读后感篇5

徐悲鸿一生读后感

这次的暑假,我的美术老师借给我一本沉甸甸的书——《徐悲鸿一生》珍藏版,我如获至宝,感激之余便是忘我的高兴。

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很有分量的书,我感觉犹如走进了徐悲鸿的世界,感受到了大师坎坷而又短暂的一生。

徐悲鸿的一生走过多少坎坷,,遭遇多少风雨。他年幼时与父亲为了生存到处流浪。成年后便走南闯北,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艰难前行。他痴狂地爱着绘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甚至是自己的.画作大量地遭到破坏;即使是数十年的结晶毁于一旦,他都没有放弃过。他的执着和坚忍不拔,终于战胜了无数困难,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型国画《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画面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都强烈地吸引着我。尤其是那造型各异的奔马,总感觉给人一种力量,给人以鼓舞。

我对绘画也很喜爱。徐悲鸿每天作画十个小时,而我只会在高兴的时候画上几笔,老师留的作业更是草草完成。我的字迹一直令看者头疼,我也曾经练习过,在由于没有毅力,半途而废,至今字也不太理想。

徐悲鸿的一生印证了:不畏挫折,不怕困难,就会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一切困难都会被你甩在身后。他执著坚强的一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使我知道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怎样去面对现实,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