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4-08-23 作者:tddiction

教学反思让自己的教学更有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结束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后,我们就必须认真写教学反思,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桃花溪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桃花溪教学反思5篇

桃花溪教学反思篇1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清丽,还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而且文章结构精巧,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愉悦。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本贯穿课堂始终,首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包括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性的自学朗读和课后巩固性的朗读;课堂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课文结构,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把对春天、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的朗读。另外在本文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给学生给学生以广阔的读书、思考空间,鼓励自由学生发言,自由交流,自由质疑,以各人独特的生活经验、感受和体会相互启迪。

让学生在预习中,在朗读中,在小组活动中,在各个思考问题的设置和回答的过程中,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再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串讲课文,教师只要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就能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更能真切的与作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

桃花溪教学反思篇2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成功之处

1.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对种树人怎样种桃花心木,和明白浇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读与理解,我是通过“小组交流,组内展示”这一环节完成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文本对话,从而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2.适当牵引。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障碍或偏差的时候,我及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体现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如当学生汇报种树人的一段话时,对育人的道理并未完全读懂,我恰当地设置了提问环节:你有什么不理解?并让学生联系前生活实际想象“不确定的'生活”的意思,经过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3.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引导学习。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xx,对学生来说指导写法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直接指导容易显得生硬,间接指导又怕效果不佳。最后我想出借助谈话引出《白杨》课文,由此及彼,让学生既学会阅读方法中的相关联想,又不露痕迹的进行了写法指导。

二、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效率不高,只能找到相应的句子,却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2.朗读指导不到位,针对重点环节,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朗读,提升空间有限。如果能够砸实一段的朗读,对于朗读水平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

三、改进措施

在授课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孩子们进行适当地引导。提出的学习要求应该有层次,这样才会对全体学生都有教育效果。

今后我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更多精彩!

桃花溪教学反思篇3

?三月桃花水》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再融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春天诗情画意的画面。

本着“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语文教学观。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读准11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3、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倾听悦耳的水声,领略景色的美丽,从中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我采用了“感受性阅读”与“鉴赏性阅读”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先帮学生理清条理: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明镜。然后品读“竖琴”段落的句子,通过整体感悟、想象、对比、情景扮演、各种形式的诵读等方法让学生在感受作者“语言之美”的过程中倾听春天水声的美妙。而在“明镜”这部分,则主要通过自我发现,诵读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拓展部分,则通过句式“我看见了——”的训练,即让学生积累了语言,也感受到阳春三月到处是春意盎然。

桃花溪教学反思篇4

今天教学《桃花心木》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当学生明白了种树人的心愿后,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听了种树人的心里话,

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况练习说话。要求:小组成员每人凑一点,小组长整理、汇集,组成一段话。我一声“开始”,各个小组立刻“躁动”起来。胆怯的李静手舞足蹈,害羞的李研指指点点,平时根本不发言的朱伟也动嘴了,平时发言吞吞吐吐张纪齐镇定自若。大家都“动”了起来,看来今天的小组学习有戏了。

大约过了三分钟,教室里仍然回荡着孩子们的说话声。我招呼大家停下,请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室里却鸦雀无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我一番鼓动后,一只小手举了起来。下面是小组展示的片断:

李庆:我们小组选择的是第一种情况,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多亏了种树人,你让我学会了自己找水源。放心吧,我会把根深深扎进泥土的,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师:一棵感恩的桃花心木树苗,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张曼:我们小组选择的是第三种情况,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现在,我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过,我不会放过最后一丝希望,我要自己救自己。

师:嗯,上帝都只救自救的人。“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会怎么想?

沉默,再沉默。原来,没有一个组选择这种情况。我用期待与祈求的目光扫视全班……

喻正醐: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我想说:我即将枯萎了,如果我早明白种树人的心就不会这样。不过“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一定要把握最后一点时间,努力扎根生长。我要自己救自己。

师:(我特别激动,要知道他属于胆小的那一类学生。)谢谢你,你是我的知己,你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患难之处见真情。(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

上面发言的有两位优秀的组长,也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胆小鬼”。如果他们的发言还不能代表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且看下面几位后进生的作业:

朱伟:我是那棵经得起风雨、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我想说:谢谢你,你让我茁壮成长,让我没有依赖的'心。我还要努力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报答你对我的养育。

李洹: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想说:谢谢你,育苗人,你给了我生命,是我没有好好珍惜,我不恨你。

张纪齐: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树苗,我想说:再见了,种树人,我一辈子也报答不了你对我的养育之恩。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怎么会辜负你的良苦用心?

周志祥: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树苗,我会想:如果不是你像老天爷那样给我浇水,我就不会自己扎根找水源,我就不会茁壮成长。

我们班的学生底子薄,最怕的就是写作文。当然,说话训练也头疼。阅读课上,常是几个优秀生的独角戏。由于刚接任这个班,小组学习基本没有起步。听了李炳亭先生的报告,我的负罪感油然而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欲望在我心中烧得实在难耐。今天这节课,孩子们在小组中你凑一点,我拼一点,大家再合成一句话。结果表明,这种“大家唱”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

美国国家教育实验中心有个调查数据:从学习24小时后的检测结果来看,只通过讲授法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是5%;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20%;利用多种视听手段,比如多媒体获取知识的巩固率大约30%;而通过交流讨论后知识的巩固率可以达到50%以上。

实践和理论都证明:小组学习是最有效的。李炳亭先生指出,按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才会有生命的狂欢。现在备课时,我总是这样告诫自己:给足小组学习的时间,才能让学生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桃花溪教学反思篇5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