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4-07-21 作者:Lonesome

当我们的内心受到了启迪的时候,可以通过写体会来记录,总结过去的经验,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心得体会,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资本论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资本论心得体会6篇

资本论心得体会篇1

从资本的总公式看,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上,因为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它如果还是采取货币形式,价值量也就不能增大。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因为这个行为只是价值的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因此,剩余价值只可能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不是发生在所购商品的价值上,而是发生在所购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不可能因交换而发生价值变化,只能从所购商品的使用上发生。“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句话指出了三点:

(1)劳动力是在“活的人体中存在的”,它既不能离开人体,又不等于人体。

(2)劳动力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它只能在运用时,即在劳动时才表现出来。

(3)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不能把劳动力等同于体力。一个白痴和疯子即使有体力,也不能算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

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在商品交换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身的性质产生的从属关系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从属关系的前提下,劳动力只有被它的所有者自己当作商品出卖,它才会出现在市场上。第二个基本条件就是:劳动力所有者只有自己的劳动能力可以当作商品出卖,没有别的东西可卖。其实,不仅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前所考察的商品、货币这些“经济范畴”也都带着历史的痕迹。资本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这个“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的形式,他的劳动因而具有雇佣劳动的形式。另一方面,正是从这时起,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决定劳动力价值的要素有三个:

第一,因为劳动力只是活人的能力,所以劳动力生产要以这个活人的存在为前提。活人维持生命,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至于这些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应该是多少,“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所谓正常生活的维持,不仅包含着自然条件如地理环境和气候决定的自然需要,而且还包含着一个由历史形成的生活习惯所决定的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作为劳动力所有者的人是会死的,必须依靠人口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

第三,使人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这就得花费一定量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

总之,“劳动力的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定量生活资料的价值”。生活资料的价值改变,劳动力的价值也随着改变。

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和它的使用价值的让渡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劳动决定的。货币所有者在交换中得到的劳动力使用价值要在使用中即消费中才表现出来,而劳动力的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现在,让我们跟着劳动力买卖双方到生产场所去看一看吧!在那里,原料等等生产资料是按十足的价格支付的;而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进行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自由”是指交换双方都出于自愿、自主,“平等”是指等价交换,“所有权”是指“双方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边沁”是指“双方都只顾自己”,为自己的特殊利益结对的。然而,这些只是外部表现,不是经济关系的实质。

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就会看到,“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这才是自由、平等、所有权背后的真实关系——资本剥削关系。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最能反映他生活的时代和实践中心的要求,这种理论也因其与实践中心紧密对应,而形成对时代精神能更好把握的理论硬核。理论之树常青,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在当今社会仍闪烁着耀眼光芒。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以“资本动力学为核心的生产力理论、哲学智慧对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贯注、社会人文关怀或是以人为本”也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时代思想的弄潮儿。以资本动力学为核心的生产力理论,从理论上直接把马克思《资本论》的建设性内核和---的一贯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哲学思想的内核联系起来了,从实践上提供了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实践所需要的哲学理念。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本的动力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财富增长目标,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我们也可能减轻资本野蛮面的破坏性和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为此,我们也需要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注入哲学智慧及弘扬其人文关怀,促进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把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运用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既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了“跨越式”态势,又避免了过去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曲折与苦难,建立了经济发展的新规则。继续着把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贯注到经济建设中去的创造性活动,又创造了新的实践和成功。

社会人文关怀是自由与权利在法制与民主制度架构内的哲学弘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建设实践中的运用。

资本论心得体会篇2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心得体会篇3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本质。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被我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说明了剩余价值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基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利润全部被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独占了,工人仅获得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补偿的工资,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存在的原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理论应结合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承认劳动者对劳动力资本的所有权,工人的劳动力资本也参与到了利润的分配中,并且在不同的所有制制度下利润也不仅仅是只被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所独占。

通过理论的内在逻辑推导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仍然存在,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促进作用。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之间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

资本论心得体会篇4

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

2。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再生产肯定不行。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资本论心得体会篇5

一、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理解及其批判

马克思说,资本的本质在一定基础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生产关系,资本运动起来是资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要想使资本作为剥削活劳动的一种手段,唯一的方式就是必须使资本运动起来,参与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凭借资本的独有特性无偿的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积累。可以说,资本一旦孤立起来,它也就不能称为实质上的资本,“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但是,资本并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关系,而是一种能使价值增值的生产关系。在发现资本的这个秘密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又深刻、系统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榨取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强调,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个物。如果资本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了。另外,拥有更多的资本代表的是享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由于绝大多数资本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合理的配置资源,这样便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资本只是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本来以为生产力发展了,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资本的本性,使得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越来越贪欲,使得资本家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颠倒。现在雇佣工人必须每日在监工的鞭打下劳动,他们受尽了挖空心思的残酷,他们大多饿的骨瘦如柴,他们有时甚至被逼得自杀!可是,资本家却每日面带笑容,得意洋洋,不但没有一点改善劳动者恐怖生活的想法,反而更加燃起资本家狼一般的贪欲。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伦理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形成的前提条件进行了批判和深刻的揭露。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表面上看是资本家拥有的资本越来越多,雇佣工人除了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可以说,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劫掠、奴役、杀戮、征服等残忍的暴力行为,并且正是这种暴力行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才有了强有力的催化剂。正因为劫掠、奴役、杀戮、征服伴随始终,所以侵略者发现了美洲金银产地,剿灭了土着居民,并把被剿灭的土着居民用最残酷的方式埋葬于矿井,而这只是侵略者掠夺的起步,以后又对东印度进行了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显而易见,资本原始积累的实现,造成了两级的存在,一方面,虽然懒惰的人整天不劳动,并且始终面临耗尽自己一切的危境,甚至这其中还包括耗费过了头的无赖汉,但是,懒惰人的财富确在渐渐的增加,一跃变成了呼风唤雨的资本家;另一方面,由于勤劳的,聪明的,而且首先是节俭的精英,失去了自己仅有的一点可怜的土地,他们除了可以出卖自己的皮之外,实在是没有其它东西可以出卖了,这样就使得他们不得不屈从于一跃变成了呼风唤雨的资本家。在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无论这类节俭的精英怎样卖命的劳动,他们的所得还是少的可怜,只能养家糊口,并且越来越贫困。然而,正是这样两级的出现,使得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丑陋面貌浮出水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原有旧的生产方式。这样两级的出现,使得劳动者为了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只能无偿地为资本家拼命的卖力,这样资本家便把劳动者牢牢的控制起来,可是,卑鄙下流的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加丰厚的利润,更是丧尽天良的加大了对劳动者的剥削,人民群众遭受了可怕的剥夺,同时,资本家也体现了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和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耻的贪欲。

其次,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非道德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资本主义生产要想实现价值的增值,获得剩余价值,就必须使劳动者成为特殊的商品。表面上看来,劳动者和其它商品没有区别,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也是遵循着平等的交换原则,体现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但是,劳动者是能创造价值的特殊的商品,并且劳动者的这个特殊性在流通领域是看不见的。当我们“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己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一让人家来鞣。”由于资本家最可耻的贪欲永无止境,为了使自己的财富更加丰厚,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和改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限制的延长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生理上使劳动者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可是,资本家并没有正确的对待劳动者的生命,他们也不会认识到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他们只会把劳动者的生命与动物、植物的生命等同起来,可以说,资本家没有坚守住应有的和应做到的道德底线,他们所关心的只有如何才能更大限度地追逐那些利润,根本没有想过要把劳动者所处的恐怖环境改善一下,更不用说对劳动者的生命负责任了。总之,要想使资本家解放劳动者的痛苦和扞卫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只能是天方夜谭。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现实延伸,发挥着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物役性经济,表现在文化观念上就是拜物教观念。马克思指出,由于商品的出现,交换双方的关系变得玄而又玄,既有人对物的关系,又有人对人的关系。商品这一特殊的产品,从表面上来看,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但是,商品是由人类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体现的又是社会关系,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这样就使得人民开始崇拜起来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而商品越是发达,人民便越埋没于商品之中。人民对于商品的崇拜在于商品具有的交换价值,随着商品、交换手段和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世界开始变成了一个金钱世界。于是人民又开始对货币崇拜起来,完全把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换关系颠倒了,使得对商品的崇拜更加耀眼了。但令人恐怖的现象出现了,吸血鬼资本来到了世间。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增值的真正秘密,从而把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完全揭示出来,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是,在现实流通中,却表现为由于资本这种能生出来钱的力量,资本成为世界真正的主人,人民臣服于它的脚下。

四、人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解读,是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学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继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为马克思人学理论宝库的发展提供了继承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也是实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其次,《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的发展,是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形态的基础,马克思提出的“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形态,是对《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不完全发展的批判,是对社会发展最终状态的诠释,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前提。最后,《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是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和中国经济不断地增长,人的全面发展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线,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个社会的个体,在摆脱各种内在限制的基础上,在社会的关系、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都获得普遍的提高与协调。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关系没有改变,仍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包括科技管理人员在内的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推动着资本社会化的发展和资本所有制关系的社会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但是不论是股份所有制、法人所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甚至是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都没有从整体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其社会资源仍然控制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正是在包括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等等的支配下,资本家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方式,才有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现代科技进步,才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惊人发展,从而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实践证明,运用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对资本主义基本性质、基本矛盾、基本规律的分析并未过时,今天仍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指南。由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也没有改变,当代实践正以不同的形式体现着这一趋势的历史必然性。

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所建立的经济制度、文化底蕴以及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我们应以此为鉴,对生命持敬畏的肯定态度,并把这种态度与对待世界和人生融为一体。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进步和创造有益于个人和人类的物质、精神、伦理的更高发展的各种价值。

资本论心得体会篇6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卷主要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内容。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互相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质。只有当劳动力变成商品,劳动力能创造剩余价值的条件下,货币才变成资本,也就是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原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就转化为资本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另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只是转移而不创造价值,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才创造出新的价值(包括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其中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并且在预付可变资本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要想提高剩余价值率只有两种方法: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反向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协作”、“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个主要阶段。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式就是工资,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它就是要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让劳动者误认为工资就是他们劳动所得的全部报酬。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二者都成了货币额,并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

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数额。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马克思的一句话写出了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复杂的联系,也道出了这本书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