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作文,我们能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艺术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写作文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敏捷性和逻辑思考能力,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劳动精神的作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劳动精神的作文篇1
劳动还光荣吗?劳动还能致富吗?这些略显宏大的命题,近来却屡屡引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讨论。在网上,有位经济学家曾抛出一条“毁三观”的结论:劳动致不了富,迅速遭到众多网友从事实到逻辑、从学理到情理的全方位反驳。事实证明,靠双手实现梦想、用劳动创造价值,既是人之为人的朴素道理,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更是我们时代深植于每个劳动者内心深处的真诚信仰。
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是事关社会根基的大命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即提出主张,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更进一步提炼了劳动的意义;因为历来重视勤劳致富、信奉劳动创造价值,中国的变革甚至被外媒称为“勤劳革命”。回溯历史,从“铁人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劳动者手不停歇、抓铁有痕地实干,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中国。不可否认,社会上一度对劳动的价值有所怀疑,但时至今日,当蓝领工种薪酬普遍提升,一些企业的大工匠年薪甚至高达百万,劳动价值在回归。这些都构成了十九大报告中“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坚实基础。
今天,劳动者的内涵被前所未有地拓展。网络主播、职业电竞选手、健身私教、梦想规划师……这些之前很少见的工种被创造出来,同时也催生了这个时代新的“人生赢家”。重庆朝天门的“棒棒军”谢幕了,纯粹作体力要求的工作越来越少,呼唤创造力的行业在急剧扩张。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激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细化的分工,既在拓宽劳动者内涵,也在敦促劳动精度的提升。同样加工一个零件,精度99%是工匠,精度99.99%就成了令人仰视的大国工匠。劳动不仅没有过时,其市场价值还将进一步凸显。
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正因为知识与劳动已如卯榫般紧扣,我们重申勤勉的意义,更要强调知识的分量。在知识经济风口起飞的创业者,“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是知识提供了杠杆。这是一种风向,更是一种取向:强调埋头苦干不等于一味蛮干,新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离不开创新。拥抱知识、技能和创新,是中国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个个体放大人生价值的关键砝码。正所谓技多不压身、不看学历看能力,新时代这杆秤,比任何时候都掂得出一个人的真正分量。
让劳动者梦想成真,勤劳勇敢者最需要的是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30多年前,正是城乡间闸门的打开,让束缚在土地上的手脚一下子伸展开,让中国的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今天,当户籍改革继续推进,市场机会持续增加,更多人有机会跻身成才成功的大门。但这条大路仍需要进一步拓宽。从金融浇灌“三农”到孵化创业项目,从强化职业培训到提供职业规划辅导,从增进劳动权益保障到消除就业歧视,当每一个最初的梦想被善待,勤勉劳动自然会成为一种信仰。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从制度运行的视角看,确保采花的蜂吃到最甜的蜜,甚至比鼓励“蚕吐丝、蜂酿蜜”更为重要,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被劳动者共享。当所有勤劳守法者都能致富,做大中等收入群体水到渠成,劳动的价值不言自明。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但劳动可以让梦想成真。
劳动精神的作文篇2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5月4日下午,由云南师范大学团委、校工会、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办公室联合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庆祝五四青年节“最美云师人”先进事迹分享会在呈贡主校区汇学2幢101报告厅举行。
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师大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张无敌教授,云南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云师大历史与行政学院院长何跃教授,2014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云师大外国语学院美国外教包琼老师,云南省“技术能手”、云师大文学院周华副教授应邀为我校500余名师生带来了精彩感人的事迹分享。学校刘宗立副校长出席分享会并作总结讲话。分享会由云师大传媒学院2014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张��赐�学主持。
张无敌教授首先以《没有云师大,就没有我》为主题开始自己的深情分享。张教授长期奋战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从事沼气利用、燃油开发、清洁燃料、氢气利用等方面的能源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张教授表示,自己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虽然辛苦,但是很开心,因为云师大这个温暖的大集体,给了自己展示价值的舞台。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鼓励在场的青年大学生们,要脚踏实地,立志高远,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一点实事,并从中感受快乐。张教授的话语朴实真挚、饱含深情、催人奋进,赢得了现场听众的热烈掌声。
何跃教授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特别分享了对学校的感恩之情。一句“感激母校把我推上了荣誉的前台,感激母校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我”,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曾身患癌症的何教授在学校的关怀和同事的鼓励下,背着化疗棒去给学生上课。艰难的过程使他明白,“我们不该让周边痛苦的面孔来埋没自己的梦想”。何跃教授专门从事跨境民族教育研究,这让他更加担心国家以及国家边境安全,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更积极地去关爱跨境民族学生。他心怀祖国、忘我工作、关爱他人的精神,让大家由衷敬佩。
包琼老师是一位美国人,但她大部分的生活时间都在中国。她认为读书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的事,因此包琼老师把很多的精力致力于图书馆的建立。幽默而风趣的一句中文“不会吧”,表达了当她获知得到和杨善洲一样的荣誉时的惊喜。“只要你想做,任何事都可以做。”是包琼老师给云师青年学子的鼓励。最后她用简洁而深情的话总结自己的分享――“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为自己是云南师大的老师而自豪,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因自己是云南师大的学生而骄傲。”勇敢逐梦、热爱教育的包琼老师,以她的爱心奉献赢得了师生的敬重。
周华老师用学者的智慧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师道”的理解和对大学的感悟。他重新调整了《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一语的顺序,认为第一层次是授业,第二层次是解惑,第三层次是传道。他认为老师应该“致业”,而不仅仅是“职业”。同时,他希望同学们主动给老师创造“解惑”的条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周老师认为,大学是学习新知的殿堂,大学老师应该传播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思想的培育和启蒙。最后,他特别表达了对学校的感激,认为是云南师大给了自己荣誉和信心。
四位嘉宾的精彩分享,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劳动模范、新闻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坚定了追寻梦想、履行使命的信心和决心。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纷纷举手与嘉宾交流互动,现场频频爆发热烈的掌声。
最后,全体人员起立高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在铿锵的团歌声中,分享会圆满结束。
劳动精神的作文篇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从袁隆平蹲田培育“东方魔稻”的场景,到高凤林焊接火箭“心脏”的瞬间,从改革开放大潮中解放思想、敢闯敢干的“急先锋”,到新时代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弄潮儿”,无数任劳任怨、拼命苦干的“老黄牛”,激励着成千上万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奉献光和热。
踏上新征程,永远不变的,是精神底色;与时俱进的,是劳动素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竞争与高端产业角逐空前激烈,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归根结底要以强大的人才队伍做支撑,以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做保障。今日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困难多、挑战大,迫切呼唤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练就高超本领,鲁起袖子加油干。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奋进冲锋号,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广大劳动者正当其时。
展现新作为,以冲天干劲激发埋头苦干的奋进精神。任何时候,苦干实干都不过时,是事业成功的“捷径”。翻开劳动模范的故事,脚踏实地的奋斗贯穿始终。比如从零基础开始干铆工、一路铆成了传奇高铁工匠的李学忠,再如迄今攀爬总高度超过200多座珠峰的老电工周红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行当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来自长期摸索的笨功夫。“樱桃好吃树难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走好的,我们需要的是一股子永不松懈的干劲儿。
不负新期待,以执着钻劲焕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如果说其他劳动要素还可能引进,唯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无法引进。尽管当下我们能开展火箭、卫星等超级工程,但特种钢铁还依赖进口,消费者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抢购。拥有一大批耐得住寂寞刻苦钻研、在一丝一毫之间倾注心血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政府部门和全社会一同行动起来,在社会氛围和机制保障上多下功夫,在职业教育上多想办法,“大国工匠”一定会越来越多。
建立新功勋,以争先闯劲迸发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创新追逐的时代,“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近来,“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激发广大劳动者立志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是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结合的“传动轮”,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未来中国绝不会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
劳动精神的作文篇4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改变着世界,劳动书写着未来。幸福是靠奋斗创造的,而劳动是奋斗的载体。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依靠劳动才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劳动,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的历史、一部创造辉煌的历史。走进新时代,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胜利,需要在倍加努力奋斗中赢取;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需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依靠劳动创造。历史和现实表明,必须付出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才能拥有美好未来。只有拿出实干苦干的拼搏精神、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攻坚克难的不懈勇气,不辱使命的过硬担当,才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才能让“未来越来越美好”。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者,才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轻轻松松可言,绝不会在敲锣打鼓中就能实现。越是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近了,我们就越不能懈怠,越要倍加珍惜、辛勤劳动、努力作为。时代怎样变迁、经济怎样发展、社会怎样进步,都改变不了勤劳才能致富、勤劳才能创造未来这一事实。广大劳动者,就应自觉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与民族的兴衰荣辱牢牢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到推进国家的发展进步里,融入到时代前进的洪流中。当前,受到疫情影响,助力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难题、促进社会进步,需要我们每一个劳动者,坚持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自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积极奉献社会,不断凝聚起逆势而转、顺势有为、乘势向上的底气和本领,让奇迹在奋斗中创造,让生活在勤劳中向好,用实干奋斗书写更多发展新篇,谱写更加美好未来。
美好生活,需要在劳动中创造;美好未来,需要在劳动中书写。幸福从来不会等一等、望一望就会出现,梦想从来不会做做梦、想一想就变成现实。让劳动创造幸福,让劳动成就未来。
劳动精神的作文篇5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阳光明媚,一只只小鸟“唧唧喳喳”的叫声把我从美梦中叫醒了,我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慢慢地走下床,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裤子,走向爸爸妈妈的房间。
到了房间,我叫醒了爸爸妈妈,他们一看见我便哈哈大笑,我看了看身上的穿着,也跟着他们笑了起来。原来,我把衣服上的第一颗扣子扣到了第三个空位,裤子穿反了,袜子也穿了一只红色的,一只白色的。
我换好衣服裤子,看见爸爸妈妈在大扫除,他们拿着一个大“火箭”在扫地,我问“妈妈,你们用”火箭“怎么扫地呀?”爸爸拍拍我的小脑瓜,说:“廖婧琳啊,廖婧琳,你是眼睛花了,还是没睡醒呀?”“今天你怎么了,要不要去医院看医生啊?”妈妈接着说:“才不要呢,”我边说边对他们笑,“快扫地吧!”我也拿着扫把,和爸爸妈妈一起扫地。
过了一会儿,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以“闪电”般的速度,从我面前跑过,我急忙一边跑一边说:“妈呀,这里有鬼呀!”说完,就一溜烟,跑了。爸爸妈妈以为有什么东西,便跑过来,一看,什么都没有,便想往回走,刚走了一步,就被我拦住了,我说:“一定是老鼠。”然后,我对他们说了个计划。他们听了,直点头,他们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果然抓到了正在偷东西的小偷——“老鼠”。
擦窗户了,抹布在窗户上擦来擦去,可突然,擦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一看,才知道是个干的口香糖,我拿来一把“小刀”,把口香糖一点一点地刮掉了。妈妈看见了,摸了摸我的头,说:“我女儿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家务,家务,每个人的任务。家务虽然很累,但我却很开心。
劳动精神的作文篇6
劳动,如夏日中的一杯凉水;劳动,如冬天里的一缕阳光;劳动,如绿地里的一朵红花;劳动,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心间。
暮然回首往事,一股暖流用在心头。在我的家乡有一个习俗,每到端午节我们就要吃抄手。记得那天,奶奶早早的从市场上买好了面皮,剁好了猪肉馅。准备向我们展现她那非凡的厨艺,让我们一睹她那成功时的风采。
想着那令人回味无穷的抄手,我也想试试,我问奶奶:“我能帮你吗?”奶奶爽快的答应道;“当然可以,但你别给我捣乱。”我点了点头。我小心翼翼拿着一张薄薄的面皮,用筷子擀了一点馅,用筷子沾了一点水擦在面皮的边缘上再用手把面皮黏上,最后再把一捏,一个可爱的小抄手就成了,我也照样包了一个。
奶奶在一旁嘀咕着:“你包的饺子挺好看的。”我本想不包了,但是就凭奶奶的这句话,我不管包的多难看,也要坚持下去。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可不能让奶奶看扁我。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嘛!”我以我包一个,奶奶包五个的速度成功超越了奶奶的造型。
我一鼓作气,包了十几个,一个比一个好看,不过就是速度太慢。抄手要下锅了,把一个个抄手放入锅中,立刻发出一阵沁人心脾的香味,令人馋涎欲滴,口水直流三千尺。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尝尝这美味了,真是度日如年啊!到了晚上我自豪的说:“看的是我包的。”我又自卑的说:“最难看的一是我包的。”
从这件事情我知道了,只有劳动才会有收获,尽管我是满头大汗的品尝抄手但感觉也是幸福的。
劳动精神的作文篇7
平凡铸就伟大 劳动彰显国魂
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当我们把镜头对准那些平凡岗位上的清洁工阿姨、外卖小哥、建筑工人、出租车师傅……无论四季如何更迭,日夜如何交替,他们始终穿梭在都市的各个角落,劳作着、奔波着,虽平凡,却不平庸,虽渺小,却铸就伟大,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绘就多彩的人生,彰显了最纯粹、最真挚的中国魂。
平凡中孕育敬业,劳动中淬炼吃苦耐劳的“中国魂”。如果说平凡是一种常态,那么敬业就是一种美德。“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当代雷锋”郭明义、“铁路小巨人”巨晓林、“金牌焊工”高凤林……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他们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他们吃苦耐劳、求真务实。他们心里装着百姓,牵挂着人民群众的安危,他们一生都献给了劳动。这次表彰大会上,广大劳动者“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谆谆话语,殷殷嘱托,句句箴言,鼓舞人心,给予了正在奋斗的我们莫大的鼓励,我们要在这些榜样的力量下汲取吃苦耐劳的“中国魂”。
平凡中见证奉献,劳动中坚守克己奉公的“中国魂”。雷锋曾说过,“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而他也是这么做的。新时代涌现出了一些像雷锋一样视奉献为己任的道德模范,如“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时代楷模”黄文秀、“最美奋斗者”谭千秋,论职业,他们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扶贫干部、教师,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但他们永葆一颗赤子之心,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献、敢为人先,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准则。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在自己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城市的安宁和群众的安危。不论是有名英雄还是无名英雄,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着克己奉公的“中国魂”,谱写了中国式劳动美的新篇章。
平凡中铸就伟大,劳动中彰显万众一心的“中国魂”。回顾过往,不论是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是今年的新冠疫情、洪涝灾害,中国人民始终风雨同舟、同心协契,在最短的时间内战胜了灾难,克服了险阻。期间,可以看到无数劳动者的身影,他们只是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但在国家面临灾难时,他们挺身而出、奋勇向前,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冲锋在一线、战斗在一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守护在一线、服务在一线。他们心心念念的是群众的冷暖,他们在平凡的故事中演绎着伟大的精神内涵,他们有着千千万万个职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劳动者。劳动者从来都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在坚守一线、英勇奋战中彰显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中国魂”。
劳动精神的作文篇8
让我们用劳动书写新时代,在奋斗中创造完美生活。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对家庭而言,没有劳动就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没有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个人来说,劳动不仅仅筑牢了成功的坚实底座,也凝结成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欢乐。
让我们用劳动书写新时代,在创新中赢得完美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词典里,从来没有“容易”一词。改革步入深水区,如何祛除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逆全球化”思潮泛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何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本事?信息化革命大潮涌起,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当此之时,更需倡导创新型劳动、创造性劳动,鼓励劳动者学习前沿技术、掌握高超技能,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中国智造”、中国创新注入信心和活力。
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是激发劳动创造力的必由之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涵养劳动情怀和劳动品格,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才能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一切源泉充分涌流,凝聚起亿万人民劳动创造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