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筒葵花读后感最新7篇

时间:2024-05-12 作者:Anonyme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阅读变成一种深入思考和创造的过程,让作品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痕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从而运用到自己的读后感写作中,提升质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青筒葵花读后感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青筒葵花读后感最新7篇

青筒葵花读后感篇1

暑假里我读了不少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青铜葵花》这本书。

青铜,一个不会说话的乡村男孩。因为一场大火,使他成为了哑巴,

葵花,一个文静柔弱的城市女孩。两年前,她的母亲因病而亡。在来到大麦地后,一次意外,她又失去父亲,成为了孤儿。

在这本书中,青铜为了葵花放弃了自己的“上学梦”;为了葵花晚上做作业不用去别人家“借光”,捉一只只萤火虫做南瓜花灯;为了葵花在演出时带上项链,竟冒着风雪把冰凌敲碎,用爱做出了一条打动全场的“冰项链”;为了葵花能照一张相,在寒风刺骨的冬天,把脚上的芦花鞋买了,一路赤脚跑回家……青铜为为了葵花,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全部。葵花也是个懂事乖巧的女孩,为了省钱给奶奶看病,竟独自一人偷偷到江南捡银杏;为了能辍学,期末考试也故意考得一团糟,以此来减轻家里的负担;为了能让哥哥青铜在别人面前抬起头,葵花用各种方法教青铜识字。

从他们的做法中,我知道了:人与人之间要互帮互助,要尊敬他人。为了自己的亲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由此。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哥哥。在家里,爸爸妈妈让我们干的活,我总是“让”给我的哥哥,而他又“让”给了我,我们总是互相“礼让”,我从来都没有对哥哥说过,哥哥也从来都没有对我说过,“来吧,这些都让我去做,你去休息吧!”当家里有好东西的时候,我和哥哥总是抢着吃,从来都没有礼让过。与青铜、葵花相比,我太自私,我以后会以哥哥为大,努力地向葵花学习,我希望哥哥也看看这本《青铜葵花》,向青铜学习。

青筒葵花读后感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青铜葵花》一书,不得不说这真是本好书。

青铜是一个哑巴小男孩,虽然他不会开口说话,但他的生活能力极强。他能一个人放牛、一个人买鞋、一个人挑选芦花。而且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小男孩,有一次妹妹葵花的学校要排节目,青铜为了让葵花更美丽更显眼,去偷偷给她制做冰项链。

葵花是一个勇敢的小姑娘,她敢于与大男孩说理,她还十分热爱学习,如果家里没有灯照亮作业,她就跑到别人家里借点灯光写作业,就算别人家不借,她也要在月光下写完学业。她还很谦虚,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好,也从不炫耀。

他们兄妹俩十分情深,有一次,一群大男孩欺负青铜,葵花看见了就和那群大男孩打架;还有一次爸爸打骂青铜,葵花就来为青铜解围。在他俩分别时,青铜竟奇迹般地说话了。

青铜葵花不是亲兄妹却胜似亲兄妹,他们的友谊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成长,成了彼此最信任的一方。青铜最后能说话应该是这份情谊最好的馈赠。也让我懂得了要全心全意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同时,葵花谦虚的品质也正是我需要学习的。

感谢曹文轩先生奉献了如此优秀的作品!

青筒葵花读后感篇3

利用“五一”放假的时间把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读了一遍。这是一个乡村男孩和一个城市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随着爸爸来到了大麦地,孤单寂寞的她认识了一个同样沉默寡言的哑巴——青铜,父亲的`意外死亡使葵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贫穷但是善良的青铜家认领了她,葵花和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在粗茶淡饭的生活中,一家人为了抚养葵花费尽了心思,而青铜更是在沉默中无微不至的呵护着葵花,为了葵花上学,青铜放弃了自己的上学梦想;为了让葵花照一张相,青铜在寒冷的冬天把自己脚上的芦花鞋卖了。为了葵花晚上写作业时不去别人家“借灯光”,青铜捉来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灯;为了葵花报幕时的美丽,心灵手巧的青铜做了一串闪亮的冰项链,为了让葵花看戏能有个好位置,青铜一声不响顶着葵花站了一个晚上……

不仅是青铜,葵花也为这个家,为青铜付出了许多,学校组织的拍照活动她没参加,为了给自己贫困的家庭省钱;每天放学和哥哥一起去采芦苇,为了能够编些芦花鞋去卖;她一个人偷偷的跑到江南捡银杏,考试故意考差,为了赚钱,省钱给奶奶看病;用各种办法教她的哑巴哥哥写字,为了让哥哥在别人面前自信起来……在充满天灾人祸的岁月中,青铜一家艰苦而又快乐的生活着。

12岁那年,命运又召回葵花回到城市,失去妹妹的痛苦使青铜仰天大叫,他从心底高喊出一个名字——葵花!

相信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被主人公之间的友谊、亲情打动,谈不上泪流满面,但心灵一家是被深深震撼。生活在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他们的艰难以及快乐,我们要学会珍惜,不要整天抱怨,与青铜葵花那样的孩子相比,我们幸运太多了!

青筒葵花读后感篇4

青铜对于葵花的离开并没有生气,没有发小孩子脾气,他只是坐在大树上,望着葵花离去的那个方向,那条茫茫河流,静静等待……

他希望着可以像葵花去江南一样,他手里里拿着灯笼,当葵花回来时,第一个看见的就是哥哥。那天他们一起上岸,一同握着纸灯笼,在漆黑的夜里一齐走,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哪了,但是看见了纸灯笼就欣慰了。但或许不同,他想着啊,盼着啊,而面对他的只是那条白茫茫,偶尔泛起涟漪的河流,葵花,还会回来吗?

突然有一天,他仿佛看见葵花回来了,妹妹还是和原来一样调皮,无声无息地来临,给了他巨大的惊喜。他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喊出那个令他日思夜思的妹妹,他只能用语言表达他的喜悦:“妹——妹。”

此时此刻,也许葵花也会暗暗说下:“哥哥。”她的眼中多了几分坚定,她要学习,她只能学习。即使时隔千里,即使各在一方,可是这也阻挡不了他们的思念……下一次他们见面,也许是另一个画面,他们会更珍惜在一起的短暂时光……

青铜,葵花

有一种依靠叫哥哥有一种喜爱叫妹妹

有一种感性叫妈妈有一种坚韧叫爸爸

有一种干净叫奶奶有一种闪耀叫冰项链

有一种迷人叫书声有一种正义叫大麦村

有一种默契叫青铜有一种纯真叫葵花

有一种陪伴叫青铜葵花

青筒葵花读后感篇5

?青铜葵花》这本书是小说作家曹文轩写的,他写的小说吸引了无数人,那勤劳的笔在纸上描绘出一张张精彩的片段。

?青铜葵花》讲的是一个令人喜怒哀乐的世界。葵花和爸爸从城里来到乡下挣钱,这个地方叫大麦地,因为那里的麦子很多因此而得名。可是葵花和爸爸在大麦地没有呆多久,葵花的爸爸就不小心落水而死去了,接下来发生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喜欢的是第二集讲的是:青铜一家人收养了葵花,一天青铜带着葵花到稻香渡看马戏表演,因为葵花和青铜的个子较矮,所以他们就找了一块大石头踩在脚下可是没过一会儿一大帮孩子想夺走他们的宝位,经过一番争抢他们的宝位还是被别人给霸占了,那么怎没才能看到马戏节目呢?于是青铜就让葵花坐在自己的肩上,这样葵花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精彩的节目了。看到这我真为葵花有个好哥哥感到高兴。

我还喜欢第五章讲的是:葵花在学校里的成绩一直排在前几名,老师和校长都很喜欢她。所以在学校表演节目时,葵花就担任了报幕员的重任。可是,葵花只有一件花衣裳没有全村人都喜欢的银项链,于是青铜就做了一个冰项链送给了葵花,葵花的冰项链在灯下闪闪发光,好看极了。我真为葵花感到高兴。

读了《青铜葵花》我的感想是:每当葵花遇到困难,他的哥哥青铜总是机灵的想出办法来帮助她,我为她有一个好哥哥感到高兴。

青筒葵花读后感篇6

“青铜、葵花”每当我听到这两个名字,他们的故事就会不停的在我耳边回响。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葵花从小就没有妈妈,爸爸又跌入河里,从此一去不复返。青铜在一次大火中吓坏了,丧失了自己童真的声音。葵花出生在大城市,后来跟随爸爸来到大麦田到干校读书。青铜出生在乡下,每天闲来无事,放牛、喂猪等。

青铜原本是很寂寞的,因为他是哑巴,没有人听的懂他的心声,除了他的家人。突然,从城市里来了一个小女孩,她就是葵花。他们互相以兄妹相称,做了好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经历过水灾、火灾、蝗虫等苦难,但是她们两个人依然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故事中他们为了给自己贫困的家省钱,葵花拍照没有参加;为了能多编些芦花鞋,葵花放学后就去采芦苇花;为了赚钱给奶奶治病,葵花独自一人跑到江南捡银杏;为了省钱给贫困的家,葵花故意把考试考差;为了让哥哥被人看起,葵花想方法教哑巴哥哥识字。生活虽然艰辛,但这家人却没有一个愁眉苦脸的,他们在一起有说有笑,心里惦记着的是眼下的日子,向往着的是以后的好日子。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的困难,就像青铜葵花他们家过的很贫穷,但是他们却生活得很幸福,因为他们家却充满了浓浓的爱。

青筒葵花读后感篇7

从我爱读书开始,就读过很多书。其中,读的最多的莫过于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只要是沈石溪写的,我几乎都读过,而且,我一直认为沈石溪写的最好,但自从我翻开了《青铜葵花》第一页,我觉得,真正的真、善、美,只有从《青铜葵花》中才能品出来。

?青铜葵花》讲的是一个哑巴男孩青铜与女孩葵花之间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故事。主要讲了七岁的葵花与爸爸一同来到农村插队,爸爸却不幸淹死在河里。从此,葵花就与收养她的青铜一家生活在一起,青铜与葵花成了兄妹相称的关系。为了让葵花上学,他们一家编芦花鞋卖钱,还一起经历了洪水、蝗灾等灾难,但一家老小不管怎样,待葵花都如自己亲生的一样。葵花在大麦地,度过了难忘的五年,但在十二岁那年,城里的县长知道这事后,要将葵花带回城市生活。从此,青铜就一直坐在大草垛上,瞭望葵花离开的地方,瞭望那座城市……

曹文轩写的《青铜葵花》,他将苦难写到极致,写得凄美,读的人流泪,读的人感叹。

我读完这本书后,大哭一场,文中的青铜对葵花那样好,挖到的甜芦根,他都留给葵花,为了让葵花在拥挤的人群中高高的看到马戏,他让葵花骑在自己头上,为了弄学费,冬天,他大老远跑出去卖芦花鞋。葵花也以很好的成绩回报他们。想想,我们现在的孩子,自私、坏脾气、不懂得忍让,我觉得,他们是否也要读读这本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