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目标和计划,有了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激情和兴趣,从而更好地选择人生的方向,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血与泪的记忆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血与泪的记忆心得体会篇1
月色溶溶,思绪沸腾,忆岳飞之精忠报国之惊天动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浩然正气,鲁迅我以我血溅轩辕之豪迈……无数英雄豪杰志士换来和平宁静幸福之今日何其幸哉,怎敢忘百年之国耻,又安敢只安心享太平不记国灾兵患之祸起、之根源。
国耻之昭昭噬我心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发现,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一页页屈辱的历史,今天,当你走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当你穿梭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间;当你环顾大街小巷三五成群的花季少年时……殊不知,在七十年前他们是这样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泥泞的小路坑坑洼洼;废墟的荒地间几间草房;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人们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祖国为什么倍受欺凌?就是因为那时候我们贫穷、落后。我们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任列强侵略却毫无还手之力!
同学们,当侵略者拿起屠刀架在我们的脖子上,逼迫我们签下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时候;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夺我国瑰宝的时候;当西方列强用鸦片毒害我们同胞的时候,你是否义愤填膺?强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那一个个一条条不平等的条约是否刺痛者我们华夏儿女满腔的爱国心?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侵华日军在六朝古都——南京,犯下了世界近代史上最大、最残忍的战争罪行与人类罪行。短短一周内,日军纵火、杀人、抢劫,有30万平民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华夏之冉冉显神威
时光流逝,祖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跨入世界先进行列。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1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1983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20__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天……从此,他国都对中国不敢小觑,这就是落后和先进的差距,贫穷只会被挨打。相信在国人的不懈努力下祖国只会越来越强大,再也不会受人欺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辈之奕奕振强国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自古英雄出少年,作为新一代的我辈少年,要为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奋斗,让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燃烧少年的热血,大声喊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一个人的创伤只会痛苦一时,一个民族的耻辱却足以铭记千年。”国之辱已往昔,国之耀在今朝。虽然耻辱已经过去,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会也不能忘记过去祖国受屈辱的历史,我们要时刻铭记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要发奋图强,让祖国变得更繁荣昌盛,让悲痛的历史不再上演!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祖国大好河山!
“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生报国有万死!”
血与泪的记忆心得体会篇2
“卢沟桥,卢沟桥,生死存亡,在此桥”。今天一大早我们就到了卢沟桥,在这里是残酷战争(七七事变)的开始,是每个中国人民的痛处,在这里我们会时刻牢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走在卢沟桥上,放眼望去是形意各态、独一无二的石狮子,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
数不胜数,据统计,在1979年清点出的石狮子有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被外国人称为“马可波罗桥”。
可这巨丽的风景下,经历了目不忍睹的战争——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声枪声,打开了残暴的战争,接下来便是一片硝烟战火,一声声震耳欲聋的手雷爆炸声,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子弹声,一把把长刀捅进中国人民的腹部,发出最后的哀叫,就这样大片大片的血喷洒了满地面,中国人民就在这世间消失。这使我感到悲愤,是中国人民的耻辱,抹之不去的耻辱。一幅幅画面在我脑海中浮现,使我打了个寒颤,双腿像两根弱不禁风的树枝,风一吹就倒了。
但历史永远是历史,新的时代在来临,“少年强则国强”只有使自己强大,再使中国强大起来,那些贪婪的国家决不会来欺凌中国,也绝不会让将历史重演一遍!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血与泪的记忆心得体会篇3
今天正月初一,陪着母亲在老家的村庄走走看看。
村委办公楼(闲置部分出租为酒店)
一路碰到不少年少时在家的熟人,寒暄又感慨,岁月不饶人,以前认识的人基本已步入老年,看看熟悉的面容已尽沧桑,也许若干年后也有孩童该叫我爷爷了。
以前回老家总是匆匆来回,没有静下来陪着家人走走。如今放慢脚步,边走边看,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啊!这里已不再有我记忆中的玩耍场景了,这里的面容基本已把我年少的记忆抹去。
老家经历几次行政区域调整和拆迁,把周边的三个村庄全部并入到我们村。周边拆迁也越来越靠近父亲辛苦一辈子建造的房子,万幸的是拆迁脚步已停歇下来。拆迁的地方已建起了大工业区,各种电子、轴承、五金工厂已经正常开业,随之带来大批的务工人员。人多了,所需求也大了,村内也有好多邻居将闲置房腾出来出租。周边也建了集贸市场、商超、商店、餐饮等,生活所需村内购物已可以自给自足了。老人小孩不用出村,也有各种活动室和活动广场可共散步玩耍。
镇派出所(刚完成搬迁到村内)
家乡老一辈的人谈到如今变化,都挺自豪和幸福,老人们基本都有2000+元/月的养老费,生活开销完全可以满足,有幸还好好的活着到现在,感谢浙江的新农村建设,感激这个时代反哺老一辈的建设者。
镇政府大楼(即将搬迁)与远处的村委大楼
祝福老家更好发展,祝福老一辈人都健康长寿!
血与泪的记忆心得体会篇4
今日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国力强大的国家,是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但旧中国是一个受凌辱、灾难深重的国家。为了使我们的祖国更强大,为了让我们的祖国不再受凌辱,为了使祖国呈现夺目的光辉,我们每个人必须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在新中国诞生90周年时,我心里无比激动,我为祖国的进步而欢喜,却不由想起了旧中国的悲惨历史。
自从1840年,英国侵略者利用鸦片和大炮敲开中国的大门后,旧中国便开始了蒙受耻辱的历史,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受掠夺,人民受压迫,饱受屈辱。之后,英、美、俄、日、法等帝国主义蜂拥而至,先后对中国发动了无数次侵略战争,逼迫中国政府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更不可容忍的是,日本侵略者无恶不作,奸淫烧杀,在南京大屠杀中,三十万中国同胞葬身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使中国损失极大的财产,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呀!作为中华儿女,怎能忘记这些国耻呢?做为炎黄子孙,怎能不感到国家的强大是多么重要呢?
中国悲剧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想要摆脱落后挨打就要发奋图强、卧薪尝胆、振兴中华。
自古“物竞天泽,适者生存”振兴中华是民族强盛、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我国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很多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但如果中国不振兴就会贫穷,贫穷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所以振兴中华迫在眉捷。我们必须要牢记国耻,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振兴中华是不让悲剧历史重演的保证。如果中国满足于现状,不奋发图强,而不堪一击的话,外国侵略势力又会故技重演,魔爪又会重新伸入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又将回到水深火热之中。
振兴中华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中国的希望和未来的我们,应当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血与泪的记忆心得体会篇5
朱家涧还是原来的朱家涧,朱家涧已不是原来的朱家涧。
一
“我咋老觉着像一场梦呢?”这几日,老伴老冒出这句话,朱存录深以为然,不嫌弃老伴唠叨,总笑着回应:“住上楼房,咱享福咧。”
背着手,抽着烟,66岁的朱存录有事没事就在村里转悠,浓眉下细长的眼睛里透着睿智和精明,一条裤腿挽起来,像随时要下地干活的样子。
其实,不是。朱家涧还叫朱家涧,但不再是大山深处的窑洞土房了,是马路边上整齐敞亮的朱家涧移民新村。
村里,小树亭亭,花儿正妍;家里,窗明几净、家电齐全……眼前的一切,朱存录总有一种恍惚感。
以前的日子苦,苦到不敢相信现在的甜,朱存录总惋惜自己的先人没赶上好时候。
朱家涧村,隶属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和泾川县红河乡姚哈村一样,是全县最后两个未脱贫的深度贫困村。
七梁八坡山连山。在群山夹缝中的朱家涧村,除了山还是山,山涧里一条静静流淌的涧河,承载了朱家涧村几代人的致富梦想。
山地虽贫瘠,胜在多,老天爷肯多下几场雨,糊口就没问题。后来,又陆续从外地迁来人,朱家涧村除了朱姓,渐渐有了李姓、杜姓、王姓……
1976年,22岁的朱存录娶了媳妇。媳妇是县里党原镇人,虽在平塬上,生活却没朱家涧好,娘家人到朱家涧看了一回,吃了两顿饱饭,婚事就定下了。
朱存录记得,头一回去老丈人家,姨娘(岳母)做了面条,自己却不吃,只推说已经吃过了,他心里明亮,哪能呢,就觉出朱家涧虽是山上,确比塬上要好些。
还没品咂出过日子的味呢,这一点点比出来的“好”也没了。先是遇上天旱,地里没收成,靠着救济粮、红薯干过日子。
包产到户,突破了“大锅饭”的旧体制,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塬上、川区的日子显见得变了样。可朱家涧是山区,还得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朱家涧人就算再积极,老天不赏脸,山地里的收成照样。
二
朱家涧,全村125户375口人住在10多个山头上,村里最南边的塔山组和最北边的段家山组相距13里。
每天早晨,鸡还没打鸣,沉寂的山沟里就响起了踢踢踏踏的脚步声。男人们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担水,上坡下沟,就算再精壮的劳力,一趟水担回来也得一个多小时。家里人要喝,牛羊要饮,总得好几趟才够一日,用水就格外俭省,外边人老笑话他们“放个碗碗子洗脸呢”。41岁的朱军建还记得,9岁大,他就得挑着比自己还高的水桶去挑水,半路上老摔跤,水洒了一坡一身,那个狼狈、害怕和心酸,至今记忆犹新。
河还是那条河,山还是那座山,路也还是那个羊肠路。朱军建好像没有童年,刚懂事就要给牛割草、饮水,凡干得了活就是一份劳力。羊肠小道上,无论是人,还是牲畜,摔跤、掉沟里是常事,只要不摔伤,谁都不当回事,爬起来就走。小学离家有10里路,早起天黑,得提个煤油灯去上学;教室里虽生了炉子,可四处漏风,冷得拿不住笔;中午不可能回家,朱军建和小伙伴只能啃干饼子,喝生水。上初中就更远了,背的馒头咸菜,夏天发霉长毛,冬天成了冰碴子,想起来都觉得受罪。
“上山驴驮下坡溜。”平日里,挑水务农、种地放牛,辛苦些也就罢了,遇上雨雪天气,不摔上几回,不滚上一身泥,都不像出过门。到镇上买个东西,走得快都得一个半小时。最怕就是生病。有一年,村民朱浩英急性阑尾炎犯了,40多岁的汉子冒着豆大的汗珠,疼得直打滚。当时19岁的朱存录和村上的年轻人用胳膊粗的榆木椽子绑了个担架,轮换着抬上朱浩英出山去看病。
出行、吃水、上学、看病……说起来,朱家涧人个个都是辛酸泪一把,不堪回首。
“一亩菜,十亩田,辛辛苦苦整一年,到头手里没有钱。”不是朱家涧人不勤劳,实在条件太差了。
三
日子过得恓惶,朱家涧村好久没有热闹过了。山村里,婚丧嫁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
可朱家涧,嫁女的有,小伙子婚娶的喜事十多年也不见一个。没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到朱家涧,偶尔有,男方也会被高额彩礼吓退了。朱存录的印象里,彩礼越来越高,他还琢磨出味来:山越高,离县城越远,彩礼就越高。
有点能耐的,迁到别处了;家有儿子的,入赘他乡了;有点想法的,外出讨生活……朱家涧从原来的200多户700多人,锐减到125户375人,人口一直负增长。
朱存录年轻时,是个“猛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跑出去贩菜,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元,遇上小偷,一个人就能撂翻三四个,下馆子、住旅馆,也见过些世面。
1997年,看上朱存录的精明能干,镇上和村上叫他回来做村主任,朱存录就回了家乡。他贩过菜,知道种菜比种粮收入好,但山地,好多菜不好种,只好种大葱。
那时候,朱家涧人意识到路是好日子的“拦路虎”,开始修路“大会战”,硬是靠着一双双起了老茧的手,在七弯八拐的山腰上“凿”出了一条土路,能过架子车了。
到大葱要卖的时候,村里独成一“景”:套了牛的架子车上,装满百八十斤的大葱,葱上面再放上自行车,晃晃悠悠、弯弯绕绕,走上一两个小时的土路;到了塬上,将牛和架子车寄存在人家,再骑上自行车;当然,自行车后面是挂着两捆大葱的。
傍晚时分,卖葱的男人走到塬边,就点一把烟火。站在山头张望的女人看见,麻溜回窑,点火做饭;窑里做饭,容易打倒烟,少不了烟熏火燎,一顿饭做好,花脸流泪是常事,家家如此,没辙。等男人到家,女人揉眼擦脸的,饭也就好了。
大葱的收成比种粮好,朱存录就得了个外号“老芽葱”。年轻时,朱存录精力旺,心气高,谁不好好干活就骂,村里人怕他,却也服他。
大葱收成好,却也着实辛苦,症结还在路上。朱存录就组织村民修路,可大雨一冲,这儿缺个口,那儿塌陷了,是“年年修路年年补”。
还是出事了。收麦时,多是驴驮。一捆捆的小麦驮在驴背两边,驴一下子就“宽”了,路却窄,朱等玉家的毛驴就被挤下山沟,生生摔死了。驴是村民的大财产,一家人难过了好一段时间。
四
朱存录没想到,当了一辈子的农民、一辈子的“老支书”,老了老了,住上楼房不说,还在自己手里干了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2014年,朱家涧所在地被规划成泾川县水源地,在涧河修建水库,县里计划着把朱家涧整村搬迁到涧河南岸的王村镇。这是一次亘古未有、改天换地的“战略转移”。
朱存录还记得,2015年6月下旬的一天,天热得很。朱家涧村村部门前大槐树下,他与镇上包村领导郭建忠和驻村帮扶干部刘保明等人规划、讨论搬迁事宜,等着村民来签字。可一直等到夜里,全村也只有53户自愿来签字,多是年轻一辈。
“一辈子置办个庄子不容易,庄稼人没了地,搬出去以后可咋办?”除了故土难舍,大多数村民心里没底,怕搬出去还不如眼前。朱存录就和帮扶队队员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一点一点解释搬迁和不搬的好孬。
2017年,泾川县在王村镇征用土地19余亩,投资2885万元,新建安置楼4幢,配套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便民中心、图书室、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去镇政府、幼儿园、小学也就不到十分钟的路程。
看了新的朱家涧,村民才真的动心了。
搬!
2019年6月底,朱家涧村全村125户,一户不落地搬进了王村街道的移民新村——朱家涧移民新村。告别祖祖辈辈的土窑洞,住上新楼房,按照政策,朱家涧每家每户只掏了1万元。
曾让朱家涧人揪心的出行、吃水、看病、上学等难事,一一迎刃而解,村民脸上带着笑,都说:“再不知足、不满意,就亏了人心咧。”
可真有人还是“不知足”“不满意”。
谁?党和政府啊。
拔穷根,光搬出来不行,还得住得稳、能致富。
单说钢架大棚。县里从王村镇王村村整体流转土地315亩,又在天津市武清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下,建成钢架大棚235座,免费分给朱家涧每家每户,种上甜瓜、西红柿、辣椒、黄瓜,一个大棚年收入万儿八千。
家有劳力的,自己种;孤寡老人或劳力外出的,可出租大棚,亦可挂靠到大户或合作社,年年分红,朱家涧人所有的难,政府都想到了。
当然,还有日光温室、果林栽种、红牛养殖,构成“蔬菜、苗木、养殖”等为主的主导产业,以及外出打工,在扶贫车间、王村知青记忆园等就近务工的劳务收入,每家每户的收入都是算得来的。
朱家涧曾经的山地,也没闲置,政府掏钱买了核桃苗,漫山满洼帮着栽种好,栽在谁家地里,核桃树和核桃树的收益就是谁家的;核桃地里再套种上黄豆、大葱,又是一笔收入。村民虽然搬迁了,细心的政府还是出资修了一条水泥路,方便村民上山务农。
当初,拆窑洞土房的时候,好多人心疼、舍不得,是朱存录带的头。如今,再没人可惜、惦记那一院窑洞,“拆了就拆了”,散淡得很。
五
山路弯弯,沧海不变。可朱家涧终是变了,朱家涧的日子也变了。你看,好多年娶不上媳妇的朱家涧,搬到移民新村还没几个月,就连着有三个小伙子结了婚。
六月的天,瓦蓝。
朱家涧移民新村南侧平房一楼,57岁的朱来银在自家房内,正悠闲地看着电视。
27年前,为了不再日日挑水吃,朱来银打算挖个井。可挖到半道,就摔伤了腰。别说下地务农、外出挣钱,起居都不方便;山里人少,朱来银心里的落寞、压抑与煎熬,像座山。如今,住上一应俱全的新房,日子可是舒心了。
“好,真的好啊!”常年在家,朱来银不善言谈,可眉眼里的笑作不了假,看得出来,他心里是真满意、真知足的,末了又讷讷地补了一句:“政府体贴我们,替咱想得周到。”
原来,当初搬迁分房,为了公平,是用了老百姓常用的抓阄的。朱来银和正在帮他做饭的老母亲一样,抓到的是斜对面的楼房。考虑到自己行动不便,才特意为他调换成装了地暖的平房。平房门口有斜坡方便轮椅出入,县残联还专门在他家马桶旁安了扶手。
这种细致、周到和体贴,比朱来银小一岁的王等祥也感受到了。
三年前,搭简易房的时候,王等祥摔伤了腿。干不了重活,村里就让他做了朱家涧移民新村的保洁员,一年工资6000元。对于干惯苦力的他,保洁的活很轻松,又能照顾小孙子。这不,两岁半的小孙子在布艺沙发上正睡得香甜,他就没事干了。
王等祥高兴,笑起来,满脸的沟沟壑壑,像极了朱家涧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可这“沟沟壑壑”里泛着精气神、透着光:再不用住土窑洞了,再不发愁看病了,再不担心小孙子上学了。村卫生室就在小区前面,平日里换药看病很方便。儿子儿媳在西安打工,自然有一份过得去的收入。老伴自个侍弄了两棚甜瓜,一年也能收入两万多元,腿脚虽然还没好透,王等祥的日子是看得见的好了。
自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开出租车的朱军建,搬进崭新的楼房,终于不再奔波了。
说到挣钱,朱军建不愁。自家分了3个大棚,又租了别家的6个大棚,朱军建一气儿栽种了甜瓜、西红柿、辣椒和土豆。大棚、种苗、化肥都是帮扶项目,不花本钱;技术、病虫害防治有专人指导;销售,有政府铺路,还能卖上好价钱。虽没经验,可朱军建一一种得有模有样,从3月下旬到6月上旬,已陆陆续续收入一万多元了。等甜瓜、西红柿、辣椒、土豆卖完了,还可以种二茬的娃娃菜、萝卜,一年收入小十万不在话下。
“给我20万,我都不回去了,现在条件太好咧,比原来好一百倍都有。”这话不夸张,四五岁的时候,朱军建发烧,因交通不便、看病不便,差点烧死,当时瞳孔都变大了,自己能活下来,算命大。如今赶上好日子,媳妇带着一双儿女在银川上学,自己种了9个大棚,辛苦是辛苦了点,可精神头很足。朱军建计划好了,冬闲还去跑出租,等明年开春要种上20个棚。
看着娃们娶上了媳妇,看着孤寡老人、伤残村民都无后顾之忧,看着村里的懒人勤快了,闲人忙起来了,个个忙得脚底生风,日子过得有模有样,朱存录老是笑呵呵的,心里真叫一个敞亮。
他知道,他心里的亮,朱家涧人日子里的光,是怎么来的。
六
47岁的杨苍龙已经多半个月没回家了,老婆意见特别大,电话里总问他:“到底啥把你吸引着不着家?”
杨苍龙忙着干活,可说来说去,老婆到底也不信,就有点“怂”了:“要不你来看看。”
老婆还没来,杨苍龙依然风风火火地忙。
早晨6点准时起床,晚上啥时候睡觉可没个准,晚上8点,10点,12点,甚至凌晨4点,活干不完,就没法睡。
村上235个大棚,从栽种、管护、病虫害防护到技术指导再到销售,杨苍龙和弟兄们有操不完的心。
4月底开始,蔬菜、甜瓜陆续上市,杨苍龙他们就更忙了,“不卖出去,一季一年都白忙活咧。”
趁着“五一”小长假,杨苍龙和弟兄们在马路边轮流摆摊设点,虽然没有经验,可蔬菜新鲜,每天能卖出去不少,三四天的时间,8000多元的收入就妥妥地“揣”到兜里。
摊点销售毕竟小打小闹,走的量不大。杨苍龙和弟兄们又动用各方关系,联系到县城四家超市定点配送,在超市开设“朱家涧蔬菜销售专区”,一是打开销路,二是要打出牌子来。
6月,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村上103个甜瓜棚里的甜瓜香味飘出大棚,刺激着大家的味蕾,更刺激着杨苍龙和弟兄们的神经,脑袋瓜格外活泛。
一番对接协调,天津市武清区又帮了大忙,订购了15万斤价值80多万元的甜瓜;此外,还发出销售甜瓜倡议,组织全县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开展爱心义购消费扶贫,又开了个“朱家涧甜瓜”微店……
日日都有收入,杨苍龙和弟兄们干劲十足,早出晚归,时间过得格外快,也顾不上回家。这账算得噼里啪啦响,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可杨苍龙和弟兄们是一分钱也不拿的。
为啥?他们不是朱家涧人啊。
杨苍龙、尹德谦是平凉市工信局的,吕志坚是县委组织部的,卢雪宏是县农业农村局的,朱小杰是县委办的,何文轩是县工信局的,亢健是县能源中心的,七个人从不同单位,一先一后地来到朱家涧驻村帮扶。
七
可朱家涧人当他们是朱家涧人,远远地见了就笑着打招呼,非得递个烟、吃牙瓜,拉呱上几句才让走。
那绝不是客气,是朱家涧人不曾说出的心里感谢的话。朱家涧人念着党和政府的好,记着杨苍龙他们的好,嘴上虽不常说,可他们懂,也看得见,那一颗颗帮扶的真心。
七个人却丝毫不揽功,没有好政策,一切无从说起。况且,他们能来驻村,是一份信任与责任,万不可辜负了。
就想着法的出力,7个人加上老支书朱存录,就有点像“八仙过海”。
到了新的朱家涧,朱存录还是带头人,当了绿帆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董事,种了108个大棚、7个日光温室。其中,28个大棚是帮贫困户代管的,朱存录还是操不完的心,可睡得踏实,不像以前难得睡个安稳觉。这不,又得了个“大甜瓜”的雅号。
58岁的卢雪宏驻村帮扶,原是“不够格的”,超45岁了,可育种20多年的他有经验、有技术,很快就发光发热了:白天,到田间地头“巡视”一番,如何预防死苗、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提量增质,他“门儿清”;晚上,又组织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从未种过大棚蔬菜的朱家涧人渐渐专业起来。微信群里,自是随时有问有答的。他还“倒贴”钱,培育玉米、黄豆、大豆等新品种,免费向村民推广,可他觉得“来对咧”。
42岁的朱小杰,有着丰富的驻村经验,总是笑呵呵的,与村民处得热络,宣讲起政策来,得心应手,朱家涧人爱听也听得懂,“党的好政策,群众能享受的一个都不能少,更不能打折扣”。
46岁的尹德谦在政策咨询、普及方面也是把好手,驻村帮扶,活杂而多,有点“没章程”,当兵出身的他深感“比当兵时还苦”。可他心里欢喜得紧,村民的朴实、热情感染着他,也让他惭愧,还没干啥呢,就能赢得村民笑脸盈盈,他觉得他是“来向村民学习来咧”。
31岁的何文轩年龄最小,原就是单位的信息化业务骨干,就“网”上忙活。为了拓宽甜瓜销售渠道,从申请到页面设计,他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开通了“朱家涧甜瓜”微店,14天销售1.1万元,虽不多,却让他信心倍增。一来相信自己有能力帮扶;二来微店大有可为,计划着好好梳理订单管理、物流配送等事宜,试试网络直播带货,“线上”发力。
“朱家涧125户,到目前未脱贫28户71人。其中,9户靠瓜果蔬菜产业,19户靠产业加兜底保障,今年肯定能脱贫。”作为朱家涧村党支部书记,34岁的吕志坚对全村早“过了筛子”,家家户户“难念的经”念了好多遍,都装在心里了,“户均年收入至少2.5万元”。当然,作为朱家涧的临时“掌舵人”,他更懂脱贫不脱政策的深意,除了做好村里的日常工作,想得最多、干得最多的,是如何吸引劳动力回流,如何转变村民旧观念,如何让朱家涧人实现自我帮扶。
6月12日采访时,33岁的亢健不在朱家涧,他正在天津市武清区环渤海市场装卸甜瓜。打通视频电话,亢健的干劲和干练透过屏幕传来:“政府投入力度大,有累不说累!争取上午11点前结束‘战斗’。”
在朱家涧,七兄弟干得辛苦,却有滋有味,乐不思蜀,因为干的是实事,也实实在在被认可,有着满满的获得感。按说,这么累,该瘦了,可杨苍龙却比三个月前重了几斤,成天脚不沾地地奔波,总是等不到饭点,胃口格外好。
他们心里,也和朱家涧人一样,好似吃了甜瓜般甜。
山路弯弯,一头连着曾经的朱家涧,往事不堪回首;另一头连着崭新的朱家涧,幸福像花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