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在写观后感的时候,可以联系自身的现实生活,观后感是人们在观看一部电影后需要记录自己内心的感想的一种文体,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参观大学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参观大学观后感篇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大师,传奇样的大师,神人般的大师,我沾了不少仙气,。大师是毕加索,只是看场他的画展,我就已经是云里雾里,飘飘欲仙,一时间觉得自己也文艺了不少。管它是我自作多情也好,娇柔做作也好,自命不凡也好,大师毕竟是大师。不解,曲高和寡,争议,才华横溢,经典,“堕落的艺术”,毕加索就是毕加索。
“我从小时候就能画得像大师一样,但我却花了这一生的时间学会像小孩子一样画画”-------帕布罗 毕加索
我在观看之时,我逐渐发现比起写实的风格来,我与抽象风格更有默契。之所以抽象,是因为一眼看不出名堂。那坨歪歪扭扭的怎么会是个肖像?人体的线条怎么那么扭曲?五官为什么要画得那么丑??简直是诡异!!可以用诡异,奇怪,难看来形容的作品不少,关键是这些怎么就成了大作??世间漂亮,悦人眼球的作品那么多,怎么偏偏就毕加索成了气候?说到艺术,毕加索的作品就像是人的灵魂,你可以否认它的价值,但是它就是在那里,举足轻重,不可磨灭,是永生的。
正因为抽象画看上去就是四不像。神话中的怪物张什么样子,抽象画看上去就是什么样子。但是,我这次却惊奇地发现:抽象画是活的!你从任何角度看都可以,而且体验都不一样。那看起来仿佛是胳膊的两个长条你看把它看成是交叉的腿也可以!一张极度扭曲的肖像画,当我遮住一边眼睛只看画的左半边的时候,我发现它里面是有写实的画法运用其中的,而且那是个写实的,很美的人侧脸轮廓。还有,在头上鼓出一个大包,并且两只眼睛都长在一边,还一只高一只低,在我看来,除了我前一句描写的样子之外,那还是两个要接吻的人侧脸。
一时间,我被如此富有想象力,如此为所欲为的画作吸引了。除了仰慕大师深厚的绘作功力之外,我更倾心于大师的创造力。毕加索把他眼睛看到的场景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呈现出来,不刻意归属于某一特定派别,不拘泥于学院教条,不局限于当时的流行风潮,不在乎别人看了是否能接受。毕加索,只是画他的画。他,只画他想画得画!
看展览之前,我猜我是要茫然,要困惑,因为我不是学美术的,因为我是头一次来看,因为我之前从来不了解一丁点毕加索。连我自己都惊讶的是,在没有任何解说的情况下,我用自己的方式体会出大师的用心。我看出来大师画的不是画,画的是自由。我看的也不是画,看的是永远追寻自由,激发创造的雄心。
插句题外话,我庆幸在进门之前没有先跑去找个解说带我参观。我本来的打算是先自己揣摩下,自己先看看我对如此旷世之作有什么看法,我自己如何理解。然后,如果我实在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的话再找解说也可以。然而实际情况是:我进了门,从毕加索的年表看起,对大师的各个创作阶段的手法变化,从一种风格向另外一种风格的变化有了粗浅的认知,接下来丢下”画画一定要让人看清楚画的是什么”的固定思维就足够了。毕加索想怎么画他就怎么画,并且大胆尝试当时一切的新技术,新材料,除了绘画本身,他也结合作家,诗人,剧场演出,雕塑家和其他的画家的对艺术不同的见解,并且把这些全部都运用于他自己的创作中。与其说毕加索是画画,还不如说他是一次又一次的创造!
我这么理解毕加索的作品,我理解对了吗?到位了吗?有眼光吗?艺术修养够吗?我不知道。我需要知道么?又有谁知道呢?恐怕除了毕大师本人之外,没有任何人能100%地明白大师作画的用意吧!
我们这些后来人纵然想想大师学习,即使把大师的画临摹千遍万遍,但如果只是模仿作品本身,而忽略了大师的无拘无束,自由,勇敢,创新,那也只是学个皮毛而已。本质上就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我参观画展后自己的语录:
“写实画是死的,看起来是啥就是啥。没什么多余可解释的了;抽象画师活的,看啥是啥全由你自己想,你说它是啥就是啥!”
看抽象画时,我是自由,因为做外一个美术外行人,我也可以说出我自己的见解,毫不担心是与非,对与错。
大学生参观工厂的观后感
参观工厂的观后感工厂参观观后感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12个生物高度多样性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按照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有动物界,植物界,菌物界组成。全世界菌物约150万种以上。被人们研究认识的耶就7万种,仅占5%。我国自然条件优越,学术界认为菌物可达25万种,目前已知的大约1万种。菌物有分为大型真菌和小型真菌。所谓大型真菌是指菌物中子实体大的一类真菌,也称食用菌,在北方称蘑菇。蘑菇具有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低盐分的特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作为食品它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他的蛋白质含量介于肉类和蔬菜之间,所含的氨基酸种类丰富,而且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越来越为人们青睐。
我们了解到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一是,萌芽期。二是,发展期。三是,成熟期。人们就越来越认识到食用菌的栽培方法。知道什么样的材料最适合蘑菇的生长。我们还观赏到各种各样的干食用菌。有些事我们平时你那个够在市场上见到的,有些事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食用菌,风丰富了我们对食用菌的了解。还看到很多用食用菌做成的美味佳肴。就是没有机会来尝一下味道如何。在博览园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个叫贝壳的巨型灵芝,还有长相可爱的白灵菇。让我知道灵芝也有很多的品种,长相最奇怪的是像鹿角一样的鹿角灵芝。
绕后我们就到了,灵芝的生产基地。其中的工作人员热心的为我们讲解灵芝的生产工艺流程,还有灵芝子实体粉和灵芝孢子粉的功效。还亲自摸了一下真正的灵芝的手感。然后我们进入了后加工车间就听到嘈杂的机器声,轰隆隆的声音响个不停,刚进去那会儿,感觉很头疼。映入眼帘的是有好多的机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台机器在进行灵芝孢子粉的破壁。这样物理震荡48小时候就可以破壁了。一台台的机器相互相连,偌大的房间放的机器却不多。因为声音太嘈杂,在主任给我们介绍机器的时候,也很难听到她在讲什么。不过,听到一些,就是关于灵芝孢子不破壁是不容易被人体吸收的,孢子粉的功效要比子实体的功效高70倍左右。工作人员还给我们看了很多的灵芝成品,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灵芝。我们还看了一段宣传片,了解灵芝的生产过程,知道一颗灵芝可以产多少的孢子粉。他在我们身体中将起到怎样的功效。
时间总是在匆匆流过,转眼到了要分别的时间,很多同学还是恋恋不舍,在想多看一些食用菌和灵芝。这次的参观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受益匪浅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运用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今天观看过工厂之后,我觉得一个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一定要明确,一定要有服务精神和职业道德。对于我们安逸的生活,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看到那些在那么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人们,我们感叹生活的艰难。但同时也激励了我们要好好学习知识,提高科技知识,改进机器设备,这些问题就会改善。当然,我们在这次的观看中也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看到了机器的运作,亲身感触食用菌。我们还要学会感恩,感恩他们对我们的热情款待,感恩他们的热心讲解。我们还应该学习更专业的知识,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观工厂的观后感
参观大学观后感篇2
12月3日这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启东市永银化纤有限公司参观。公司位于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距上海国际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南通机场咫尺之遥,宁启高速、沿海高速穿境而过,通过苏通大桥、在建的沪崇启大桥和苏南、上海紧密相连,将与上海融入1小时都市圈,交通十分便捷。到了公司,领导非常热情地招待我们,我倍感亲切!
刚进入公司,第一感觉是环境很好,空气清新,绿化很好。从外围看,根本看不出来它是一个化纤加工厂。因为传统的加工厂给人的感觉是环境部好。在主人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参观工厂内的机器和设备。
刚进入工厂内,就听到嘈杂的机器声,轰隆隆的声音响个不停,刚进去那会儿,感觉很头疼。映入眼帘的是有好多铁架子,上面放了大卷大卷的纤维丝。机器整齐的排列着,机器的构造很复杂,一台台的机器相互相连,偌大的房间放的机器却不多。因为声音太嘈杂,在主任给我们介绍机器的时候,很难听到她在讲什么。不过,听到一些,就是关于机器的作用是用于加强纤维的弹性的,还跟我们讲了怎样判断加弹后的纤维是否合格。一般判断是拉一下纤维,如果出现均匀的网格点,就是符合要求的,不过有些纤维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会用一些工具来辅助判断。主任还给我们讲了一些机器的原理和使用以及一些注意点,不过声音太嘈杂饼未听清。不时会见到工作人员在维修机器。也会看到一些废弃不用的纤维,那些纤维摸起来很舒适,我们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它们是不符合要求的,然后主任就给我们讲解说这些虽然看起来很好,但是它不符合要求,主要是它们有的过重有的过轻,这些都是不合格的。感叹公司定的精密要求,同时也对公司有了敬佩感。可能是观看工厂的机会较少,了解的比较少,所以不是很清楚这些方面的要求,但是我觉得永银和化纤有限公司管理制度很好。主任在给我们热情的介绍着,还不时的给我们做示范。我们有些不懂得地方,主任会很耐心的给我们解答疑惑。
接下来,主任给我们看了染色的程序。将需要染色的布料放入染缸中,等待大约十分钟就可以了。不过在染色之前要先清洗布料,再甩干了才能进行染色。染完后要进行检查。首先检查的是色泽,要把布料放在灯光下,看看染色是否均匀,均匀的颜色就是符合要求的,如果颜色不均匀,要检查布料,这是判断布料是否
符合要求的方法之一。主任还亲自示范示范,让我们也判断,我们都受益匪浅。 主任还给我们看了机器的操作步骤。
下面进入的车间比较闷热,因为它是密封的,空间相对封闭,温度有点高,空气不流通,进去有点窒息的感觉,但是制作的纤维必须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不然制作出来的质量不能保证,而且对工作人员的安全也是存在隐患的。尽管如此,心中还是会很担心他们的安危,毕竟这种窒息的感觉也是不好的。
在往上层楼走,视野开阔,空气也流通了,空间比较大,这里是制作最细的纤维,之前看到的纤维是由它们组成的,一道道闪光的细线若隐若现,感叹机器的精密,也感叹科技的进步和它的重要性。
时间总是在匆匆流过,转眼到了中午,公司招待我们吃了一顿饭。这里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非常热情,很热心的为我们服务。在他们的食堂内外会到处可见他们的服务口号:“技术创新,科学管理,质量为本,优质服务。”
下午,主任带我们参观了聚酯切片的生产。那里的机器很少,但是却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机器,我觉得工厂应该就不能运转下去,我觉得这些机器就是工厂再造生产力,可见它的重要性。主任跟我们讲这些聚酯切片都是通过石油提炼的,如果没有了石油,这些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还介绍了生产聚酯切片的机器的原理,是将它们放在真空中加热融化,再经过加工等等工序。我就感觉到处都是粗粗的管子,就是这些管子,但是它们的作用非常大。还给我们介绍了新引进的机器,主任很热心的给我们讲解。同时给我们分析了公司的生产方向等等。有一个机器,它看起来不起眼,不过却非常重而且贵,它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能够进行精密的测量。主任还给我们看了一些公司以前生产的产品,但是现在他们公司部生产了,那些产品颜色多种多样,甚是好看。最后我们还通过显微镜观察了纤维的剖面,呈现出不规则的三角形。
观看过工厂之后,我觉得一个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一定要明确,一定要有服务精神和职业道德。永银化纤有限公司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成就在于它的企业精神。对于我们安逸的生活,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看到那些在那么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人们,我们感叹生活的艰难。但同时也激励了我们要好好学习知识,提高科技知识,改进机器设备,这些问题就会改善。当然,我们在这次的观看中也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看到了机器的运作,亲身感触纤维。一个工厂每天要生
产很多的原料,需要好多原料,所以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非常重要。我们还要学会感恩,感恩他们对我们的热情款待,感恩他们的热心讲解。
我们还应该学习更专业的知识,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观大学观后感篇3
昨天又去参观了一下蒙牛的工厂,主要是去看那个澳亚国际牧场。
所谓国际牧场,养的是外国牛,种的是外国草,更主要的是,用的是外国的养牛经验、先进设备,尤其是那四种挤奶设备。
去时正好赶上挤奶。感觉牛们都训练有素了,会一个个排着队去挤奶。在转盘式挤奶器上,牛们自己走上去,挤完奶会自己把挤奶器蹬掉,之后再自己走下来,井然有序;机器人式的最先进,完全不用人工。有趣的是,因为在挤奶的同时有精饲料可吃,竟有好几头牛在挤完奶后又排队进去,被“发现”后还舍不得走。
其他设施也齐全的很。牛们住有“卧厅”,吃有“餐厅”,挤奶有挤奶厅;住的地方两小时就冲洗一次,保持干净;吃的是经过精心配制、搅拌的精饲料,每一口都营养均衡;每天挤奶还能享受按摩,同时还有“草原金曲”作伴奏。甚至还有专门的挠痒痒设备……以至于这里都被称为“牛的天堂”。
这样养出来的牛确实过得舒服,奶也产得又多又好——国际牧场出的“特仑苏”“奶爵特乳”的口感确实更加醇厚、香甜。
同去的两个外地客人不住地惊叹。为蒙牛的发展速度,也为老牛牛根生的智慧。《蒙牛内幕》那本书里也写过,蒙牛99年才成立,刚建立的时候厂房、奶源、市场什么都没有。如今其销售额已经超过百亿,这个品牌在中国乳业市场也立稳了脚跟。发展如此之快,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吧。但先进的管理绝对playanimportantrole参观牛奶工厂心得体会参观牛奶工厂心得体会。
两次去蒙牛,给我印象最深的都是厂区里随处可见的标语牌。有的是人生哲理,有的是办企业的经验。比如“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任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听不到奉承是幸运,听不到批评是不幸”等等。这些有些是前人总结、被蒙牛抄来的,也有老牛自己想出来的,但每一条都惹人深思。另外,在办公区每个人的桌子前,还有一面镜子,上写“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工作状态”,车间里也有大幅的标语,提醒工人时刻注意产品质量。还有引自海尔的考核系统,鼓励每个人积极向上……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使蒙牛所有人都能努力工作,使企业更好发展。
作为内蒙人,我为内蒙有蒙牛而自豪——不光是有好喝的牛奶、好吃的雪糕,更主要的是蒙牛也塑造了内蒙古的形象。而参观蒙牛,也让我在了解这个企业的时候,想到很多——企业的发展要考虑很多因素、协调各种关系,那么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的发展不也同样吗?蒙牛鼓励每一个员工用最好的心态工作,也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工作,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个人也应该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习惯来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蒙牛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奶农的、合作伙伴的、消费者的、员工的,寻求共赢;个人也得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和他人和谐共处、在集体中共同进步;蒙牛还特别注重宣传自己,广告自不必说,出版《蒙牛内幕》、发展“工业旅游”(就是鼓励人们到蒙牛参观),都是一次次成功的策划。现代人要发展,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也同样需要让别人了解自己、推销自己吗?这些策略同样可以用于城市、国家的发展,当然这已不是我讨论的范畴。
蒙牛还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真希望内蒙的其他企业、呼和浩特、内蒙古都能这样快速的发展……
参观大学观后感篇4
作为美术欣赏课活动的一部分,上周四我随着我们系的师生一同来到江西艺术中心参观陈丹青画展。在几个小时里,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欣赏了自己喜欢的画作,也收获了许多。
舍斯托夫说:“人就是向现实转变而尚未完成转变的可能性”。时间、友谊、艺术,是本次展览的主题,由三位画家相识四十年来的故事与作品,作为主线,叙述青年时代的理想,油画实践的轨迹,围绕艺术的友谊。四十年来,三位上海老朋友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起伏与变化:林旭东由油画转向版画,继而转向电影,又回到油画;陈丹青的绘画与书写生涯,已为公众熟知;韩辛从上海、美国、北京的艺术游历,则是一个少年成长为自由画家的典型。在四十年故事中,陈逸飞、刘小东、贾樟柯,是这三位画家长期友谊的见证人。而三位老友的各自陈述,使我们有机会进入时光隧道,目击时期自学一代如何成才,为今天的艺术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明的对比与反思。
展厅入口的大幅黑白照片,是20年三位老友骑着自行车穿越上海的弄堂,笑得非常开心,一如他们的年轻时代。那是动乱的年代,岁月荒荒,他们躲在角落偷听苏联录制的欧洲古典音乐,自学绘画,彼此玩笑,89十年代,三个人各走各的路,到了新世纪,又凑到一起画画,聆听当年的曲目,依然彼此玩笑??在展厅中,四十年的光阴转化为物质与文字,在展馆的墙上交错并置,灯光下显得很静很亮。
门首两侧的墙上是三位老友的三篇自述,作品由左右两端展墙挂开,按年代顺序,依次分段,向展厅深处延伸:启始于70年代三个自学少年的自画像,以及欧洲各名作的临摹,终结于各自的写作和创作,每一展室印在墙上的解说文字,关于画,关于人。陈丹青与韩辛各写了十余段,林旭东寡言字仅写了三段。此外,半数以上的画配有图说,韩辛与陈丹青各占一半,这是两个话多的人,一个爱听表扬,一个乐于夸奖。
林旭东写道:一天上街,在淮海路上迎头就遇见了病后的丹青和他爸爸。以后就开始你来我往地时常见面。有时他会和爸爸或者弟弟一起来。他爸爸和弟弟的形象俊朗,常常成为丹青习作的对象,后来丹青画的康巴汉子,骨相结构中也有他们的影子?他这几年的画中,我比较有感于他的印刷品写生,形式上是他在美后期图像并置的延续,但已不只游戏概念,娓娓道来的是他的衷肠,岁月苍桑,世事难料,画家能守住的也只有这几本旧画册,在无人喝彩中自有一种从容与淡定,波澜不惊中题材已被超越:在一笔一划的把玩中,他营造着安放性命的处所?韩辛画得很多,水粉画,画的多是风景和静物。
在画展中找他们的“进步”与“退步”,或者比照谁画得更好,都是无趣的,都是观看与认知的障碍,因展览所能呈示的意涵,是三个独立的人如何与境遇周旋,如何与自己的爱与才能纠葛,如何在不同的时代“画什么”,“怎么画”而他们顽强信守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虽然这份爱遭遇了不断改头换面的时代。提醒是必要的,即:此展本身是一件完整的,难以分割的作品,单独看一件作品,一个人的作品,一个年代的作品,便没有看见这个展览。
绘画,是画家的终身自我教育,眼界,是基本的条件,而眼界,通常指向别人的作品。其实,自己的作品也在教育自己,并赋予对绘画的认知,这是一个使作者成为观众的画展。
参观大学观后感篇5
带着激动而兴奋的心情,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参观工厂观后感。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栋栋大楼,首先我们排好队来到大厅,分成了两队,分别由两位解说员为我们解说,还有公司的领导为我们讲解生产流程的具体内容,并为我们解答疑问。
公司理念:以人为本、诚信立业,坚持"创新、攀高、争先、超越"的企业精神,为企业员工树立的良好的榜样和做事原则,做到诚信才能够立足在这个社会,才能把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的文化和理念,是企业能够让员工认同的首要精神文化,只有得到员工的拥护和实行,才能更好的发展壮大企业。走"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之路,以应用软件开发为核心,并运用先进的理念和高科技设备系统,并开拓网络销售,广泛涉足各领域网络集成、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智能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产品和提高生产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卷烟包车间,这里很宽敞,可是却只有十来个工人在这里工作,每一条生产线都是全自动话的,只有烟的外壳是需要人工放在机器了,其他的都是自动完成的。看着一根根烟自动装入烟盒,然后装入外包装。惊叹它的神奇,当如此完美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展现在我们眼前时,除了惊叹还是感叹——自动化真是好哇!每一种烟,都在自己的生产流程线路上,快速的包装完工,并跟着传送带,装入自己的包装箱中,像高速公路一样的传送带,不仅没有带来阻塞,而是很好的完成了各种品牌烟的分类包装。这种高速快捷的全自动流水线,不仅减少了劳动力,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公司正在向新一轮的目标奋斗着,力争达到突破。
然后我们跟随着装箱好的烟箱,来到了烟箱的物流输送区,一排排的输送高架,和机器手。当我看到机器手的时候,我兴奋地心情可想而知,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机器人”,手抓饼把从输送带运输上来的烟箱一个个的抓取,然后按照指定的程序,把它们堆放在高架的货架上。看着机器手们有条不紊的做着抓取动作,并能分毫不差的把货物堆放好,感叹它的高科技化,比人类更精确更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当货物传到高架上后,随着高架到达货物的出口处,由于世界上还没有一条能够胜任货物装载的流水线,只能由人工用叉车把货物推送到运输车上,人工的好处在于它可以灵活的利用每一个货物出口,而不会造成有些出口的空缺,而有些货物出口却拥堵不堪,更好的提高的工作效率。
最后我们来到的是制丝车间和调度中控室,观后感《参观工厂观后感》。从烟草到烟丝,一系列的工作流程,都是缺少不可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烟丝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烟的品质。由于烟丝在漂制过程中,不能受到污染,所以我们没能够看到。但是我相信烟丝的制作工艺是堪称完美而精细的,从该公司的产品就能够看出,如轿子,龙凤呈祥,天下秀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在调度中控室,我们看到的是国内最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国际最先进的DRP投影机,可以实现多屏幕的监控,确保每一条生产线的安全。工作人员用电脑处理着各种数据,对生产线做着适时的调整,已达到最佳的生产水平。调度中控室,是整个企业的核心,它关系着整个生产运作的顺利安全的实行。
对于成品的输送,在每一辆车都实行了gps卫星定位与跟踪,能够随时追踪到产品输送的全过程,何时在何地,确保产品能够准时的送到销售商中。但是对于用铁路运输,没能实现gps的定位,但是仍然做到确保能够准时交付产品。对于比较急的产品需求,则是采用航空输送,并实行了雷达监控。运用高新技术,对产品的定位追踪,确保了产品的定时定量的交付到销售商手中。并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信誉。由于公路的长距离运输费用会比较高,如果在铁路运输上能做到突破,那么将会节约大量成本,提高公司效益。
在参观完生产流水线过后,我们和公司领导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并为我们解答了心中的疑问。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公司如今已经独立,只专供生产线这一块,做到更专一化,能够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提高生产效率这个目标中。公司如今都是采用的一流的生产设备,做到生产一体化智能化,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做到最低。公司的新聘请来的员工几乎都是老员工的家属,这样能为员工解决子女的就业的问题,但是一样要通过公司的考核制度才能上岗。招收的外来人员很少,这就造成了一种近乎的“世袭制度”,企业缺少了外来的新鲜血液,对企业的发展不大有利。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警钟,像这样的企业招收员工竟然是这样的制度,那么当我们毕业后,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不得不令我们思考。就业难,这不仅是因为工作岗位的缺少,还因为某些企业具有这样的制度,让我们失去了竞争的优势。在这样的社会就业原则中,我们如今应该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参加实践机会,让自己充实起来,并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和积累经验,这样我们在未来就业时,就更能给自身创造有利条件,能够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
从这次参观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自身知识的缺乏,和对现代工业的无知,对于先进技术的不了解,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子,自己仍然停留在“原始社会”。现代高科技化的生产运作,已经是随处可见,然而我们却从来没有真正的体验过。从这次的经历中,让我明白了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们提高,学习书本的知识,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在从中体会总结经验,提高自身技能和实战经验。学习理论是为实践做准备,掌握好理论原理,才能在实践过程中不盲从,或者不知所云。什么事情都是在摸索中前进,不怕跌倒不怕疼痛,站起来继续前行。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立足于这个竞争激励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