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文6篇

时间:2024-01-10 作者:pUssy

优秀的作文能够打动读者,因为它们表达了真实的情感,写作文可以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苏轼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轼作文6篇

苏轼作文篇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妇孺皆知的词是我最早接触的诗词。而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也下辈我最崇拜的古代大文学家——苏轼。

苏轼你一定耳熟能详,他又号称东坡居士。读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不难看出,他的词豪放清新,令人格外震撼。苏轼是个全才,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而且他通晓书法绘画,在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词在当时的北宋被很多人争相传唱。但不幸的是,苏轼政治生涯非常坎坷,多次遭贬,甚至一贬再贬。

苏轼的一生虽然坎坷不平,但他却以他独特的方式快乐地生活着。

“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喜好游山玩水。虽然他多次被贬,但他每到一处,就放开心胸,尽情地走进深山,走进河滩,到自然中寻找精神上的解。与其说是游山玩水,不如说是走进另一个真实的世界,可以使心灵平静,继而去关于思考关于人生的一些问题。正如《西江月》中所写:“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在山水中,看见的不仅仅是美丽和寂然,我心中的苏轼

人说苏轼如曜日,豪放自恣,我却以为子瞻如晔月,朔望之时,将满不满,清辉蔓延,昭质未损。

子瞻明朗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只是,皎月空灵处,小人常嘁嘁耳。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子瞻首历人生黑暗,于生死间来去几番,仕途终不得圆满。黄州离嘉佑二年新中进士的辉煌太远,子瞻仕情渐疏,于坡地开垦,补贴家用。东坡之号,自此而始。

呵!奸佞之徒固凋了子瞻一季芳华,却不见残红褪后,青杏正小。

苏子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官场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咏间,深刻的忧伤日渐明媚。好个“一蓑烟雨”,好个“任凭生”!闲适如此,率性如此,文字在这般旷达的驾驭下,似无半点杂质的银色月华,灿烂而博大,在那时代蔓延得遍地皆是。耀眼,却不是曜日的炫目。

陌上花开,蛱蝶飞迟,昔人已改,江山犹是。哲宗亲政,子瞻依然无法在官场中升华,只因,如他的侍妾所说,他“满腹不合时宜”。是时,他挚爱的元配夫人已与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贬再贬时,流光退却,华发渐生,凉月堕江,举觞欲饮,他蓦然发现,酒中沉的月颜色惨淡。于是他叹: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人生给每个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场盛大的疼痛。柳七终日偎红倚翠,堕落得未免刺眼,只有子瞻,“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洒脱不是曜日般任性的放纵,而是晔月成熟的自制。

大宋繁华,人生百味,官场纷扰,自有小人狗苟蝇营。子瞻既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便注定只徘徊于繁华边界。然,子瞻懂得放——

放生离死别于山水间,愁苦与大江俱东,被浪淘尽;放官场浮名于田园之中,三百颗荔枝入口,失意消亡于岭南。将满未满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苏轼之月昭质未损,熠熠生辉。

其光华,也曾明朗地照过三千铁骑席卷平冈,也曾温柔地漫过墙里秋千墙外香径——

子瞻固然如稼轩,胸怀力挽雕弓而射天狼之志,却也恬然于曳杖而行,听杖音铿然,看枣花簌簌。太阳过于刺眼了,若用来形容苏轼,未免偏了其大气豪放,漏了其温和多情。只有朔望之月最适合苏轼:将满不满,昭质未损,既晔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温柔。

子瞻,其光华之清也,固令君子折服,亦使小人相妒。故其虽为贤士,终不得居庙堂之高,而空流连山水之间。然一斜苏堤,分子瞻之心为二,一为官场失意,二为人生快意。而子瞻,存快意而忘失意矣!

子瞻,朔望之月,将满不满。繁华边际,清辉蔓延,昭质未损。恃一腔文采,染一季辉煌。

苏轼作文篇2

明月高挂,静谧得引人遐思。梦里,不知多少次,那一双满是皱纹,苍老无比而又饱经风霜的手,似乎在诉说着它主人坎坷的一生。但那双手依然紧握着笔,执着地写下一篇篇诗词文赋,我是多想握住这双手,只遗憾,一切只能在梦中。

又是细雨濛濛的初春,苏堤也被浸得发亮。我踩着散发着清香的泥土,向那儿望去,朦胧中似乎看到了忙碌的身影,那双手正在搬着一块块大石头,湿嗒嗒的水和泥残留在你的手上,我多想握住你的手,为你抹去污渍,只因,你并不属于这里。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双手写下了多少千古诗词。

多少诗词在这手下诞生!我看着你一路走来,那双手无时不握着笔在纸上尽情挥舞着,留下了亘古不变的印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你的情怀,这是多么宽广豁达的胸怀啊!你不追求物质的占有,只在乎精神上的满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道不尽你那万千衷肠。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追求?这又是一种多么高洁的品质?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给那微微颤抖的手带去些许的安慰。“拣尽寒枝不肯栖”,是你的坚决;“羽化而登仙”,是你美好的向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你的无奈与遗憾。

当你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时,我能看见,你的双手在地上不断地扒拉着,似乎在挣扎地重新站起来,我看到你内心在咆哮,终是只能化为一声长叹。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好好地抚平你那双手上布满荆棘的刺伤和历尽风霜的皱纹吧!

在这个你没有经历过的现代科技社会里,我似乎穿梭在车水马龙中,路灯忽明忽暗,闪烁着这个世界的光明和黑暗,我只能攀附着你的双手,带给我一丝丝鼓励,让我走向未来的路,不至于那么彷徨无助。

怀抱着激动,我迈步快速地向那儿走去,但那个叮叮作响的声音,却在我一点点靠近时,慢慢地消失殆尽。我终究只能与那双手擦肩而过,惟见那儿的大石头被浸得发亮。

当我再一次陷入梦中与你双手紧握,一道疾雷震响,将我拉回了现实,我的手上似乎还残留着你双手的余温,脸上却惟有泪千行。

苏轼作文篇3

“十年生死,无念,难忘,千里坟,无处可悲。”沉睡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书里慢慢向我走来。

苏轼,穿着布衣,戴着帽子,蹬着木屐,拿着竹结,在东边的山坡上犁地。难怪他在东坡被称为俗人。但这样一个文坛风云人物,他的命运是如此坎坷凄凉,读苏轼的诗,我不禁感到心中的苦涩。

我眼中的苏轼是一个仕途失意的人。一生数次被降职,甚至差点丧命。最后被贬到黄州,那是一个人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的对苏轼的经历感到愤慨。他无与伦比的天赋是否也成为被伤害的原因?我不认为苏轼能理解为什么他仍然流亡黄州,尽管他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那时候不管有多少豪情壮志,你能告诉他们谁?只能用诗来表达感情。“山石空空,海浪打岸,千堆雪卷,河流如画,一次英雄多。”今天看书,感受到了另一种伤害的大胆。

苏轼在我眼里是个用之不竭的诗人。也许是他的坎坷经历让他的文学成就斐然。他的散文和欧阳修叫“欧苏”,他的诗词和黄庭坚叫“苏黄”,他的文字和辛弃疾叫“苏信”。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苏东坡会是什么样子,当然也就黯然失色了。

苏轼在我眼里是一个悲伤孤独的人。三十四岁时,他一生最信任的人妻子离开了他。他妻子的去世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只能在梦里看到失散多年的妻子,在梦里遇到她,只能“除了眼泪什么都不在乎”

……

昏暗的灯光下,我看到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远去……

苏轼作文篇4

敬爱的苏轼:

您好!读罢您震古烁今的宏章,掩卷沉思,我想我倾慕上了您。

一个不谙世事的多情女子,时常于梦中与您相会。“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哪怕只能成为您的红颜知己,一个匆匆过客,我也愿意。

让时光溯至九百多年前,我想我是您的第二个爱妾,与您相处的时间远超过侍妾朝云的二十三年。陪您寒窗苦读,与您同舟共济,哪怕生活多么困窘,我也不会有任何怨言。因为我爱您,在您身边,我体会到另一种人生。

从小您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惊世之才。您懂诗、词、赋、散文,还有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奇才。您满腹经纶,由进士考至制科头等,为北宋王朝效力,却“一肚子不合时宜”。您口直心快,让我爱恨交加。何以这样说?还记得您因一句“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因一句“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在湖州被捕入狱吗?王荆公说您以诗文攻击新法、讥讽朝政、指责皇帝,而我明白那是因为您忘记了父亲给您起名“轼”的目的,是劝诫您要稳健做人,而不是毕露锋芒。您那时刚步入社会,年少轻狂。

您还记得陈公弼和您给他写的《凌虚台记》吗?过后您不是已经醒悟过来了吗?为什么还如此桀骜不驯,以致一错再错,管不住自己手中的笔杆?“乌台诗案”后,因为在朝廷与程颐的一句玩笑话“此乃鏖糟陂里,叔孙通所制礼也”,您卷入了多年的“洛蜀党争”。此事难道不该责备您那总爱炫耀才华、好发议论的缺点吗?您为何不像您孩子苏迈那样,做一个天资朴鲁的人?假如您能改正这个缺点,或许您就不会有如此跌宕的人生了。

虽然这样,我想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您,因为您的豁达坦然。记得您因“乌台诗案”整整被拘押了一百三十天,然而出狱后您却一口气写下两首诗,其中四句我印象最深,“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您并没有把挫折记在心里,而只当成是梦,从不追忆,那是何等乐观的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您丢官降职,被贬黄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窘迫,然而您并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脱下文人的长衫,穿起农夫的短打,哪怕“俸入所得,随手辄尽”,您也毫无因之烦恼。亲手建造临皋亭和雪堂,您潇洒地在黄州城东门外的土坡上自称“东坡居士”,耕田种地,丰衣足食。文人种地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而您却自号“东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劳动过程中,您善于发现其中的审美趣味;在劳动过程中,您努力摆脱困境的束缚,使得“居士”远远超于“居士”本来的含义,使得“潇洒”一词在险阻和磨砺中成为具体。当时,您在黄州成为了雅俗共赏的人,您获得了农夫和士大夫的双重赞誉。

遭遇囹圄之难、灭顶之灾的您,能勇于面对自己,勇于解剖自己,直面自己的人生缺陷,这是一件让我感到高兴的事情。那时的您转变了人生态度,开始懂得收敛锋芒,知道自己致命的弱点就像树干上漂亮的树瘤,石头上美丽的花纹,再美好也都是一种病症;那时的您去掉了不可一世的傲气,去掉了小家子气,变得稳健端庄、虚怀若谷、刚毅坚卓,在努力改造后趋近完美。在黄州废弃的枯井里,您不是那只井底之蛙,而是做一切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情,成就真实的自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您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您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黄州那长江边的赤壁上。可以说,您造就了赤壁;也可以说,赤壁成就了您,成就了您在豪放词派上的巅峰之作。“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您歌咏人生,不必因为虚幻的历史而顾自多情;您感慨宇宙,而最后为何却举起酒杯独自领略那美丽的夜晚?是否,在您心中,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而这,这样一种理智,这样一种豪阔,这样一种文人情怀,不也正是我爱您的原因之一吗?自古女子皆爱才。

我爱您,还因为您时刻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您异常喜欢交朋友,并且无所顾忌,可见您的内心盛满真诚,以致原配夫人王弗不得不时刻在屏风后面看着您、提醒您,生怕您结交损友。您孩子般的率真,总爱给人或物乱起名字,给陈公弼儿子陈慥来一句“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又在春游没吃没喝时写出这么个便条儿:“需要潘家放错水,更需刘家为甚酥。”此等幽默,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是啊,在您眼中,人不过是宇宙的一粒微尘,“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生命之须臾,又何必给自己徒添这么多苦恼呢?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快乐,难道不是好事吗?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样的幽默,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您的可爱。

我爱您,还因为您任职期间的忠于职守,在地方做好了人民的父母官。记得您刚到徐州上任,便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当时的您,不畏艰难,亲临前线,冷静指挥,想方设法将洪水挡在了城外,四十多天后,终把洪水引入黄河故道,使其退去。还记得,您由于“洛蜀党争”知难而退,选择了在杭州做官,那时您重游“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却因为不满西湖现状,说了一句:“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我知道,您有着这么一个信念:一定要治理西湖。于是,您疏通湖底,修“苏公堤”,沟通西湖南北,修筑六座桥,九座亭台,和三座小石塔,用美的情愫打动种水草的违规者,将功利性与审美性很好地结合,使得“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成为最著名的人文景观。诚然,对世人而言,您这种苦中作乐的功夫,您这种对国计民生始终的热情,不仅是一次文学拯救,更是一次生活拯救。

我爱您,爱您那才子的风流,爱您那似水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谁,让您魂牵梦绕?是离世的王弗?梦见“小轩窗,正梳妆”的妙龄妻子,您“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此哀怨缠绵的挽歌,唱出的定是您无限的悲恸与惆怅。“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面对您第二位妻子王闰之的离去,您又怎一个“哀思”了得!是的,您在文字中歌颂得最多的还是您的那位侍妾——朝云,是因为她丰富了您洒脱不羁的人生,是因为她在您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虽然您只认为她是您生命中的过客,然而您的多情,您的柔情,却如一江温润春水,潺潺沁入佳人心扉。由此这一过客也绝不平凡,绝不普通。是啊,能成为您生命中的女子,哪怕只被您视作一株芳草,我想也是幸福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诚如您的感慨,物事无常,稍纵即逝,然而,当自己选择了一件正确的有价值的事情,就理应义无反顾地去做。是的,因为倾慕,我甘愿成为您生命中的这么一个痴情女子,哪怕您从不曾认识我,我也甘愿在您背后默默支持您、体贴您,与您共渡难关,相濡以沫;与您参禅悟道,谈诗论文。以一颗忠敬如一的心给您带来精神的理解与愉悦,以一颗忠敬如一的心为您的人生旅程红袖添香。

我爱您——苏轼,爱您的稳健端庄、刚毅坚卓,爱您的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爱您的风趣幽默、坦率真诚,爱您的狂放不羁、豁达洒脱……

于此,我给您写下这样一封书信。

希望时光轮回至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亦能在梦中与您携手相会那幽幽篁林,与您泛舟同游那潋滟西湖。

董x

苏轼作文篇5

苏轼一生对散文用力甚勤,咳唾成章,作品宏富,今存各体散文约四千余篇。体裁有赋铭、颂赞、论议、杂著、记叙、表状、书牌、碑传、笔记等多种,略可区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小品文、杂著几类。

议论文是苏文中的一个突出部分,它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

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记、亭台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碑传文善用生活素材和日常细节刻划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特操,《方山子传》、《石氏书苑记》等可作代表。游记文长于在写景记游、烘染意境中,寄寓识见,融入诗情雅趣,《石钟山记》、《雩泉记》、前后《赤壁赋》等,是这方面的名篇。

比之欧曾诸家,苏轼在散文艺术上有新的推进和开拓。

其一,由长于议论到精于思辨。苏文也以议论见长,它的议论具有一种雄辩的气势和化隐为显的形象状述力,如苏轼的史论、政论,大多立意新警,善于翻空出奇,推倒旧案;在论证中,上下古今,援据赅博,雄辩滔滔,一往无前;而笔力纵横捭阖,腾挪变化,使文章具有一种滚滚不穷,浑浩流转的气势。东坡的议论,不同于某些政治家一味平正的开陈正见,他善于用形象化的手段,来阐述复杂的道理。

其二,由重在传道义到重在写性灵。北宋古文运动从倡导尊韩崇道开始,初期古文家多主张宗经明道,至三苏强调了写胸达意。苏轼说:“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清波杂志》)苏轼写人耿介旷达,敢笑敢骂,曾自谓“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藏(《密州通判厅题名记》),故其文多写自我,见胸臆,显性灵。

其三,由容与闲易到灵动活脱,舒卷自如。欧文“修达疏畅”、“容与闲易”,是平易自然风格的典范。东坡沿着欧文的路子迈入了工巧与天然浑化统一的新境界。

苏轼散文不仅以议论见长,且贯于向思辩化的更高层次升华,不拘于明道议政,而尤长于写胸臆,见性灵,妙手生春,涉笔成趣;在手法和体制上,由单一化走向复合化,善于融众长于一炉,破旧格生新变,由此文风从自然平易一途,迈入了活脱灵动、仪态横生、出神入化、气韵天成的高境妙域。因此,我们说苏文集中体现北宋散文的特色,代表一代散文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

苏轼作文篇6

轻轻拨开历史朦胧的薄纱,穿过岁月的长河,我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位诗人。他正坐在茂盛的大树下,仰天长吟着一首又一首诗,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苦恼。而他的双眼中,更是浸满了充满沧桑岁月的泪珠,正一滴一滴地砸在地上..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出生于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

苏轼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诗人。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对文学书法颇感兴趣,也因此使得他精通各种文学书法。苏轼初入京城赶考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竟使得当时的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己,苏轼也因此一举成名。

苏轼是一位爱国情感超强的诗人。苏轼在抨击王安石的变法后,自请出京,被调至到富饶的杭州做通判。而初到杭州的苏轼倾底被杭州的美景征服,由景而生创作了许多名诗,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但好景不长,不久后,又被调至到贫瘠的密州任职。不过苏轼并未因此心生憎恨,而是调整了心态,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与百姓排忧解难。苏轼也在此创作出了许多名诗,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有一句颇为有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苏轼强烈的爱国情感,时刻准备着驰骋战场,以身报国的豪迈之情。

苏轼是一位高洁的诗人。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首诗中,其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苏轼高洁,宁死也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苏轼也是一位乐观豁达的诗人。在"乌台诗案"这件事后,苏轼并未因此一厥不振,而是重新振作起来,乐观豁达面对现实,正如苏轼的名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叫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话,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悠然淡定,豁达开朗。

不知过了多久,我仿佛听见了苏轼停止了吟诗,看见他重新振作地站了起来,在落日的余晖下,渐渐地消失在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