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优质教案5篇

时间:2024-05-07 作者:Gourmand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活动,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中优质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优质教案5篇

初中优质教案篇1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掌握去括号法则。

(2)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技巧和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逐渐形成事物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去括号法则。 教学

难点 正确运用去括号法则,减少运算中的符号错误。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

(一)、情景引入

1、多媒体展示游戏:把我的出生月份数乘2,加10,再把和乘5,加上我家的人口数,结果为133

你出生于8月份,你家有3口人

2、猜数游戏的数学原理常常与代数式的运算有关

3、知识梳理

-2x+3y-4z 共有 项,其中第三项是: 。

1、写出 2a2b 的一个同类项:

2、已知4a2b3与a2mbn-1是同类项,则m= ____,n=_____.

(二)实践应用, 拓展延

如图4-7,要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请计算结果。

2、用分配律计算:

(1) +(a-b+c)

(2) -(a-b+c)

3、代数式运算的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4、顺口溜

去括号,看符号

是+号,不变号

是-号,全变号

5、辩一辩:指出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指出原因。

(1) a-(b-c+d) = a-b+c+d

(2) -(a-b)+(-c+d)= a+b-c-d

(3) a-3(b-2c)=a-3b+2c

(4) x-2(-y-3z+1)=x-2y+6z

6.注意:(1)去括号时应将括号前面的符号连同括号一起去掉。

(2)要注意括号前面是 -号时,去掉括号后, 括号里各项都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某几项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3)若括号前面是数字因数时,.应乘以括号里的每一项,不要漏乘。

7:练一练

(三)作业

初中优质教案篇2

第二节、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

教学目标:

1、在互相讨论中和教师引导下,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

2、在自学、讨论和教师互动交流过程中,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3、在教师引导下明确个人坚持体育锻炼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坚持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价值。

难点: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明确个人坚持体育锻炼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课的开始

1、教师宣布学习内容。

2、学生齐读“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课题。

3、教师提问,为什么学习这个内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内容。

(2)目的。

(二)活动一、坚持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有什么价值

1、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原有理解体育锻炼价值的基础上,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坚持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价值,进而提高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活动形式。小组讨论,推小组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教师提出分组讨论要求。

(2)小组讨论。

(3)教师巡视指导,搜集信息。

(4)小组推代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5)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利用课间或挂图,形象直观地补充讲解。

4、教师小结。

(三)活动二、说一说“你参加过的或观看过的最难忘的体育活动和比赛”,谈谈自己的感受、体验或收获。

1、活动目的。分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感受、体验和收获激发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2、活动形式。同桌讨论、班上交流,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教师语言组织。

(2)同桌同学之间交流。

(3)推代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4)教师归纳与学生互动。

4、教师小结。

(四)提问讲解

1、教师说出“生命在于运动”的体育格言,提问学生,你们能说一说你知道的体育格言。

2、学生交流体育格言。

3、引导学生观看__参加体育锻炼的视频。

4、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对__参加体育锻炼的介绍。

5、引导学生谈观后和读后的感想。

6、教师解释、归纳__的体育思想观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

7、教师小结。

(五)学习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的策略。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观点。

2、归纳学生认识观点,用课件或挂图给出教科书中正误的内容。

3、引导学生针对有关体育锻炼的误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4、结合学生提出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5、教师提出“学习忙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误区。

6、学生分组交流,共同设计利用学习的空余时间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案。

7、教师小结。正确地认识体育锻炼,能够坚定体育锻炼的信念,增强动力。

8、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展示“周体育锻炼计划”表,引导学生观察说出构成“周体育锻炼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9、教师归纳制定“周体育锻炼计划”主要包括的内容。

10、教师依次讲解怎样制定目标、如何确定锻炼时间、怎样选择锻炼内容、如何确定运动负荷、怎样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等内容。

11提示制定“周体育锻炼计划”注意事项,解答学生疑问。

12、布置作业。

(六)教师总结

1、知识梳理。

2、本课小结。

初中优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司马迁的《陈涉世家》。陈胜起义是我国历第一次农民起义。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了这个历史事件,对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以及起义大军的征战历程作了真实而生动、具体而完整的记述。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会对陈胜起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有个具体的了解、认识。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珍贵的历史巨著(《史记》是我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还是宝贵的文学巨著,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典范材料。认真学习本文,我们会从中得到不少收获。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阳夏(jiǎ)嗟(jiē)呼適(zhé)戍度(duó)已失期以数(shuò)谏故

当行(háng)陈胜王(wàng)罾(zēng)篝(gōu)火忿恚(hùi)

社稷(jì)被(pī)坚执锐

四、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恰当。学生个人朗读与集体齐读交错进行。读毕酌情讲评。

五、讲解课文第一段。

1、全班齐读。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2)为什么先写这段?

2、内容学习。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主要写陈胜年轻时给人做佣工之时,胸中已怀有大志(鸿鹄之志)。

提问二:为什么先写这段?

讲解: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诵读第二、三段,弄懂其句意,思考这两段各写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讲解课文第二段。

1、朗读。

提出要求:(1)注意字音、句读。(2)思考回答:第二段主要写什么?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第二段。读毕,着重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2、内容学习。

提问:第二段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哪些史实?

讲解:本段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如下史实:①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举行*秦王朝的起义。②起义爆发的原因。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③起义前的谋划、准备。陈胜、吴广商定假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以号召天下,争取响应,借鬼神意旨以威服士卒,笼聚人心。

三、讲解课文第三段。

1、朗读。

读前提出要求:(1)注意字音、句读。(2)思考回答:第三段主要写什么?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第三段。读毕,酌情讲评。

2、内容学习。

提问:第三段写什么内容?(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是记述陈胜起义的事件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概况。

实词总结(在文中只有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①作,当。若为佣耕。②担任。为屯长。③是。号为张楚。④作为。为天下唱。⑤制,建造。为坛而盟。

行:①行列。皆次当行。②做,进行。乃行卜。③行进,行军。行收兵。

次:①编列。皆次当行。②停留,驻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当:①值,承担。皆次当行。②应该。不当立。③在,正当。当此时。

举:①起事,发动。举大计。②立。死即举大名耳。

虚词总结:

之:①往。辍耕之垄上。②助词。怅恨久之。③的。鸿鹄之志。④代词。二世杀之。(代人)然足下卜之鬼乎!(代事)皆下之。(代地方)

以:①因为。扶苏以数谏故。②认为。或以为死。③把。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④用。以激怒其众。⑤表界限。徇蕲以东。⑥已经。固以怪之矣。

也:①表判断。吾闻二世少子也。②表诘问。何富贵也?

乃:①于是,就。陈胜吴广乃谋曰。②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固:①本来。固以怪之矣。②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①表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而戍死者固十六七。②表前后是承接关系。夺而杀尉。③表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为坛而盟。④表前后部分在时间上有先有后。收而攻蕲。

四、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第五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第3段中,陈胜同戍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形象。可见课文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把陈胜等人的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让学生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①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表现的人物性格为: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③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2、完成课后规定的背诵等作业。

初中优质教案篇4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家醅()过瘾()挑剔()炮制()

2.填空。

(1)《春酒》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

(2)琦君的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是以她的家乡——________________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幅________的朴实的生活图景。2001年,琦君把她过去写的26篇儿童故事整理起来,付梓出版。书名就叫做《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1)一马当先:

(2)顾名思义:

(3)巴结:

4.用下列词语造句。

兴高采烈——

挑剔——

▲阅读理解

1.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思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这段话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围绕“家乡的味道”写了哪些片断?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3.细节描写是让文章生动的一把“钥匙”,先体会文章中的细节,然后试着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此处巧妙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本体是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比喻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这里写“我”贪喝春酒,喝完后的样子。写出了“我”________的神情。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这里的“偷偷”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________。“舔”写出了作者对酒的________。

(3)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此处细节描写,把阿标叔________________。

(4)课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写得好?请你把它抄在下面,并略作分析。

(怎样分析呢?先看看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用了以后有怎样的好处?如果没有,看看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效果怎样?现在,试试看吧,你能行!)1.。.

我找的细节描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分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春酒

积累运用

1.pēiyǐntīpáo2.琦君中国台湾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琦君散文(2)浙江温州中国农村社会琦君说童年3.略4.略

阅读理解1.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显示其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忆,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思乡,也是散文的“文眼”。2.略3.(1)比喻“我”鼓鼓的肚子蜜蜂的肚子贪心、自在与得意(2)胆怯与好奇珍惜(3)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鲜明地体现了出来(4)略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

以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领悟文章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3) 门槛(kan3) 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 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 家醅(pei1)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导入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t;烟愁>、t;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t;三更有梦书当枕>、t;桂花雨>、t;细雨灯花落>、t;读书与生活>、t;千里怀人月在峰>、t;与我同车>、t;留子他年说梦痕)、t;琦君寄小读者>、t;琴心>、t;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t;琦君自选集)等。她是电视连续剧t;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学习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

家乡浓浓的感情。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五、拓展训练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t;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t;宿建德江>)

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t;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t;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t;月夜忆舍弟>)

初中优质教案篇5

一、词语解释:

二、翻译句子: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翻译: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翻译: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翻译: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5.天下苦秦久矣。 翻译: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翻译: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8.此教我先威众耳。 翻译: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9.固以怪之矣。 翻译: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翻译: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1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翻译: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1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翻译: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翻译:(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16.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翻译: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17.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翻译: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18.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翻译: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三、问答总结: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答:《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答: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准备是? 答: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陈步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

8.“怅恨久之”,表明什么?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

9.而对话中的“苗富贵,无相忘”,表达了什么?答: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其有朴素的阶级友情。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践,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

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苟富贵,无相忘。

3、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4、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5、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和“宜多应者”,说明陈涉的分析完全正确,局势的发展恰如他起义前所料。

8、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五、深入探求:

1、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作者司马迁对陈涉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涉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陈涉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3、文章第2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目的?

以记叙人物的对话(语言)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涉、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六、知识点积累:

1、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被坚执锐“被”通“披”。

2、词类活用

(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

(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

(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

(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6)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

3、古今不同用法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亡”古:逃跑;今:死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古:暗地里;今:中间。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往往”古:处处;今:在某种情况经常发生。

(4)、等死,死国可乎 “等”古:同样 ;今:等待

(5)、比至陈 “比”古:等到;今:比较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会计”古:集会、商量;今:掌管财务的人员称谓。

4、一词多义:

会 会天大雨:适逢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上使外将兵:率领

次 皆次当行:编次

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

应 佣者笑而应曰:答应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故 广故数言欲王: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数 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几

令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派遣 令辱之:让;

指 卜者知其指意 通“旨”意图;意思 皆指目陈胜 用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