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学会制定相关教案是必备技能,制定教案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一定要认真思考,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篇1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词、句翻译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写作意图
3、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能力目标 1、诵读指导
2、中考知识迁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结合实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_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请大家观看幻灯片现在大家所看大到的图片即是岳阳楼的岳阳楼使建于唐代,现在我国湖南境内,它和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现在大家欣赏到的是岳阳楼的两幅远景图
二、复_
(一)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1、了解了本文的文常知识以及写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意
3、概括段义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引出下文抒情
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 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知识检验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 的痛苦感受较深
庆历三年,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私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
2、解释下划线词语
增其旧制 通“增” 增加 扩大
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日光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曾经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百废具兴 通“俱” 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 嘱托
3、翻译下列句子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矣
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之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和悲伤的心情到了极点
3、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不同于上述两种人的心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
三、讲授新课
(一)接下来我们来学_新课
师:请大家看图片,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请判断这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二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滕子京的政绩和写作缘由从表达方式上属于叙事
师:这一段的内容安排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第一自然段的叙事转入写景再转入抒情表明由写景转为抒情的句子是(览物之情的无异乎)
(二)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三自然段)
师:齐读3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悲的气氛;以己悲)
2、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景意味的词句 ;体现悲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低沉)
(三) 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四自然段)
师:齐读4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喜的气氛;以物喜)
2、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景意味的词句 ;体现喜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高、轻快)
4、以上两个自然段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是相同的,都是写景议论相结合
(四) 师:齐读5自然段思考: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们有什么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指古仁人这里暗指滕子京,从而表示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 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 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 教育的意义
4、师:结合当今时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你怎样的启示
抒情转入议论
(五)诵读指导
在刚才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时候,帮大家简单的概括诵读的方法,下面系统的给大家归纳诵读的方法并加以实践练_
语调 语调的高低与朗读的感情色彩相联接
较高——表达轻松欢悦、激愤热烈的感情
较低——表达沉重忧伤、低回婉约的感情
练_—— 三、四自然段
重音 以语意的主次为依托
即,作者着意突出的内容就要加上重音
练_——
节奏 节奏即停顿,其原则首先是不破读
练_——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属于作文以记之
以上方法请同学们熟记,并在实践中运用巩固诵读指导就到这里
(六)知识迁移练_
1、一词多义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初极狭,才通人
国 国恒亡 通 正通人和,百废具兴
则有去国怀乡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 面山而居
居十日 旷 土地平旷
则有心旷神怡
2、下列词语中“薄”字与“薄暮冥冥”中“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厚此薄彼 b日薄西山 c广种薄收 d厚今薄古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 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 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篇2
?再塑生命》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4.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质疑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介绍海伦•凯勒,引起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海伦•凯勒,设问:是什么原因让她成为有如此杰出成就的伟人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分读课文,余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下列词语:
企盼
迁徙
繁衍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
期期艾艾
3.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1)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研讨课后练习三
(2)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
(3)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示:
(1)教师提供旁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刁;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
(2)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抽象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3)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己获得视力后第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分表现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第二课时
一、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己努力的结果。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中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二、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学生品评,积累的语句可能有: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人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2)“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3)“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的“爱”的情感。
2.合作研讨
(1)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研讨课后练习二。
(2)
研讨课后练习一。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参阅《三点一测》)
3.拓展延伸
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土。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教师提示: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一一《命运交响曲》。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著名作家。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是莎莉文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爱,确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它升华时,可以奔流不息,可以惊天动地,可以发挥非凡的潜力,可以能人所不能。唱响爱的颂歌,会使人,情思无限,胸怀宽阔。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再塑后海伦的生命如歌,所延续传承的也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爱的故事。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基础字词;作者王选;全面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王选每次重要抉择的主客观条件及思考过程,学习王选进行人生抉择的智慧。
3、情感目标:学习王选将一生的抉择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尚品质以及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
重点:
基础字词和文化常识的把握
难点:
课文主旨的把握,使学生明白抓住机遇、正确抉择对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作者简介
王选,生于1937年2月,20__年2月13日于北京病逝。江苏无锡人,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集团董事,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疏通生字词
(1)正确识记字音、字形
抉.择核.心堕.落丰硕.轮廓.不懈.凸.版
疙瘩.开辟.时髦.淘汰.可乘.之机忧心忡忡.
(2)解释成语
无与伦比:可乘之机:与众不同:无名小卒:忧心忡忡:专心致志: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王选于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了人生中八个重要的抉择:
第一次抉择(1—3段):第二次抉择(4—5段):第三次抉择(6段):第四次抉择(7—11段):第五次抉择(12—13段):第六次抉择(14—16段):第七次抉择(17—19段):第八次抉择(20—22段):这八个抉择,涉及到多个方面,如何面对事业、面对困难、面对荣誉、面对财富,以及研究的方法、课题乃至具体技术途径的选择等。深入浅出,既是讲的专业,所谈的问题又带有普遍性写作特点
1、内容方面:主题鲜明逻辑严密
真正成功的演讲,首先要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人。这种思想不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而是经过自己头脑思考而来的真知灼见。这点在王选教授的演讲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课文始终围绕“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来写,避免说教,注重用实例和事实说话,深入浅出。
2、结构方面: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课文中写了八次抉择,这些抉择看起来互不相干,但读者看来却彼此相连,浑然一体。这是因为每一个选择作者总是让我们看到:所做选择的原因、选择后的实际行动和“选择”对于作者的影响,这些都有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合适的角度把它们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在“重要”这一前提下作者又分出主次轻重,并用“时间”这根红线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地叙述内容,层层深入地揭示主题。这篇长达万言的演讲以精辟的见解和诙谐的表述,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精彩绝伦的语言魅力。不但有科学原理,而且有人生哲理;不但有学术的穿透力,而且有情感的震撼力;不但有理论的清晰度,而且有语言的幽默感:这一切构成了王选演讲的独特风采。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篇4
?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目标】
1.概括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2.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进行新课之前,我先为大家播放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观看。(播放视频)
同学们对刚才视频中所演绎的历史事件有了解吗?谁能说一说?(请学生说一说,师补充)
同学们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想要夺取胜利的果实,阴谋发动内战,大肆暗杀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7月15号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先生发表了演讲,结果在当天晚上回家的途中惨遭杀害。于是这篇演讲就是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珍贵的最后一次演讲。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阅读课前导读部分。(板书标题、作者)
从导读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与以往所学文章有所不同,这是一篇演讲词,那什么是演讲词呢?演讲词,又叫讲演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者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演讲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自己给下列字注音,然后请同学读一读。
卑劣(liè)污蔑(miè)卑鄙(bǐ)
蛮横(hèng)赋予(yǔ)挑拨离间(jiàn)
三.读课文,析内容
(一)活动一:倾听爱国心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先自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重音、停顿、语速和语气等问题,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然后展示读给大家听。
参考: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_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依据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参考:
(1)“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3)“历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二)活动二:品析爱国情
1.从闻一多的演讲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李公朴、昆明人民和国民党_分别是怎样的感情?
同桌二人讨论,积极回答。
参考:高度赞扬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的斗争精神,对李先生的被杀表现得十分悲痛。痛斥了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面对面地揭露_的虚伪本质。爱憎情感强烈。
2.由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所表达的强烈情感,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爱憎分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义浩然等等。
(三)活动三:合作探究
闻一多先生强烈爱憎情感和坚决的斗争决心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句子谈一谈。
提示: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语气语调、人称等角度思考。
参考:1.运用口语。句子略。
2.运用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句子略。
3.运用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句子略。
4.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句子略
5.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句子略。
6.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句子略。
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富有感染力。
(四)活动四:我说我心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已经完成,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但在当今形势下,仍然出现了日本侵犯我国的领土——钓鱼岛的事件,身为炎黄子孙,你能像闻一多先生一样仗义执言吗?
小组交流,学生代表展示。答案略。
四.总结
闻一多先生虽已经不在,但他的精神却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里我们送给闻一多先生一段话,以此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深深敬意。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黑暗;引领着国人,危难里挺直胸膛。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篇5
?新闻两则》
一、复习旧课回顾关于新闻的常识,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结构,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文六要素,以及新闻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同学们,关于新闻的知识,你了解多少,能说说吗?
二、导入新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的新闻,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此则新闻。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学习新课
(一)展示预习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绥靖(suí jìng) 鄂(è) 豫(yù) 杜聿(yù)明 阌乡(wén) 宿舍 shè 星宿 xiù 整宿xiǔ
2、背景介绍: 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 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队重点设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小结:通过阅读,理清新闻六要素,可以整体感知全文,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三)理清新闻的结构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背景内容包含在主体之中,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思考品味:
1.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3.学了这两则新闻,你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新的认识? 可概括为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通过思考品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五)比较阅读,理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