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丰富的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通过写作文,我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性,加快表达的速度,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文化苦旅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苦旅作文篇1
算起来,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时间已经算够长的了,大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要母亲为我买书,她就帮我择了本《文化苦旅》。
当时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这本书,只是在写读后感时,还似懂非懂地谈些感想,其实跟这书,关系不大。因为因为感觉内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边,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试着去读,可都半途而废。
今年暑假,在整理书橱时,我发现发了它,并再一次打开了它。我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过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的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1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
但是作者永远者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有着”人文“。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1个地方,总有1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华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作文篇2
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的一句话:他因深厚而沉默,也许是沉默的原因。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在一场人们屏息等待的钢琴演奏会上,女钢琴家悄然出场。人们惊讶于她衣着朴素时,她说:“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的确,在很多时候,许多人追求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有些人选择崇尚朴实无华的内心,这种信念是多么令人折服啊!
书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算是“道士塔”和“莫高窟”了吧,“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背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沉重的叹息。”你说王圆篆是坏人,也不全是,毕竟他让那些经文躲避了饱受战乱的痛苦;但你说他是好人?也不是,毕竟他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结晶让那可憎的外国人给夺了去!
“莫高窟”,一个多么神奇而高深的地方!千百年来,他沉默着,像一棵树,一座山,因为他知道未来,人们会拨开历史的睫毛,透过深沉的瞳孔,来还他一个公正而客观的判断。
你看啊,“他们突然变得像个孩子,一路撒野下来,到这里却睁大眼睛,希望获得宗教裁判和时间裁判”。多少赳赳武将、权谋强人止下脚步,呆呆的望着沉默了许多的莫高窟,他们一定想:莫高窟为什么沉默呢?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女钢琴家的魅力在于演奏技艺的高超,与音乐融为一体。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有所作为,从而顺利抵达成功的彼岸!
文化苦旅作文篇3
随着作者的脚步,我的心灵也进行了一次苦旅,从阳关到江南。
初见这本书,我对书名充满疑惑:为何苦旅?既是旅行,为何突出苦字?带着疑问进入书中,又了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开朗,有情不自禁,感叹起来。这苦字,有多含义。 身体的劳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费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时最多身体自然劳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这远行,这劳苦,都成为信徒朝圣圣地而远行一样的虔诚的心情,去朝圣千百年的荒废古址。
眼见古址破败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阳关,敦煌,渤海国,天一阁,所去遗址无不败落,残缺不堪,面对损毁的遗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对谣言攻击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后,受尽了谣言,诽谤,谩骂,及各种形式的人身攻击。然而,在这谩骂声中,并无一家媒体,一家报刊为他说一句公道话,为躲避攻击,作者携妻从上海迁至深圳。然而在这漫骂与孤独之中,作者能继续对此书改版,不断写出新的著作,实为难得可贵。
对文明衰落的凄苦。作者远行出国探访中东,希腊,埃及等世界文明遗址,又到欧洲,与中国进行对比。体现出中国文明的优势与不足,对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对当代文明提出紧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笔调,悲痛的风格了。说这是 “沉痛”,这是“流浪”一点也不为过。
从阳关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这个字的内涵实在是太过丰富,让人还甚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文化苦旅作文篇4
起初,只因喜欢余秋雨古朴典雅的文笔,于是,床头开始有《文化苦旅》这本书的存在。
余秋雨的文章有着儒生的清绝,却又不失那磅礴的力道,笔力千钧,一派奔流不息的洒脱。借山水之景、风雅之物,寻求文化的灵魂直至生命的真谛,让人叹服。
他走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用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品味,去深思,一次苦旅,然而,他将心置入其中,去品味那上千年文化所积累下的芳香。
对于文章,我喜爱细品,所以至今,也才读了一半。若说影响最深的,不是柔丽凄迷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不是给人以深邃苍凉之感的《道士塔》、《阳关雪》;也不是重在文化人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而是那默然不语,一呆上千年的“都江堰”。
文章初始,作者对都江堰并不怎么上心。这点我倒是一样,不过秉着看完全本的习惯,还是跟着作者一同走进了那存在近千年的古老建筑。年龄比长城更古老的它,明明鲜有人注意,却不辞辛劳地为着无数民众输送姑姑清流,若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便确确实实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若把他们比做人,长城便像父亲保卫着民族与家园,而都江堰便是只知奉献的乡间母亲,不炫耀,无所求,这样的它,让我敬,却也怜。
都江堰的水,踊跃着喧嚣的生命,不似大海的深沉,以奔腾的方式展现它层层叠叠的精神力量和恣意奔放的生命力。
万古清流今犹在,鲜闻当年都江堰。喜欢都江堰之水的奔腾不息,喜欢都江堰的无私奉献。古老的民族留下了古老的建筑,也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
文化苦旅作文篇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感受比较深刻。作者余秋雨用他独具的慧眼和感悟纂写着一段段亲身感悟。或许作为我们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尝试这样的一种体会,这种苦行僧般的高尚,我们只是以另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传承着这样一种精神。
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可这并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一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作者恰恰做到了为我们的心灵写下了大大的“震撼”!它以浓郁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悠久的历史沧桑为背景,再加上其独特的行为风格以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以有人说:“读《文化苦旅》就是在读行走的哲学。”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是《牌坊》。牌坊大约是中国独有的风景线之一,它有着严格针对的群体,那些女子,死了丈夫,再不嫁人,便被冠以“贞洁”二字,立了牌坊以资瞻仰。“封建礼数的压迫”,想必我不再说大家也很清楚,文章牵着线从牌坊,走到孩童的心中,再往前,却是一个有盗墓历史的老头,老头掌握关于坟墓的第一手资料。从他口中,孩童们得知,那些立牌坊的女子们的坟墓里往往是没有人的;至此,故事仿佛画了一个圆,留下绻绻迷雾,萦绕读者心头。尼姑庵里的女教师,全文并没有交代这些教师的来头,也未交待她们的去处,只隐约含糊提到是
大户人家的小姐,但我们都很清楚。这些素娥临凡的女教师们,就是以假死护卫贞洁,实际上改名换姓,避至他乡的牌坊女子们。这一篇以一位女教师的自尽结束回忆。文中多见“看不懂”,“颠三倒四”,“很混”,“思绪混乱”等词句,不露声色地深刻揭露,批判了中国封建礼数的残忍。
还有在《道士塔》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作品先写王道士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但也提到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将更多的愤怒如洪水般倾泻出来。这一篇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但除了愤怒与悲哀,作者也未能告诉我们出现这样悲剧的根源所在。其实不然,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世界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着文明,全世界都浮动着文明。不论文明先进与否,文明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每一段文明都有其的一段发展历史“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读《文化苦旅》苦,写《文化苦旅》的人更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