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7篇

时间:2024-07-28 作者:betray

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观后感是对影视作品的一种反馈,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年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年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7篇

2024年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篇1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了《经典咏流传》第四期节目,节目的形式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看后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经典咏流传》是继《中国诗词大会》后,央视的又一巨制,将古诗词与现代乐曲结合,声图并茂,的将诗词的意境表达出来,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又一次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曹轩宾的《别君叹》令我眼前一亮。这首诗采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将送别友人的心境描写的,好友即将西去,前路漫漫,不知何年何日再相逢,读来不禁使人潸然泪下。但在曹轩宾陕西方言的演唱中更让我们体会到了离别之苦。“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充满了肝肠寸断的离别请,这种凄苦的感觉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家珍老师用南宋古琴的演绎下更让人愁肠百结。

王迅、王恒屹父子两人将一首耳熟能详的《咏鹅》用欢快的曲调表达出来,稚嫩的.童声,惟妙惟肖的表演,瞬间感染了在场的观众。

?经典咏流传》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被传承的一定是经典的,而传承者更是比较美的,每一位传承人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呈现了一首首佳作,让我们在观赏节目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感谢编导和所有参与节目制作的人,他们用匠心精神鼓舞了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做比较好的自己。(指导教师:郭丹)

2024年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篇2

现如今科技如此发达,电子产品铺天盖地的闯进我们的生活。闲暇时间总想逛逛淘宝,刷刷朋友圈,打打游戏,熬夜追剧。直到看了《经典咏流传》才让我对诗词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提起诗词,多数人都会想起小学时我们在课堂上摇头晃脑背诵的一首首古诗。可是,当时的我们也仅仅是将诗词背下来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诗的意境。今天,当我们以现代文明的形式,用现代歌曲来演绎诗词的意境,才让我对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谷建芬奶奶用十二年的时间谱写《新学堂歌》,孩子们天籁般的声音在耳边激荡回旋,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如精灵般敲打着孩子们纯净的心灵,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当现场所有的人向古奶奶致敬时,音乐响起的一瞬间,我的心灵也为之震颤,内心不由自主产生敬佩和感动。一个人用自己的力量让人从内心体会到快乐,这就是“匠心”精神,值得我们为她鼓掌,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龚琳娜和其爱人老罗也让我心生敬意。一个土生土长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凭着对编钟的热爱,去探索、去研究,即使这样的研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功,但是,他们因为热爱为音乐的探索付出的努力,就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赞叹!

2024年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篇3

央视大型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被人们形容为传统文化大餐,这档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燃”遍朋友圈。

就连教育部长也为这档节目点了赞!

陈部长说:“《经典咏流传》,这个名字就很好,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流传就是传承下去,要流行起来,这个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让它在歌唱中、在朗诵中传承下来。”

的确,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感喟诗词的魅力。而对学生而言,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

你听,李白站在盛唐文化之巅,高声歌咏《将进酒》,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千百年来就是一首绝唱,无数人感叹于其魅力。如今,它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跨越1200年,与李白共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美境界;与李白痛饮“同销万古愁”,那激荡的旋律,配合歌者动情的演绎,加之诗词本身之凝练,让听者无不动容,可谓“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你听,“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唱出了一种不屈,唱出了一种精!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并不知名,却因着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地唱出,一夜爆红,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听着这首曲子,你会觉得生命之伟大与不易,你会感叹,哪怕再微小的力量,努力了就不一样,你会不自觉也想到自己,只要被太阳照射到,一切都是希望!一次吟唱,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被世人牢记;一次吟唱,让人们记得了山村最朴实的老师和孩子;一次吟唱,洗涤了每个人的灵魂,找到宁静与原始的纯真!春风阳光不到地方,青春照样萌动。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你听,“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尚雯婕携巾帼英雄木兰款款而来。民族大鼓、唢呐、古筝古琴再加上“小花木兰们”河南豫剧的腔调,摇滚的编排方法,让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碰撞。从来没觉得一首流传几千年的诗词,可以与现代音乐结合成这样的腔调。尚雯婕独特的嗓音,让人刹那间在传统想象中国乐的思维空间展现出了别样的英雄范儿。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花木兰”,她奔赴沙场时的果敢,她战场上的巾帼不让须眉,她荣归故里后尽显的少女的温婉!一个东方女孩儿与东方女英雄的气质在重新被演绎后浑然天成。

?三字经》《鹊桥仙》《枉凝眉》《梁祝》《明日歌》……连续几个晚上,这些已成中国文化符号的经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绎。音乐里流淌的豪放、旷达、婉约、深沉、凄美、忧伤——这些诗词包含的诸般情感和思想,感动每一个多情的灵魂!我们在感叹之余也恍然:现代传播并非国学天敌,反而能让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人分享。

其实,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从《诗经》伊始,经《楚辞》,历汉乐府,至唐诗、宋词、元曲,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是缠绵相依的。丰富的音乐性,平仄的节奏,完美的写意,幽深的情境,可谓丝丝入乐,如一朵朵梅花,傲然立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管以怎样的形态出现,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的理解,使诗词有了更动人、更喜悦的生命力!

当网络罩住全球,当人们崇尚快餐文化,当西方文化炫目登场,人们曾经忧虑国学传承之难,仿佛一触即溃。而今,在众多文化人、媒体人、文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精品节目的纷纷加持,让我们再次领悟了经典的魅力,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传承的希望,让我们再次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史虽然远走了五千年,但有些精髓的东西,我们,真的不能丢!假使,我们丢掉了孔孟之道,假使,我们忘记了李白杜甫,假使,我们抛弃了礼智信,那么,现代的中国人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靠什么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绵延?我们的下一代将从哪里得到民族自信与民族魂的滋养?我们民族的伟大坚强与不屈又从哪里传承?

?经典咏流传》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我们应该用无限的可能去亲近她,去理解她,去演绎她。真心盼望沉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李白,听诵李清照,听听中华五千年的厚重,听听华夏文明的`纯真,那么,传统文化再次绚烂于中华大地,将不再是梦!

2024年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篇4

墨兰色与白色相渲染,战国车马,暗纹相间,散发着历史独特韵味,书面印刻着《国学经典选读》品读国粹,重温经典,“恭印”二字体现了对国学崇高的敬意!

翻开国学经典,浓厚的文学气息扑面而来,“以诵读为起点,读经典,悟经典,爱经典,知行合一,感悟人生价值,创造幸福智慧人生!”是校长对我们的寄语与期望!

?三字经》是我们儿时国学的启蒙。学童们挺起脊背,眼中蕴藏着经典浸润的光芒,以稚子之音诵读着—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虽句句短小,但字字意骇,朗朗上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尽现其中,人善,而敬,则有爱,世界便能春暖花开。如今再次品析,得知新,“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写照,“古今史,全在兹,治治乱,知兴衰。”治乱兴衰,应吸取教训,积累经验,读史使人明智!《三字经》内含人文,地理,历史,政治,包罗万象,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步入初中的我们,褪去儿时的稚嫩,学习能力增强,在《三字经》广泛知识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始领悟《论语》中的'奥妙,字里行间似乎又重现了孔子对弟子们谆授课解意,弟子们恭敬听取,人文昌瑞之景!幸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这宝贵的语录,流传至今!我讴歌孔子的“仁德”,学习曾子的“谦恭”,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勤学耐苦的品质!以他们为榜样,知其学,好其学,乐其学,从而温故知新……

如此往复,便映照《劝学》里的“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在芸芸众生之中,受教育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学识,人生观与价值观会有差异,即使天资聪慧,如果怠惰于学,也会一事无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钝,肯刻苦学也能取得成就。我们要热衷学习,坚持不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更要“善假于物也。”灵活运用现有条件,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读到《大医精成》其“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与国学经典的谆谆教海,使身为医学生的我受益匪浅,处处都在告诫医学生从医的根本,修导,明德”无贵贱贪富之分,“普同一等”,“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从古至今,从儿时到成人,国学都在我们成长的每个所段,它告知我们性善,教我们学习方法,为人处事之道,工作的责任与义务。合上《國学经典选读》我似乎明白国学流传的意义,它是在告诉我们从为人的基本素养,到如何再成为独特的,能为祖国做出贡献,闪闪发光的个人。国学内涵深刻,丰富,值得每个人细细品读,深思!

在学子们阵阵诵读声中,那封面的暗纹隐隐闪动,似乎拥有“生命”一般,这经典“咏”流传!

2024年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篇5

说实话,打开电视搜寻这档节目,是因为老师的要求,本没有太大的期待,可当那清亮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澈嘹亮的歌声伴着吉他声缓缓入耳,在西安四十度高温的午后,因燥热而躁动的心,一下子宁静了。只留下美丽的音符与诗词的古韵在客厅里微微荡漾,漾进我的耳中,漾入我的心灵。

当梁俊老师走上《经典咏流传》舞台的时候,他的光芒便被亿万观众所知。梁俊老师,这个普通的山村教师,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知识与快乐,他想将诗融入歌曲,将经典与流行融为一体。但是他不会谱曲,他只能将心中的音符哼唱在一起,配上自己的木吉他,作出一首又一首美妙的诗词歌曲。曲谱很简单,却又那么震撼人心!

听者他们的演唱,我仿佛看到,无数个黄昏,梁老师抱着一把木吉他,坐在破旧的教室里,他的周围坐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一起在唱诗词。孩子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神往,仿佛这诗词里孕育了无数的力量……

朴实的孩子,普通的梁老师,他们不就像这苔一样吗?苔本平凡中的平凡,却生命极强。很多好看的花草,需要阳光给到环境和营养,才能绽放出美丽,而苔花总是生长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没有阳光的照耀,没有充足的营养,那么渺小,那么不引人注目,无人鼓励,更无人喝彩。但它仍努力地,默默地,不屈不挠地生长着,以自信的姿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这绿色的苔,代表的就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的就是青春的颜色!

300年前的诗,穿越而来谱成歌。袁枚歌的是苔的勇气,梁俊老师和孩子们唱得是生命的勇气。是啊,每一个生命如同花朵一样,不分高低贵贱,都一样有绽放的权利,只要花开,都一样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相信,在今后的成长岁月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像苔花一样,不惧平凡,追求卓越,在自己的世界里绽放。

2024年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篇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诗词大会第二季又在cctv1开播了,我在上面学到了很多知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人心。在杜甫流传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诗篇里,有几十多首都提到了诸葛亮的,但是,被公认写得最好的,还是这首蜀相,诸葛亮的一生功名心是,被诗人短短四句道尽乾坤,简直是如椽巨笔。

我知道了一首写诚的诗。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比黄金还珍贵: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我知道了杜甫的一首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自己的乡愁,都有自己追忆和怀念的地方,但是我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就是我们共同的故乡,也是我们共同想要不断回忆,不断梦想,不但追求的一块文学的芳草地,还有边塞诗人高适的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所以故乡是我们永远忘不掉的,那一块最软的,最能拨动我们心玄的地方。我又学习到了苏轼的一首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还学习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知道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和诗言志,歌永言。意思就是诗就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歌就是唱出心里想的话语。还有岳飞写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又学习到了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我在看诗词大会的擂主争霸赛时,百人团里的北大理工科女博士生陈更,多次从百人团中“杀”出来,三次擂主,每次上场都是9道题全部答对,诗词储备量大,每次的飞花令都取得胜利,多次获得了攻擂资格,第九期以第二期,第三期,第六期擂主的优异成绩获得了总决赛的攻擂资格。在总决赛上,陈更答对七题,得分311,错在了一道“变凤凰”的题上,分数虽高,可是未超过16岁高中生武亦姝的317分,遗憾离场。

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击败了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王子龙,最后获得了冠军席位!

让我们怀着赤子之心,走进壮阔的诗词的篇章,让我们一起激扬文字,谈笑古今!

2024年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篇7

我一直关注的“经典咏流传”又有新的一期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非常期待,早早地打开电视,准备看这个节目。

听过《芒种》吗?了解“音阙诗听”组合吗?这期第一位“经典传唱人”就是我的最爱,古风诗词歌曲创作组合---音阙诗听!知道“音阙诗听”的含义吗?就是英文“interesting”(有趣的)的意思。他们演唱了由歌曲《芒种》旋律改编而成的《四季》。古筝与小提琴两种乐器配合演绎,两种旋律交织交流,悦耳动听。优美的诗词与美妙的音乐互相点缀,可谓锦上添花,相得益彰!我个人则特别喜爱用这种方式来熟悉背诵古诗,同学们你们也可以试试呦。

这期“经典永流传”的舞台上,传唱了“诗仙”李白的作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直帅狂放;“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壮怀豪情。康震老师引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庚老先生的话:“李白具有少年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少年的`精神,而是一种永恒的精神状态,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从李白的少年、中年、老年创作的诗词中能一直感受到的乐观、豁达、自由、奔放的精神力量!听后,我深表认同。虽然我的诗词素养还很浅薄,但我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日益浓厚,因为我能从古诗词里面感悟到这种文化力量并希望为之传承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