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写不出心得体会而烦恼的话,先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事情发展的经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是通过写心得体会得到提升的,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哲学书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读哲学书心得体会篇1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哲学的深刻意义。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读哲学书心得体会篇2
前几天看了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的视频讲座《哲学与人生》,我感触很深。从这个讲座中,我不仅了解了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家的思考方式,我还清楚了哲学与人的关系,哲学对于人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的最大收获。
孙正聿教授在演讲中说道:“学科学,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学哲学,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这句话就完全的把哲学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了。
其他学科的目的是让人们在现实中更为具体的存在,这种具体是看得见或者可以从人的行为中体现,从人们的思想中感知。哲学于人的目的是让人们“作为人而成为人”。这句话含义深刻而且践行艰辛。从逻辑上剖析这句话大致应该是——大前提:哲学作为各门学科思想精华的归总,哲学作为所有道德体系在一定时期的升华,哲学作为物质和精神本原的载体,可以将一切物质过程和思想过程过渡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小前提:人作为人而存在,人在哲学层面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结论:人从作为人过渡到成为人。从逻辑角度不难看出,哲学汇集了所有的文化、科学、艺术的本质,甚至演化为有关终结的思考。
因此,对于人们来说,哲学是一个走向更高境界的阶梯,哲学意味着终结和开始——对于作为人的终结,对于成为人的开始。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哲学就是一切事物的终结和开始——对巅峰的完结中不断催生。
谈到了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孙正聿教授又从三个方面谈到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一是人的存在;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首先来说,人的存在性是无可置疑的,人的存在是哲学存在的前提。从更深一层意义上,人的存在催生了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其次,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孙正聿教授提到了五个不能忍受: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其实,从进化论来看,五个不能忍受也是十分容易忍受的,在外力作用下,人们会忍受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折磨。
其实,人的存在是作为人。没有经过哲学的改造,在作为人这一阶段人是适应物质的,是接受自然的;在精神层面,人具有作为人的一切美德:平等、博爱、布施......人的精神优越感来自于人的'人化。
人的人化是作为人到成为人的过程,人的意识开始向更高层面进步。
人们思想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但人们思想提高的速度永远达不到物质产生的速度,所以人的人化是一个开始分化的过程,这种分化是两个层面的对立,在物质层面上,开始有了贪欲,征服欲......在精神层面上,开始追求更高的哲学修养。这两方面,有统一,有对立,但更多的是对立。
人们开始了人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不是走进了伊甸园,而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旦形成了人的世界,人的世界观基本上就被固定住了。
人的世界便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哲学世界,一是完全形成了对物质世界的贪婪追求,二是达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起初哲学家会作为引导着的身份把人带到人的世界,但在人的世界里,哲学家不得不作为一个斡旋着从中调停。哲学的角度是转变的。哲学本身没有思想,所以不能批评活赞美哲学的罪过功勋,只有当人们的观念发生陡险的变化时,人们才理解,哲学与人,更多的是人强加于哲学。
如果把人的行为过错归咎于一种思想,那这种思想是很冤屈的,人们总是自诩思想无法超越哲学所思,但正是人们在物质世界的行为引领哲学发展,反过来,哲学加给人们的却是貌似沉淀依旧的思想。哲学就像童话,而我们正像落日,童话不会有它的结局,却会一直向落日下的世界追问千年万年......
读哲学书心得体会篇3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四要和谐相处。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读哲学书心得体会篇4
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当然如果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试思维。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读哲学书心得体会篇5
这个假期,我捧着厚厚的一本《论语》,带着疑惑和新奇,细嚼慢咽地品尝起书味。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论语》中,曾子讲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读到这儿,我不禁停顿下来,脑子如相册一般开始翻着页……小组成员递着作文草稿给我,恳求道:“组长组长!帮我改改作文呗。”我咬着笔头,看着手里的奥数题,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只瞥了一眼她的作文,就不耐烦地应道:“知道了知道了,放着!”说完我用笔尖敲了几下桌面,便不再理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难题只解了没几道,作文也是没有修改,午休的时间就结束了。上课铃响起时,我收回作业,把作文草稿归还给她,准备上课。她激动地问道:“通过了吗?”“过了吧。”我看也没看她。作文上交批改过后,她的作文要重写,我心里“咯噔”一下,低下了头……
课余时间,女生们一堆一堆地围在某一个人的课桌旁,不知谈论着什么。可我们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这几天穿得可真花里胡哨!”一个人指着远处的女孩小声说道。“就是就是,一点儿也不好看啊。”另一个人起哄到。
……
当那个女孩走过来时,大家却还是笑脸相迎,我看着这幅局面,心里似冰寒……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直至整本书读完,这句话仍扣我心弦,我们应也像曾子学习了——“吾日三省吾身”!
读哲学书心得体会篇6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很欣赏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的同时,不应是一叶孤舟,而是要与周边、社会有所关联,带给他们正能量。在《哲学与人生》第十五章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无疑,这是一个大的命题,有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保尔柯察金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那个时代里最朴实而伟大的精神,这个答案激励了无数的人。作为21世纪的我们,面对人生这一重大考题时,又该如何面对呢?
书中从三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答案,在人生这张画卷中,要肯定其意义,相信美好的存在。具体些,无外乎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人生的齿轮终会停止转动,那时拥有的一切都不再拥有。记得曾经爱过、珍惜过、快乐过,追求真理、追求自我,主宰自己的内心,给他人带来愉悦,为了世界的点滴美好而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也甘之若饴。
人无法预知未来,不知道明天和灾难哪一个先到来,惟有珍惜好当下,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天堂。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单调乏味,还是充实有趣,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心境。既来之则安之,我觉得选择了“传道受业解惑”这个行业是幸运的,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单纯的心灵,每当看到孩子们真诚、求知、澄澈的眼眸,看到他们因一点收获而快乐,一点点进步时,内心的欢乐无法言喻。只能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备课,对得起这群小可爱啊。
“理解生活还要热爱生活”,这是一代大师罗曼罗兰给我们的忠告。热爱,何谈容易?当面对堆积如山未批阅的试题时,面对一堆催着要的材料时,花费时间面对一些觉得没有意义却必须要完成的形式化的表格时,内心是崩溃的。但,很多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就变了。乐观一点,阳光一些,去做这些事情时何尝不是在考验你自身的专注力、耐心、意志力呢?更高一个层次是,当习惯于这些,并且在某一个清晨或午后,你突然意识到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苦难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孟子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读哲学书心得体会篇7
上个学期 我们学习了政治与经济,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学期还有由谢雪梅老师叫我们《哲学与人生》的课。
这学期的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次老师换了教课的方式,让我们同学制定小组,每次都上去一个人教课,给了我们学生上去演讲的机会,也同时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其实,我开始觉得这门课程跟小学的社会还有中学的政治一样。但是,其实比那些学的都比较的深。老师给我们说了很多大道理,我觉得教会了我很多,是我要学习的,这门课程教会了我们,人生中不可能会一帆风顺,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应该要面对现实,要好好努力去面对这生活中的困难。还教会了我们每个人做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做自己能做是事情 ,认真完成好每一件事。
我觉得我们活在现实的生活中,就要去勇敢的面对现实,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多去为别人想想。宽容别人就宽容你自己,不要遇到事就退缩 就觉得自己是倒霉的不幸的,但是不要为我们现在的遭遇就埋怨命运的不公,实际上,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旧坚强地活着,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呢?
?做梦的穷人》 每天上午11点,都会有一辆耀眼的汽车穿过纽约市的中心公园。车里除了司机,还有一位主人–无人不晓的百万富翁。
这位百万富翁发现: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着褴褛的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死死盯着他住的酒店。有一天,百万富翁对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让司机停下车并走到那人的面前说:“请原谅,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住的酒店看。”
“先生,”穷人说,“我没钱、没家、没住宅,只得睡在这条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座酒店。”
百万富翁觉得很有趣,于是对那人说:“今天晚上我就让你如愿以偿。我为你在酒店订一间最好的房间,并支付一个月房费。”
几天后,百万富翁路过穷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顺便问一问他是否觉得很满意。然而,他发现那人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园的凳子上了。
百万富翁来到公园,询问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穷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我睡在那座豪华的酒店,真是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酒店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这梦真是可怕极了,以致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读了这个小文章 让我们知道了 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让毫无根据的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着美好的不存在的东西生存。不管现实如何,积极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选择。
通过这学期的哲学课,确实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你的缺陷可能是你的优势,不要一味地掩饰自己的缺陷,也不要努力使自己的缺陷去迎合世俗,那大可不必,积极面对你的缺陷,放对了地方,那缺陷也就变成了优势。积极地面对周围的环境,唯有一颗坦然面对而又积极进取的心。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是积极心态的催生剂,有了希望,又有一颗积极的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