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思考和领悟,读后感要有情感上的投入和体验,才能真切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真实和情感动人,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心的分析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心的分析读后感篇1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小说讲的是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而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
孙悟空很勇敢,是我心中了不起的'英雄。在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中,孙悟空必须要借到芭蕉扇才能熄灭火焰山的火,可是芭蕉扇在铁扇公主那儿。天有不测风云,孙悟空和铁扇公主有致命的过节,按照铁扇公主的性格,绝对不会把扇子交给他。他去找铁扇公主借扇,必定凶多吉少。于是他把师傅带到安全的地方,自己一人去借芭蕉扇,多么勇敢,多么有担当!
孙悟空对唐僧的忠诚也令人佩服。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把白骨精变幻成的姑娘、老婆婆、老公公三人打死后,唐僧念下了紧箍咒,而且与他恩断义绝、把他赶回了花果山。但当他得知师傅有难时,依旧着急地赶回去救师傅。
孙悟空有这么多优点,但也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鲁莽。
孙悟空经常特别鲁莽,在大闹天宫的故事中,各路比孙悟空厉害的妖魔鬼怪都不敢去天宫闹事,而孙悟空是完全没有考虑后果地去闹,可见他的鲁莽。最后他也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觉得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孙悟空一样勇敢,却不能像他一样鲁莽。
心的分析读后感篇2
我非常喜欢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舒庆春笔下的作品。趁着暑假的空闲时间,我饶有兴趣的阅读了《骆驼祥子》。看后,我浮想联翩,感触多多。
?骆驼祥子》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当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讲述祥子经过了3年的拼搏奋斗,终于买上了自己的车,但不辛被乱兵抢去;后来在刘四爷的人和车厂当一名车夫,但所挣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掉;不仅如此,还被迫与虎妞结婚,但最后,为了给虎妞置办后事,把爱车又卖掉。三起三落,让他看清自己的处境,在那个时代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处境终是不可能的。祥子对社会失去信心,最终沉沦的悲惨遭遇。
小说,真实的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我不得为祥子的命运所感叹,他的遭遇和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然而这种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的。那个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的丑恶面目,也是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矛盾的,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我不得不说,现在的社会虽然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但却又不是那样人性话。虽然不是当时的旧社会,但也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
我们深知现代社会还不是很完善,我们把握住今天,积极进取。我相信,即使社会再怎么黑暗,人生再怎么不如意,努力下去,不抛弃不放弃,美好的未来就会向我们招手,加油!为哀悼旧社会的黑暗,应该为明天努力建设。
心的分析读后感篇3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施耐恩。
今年寒假我读了这本名著,其中武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武松从小父母双亡,靠长相丑陋、矮小的哥哥武大郎,卖烧饼养大的。后来武松去拜师学艺,学了一身好本领。多年以后,他学成归来准备寻找哥哥。一天晌午,武松来到了景阳冈下的一座小饭馆。这时候他又累又饿,连忙招呼酒馆把好酒好肉都拿上来。他一口气喝了三碗酒,啧啧称道:好酒!好酒!再来三碗!酒馆说:客官,肉要多少给多少,酒么只能三碗。武松听罢问道:为啥?酒馆用手一指门口的旗子说:我们这里的酒叫出门倒,喝了三碗以后,没有人能上这景阳冈,因为山上有大虫伤人?武松听了以后非常生气,催酒家上酒。酒馆没办法只好又上酒,就这样武松一连喝了十八碗。最后不顾酒馆的劝告,拿起哨棒踉踉跄跄地走出店门向景阳冈走去。
走到一半,他看到了官府贴的告示,才知道酒馆的话是真的。可是这时候的武松已经骑虎难下了,他仗着自己艺高人胆大。继续向山上走去,没过多久酒劲上来了,武松看见一块大青石就躺下来睡着了。这时一只吊睛白额大虎向他扑来,武松赶紧往旁边一闪躲过了。老虎又把身子一掀,武松又往旁边轻轻一跳。老虎大吼一声,用它那象鞭子一样的尾巴朝武松剪来,武松再次躲过。使过这三招以后,老虎没了新招数,武松趁机抡起哨棒向老虎打去,可是哨棒没劈到老虎却打在了树上断了。好一个武松,扔掉哨棒骑在老虎背上,用他那铁锤般的拳头,打在了老虎的头上。一拳、二拳、三拳不知打了多少拳,当老虎鼻孔冒血,摊倒在地上后,武松才住手。最后武松为民除了害,当地官府还让他当了一个监狱长。武松还找到了自己的哥哥。
武松是一个智勇双全、武艺高超的大英雄。在后来他为兄报仇杀了当地恶霸西门庆,为帮朋友夺回快活林醉打了蒋门神。万般无奈投奔梁山,成了一百零八将的好汉之一。看完以后,我非常敬佩武松。我觉得武松身上有一股必胜的劲,如果我在学习上有这股精神的话,学习肯定还能有很大的提高。可是我平时碰到困难就退缩,看到不会做的题目,就叫爸爸妈妈帮忙,不肯自己动脑筋,长久之后我养成了坏习惯。从今天起我要学习武松的那股必胜精神,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多动脑筋。
心的分析读后感篇4
所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欣赏黛玉孤芳自赏、自抱高洁的纯净的灵魂,而怀有偏见的说宝钗为了得到“金玉良缘”不择手段、讨好众人,把矛头纷纷指向了宝钗。可是我们需要看清楚“金玉良缘”真正的阴谋策划者是薛姨妈、王夫人!她们两个不择手段、为了等贾母死后得到贾府的最高地位而极力撮合“金玉良缘”,可怜的宝钗,只是她们手中一颗稳中求胜的棋子!
宝钗真的想得到“金玉良缘”吗?曹雪芹早在判词当中,就将“黛钗合一”,如果宝钗真的阴谋算计,那么,曹雪芹会将她和自己最喜欢的女孩子写在一起吗?更何况,对联中说了,“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可见,黛玉追求的是“善价”“善贾”贾府中善良的男人也只有宝玉;而宝钗追求的呢“时飞”便是贾雨村的字。如此看来,宝钗喜欢的是像贾雨村这样,飞黄腾达、读书做官之人,至于宝玉这样不思进取、整日与女孩卿卿我我,宝钗未必喜欢。
那这样,“金玉良缘”什么能成功呢?必然是与宝钗的大家闺秀性格有关。在那个父母说一不二的背景、年代里,宝钗必然不敢对母亲的话反抗,而王夫人呢,认为只要贾母死后,王熙凤掌权,而她儿子再娶个薛家的大小姐,那整个贾府都在“王氏集团”的天下了。
真是可怕!为了得到贾府中的权利,竟然将自己儿女的幸福抛在一边,这是多么可悲的人性啊!可是最后呢,《红楼梦》传世二百多年,每位读者竟都将矛头指向了宝钗,而宝钗面对死了的朋友、疯了的弟弟,可谓是满心的无奈,最后,只能面对宝玉出家为僧的现实了。
心的分析读后感篇5
在书中,老舍塑造了一个不怕吃苦、善良纯朴、热爱劳动的人物形象,完完全全写出了一个劳动人民的优秀形象。
祥子总是固执地用车去赚钱。因为他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他有的仅仅是一个劳动人民所拥有的小理想。有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车,凭本事挣钱,然后娶上一个健康、年轻、能吃苦的穷苦人家的女儿过日子。
老舍这样写,不仅不会令人觉得祥子是一个劳动人民,不仅增加了读者对内容的信服度,海增加了可读性,让人有种想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不得不说老舍不是浪得虚名。
但如果祥子一直都是一个优秀的形象,那么前文所增加的可信度于可读性就会消散。老舍明显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前文所写的新车被抢,积蓄被诈,委屈娶了虎妞,虎妞身死、小福子被卖所产生影响被老舍完全激发,使祥子变得懒惰狭隘、极端自私、爱耍无赖。
这一做法不仅不会使读者厌恶,却再一次带来了一系列好处,使故事内容变得真实起来,毕竟社会本来就有善恶,在极端条件下人格就有可能发生巨大转变,老舍就抓住了这一点,并进行了描写。
老舍的《骆驼祥子》可以说成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十分真实叶十分残酷,而祥子便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写照,他是这个世界中活生生的人或例子。
而《骆驼祥子》的核心,便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骆驼祥子》看起来那么像生活中的东西的原因。
对于题目为什么是骆驼祥子,我总结了两点,医师祥子如同骆驼的精神,二是祥子当人力车夫,拉车的他的地位就是骆驼祥子。
祥子的经历与他由好变坏的过程让我感觉心痛,但是现实生活中恐怕也有这样的例子,我便觉得难受。
心的分析读后感篇6
?精神分析艺术》读后感
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对梦的看法很感兴趣,因而选择了这本《精神分析艺术》想要更深入的了解精神分析与梦的解析。下面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想和看法。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thomas ogden)本身就是一位精神分析师,因而在这本书中充斥着大量他与自己所遇到的患者之间的交流过程,并以此来阐释他对精神分析及梦的理解。这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书中提到了两位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拜昂。尤其拜昂的思想,在作者看来是尤为重要的。他也确实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精神分析治疗中。而书中拜昂的“首席官能”理论也让我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首席官能”本身只是一种非常模糊的概念,用书中的说法,它指代一套未知的精神功能。然而这种精神功能却是十分重要的。它将未经加工的“与情感体验相关的感官印象”转化为“情感体验元素”,即“二级元素”转化成“一级元素”。首席官能的失败就意味着病人无法做梦,因此也就无法睡眠。而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恰恰就说明他处在这种不梦不眠不醒的状态中。他认为:一个人到一位精神分析师那里去咨询,是因为他的情感正经历着痛苦,而他自己却并不知道。他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他无法做梦,或是因为他为自己的梦而不安以至于梦境被打断。只要患者不能在梦中整理情感体验,他就无法改变、无法成长,或是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自我。值得一提的是:拜昂翻转了“入睡的能力是做梦的前提”这一常理。相反,他提出,能够做梦才使人有可能入睡和醒来。如果一个人不能做梦的话,他就不能区别开无意识精神结构和醒着时候的感知,因此他就不能入睡、也更无法醒来。在这种情况下,梦和醒这两个状态就无法辨别了,而这个人为了回避这种状态,便开始发生各种精神撤离,如幻觉、过分投射认同、狂躁防御和妄想幻觉,即患上了精神疾病。无限期的埋葬在一个无法梦出的惊惧中的体验是一种在梦中和在其他形式的无意识心理工作中都无法利用的惊惧,“一种既不能记起又无法无法忘记、既不能隐秘又无法传达的惊惧,这是一种只能被疏散或被歼灭的惊惧”。作者信服这样的理论,认为不能做梦的人,失去了维持意识和无意识这两者差别之处的能力,失去了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这样的人也就被禁锢在了一个一成不变的尘封的世界。
正由于理论中关于梦、醒、睡的关系和影响深远,作者对于梦的定义也非常严谨。他认为不是所有在睡梦中进行的精神事件都能保证梦的出现,这包括患者和分析师都无法生成任何联想的“梦”、睡眠中的幻觉,以及没有任何图像的感觉状态的梦、经历创伤后患者做的一成不变的梦,和夜惊。这些所谓的“梦”不是真正的梦,他们不包括无意识的心理工作,没有做任何我们在做梦时进行的工作。
这本书中与其他相关心理学的书籍比较不同的是,这本书花了大量的文字去描述成为一个合格的精神分析师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了解的情景归约及分析结构。他强调,患者和分析师不可以为所欲为,他们应当以一种能反射出他们作为个体的本性和作为分析师与被分析者合体的本性的方式去做精神分析。即,他们并不是在创造一个恋爱关系、友谊或是宗教体验,而是在创造一个分析关系,这个关系有它自己的心理治疗目标、角色界定、医患责任、价值系统等等。而创造这个分析关系,需要精神分析者遵循许多分析场景中特别的价值观。这包括:人道主义、临危不惧、责任心、通过梦想实现自己的存在、说出思考的过程以及
保持“有所不知”的态度。而人道主义是最重要的,比如一个分析师以患者的心理疾病已经严重到走向了“真正的”器质性病变为借口,推说精神分析已经无法治疗其病痛并突然终止分析治疗、分析师把患者的心理疾病当做正常人的失败而对患者采取轻蔑的态度,都是不人道的。而仅次于分析师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就是分析师和患者需要共同面对真相,在烦扰的情感体验面前以诚实的态度面对自己。另外,用诱惑、嫉妒、竞争或傲慢的行为对待病人都有违则正常的价值观。正是由于精神分析非常依赖于语言表达,所以成功的分析历程的关键,就在于开发出一种能足以帮助自己和他人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语言,因此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分析师要保持“有所不知”的状态就是做到不是特别的了解自己。比如遇到一个孩子摔断了胳膊,只有当分析师不知道这件事的意义有什么想法或感觉时,他才能分辨出他看每一个不同的病人时,他自己的这些想法和感觉会有什么不同。在每次与不同的病人面谈的时候,他的想法和感觉都是当场新生成的。
同时,精神分析师也需要遵循特定的情景规约,而精神分析情景规约的中心之一,就是分析师对分析方法的构想。分析方法论是建立在分析师和被分析者在情感成熟程度上有“区别”这一假想的基础上的,即分析师已经获得了比被分析者更高的心理成熟程度——起码在患者最受烦扰的方面是这样。分析师应该有能力随着他和患者交流的体验而成长,以使自己在分析中更有能力成为病人需要他成为的分析师。如果分析师现在和过去在分析场景内外的经历没有使他有任何改变,那么要么是这些经历并不重要,要么就是这些经历并不能给分析师造成什么影响,而如果是后一种,患者也一定无法“真正的”了解分析师,即患者感到分析师不能参与逐渐了解自己的过程。那么分析师所做的精神分析到这里就已经停止了。分析情景也包括使用治疗床,制定一个每次见面长度固定的时间表,强调使用语言来表达情感,不拘泥于特定结构的自由联想和集中有序的二级思维中来回移动等种种方法。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师所需要的各种素质、以及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也对精神分析本身以及梦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其中“无法做梦”与精神撤离的发生让我有惊叹之感。书中作者与许多患者之间的各种交流让我开始了解心理治疗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心理学学习的一种实践形式,心理治疗有了一种之前让我无法体会的魅力,这应当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启迪。
郑哲
心的分析读后感篇7
“红楼梦,半夜做。只从此迷上石头记,恋上红楼梦。”——题记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你一个女子,深受曹雪芹的怜爱,“两弯罥眼眉,一双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任谁见你都会夸你标志,只可惜身世异常凄凉,但好在你来到外祖母身边。我想在别人眼里你是幸福的,你深受贾母喜爱,宝玉和宝钗对你又十分关心。可什么都不缺的背后,你的痛苦,又有谁理解你呢?
宝玉失玉变痴呆而你在重病中。当你听到珍珠妹妹说宝玉娶宝钗时,你内心绞痛,变得神情呆滞,直接去找宝玉,你们俩的对话多么让人心疼啊!“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着说到:我为林姑娘病的。”你回到屋后,贾母来看你,你气喘吁吁的说道“老太太,你白疼我了。“这一句字字戳中我泪点,你可知,如果我在当时,一定会把你拉住,不让你去,不让你走,只恨这时空之差。在宝玉误娶宝钗拜堂成亲时,你两眼一翻,一缕香魂就此归天了。这是你不知道的,紫鹃想说话却未成,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流,李纨探春为你痛哭时有一阵奇妙的音乐之声,这是上天痛苦的表现啊!“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溅泪,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你在金陵之地,绚丽的绽放,可又无声的凋谢,为何上帝偏就要你离开,你不过只是一株绛珠仙草罢了。但我不知你是否愿意离开,其实走了也好,腐朽的贾府已不再是属于你的地方,倒不如回到太虚幻境。继续做你的绛珠仙子。
总是会想若没有那仙石的传说,你离去时,是否还会那么痛苦,爱是一种缘分,若你可以再来一声,请不要再陷入那无法挽回的缘分之中。
一本厚厚的红楼梦,浸在醉人的花香最早在红楼梦里,不愿起来,只想永远沉睡下去。
心的分析读后感篇8
名著自有名著的魅力,我初读红楼梦是在高中毕业的时候,那时候的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纠葛是我最感兴趣的;再读红楼梦是在参加工作之后不久,那时候书中人物关系是我最感兴趣的;三读红楼梦是教学工作中强调学生读名著的时候,故事情节是我最感兴趣的,这次读红楼梦是闲来无事的时候,这时候细品书中的语言是我最感兴趣的。
缘起于我读了一本叫《宋词,我的忧郁抗体》,这本书的编者是陈梓伶和星佑,它是长沙岳麓书社20__年出版的诗疗馆丛书。在书的第一辑冥想你的人生中的地首词是苏轼的西江月,我把原词写下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
编者选了这首词是为了表现当时的苏轼为人生困扰,借曹雪芹的《好了歌》来排解忧愁。那好了歌引起了我的记忆,我把他背下来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
这功名娇妻儿女都是人生中遇到的,牵引着自己努力经营的东西。我不谈它的内容,仅仅谈它的每句七字的表述,就让我难以割舍。再接下来的另一本书教《妙引宋词好口才》里引用了红楼梦里的“聪明累”又使我不舍。我还得说说这本《巧引宋词好口才,它是康林主编的,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__年2月出版。这个“聪明累”就在该书的205页下面,编者是在事理篇哲理中的弄巧成拙这个成语中的引用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句话的,它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的聪明累。
我将“聪明累”内容呈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夫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邑悬悬半世心,好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曹雪芹的七字句吸引着我又读红楼梦。
你看在第一回里,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的的时候,从外貌到内心写了个淋漓尽致,都是用的七字句。你看她头上戴的,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身上穿的缕金百蝶穿花袄,大红阳段窄裉袄,袄外面罩着五彩刻丝石青掛,褂子质地是银鼠,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粉面韩春伟不露,朱唇未起笑先闻“。”
黛玉的描写更是恰如其分,宝玉的描写也是入木三分。
我真是服了曹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