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认真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好的观后感能够让我们对电影的情节转折和高潮有更深入的理解,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电影《寄生虫》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电影《寄生虫》观后感篇1
用教科书的专业电影语言重新拆解《寄生虫》,到底哪里出色?
寄生虫:不起眼后进的逆袭,承认他们厉害,很难吗?
以上影评写于半年前。
回过头来再看韩国电影拿下此殊荣,我有了一些电影以外的新感受。
看到微博上一个编剧提到,限韩令从在文化发展角度看,未必真的是一种处罚和限制。
但对封禁的文化来说,单一抵制没太大用处,发展却可能受到局限:因为当代的音乐、视觉艺术发展绝对离不开现代性,而现代性是需要交流与吸收的,否则就极易停滞。
这点我认同,关起门来,如果没有埋头发展,弯道超车;反而一味陷入舒适区,被所谓的数字麻痹,那不就是关起门来的狂欢,自欺欺人。
就算有进步,但是进步缓慢,依然是不进则退。
所以,相较之下,失去国内十亿级的市场,也不算致命打击,反而是逆境里的另一种成功转型,甚至有可能提早避免陷入套路化。
隔壁娱乐行业的发展重心的区域西移,虽然一时受阻,但只要真心想发展,持续产出好的作品,有活力的文化,一定会被看到。
这些年流媒体的扩张,比如网飞,改变了电影行业的格局,和全世界团队合作的本土化战略,也使得自身快速成长。亚洲内容头部地位无疑是韩国,看看网飞亚洲战略,韩国占据多少就明白了。
这种合作模式,冲击了韩国三大台的稳固地位,但也解决了韩国本土市场小受众少,投资成本低的问题。
真正是有能力的内容创作,一定能逐渐取代不合时宜,尾大不掉的传统模式,和资本肩并肩,进行对外文化输出。
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将诸如网飞之类的拒之门外,但是留给国产壮大的时间,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不能拔苗助长,但也不能毫无觉悟,固步自封。
电影《寄生虫》观后感篇2
这次韩国电影《寄生虫》获得奥斯卡奖的确是惊喜,却又是意料之中。这部影片首映时就收到韩国总统文在寅发来的贺信,可见大家对这部片子重视程度。
这部影片将韩国近年来与日俱增、矛盾频发的贫富差距问题演绎地淋漓尽致。片头住在半地下室的金家,爹妈下岗,儿子基宇当完兵补习了四年仍考不上大学,女儿基婷画画颇有天赋却无力负担专业学习。一家人围着昏暗的灯光加班加点糊披萨盒补贴家用。
一家人的命运随着基宇的高中同学敏赫捧着块发财的到来而出现转机。敏赫即将出国留学,介绍基宇给朴社长的女儿多慧实习功课。基宇拿着妹妹伪造的完丝合缝的假学历,去了朴家。
进入朴社长家,要登上一层层的台阶,和金家昏暗无光的地下室形成强烈反差,影射出贫富阶级之间的天壤地别。
基宇成功取得家教职位后,和这位天真的富家少女暗通心曲,获得芳心,又将妹妹基婷伪装成留学美术老师,介绍进朴家教小儿子画画。基婷也是演技惊人,把朴太太哄得一愣一愣,真以为八岁的儿子有心理创伤,需要基婷的艺术疗法。两兄妹入驻朴家后,设法挤走了司机女佣,将爹妈都弄进来。
一天朴家外出给小儿子过生日,金家可谓是遂心如愿,自在地享用这处豪宅,举杯欢庆摆脱终于地下室的黑暗生活。然而这份惬意却被急促的门铃声打破,原来是朴家之前的女佣,她回来取落下的东西。这时才发现一个惊天秘密,厨房酒柜旋关打开后,通往一个地下室,女佣丈夫为逃债躲在里面已多年。
女佣的丈夫面色可怖,不成人样,他老婆哭诉他们早年谋生尝试经营小买卖破产,政府补贴没有他们的份,沦到四处被人追债,无处藏身。她跪下金家人放过他们一条生路,哀求金母每日送一次吃的给丈夫维生。
其实金母和基婷都心有不忍,但他们一家的关系败露,恐被朴社长家发现,还是决心除掉这对可怜夫妇。正当两家大打出手,朴社长家突然折返,金家人狼狈不堪地逃回地下室。
一路上的长镜头,刻画出他们的落魄,金父带着儿子女儿回家后突遇涨洪水,大水倒灌进整个地下室家中,基宇从污水中抢救出那块敏赫送的带来好运的发财石。
第二天,朴太太准备在家开派对,给小儿子补过生日。基宇抱着那块发财石,走向酒柜后的地下室,决心除掉阻碍他们一家通向财富好运的拦路石。不料女佣丈夫挣脱绳索,反将基宇击倒后,走出地下室,从厨房拿了把长刀,冲向人群。
此时朴家正在狂欢,基婷端着蛋糕站在中央,径直被捅中胸口。正当混乱中,朴家儿子吓昏,朴社长命令正抱着女儿,捂住她伤口的金父把车钥匙给他。金父看到朴社长擤住鼻子的满脸嫌恶相,无意识地捅向了他。
两家住在地下室的人们为争夺地上的生活,斗得你死我活,朴家却一无所知。然而牵连其中被害。编剧也许想籍此告诫上层阶级,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若不关心社会公平公正,终将身受其害。
电影《寄生虫》观后感篇3
奉俊昊,代表作《杀人回忆》《雪国列车》《母亲》,人说韩国电影界,武有奉俊昊,一点名不虚传。去年的韩国电影《燃烧》与金棕榈失之交臂,今年奉俊昊就以《寄生虫》为韩国拿下金棕榈,为韩国电影再添一部神作。笔者一直非常推崇韩国电影,阅片无数,却再次被惊艳到。目前豆瓣8.9分,可谓通杀专家和观众。
?寄生虫》充分的展现了当代韩国社会的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无论是故事的整体还是细节上,无时不刻的暗示着富人和穷人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最具有讽刺意味的,住在地下室的金基泽一家四口和同样是住在地下躲藏是的雯光夫妇一样相同的命运,一样相同的处境,却必须争个你死我活,为了抢占汲取富人身下的一点点资源,最后不得不同归于尽。当社会的富人不断的从穷人身上剥削和汲取资源的时候,穷人却在互相争斗,只是为了夺取富人留下的一点残渣,还把富人作为崇拜的偶像。
整部影片爆发部分无疑是那个暴雨之夜。前面一家四口还在为跻身上流感到沾沾自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和同样突如其来雯光,让他们明白自己只不过是像蟑螂一样的逃窜,想要跨过这条鸿沟,简直是痴心妄想。
除了资源,挤占的还有空间,暴雨之夜,朴社长夫妇躺在客厅沙发上看着儿子在外面草地的帐篷中,模仿着车震的15禁片段,而金基泽和儿子女儿只能躲藏在客厅的桌子底下,连翻身的空间都没有,象征着穷人狭小的居住空间,连获得性自由的权力一并剥夺。
朴社长被杀的诱因来自于气味,因为金基泽长期居住在地下室的缘故,身上有一股浓浓的地下室的霉味,这个味道一而再、再而三的成为了朴社长嘲讽他的理由,也不断地刺痛他的内心。最后,因为朴社长捏起鼻子去拿车钥匙的那一刻,心中的一切怒火彻底爆发。
石头是整部影片的符号,象征着财富,石头给基宇带去了混入上流社会的机会。然而,这块浮在水上的石头,最终差一些成为他被杀死的工具,石头带给他希望的同时,又把他砸回原处。在影片结尾,成为了富人的基宇,把石头带到河边,石头沉入水底,但是现实世界,石头只能浮于水上,象征着也只是他的黄粱美梦罢了。
基宇最终发现,能够救自己被困于地下室的父亲的唯一出入,是变成富人,就如同朴社长一样,说金司机身上的味道和地铁上那些人的味道一样,也许也是穷苦百姓出身,而成为富人之后却蔑视穷人。最终,又只是一个轮回罢了。看了一些影评,有句说的很好,整部电影里,没有一个人是错的,金泽基一家没有错,雯光夫妇没有错,朴社长一家也没有错,那么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在于,究竟是谁错了呢?
电影《寄生虫》观后感篇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流不仁,以下层为异类。人类进化万年,最终小部分进化成了上帝,大部分退化成了只求生存的寄生虫。”
前几个星期,我在家里看一场电影——《寄生虫》,这是韩国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戛纳金棕榈奖。迄今为止,我认为那是一场我最难忘的电影。
影片中一再出现蟑螂的形象,草蛇灰线,一个事物出现的多了自然人们就会有所联想。主角一家四口蜗居在大城市昏暗混乱的半地下室角落里,主角有钱的大学朋友把自己的家教工作让给了主角。请家教的是韩国顶层社会中的佼佼者,一家四口和一个女管家生活在一栋庭院面积大过建筑本身的豪华别墅里。主角顺利接手家教工作,并且和自己一家四个人用尽手段骗到雇主家四个工作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主角一家发现女管家竟然也同处底层,并在雇主家阴暗的地下室中和女管家因利益争抢导致多个角色死伤,最终波及雇主丈夫。
影片中一再提到,朴社长(雇主)总是觉得金基泽(司机)身上有奇怪的味道,类似葡萄干放太久后发出的味道。金基泽刚开始听到朴社长他们说自己及家人身上有味道时,他还以为是自己及家人身体有什么不好闻的气味。但是后来他终于明白,那不是身体发出的味道,那是身份地位发出的味道,贫穷的味道。他意识到朴社长客气表面之下的阶级优越感和极端蔑视后,内心怒不可遏,在混乱中愤怒地刺死了朴社长。欢快喜剧终以血腥悲剧收场。
这部电影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分裂,展示了底层的生存状态和富人阶层对于“穷人味道”的鄙视,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电影《寄生虫》观后感篇5
是一个半地下室,窗外的风景是喝醉的人总在角落电线杆放水,窗内是无业的爸爸妈妈,落榜4年的哥哥和有小聪明但没有钱上学的妹妹。
这样的人按理说不应该有可以和有钱人家扯上关系的朋友,但后面的剧情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家人虽然穷但是也没什么自尊心,坑蒙拐骗是没有在心慈手软的,所以大概什么类型的人都来者不拒,被一些善良的人认为成好相处的人了吧。于是一拖一的一家四口成为了有钱人的司机保姆英语老师和美术老师。
转折点是在那个主人一家出去露营的夜晚,他们一家在客厅喝起了酒,几乎快要觉得这就是自己家的时候,一声门铃声让他们像电灯亮起后四处逃窜的蟑螂般躲起来。原保姆想要拜托妈妈照顾住在地下室的老公,却因为躲起来的3个人暴露后反杀,又暂时失败。这时候下大雨主人一家临时返回,让人神经绷紧,一方面是随时可能从地下室跑上来暴露一切真相的原保姆,一方面是躲在茶几底下的三个人大气不敢喘的等待逃脱机会,主人夫妻两个不但做起了爱,看起来傻傻好骗的夫人竟然还染毒。
等到终于有机会逃脱,半夜雨中走路回家的3个人,彷佛各自有心事,裹紧了衣服,到家却发现家被水淹了,马桶里不断有oo喷出,但大家还是镇定自若,也许因为这并不是目前为止遇到过的最糟糕的场景。秘密被人发现后就算是纸包不住火了,最后的场景是在主人家小朋友的生日party上。哥哥自作主张想要继续做梦去灭原保姆老公的口却被反杀,最终导致妹妹死掉妈妈失踪爸爸永远呆在地下室不见天日的局面。一开始把家人牵扯进来的是他,画上句号的也是他。
本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样的悲惨结局也是能预料的,谎言就像下水道堵住了的马桶,拼命压住盖子也是避免不了oo要喷出来的。于是男主从此开始拼命赚钱,终于买下了房子让爸爸可以走出地下室,这多好,只是醒来哥哥一个人在地下室,而这一切还只是一个幻想。
电影《寄生虫》观后感篇6
一开始听说这个电影名的时候,以为是那种镜头里爬满了恶心的小动物的变态片儿,根本没有看的欲望。后来一再地听说一再地听说,还听说获了好几个电影界的国际大奖,我对各种文艺圈的国际大奖并不以为然,倒是人们都说不知道他为什么能获好多奖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当初好奇莫言为什么会得诺贝尔奖一样,虽然至今也没整明白,但好奇心却一直存在着。
其实外国人给别的国的外国人发奖,跟咱一毛钱关系没有,只不过这几天太闲,突然蹦出来一个微信群,把十几年前一起玩的几十个朋友又召唤到了一起。而且像一群孩子似的,要按十几年前的玩儿法再玩儿一下,写命题作文,按期完成了交作业,完不成作业的要罚在群里发红包。
带着毫无期待的漠然,打开了网上一个无删节版本,看得还算顺利,中间只卡顿了两次。但电影是真的看进去了,感觉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其实我觉得《寄生虫》这个译名有点欠妥,可能是为了更适合咱国人的口味吧,准确些的我觉得还是应该翻译成寄生上流更妥当一些。电影里一家人穷得叮当二响,好不容易找到个出路,拼了命互相拉扯找赚钱机会,关键是每个人也略微有一两把刷子,给了机会也是能把握住三分五分的。这现象在咱国不算稀奇,太普通,不算什么戏剧性。穷人瞧不起穷人或者更穷的人,但不至于会置他们于死地,这应该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吧。穷人偶然得了机会转瞬变身小人的,满大街都是,也不稀奇。至于阴差阳错出了人命,纯属偶然,不具有普遍研究价值。
两口子在沙发上儿童不宜的镜头,好像真的是画蛇添足跟整个剧情毫无关联,不知道是不是沙发或者睡衣厂家的植入性广告。很喜欢电影里的基婷,虽然狠心的导演让她在电影里死于非命,但她的所有优点和缺点加起来就是那么可爱的类型。心地善良的小太妹,社会你婷姐,值得比心。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和镜头的美感或者啥感好像真的没啥值得赞叹的,敢说如果在咱国的话这种剧本连七流导演都不会去拍。但人家韩国人却偏偏把它搞到了奥斯卡搞到了戛纳,足以让很多咱国导演无地自容吧?
总体来说,《寄生虫》这部电影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差。就像我们的生活,无非是日出日落睁眼闭眼。如果你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那咱也可以说它反映出来很多矛盾,穷与富的矛盾,文明与野蛮的矛盾,甚至善良与善良的矛盾。
对了还有生与死的矛盾,其实根本都不算什么矛盾,每个人从降生那一天都在一直等死,会一直等整整一辈子,有什么好矛盾的呢?开开心心地活着比啥都重要,来给生活比个耶。
就像电影里的爸爸最后总结的,没有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你的命你就得认。所以,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最好。一家人在一起,穷富真的没那么重要,只要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哪怕为了生活肩并肩跪地求饶,又何尝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呢?
电影《寄生虫》观后感篇7
外面还在下雨,晚饭后爸爸说找部电影看吧!
关于人性的我也看过一些,这部我觉得没有《黑暗面》震撼和压抑,比起《看不见的客人》有没有人家复仇的爽快,所以小月说看完觉得全身发抖那还是阅片太少啊!其实我觉得可能矛盾冲突还有一点点欠缺,但导演明显觉得过犹不及,这样刚刚好,也是!
宋康昊一家人,情商高,肯吃苦,脑子又灵光,为什么还富不起来,只能说外部环境和政治体制有问题吧。阶级性和贫富差距的问题会逐渐应了马太效应,穷人更加难翻身而富人越来越富。到底是有钱还善良还是有钱所以善良实在难以考究简直是薛定谔的善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事态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这是为我们蠢蠢欲动的念头敲响的警钟,不要想着不劳而获,那样活得更辛苦。
多颂画的,其实是他看到的鬼呀!
这么大个房子,买的时候怎么着也得问我问有没有地下室,暗格什么的啊,客厅应该装个监控啊,看狗也行啊!说明脑子都用来赚钱了,并没用在生活上。
用莫斯电码传达出一封信,翻翻复复需要多久但父亲可能永远也无法收到回信,甚至永远看不到阳光了。
一定要多洗澡,努力生活在方便洗澡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