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作品和知识的深入探索和学习欲望,读者通过阅读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对书籍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初步评估,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屈原》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屈原》的读后感篇1
许多人不能理解屈原,认为他是个心理脆弱,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但只知一死了之的懦夫,在他们看来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当一个人真正绝望的时候,死也许是他最好的出路。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在屈原看来,他的“美政”理想正慢慢地在生根发芽,只要楚国坚定不移的走这条路,那么最终会摆脱被秦欺凌的处境从而达到富强,国泰民安。屈原在脑子里勾勒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前景,那时的他是多么的壮志勃发,雄才伟略啊,他的爱国热情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是好景不长,“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他的才干很快遭小人的妒忌,不久便被楚怀王疏远,于是他的治国宏图立马变为泡影,一切抱负沉入海底。屈原从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渊,其心中的愤懑与愁苦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处境下,屈原对混沌的政治局面毅然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
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其实这仍是屈原面对苍天,面对虚无的一次内心独白。这种寻求安慰的申诉并得不到回应,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哭过之后他却发现自己近乎绝望的悲歌不但没有使自己妥协,却使自己的政治观点更加系统化,思想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他又一次想起怀王,于是又一次“叩关”,然而司门人却根本不给他开门,求见天帝的愿望落空。对怀王的思恋和欲亲近而不得的现实矛盾、心理矛盾以及思想上的追求、挫折、失望和苦恼,再一次深深的触痛了屈原。
我们是人,不是神,即使承受力再强的人也经不住这人生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屈原无法在沉默中爆发,于是只能选择在沉没中灭亡。
我们可以想象,在屈原满腔爱国热血无处挥洒、自己惨遭谗被害、眼看祖国大好河山倍受秦国蹂躏、老百姓流离破散食不果腹的情境下,他唯一能做的仅仅是眼睁睁地看着,肉体上和精神上饱受着无法救祖国于水深火热的苦闷的双重折磨,死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解脱了:那么痛苦的继续还不如结束一切痛苦。现在我们可以那么轻巧地评论着屈原的感受好象我们也如此经受过一般,可是,真的,他所承受的苦我们又能理解多少呢?
有时我会想屈原你老老实实活着做一个平凡的人不好吗?干吗想那么多爱国不爱国的事,无故的这样折磨自己何必呢?!可是后来又转念一想,社会上的确是需要有这么些我们眼里的“傻人”,否则人们在精神上就没有向善的、美的追求,这些人是我们膜拜的榜样、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存在,也就无所谓的善恶,也就无所谓的社会精神,人活在世还是需要一些心灵的震撼的。
我很佩服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在他面前我感受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渺小,同时也留给我其现实意义的思考:如今,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社会更需要像屈原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奉献、需要爱。
《屈原》的读后感篇2
?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屈原》的读后感篇3
太史公大作《屈原列传》,实为写己,仔细想来,竟有几分异端。
屈原是否为太史公杜撰之人,或为太史公杜撰其事。太史公说错几句话,惹皇帝不高兴,把生育权给剥夺了,而屈公也大相径庭,被别人说几句,怀王不高兴,一疏再疏。事实上,刘彻不喜欢司马迁,怀王也不喜欢屈原,而他们却以为上司不讨厌他。这就好比老师与学生,老师不敢当面整某学生的难堪,但若那人犯事,老师便会不失时机给他颜色,穿穿小鞋,而学生却好比摇尾巴的狗,主人碍于情面摸摸它,它就自认主人喜欢它。倘若刘彻真喜爱太史公,他会令他绝育吗?倘若怀王真器重屈原,会弄份几个月见不到一面的工作给他吗?你见过狗主人会因自己向狗不小心对自己大叫几声,就把它阉了吗?人情社会,别讲什么所谓王子犯法,与庶子同罪的废话。
我想,当时,太史公可能因为觉得自己不能把自己写进自己写的史书中,看见同命之人,尽可能写得完美些,就当是在写自己吧!万万没想到,后来,太史公因绝育,被首推为忍辱负重的“超”男人,屈原因自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首选,现在,伟大的中国人又把关于屈原的节日“奉送”给韩国人,不知多年后,屈原投的江会不会是汉江,此为后话。
情景回溯到屈原投江前,曾有渔甫劝他识时务,与时俱进,能随波就逐流吧!这不是嘲笑屈原吗?子兰、靳尚当权,屈原恨他们,相互作用,他们也讨厌屈原,屈原就是去给他们提鞋,还嫌他个头高呢!屈原只好说,世道黑暗,我要做高洁之人,我还是去喂鱼吧!这叫保洁呀?什么思想,就好比我现在要做个高洁的人,倘若忽然跳出个淫网站,我难道要在说大堆假大空后,便纵身撞向屏幕吗?
渔甫其实就是个典型的中国平民观众,别人的事,只要不牵涉自己的利益,就无所谓,纵使那人采取何种非人的方式。屈原想投江,玩献身,他听完,竟不会拉住他或叫人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即便那人一时想不开,打着千万个自杀的幌子,你先拉住他,他总有想开之时,何必由着他呢?很多东西失去就意味着完结。
不过,屈原死了也好,我们每年都有包子、粽子吃,纵使我们不知这是在纪念谁。
《屈原》的读后感篇4
在小茅屋里,一盏油灯,闪烁着点点微弱的灯光,你瘦弱的身躯伏在书案上,就着这若隐若现的灯光,奋笔疾书。
你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过国家的盛衰存亡,于是,你刻苦读书,十年寒窗,终于一朝金榜提名,你为人正直,两袖清风。你尽心竭力,为国为民,对君王一片忠心,却遭到奸佞之人的中伤和帝王的怀疑,被罢免了官职,流放到了江南,你的身心在流放中受到了巨大的折磨,但这并没有磨灭你的信念和希望,它们在你的心中燃烧的'更加炽热,你盼望有朝一日能够看到国家兴旺,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景象。是的,在国家日益衰败之际,你,不能像岳飞那样纵马飞驰在战场上,舞起长剑,高声吟唱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你,亦不能像米芾那样遇到不快,就提笔在纸上任意挥洒,“洒”出自己的个性,“洒”出崭新风格,你,只能通过文章,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心中的郁闷悲愤之情,于是,你写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离骚》。在《离骚》中,寥寥几句,上溯到帝王的丰绩,下赞到王公大臣的丰功伟业,你论述了治国兴邦的道理,旨意宏大精深,托意精深幽微,你,志行高远,即使身处污泥浊水之中,也不被世俗变幻所玷污,你,至死严格要求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像一朵荷花傲然挺拔在荷叶之中,那种高尚情怀,可与日月争耀,使太阳茫然失色!于是,有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不朽诗句。
当你得知国家将亡,自己却无力挽救时,你来到江边,写下了绝笔名篇《怀沙》,它表达了你无法报效祖国的悲愤心情,表示将效法古代贤人,以身殉志,你怀抱石头,靠近了滔滔江水,一声响后,一切又归于平静,就这样,你结束了你短暂而高尚的生命。
明月照耀,晚风轻拂,将我拉回现实之中,我却仍然惦记着你,也许,在今晚梦境,我与你将会再次相遇……
《屈原》的读后感篇5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屈原又是一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图强;遭受打击,不背叛祖国。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代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读到这句,我总有一种悲叹!一种文人的悲叹!一种时代的悲叹。一个爱国者,一个坚持自己理想与高尚情操的人,结局却是如此的悲惨投江自荆
一个人的行为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看法。屈原热爱祖国,他不像孙膑、李斯那样跑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当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无法施展实现时,慷慨以死明志。
我为屈原之死惋惜悲叹。志向虽不可移,用生命去替换,代价太大,过于沉重。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努力去争取,绝不悲观!绝不等待!决不放弃!
我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新时代,一个勇于变革的时代,一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尽管生活还有许多不如意,但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放弃希望,甚至生命。一次与父母的争吵?一次比赛的胜负?还是看破红尘,甘愿成仙?神仙都难免俗,何况人乎?对待名利地位,重要的是做到心平气和。
人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希望!拥抱未来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屈原》的读后感篇6
自怀石投江之后,屈原便一直为人们传诵至今。先民们专设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并且延续两千年之久,这至少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屈原以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嫉恶如仇,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永世景仰。
屈原之死,感天动地,气贯长虹。
每至端午。每每读到《屈原列传》中“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动得潸然泪下。不难想像,作为一个“真正直行,竭忠尽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谤直至被贬,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国之栋梁,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无天之力,这该有多痛苦!在极端痛苦之中,用死来求得永恒的解脱,以死来保护自身的清白,以死来报效祖国,这实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动,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然而,感动景仰之余,我常会生出一些疑问,死,固然不失为一个保持清白、抗争世事的途径,但这未免夹杂一些懦弱和无奈。当一个人的理想破灭,处于穷途末路之际,死难道就是唯一的最好选择吗?屈原之死,确实悲壮令人感唱。但相形之下,孔夫子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斗志,不更令人景仰吗?人生怎么可能没有挫折?人生怎么可能没有幻灭?一旦遇到巨大灾难,就以死来解脱,不是显得太消极了吗?
屈原之死,对于国家也是有害无益的。在强秦来楚之际死自然可以从此不再为破碎的山河伤神,自然可以求得永恒的宁静,然而,沦亡的民族怎么办?侵略者铁蹄这下的国土怎么办?
我同情屈原,我景仰屈原,我歌颂屈原,但我又不深深地感叹一句:
屈原之死,悲哉!惜哉!
《屈原》的读后感篇7
风中轻轻呜咽,月色淡然的寂寞暗暗褪去。
战国时代楚国臣子屈原,是个有胆识、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诗都很厉害的人。但是也因为他的天赋太好,遭到臣子靳尚的嫉妒。当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烧,便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气之下,把屈原赶出宫外,但屈原仍时时担心国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后,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赶出宫外,后来屈原就带着满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罗江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爱国事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屈原虽然被小人污蔑,被赶出宫外,但他仍关心着国事,为国家操心,连死前的一分一秒,脑子离乡的也都是国事,我们很应该效法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献给了楚国皇帝,无怨无悔,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样爱国,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样的小人,到处污蔑,中伤别人。
爱国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国民都不爱国的话,国家就会变得四分五裂。同样的,我们在过团体生活的时候,听从组长的命令,积极地做好自己的事,像这种爱国也服从精神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得。
爱国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样,都不是爱过的好大臣,楚国就不可能和秦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了。我们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是我们要如何做个爱国的好国民?我们出生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家乡。爱护家乡不乱丢垃圾、不吸毒,使我们国家的治安变好,就会有许多观光客来游山玩水,是国家的风气变好,科技进步,自然而然就成为强盛的国家。
其实爱国的方法有很多,像我们虽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却很多!我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现在,我们纪念爱国的屈原,因为我们不忘过去。我们不忘过去,所以我们腾飞,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坚强与独立;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反思与远眺;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沉痛和怀念。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不忘历史。我们心中都明白,纪念不是纯粹纪念,在纪念中,在一种回首和追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励精图治,依然接过手中飘飘的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