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延安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4-02-13 作者:Mute

写心得体会是我提升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游延安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游延安心得体会6篇

游延安心得体会篇1

我们一行50多人赴延安参观学习,这是一次典型的红色之旅。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故园,是催生新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精神的最显著特征是艰苦奋斗。这种精神是由我党我军在井冈山时期和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举世闻名的特别能吃苦的革命精神发展而来的。

延安的宝塔山下,我们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延安文艺座谈会址和党的七大会址,增强了对延安精神的感受,提高了对党的认识水平,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延安时期,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关键时期,其中心任务是:拯救国家,拯救民族,驱除外侮,恢复主权。延安精神是紧紧围绕这一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酿造而成的,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敢于胜利,艰苦创业。其核心和主题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是我党长期培育发展起来的传统作风和革命精神的凝聚和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疑是直接由我党我军在井冈山时期和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举世闻名的特别能吃苦的革命精神发展而来的。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发展壮大,战胜了最凶残的日军,并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时期;是我们党对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总结,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多方面的展开,从而达到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伟大革命实践的结晶,人们把它亲切地称为“延安精神”。

延安时期是艰苦卓绝的斗争时期。经过千辛万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初抵延安时,人民军队的主力不足三万余人,白区的工作几乎损失殆尽,我党几乎陷入绝境。紧接着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进入了空前残酷的阶段:一方面,日寇对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清乡”、“蚕食”、“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妄图缩小以至摧毁我抗日根据地。另一方面,留在敌后的国民党军队大批投降日寇后,大肆向解放区进攻,国民党顽固派也加强了对解放区的封锁,企图把解放区军民“困死”。同时,华北连续发生水、旱、虫等自然灾害,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延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八年抗战,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无数有志的热血青年,毁家纾难,奔赴延安,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延安时期,经过斗争的严峻考验,通过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及各级分校的培训,我党锻炼培养出一大批懂得治党、治国、治军的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领导骨干;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浴血奋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总结了百年以来特别是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关于党的建设等科学理论,使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多方面的展开,从而达到成熟,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游延安心得体会篇2

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我们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盛夏六月,在庆祝建党____周年前夕,我有幸参加了专员办组织的延安之行,和大家一起近距离接触延安,感知延安精神.作为一名刚加入专员办大家庭的一员,自己能够在入办伊始,就接受这样一次精神的净化和心灵的洗涤,倍感荣幸.虽时间不长,但我觉得不虚此行,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延安精神历久弥新,薪火相传,是我们不断走向胜利的政治瑰宝,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延安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陕北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战争形成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传统,集其大成,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之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新中国成立之后,它又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不断深化.

走进延安,置身于宝塔山下,仰视那傲然耸立的巍巍宝塔,心中热血沸腾,久久无法平静.就是这普普通通的宝塔,作为延安时代的象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卓越功勋,成为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通过参观学习,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心灵深处受到了震撼,让我对延安精神的本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令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追思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在这里,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的伟大.

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依然挡不住大批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冲破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的热情.同时也引起了我对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深入思考.我深切感悟,延安精神确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今天的时代虽然已不同于几十年前的战争年代,但延安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昨天,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延安精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明天,延安精神将继续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努力工作,锐意进取,让延安精神存之于心、见之于行.

作为一名刚加入财政监督大家庭的青年员工,如何尽快转变角色,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新的考验.就在我迷茫、彷徨之际,延安之行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我将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努力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存之于心、见之于行.具体来说:

(一)坚定信念,端正态度.信念是方向,方向正,航向就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性质和宗旨,服从和服务于为人民的事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不为风险所惧,不被干扰所惑.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端正态度,谦虚谨慎,不以监督者自居,既要坚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也要注意优化服务.

(二)加强学习,努力工作.通过延安之行,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的重要性.虽说平时自己也在学习,但现在看来学的不系统,不连续,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目标.今后,我会进一步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多读书,读好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仅要学习业务知识,还要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素养和水平.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办里的领导同事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世、业务技能、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善于向被监督单位学习.

(三)珍惜岗位,爱岗敬业.虽然来办里的时间不长,但我能感受到社会对专员办的尊重,对我们工作的配合和理解,所以对于我而言,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争取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专员办更好更快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四)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工作中,不能仅局限于按部就班的完成,要结合本职工作,积极、主动的思考,善于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强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延安之行,让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升华了思想,增强了党性,磨练了意志.延安之行使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和发扬新时代的延安精神,就一定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我也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落实贯穿于自己工作的始终,切实把延安精神化作奉献国家财政监督的工作激情和对党的事业更加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严格要求自己,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专员办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游延安心得体会篇3

近两天,我在全区中层领导干部专题学习培训班亲身感悟和重温我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和辉煌业绩,学习期间,充分汲取了精神营养,锤炼了党性,鼓舞了干劲。

一、学思践悟,增强党性观念和理想信念

首先是身受党性教育,深受感动。学习培训期间,一堂堂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启示深远的课堂教学,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教材,将知识的灌输转化为思想的感悟,使我心灵受到了震撼,灵魂得到了洗礼,党性得到了锤炼。

再是补足精神之“钙”,深受感触。延安时期无数革命先辈守护信念,忠诚信念,追随信念,付出了青春甚至生命的代价,但依然无怨无悔,一往无前。再次重温这段历史,我注重把汲取历史经验与思考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对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有了新的认识和升华。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要通过不断学习,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时刻补好精神之“钙”,传承好延安精神,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争做严于律已、清正廉洁的表率。

二、知行合一,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

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对弘扬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有了新的认识,主要解决了“知”和“行”这两个问题,加起来即是知行合一的.问题。“知”,就是通过学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真正使延安精神存之于心。“行”,就是认真践行_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4月来陕讲话精神,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好职责,不断创造新业绩,切实使延安精神见之于行。结合学习延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和净化政治生态,对新形势下政治生态有了新的体会:

一是根在群众的思想不能忘。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真情、真心地扎根于群众之中,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二是调查研究的法宝不能丢。基层干部联系着千家万户,要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调研的重点,经常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掌握真实情况,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三是谦虚谨慎的美德不能弃。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联系服务群众要从心开始,提高服务力,善于运用情感的力量,建立起跟群众的情感交流。

三、学以致用,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自己要结合本职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体验到的优良作风,应用于新形势下推动辖区“追赶超越”的实际工作之中,践行好延安精神,用心、永情、用力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一是要“说实话,办实事”。要用延安精神坚定信念,一切为了群众、真诚服务群众,说群众能听懂的话,干群众心里想的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二是要“敢作为,勇担当”。发展过程中要勇于责任担当,敢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自觉把增进人民福祉的重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拿在手上,不畏惧,不退缩。三是要“言必行,信必果”。思想理念上要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工作作风上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挽起裤腿深水、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不在最好的位置上打瞌睡,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服务效能上要改进作风,热情服务;机制保障上要提升效能,严守规矩,以发展为重、以担当为荣,干出“追赶超越”新气象!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将以本次学习为契机,用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舍我其谁的勇气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有为,“追赶超越”,努力做一名组织放心、群众满意、问心无愧的基层好干部!

游延安心得体会篇4

在建党百年纪念日,一起欣赏革命圣地延安的红色游记散文作品,品读作品中所凝结的时代精神,及其迸发出的情感,不禁心潮澎湃。从震撼灵魂的散文作品中,不仅能使我们再一次缅怀革命前辈们的风范,追忆当年的峥嵘岁月,还将给予人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和美的享受。谨以此散文专题,庆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题记

延安,是举世闻名中国革命的圣地,一直一来,那里是我心目中的一块神秘而又令人心驰神往的土地。多少年来,我只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自媒体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雄伟的身影。总想有朝一日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巍巍宝塔山的风采,领略“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的豪迈激情,感受到“曾记得延水河边饮战马,宝塔山下把兵练热血沸腾的延安,体验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今天,当我乘机踏上延安这片令人魂牵梦绕的土地时,心中按捺不住地激动,我的思绪,我的心境,都在延安上空飘荡,油然而生的不仅仅是追忆,更是一种激励和开拓。“几回回梦里到延安,双手搂住宝塔山……”

延安的宝塔山不是以险峻或是香火而闻名。但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之间,她却作为红色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而闻名世界。

宝塔山又名嘉岭山,在延安市东南,延河西岸,山上之塔,巍然直插蓝天,如一忠诚的卫士守卫着延安古城。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

我的旅行团导游高女士说: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落、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祯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时报警。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进入延安市区,巍巍的宝塔山就映入我们眼帘了,她确实不高,也就两三百米吧,但是陡峭得很,爬上去的人都得弯着腰,小心翼翼。一座不是很高的9层宝塔映入我们的眼帘,传说是范仲淹时代抵御外敌侵略而建造的,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岁月的斑驳,她仍然象母亲一样俯视着依偎在她怀里的延安大地。她见证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大生产,见证了毛主席渡过黄河,解放全中国,更加目睹了新时代的延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荣昌盛,人民幸福。我仰望着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风霜和战火考验后依旧如此气宇昂扬的宝塔,我思绪万千,这是延安的象征,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象征,是中国革命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乘中巴车来到山上,凭栏俯视,延安城廓尽收眼底,蜿蜒的延河泛着洁白的光亮清晰可见。远眺,层层叠叠的山峦延伸到远方,将革命的火种撒播到全国的各个角落。塔后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都是各个单位瞻仰宝塔山后栽下的,我们没有带树种,但也在宝塔下重温了我们当年入党时的誓词,在这样一片红色的地方,我们的心和当年一样的激动和澎湃。后来,我照了一张站在塔前的照片,让我的笑容留在延安这个标志性的建筑前,让我与延安永久地站在一起。

潺潺的延河水是清澈的,是圣水。趟佯延河边,抚今追昔,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引起我许多的遐想,当年清凉山下围聚了八千中华优秀儿女组成了“抗日军政大学”,游泳健儿一个个扎入河水中,河面激起的水花和岸边的掌声交织响起,女战士们也加入其间,河边“沙场秋点兵”般地排起了三千辆纺车齐搞生产的……当年青年人来延安投身革命是喝着延河水、吃着小米饭成长起来的。当他们壮实了身板和脚板后,毅然奔赴抗日前线,杀敌立功,革命的青春在祖国大地洒下热血。

走进今日延河清澈逶迤,两岸的格桑花、孔雀草花、千屈菜花等竞相绽放。芦苇下、荷叶旁,清澈的河水随着蛙声缓缓流淌,云端流下的风儿紧贴着水面,轻轻梳理着河边的翠柳。蝉儿唱起快乐的歌。游客不时蹲在花丛中留影。瓦蓝的天空下,远处的宝塔山巍峨耸立。市民们正在这里锻炼、散步。延河比解放前更美丽,河道非常宽阔,海滨之路很畅通,跨河之桥从远处看比以前更凝重沉稳,河四周还扩建了环河道路,河上架起了立交。现在这里全是花花草草,景色宜人很惬意。今日延河成为革命圣地更加靓丽的风景线。我们争抢着在延河边留影,把一颗颗赤诚的心融入“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的诗句中。

窑洞作为延安老百姓的常见的一种民居方式,也因为其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地载进了史册。窑洞,半圆形的拱门,正方形的窗棂,对看惯了朴实厚拙下面是长方形上面是三角形的北方民居的我们以很大的兴趣。

我们先后走进了杨家岭和枣园,杨家岭群岭逶迤,山河壮丽,高树参天,空碧云逸,仰望半山坡上的土窑静默、肃然清静。每间窑洞上的“某某同志故居”还是告诉我们:中国曾经的天翻地覆从这里发起。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北三千米处。午后的杨家岭天高云淡,洒满阳光。依山而建的一排窑洞上分别挂着毛泽东等当年领袖们的旧居字牌,清晰亮眼。在窑洞南方是高大的白杨和葱绿的灌木,远方是丛山峻岭。中共中央在此继续领导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领导解放战争。这里修建了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楼及百余孔窑洞、百余间房屋。

1942年5月在这里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4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在此讲座并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里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及中央各机关旧址等。1943年1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此迁往枣园,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部门仍留驻这里,直到1947年3月撤离延安。

阳光下,川流不息的人流,密密麻麻,包围着风景如画的杨家岭,人们每到一处,都怀了无限的敬意,凝神静思,拍照留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全体人员合影的照片前,我久久伫立,那一刻,阳光斜斜映了下来,柔软的光把杨家岭的一切都泊上了一层圣洁的光环。我也随着人流,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那样闲散的时光,一大片叫做感染的东西轻轻砸进心窝,扭头去看毛主席种过的菜地,与江青住过的窑洞,拿着相机,拍下窑洞前的小石桌、主席开垦的土地,还有,雄伟依旧的小礼堂,并在所到之处,留下自己的身影。也许,在将永恒的历史定格在自己生命里时,留给人们的,除了珍贵,便是肃然起敬了。

在杨家岭,当我走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伟人的窑洞时,我都不敢相信,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竟然是在这样的破旧的桌子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领导了翻天覆地、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此时,我想起了诗人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杨家岭故居前,有一棵高高的老槐树,围着有一个约一米见方的小石桌坐在毛主席旧居旁的几个小石墩,望着那一片辣椒地,我深感万千!就是在这里勾画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就是在这里酝酿中国革命磅礴的力量;就是在这里运筹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就是在这里毛主席在1946年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我们端详着这些文物,耳边仿佛又响起了一个操着湖南口音侃侃而谈的声音。“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句话像毛主席亲手栽种的辣椒一样,那样犀利!传遍世界至今回响全球。身临其境的我深刻感受到了领袖高瞻远瞩、淡定自信的气派与力量,让我沉浸在无限的敬仰与崇敬之中。我用相机记录那张普通的的小石桌和那排普通的土窑洞,期望那一切都会深刻在我的心里。

枣园,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园内杏树、樱桃挂满了果实。枣园革命旧址在延安城西北七点五千米处。1940年中央机关在此兴房屋、窑洞。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毛泽东旧居在枣园东北半山坡,与张闻天、朱德旧居左右为邻,是一排五孔石窑洞。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枣园还有周恩来旧居、刘少奇旧居、任弼时旧居、彭德怀旧居,书记处小礼堂旧址及社会部、作战研究室和机要室旧址等。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47年3月撤离延安枣园。

踏在枣园绿如铺毯的草地上,心,宁静而安祥。漫步在领袖曾经走过的路上,凉风徐来,抱满怀泥土香。流连在中央书记处会议室、作战研究室、休息室和机要办公室的周围,一颗颗绿莹莹的枣树像是抹上了菜油似的,苍翠欲滴,让人禁不住喜欢。往里行,绿荫深处,便是那一排排,一座座带了围院的土窑洞了。

在枣园,园内有尊题为“走向胜利”的高大铜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同志携手同行,向前迈进。人们纷纷驻足,合影留念,感悟伟人的豪迈情怀。

枣园门口,一条小路在枣树的遮蔽下,安静、不动声。

杨家岭、枣园的土窑洞陈设如故,但每件物品都闪烁着革命的光芒。

在毛主席的窑洞故居里,我们只看到了狭小的居室,简陋的客厅,一张床,一张办公桌,是毛主席在窑洞的全部家当,而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写出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可以说窑洞里点燃了油灯,催生了黎明,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指明了斗争方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周恩来同志的窑洞是最特别的,只有两间半,导游高女士告诉我们:由于当时工作的关系,恩来同志总在延安和重庆之间奔波,周恩来主动向组织提出居住时间短,只要小屋子,将大窑洞让给家人较多的王稼祥同志。这是何等的革命无私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一心为民,心怀天下的延安精神,也是时至今日我们学习的中心所在。

在枣园主席故居前的绿树下。一群中年外国青年男女,穿了当年的军装,正在摆着向前进的姿势拍照。

枣园、中央大礼堂等革命遗址。当年,毛泽东在这里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西山脚下广场上举行的张思德追悼会以及与延安军民一同卷起裤袖垦荒种田和挖掘水渠的情景,仿佛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漫步杨家岭、枣园、王家坪,与我记忆中的感觉一样亲切,这些窑洞,依次住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高层领导。凝视这些曾经是一代伟人工作和居住过的窑洞、木门,半开的花格子窗户,简陋的床,简单的家具,主席坐过的藤椅,那盏主席用过的小油灯。仿佛将我们带入那往昔的峥嵘岁月,看到那些土窑的灯光彻夜不息,主席在窑洞里奋笔疾书、周恩来与士兵一起比赛纺线、朱老总抡锄开荒种地……。可以说,延安的每一处旧址,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每一张图片,都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有这样一幅图画让人印象深刻:1941年6月,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访问延安,毛主席仅用豆角、西红柿和邻居养的鸡招待了他。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想起了重庆蒋介石800银元的大宴,意味深长地对毛泽东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导游高女士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7年4月,当胡宗南的部队占领延安后,蒋介石到了毛泽东等人的窑洞,当他看了那简陋的陈设,发出了感慨,国民党失败了!……安静的小院,朴素的窑洞,一张床、一张桌、一盏油灯、一把椅子,还有那用过的纺线车、旧毛毯、带补丁的粗布衣……这是当年先辈们清贫生活的真实写照。身临其境,当年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让我明白了艰苦奋斗的含义,明白了理想信仰的力量。追今抚昔,感慨万千。此时,革命先烈方志敏的那句名言回荡在我的耳边:“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最后我们参覌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中央耸立着毛泽东主席的巨幅塑像。纪念馆内,以图片、文物、雕塑、文字和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浓缩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13年的战斗历程。

当我漫步于展厅时,那一件件简朴的甚至简陋的珍贵历史遗物,仿佛无声的历史,向我们倾诉着它们曾经经历过的峥嵘岁月,它们所折射出的,就是一种被称作延安精神的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通过参覌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从1935年到达陕北,到转战西柏坡之间的主要经历。

在里可以看到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为革命胜利所献出的一切。也使我由衷感到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在这里,让我更深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深刻内涵。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如今,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在年轻一代已经不多见,现代化的气息随处可见。在博物馆,当我们即将抽身而去的时候,广播里传来了大家十分熟悉的陕北民歌《十送红军》,仿佛把我也溶进了黄土高坡的一道道山梁中。那悠扬的旋律如歌似颂;嘹亮的歌声如泣如诉……。和延安的朋友相处时间很短,但我也感受到与延安人真正相交,处处受到照顾、体谅、和无私无忌地帮助。我充分理解到延安人为什么能在解放战争期间,舍生忘死倾其所有地支援和拥戴转战陕北中央红军的那种忠诚厚道、无私无畏精神所在……。

宝塔山上,我们重温了入党的誓词;延河边,我们追寻过当年领导人的足迹;窑洞里,我们瞻仰了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斗争情况,为我党我军在当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心怀天下、一心为民的伟大精神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前仆后继、不懈努力的伟大业绩。真正的走进延安,你才能理解和体会延安精神的伟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是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最简洁、最准确、最本质的表述。

枣园依在,杨家岭犹存,离开延安的时候,更多的是不舍,禁不住频频回眸。那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景观的窑洞,那些美丽的糊着白纸的格子窗户,窑洞门前挂着的果蔬,还有那象征着革命圣地的宝塔,都似有一种情怀在牵扯着我,让我的心里蓄满一种敬仰的情绪。

靠在机舱窗边,轻轻呼吸,飞过滚滚的延河上空,身后的延安越来越远了,西斜的阳光将宝塔山浸染得缭绕着一层淡淡的雾光,远远看去,显得庄严肃穆,延安的圣洁如清新的晨曦,映在机身和我的身上,印在脑海里,将思念拉得长长的,拉进记忆深处。抹不去的,是对延安深深的敬意,是延安的窑洞和枣园的绿。

游延安心得体会篇5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延安精神”正是以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它的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肘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国党的封锁,同志号召根据地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我军的领导人,却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张木桌上,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有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是在这延安窑洞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思想。

游延安心得体会篇6

在公用事业局机关党委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开启了为期5天的党性教育培训。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我亲身体会到延安精神的内涵,接受了一场红色的心灵洗礼,收获满满。

我们在延安市委党校聆听了老师们的精彩讲授,进一步加深了对延安的整体了解,对延安精神进行了再度挖掘。之后分别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凤凰山、王家坪、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等接受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置身革命旧址,我的思绪一次次被拉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想象着革命先辈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斗争景象,想象着革命领袖在窑洞内为几万万同胞,奋笔疾书,夙兴夜寐,甚至连脚上的棉鞋被火盆烤着了都全然不知的场景,我再一次被震撼了,不断思考着什么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回顾党的历史,从上海建党到长征胜利,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运筹西柏坡到建政北平,每一次决定性的胜利,都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党和社会建设新时期的今天,虽然物质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但依旧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善于通过发挥自身力量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提高服务州城公用事业的实际能力。

延安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总结革命经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主席许多耳熟能详的著作,例如《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融合加速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实现了中国革命路线的裁弯取直。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也要努力将理论与工作实际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打破固有思维的藩篱,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升服务效能。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延安的黄色大地上涌现出了张思德、白求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者,他们的精神成为我们可以沿用至今的精神食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公用事业就是全心全意地为州城人民做好水、气、热的供给服务,落实到我们每一位公用事业人,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地对待每一项工作,真正把工作做实、做好。

学习延安精神不但要存至于心更要见之于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延安精神化作服务州城人民的激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推动公用事业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