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生活中积累了不一样的感受,就可以认真写一篇心得体会了,要想将心得写得更具价值,深入感受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弟子规40讲心得体会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弟子规40讲心得体会篇1
我小时候没读过《弟子规》,虽然也懂些孝道之类,却面窄识浅,更无法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自从学校组织孩子们学习《弟子规》,我也有机会跟着儿子从头到尾通学了一遍,我才发现,《弟子规》确实是先辈们留给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虽然它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却凝聚着儒家千年流传下来的处 世哲学与诸多的生存智慧。《弟子规》给了我很多触动,《弟子规》让我和儿子一起重新成长,《弟子规》让我做了一回“有修养的人”。
其实,学校刚开始让孩子们背《弟子规》的时候,我以为只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后来,在孩子读译文的时候我却被其中的道理和感悟深深的吸引了,这其中的.寓意和指导方向不正是我天天思考的如何培养孩子正确成长的育儿经吗!。尤其是里面三字押韵的节奏,更加让人明了易懂又清晰好记。那一个个催人警醒的小故事,那一句句谙世谨身的警句忠言,让我流连忘返,感受颇多。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刚刚学完这一段,孩子就明显的改变了挑食的坏毛病,以前吃饭挑三拣四的身体瘦弱多病,慢慢的,不仅长胖了,还长壮了,亲戚们还问是不是吃了什么偏方呢,看来《弟子规》就是偏方;“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一段对我儿子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他以前就爱摇腿扭腰,没有一会儿闲着的时候,后来,他一闲摇的时候我就念这一句,再后来,他自己一摇晃自己就会想到这句,渐渐的,他就板住自己了,现在,他同学的家长还夸他长大了,老实了,我认为是《弟子规》让孩子成长成熟了。
在学习和力行《弟子规》的过程中,不只是孩子有收获,我也是受益非浅。《弟子规》对人的一些行为规范很细节化,几乎是一言一行、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被浓缩于其中。通过和儿子一起学习《弟子规》,我也发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我努力将《弟子规》的内容付诸于行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竟明显的比以 前“有修养”了,从而也增强了自信,而这种做“好人”的自豪感又反过来促使自己去更进一步的美化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了进步和提高的效果。
希望大家都来学习和力行《弟子规》,美化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社会!
弟子规40讲心得体会篇2
为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我校响应教育局的号召,全校师生进行诵读《弟子规》,学习圣人经典,传承民族圣人经典文化的读书学习活动。全校上下、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处处呈现出学习、诵读、力行《弟子规》的情景。现在,学生诵读学习《弟子规》的情景给我们的校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它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就充分体现了“孝”字的重要性,古人有云:“百事孝为先”,可见,孝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的经验。而《弟子规》则给出了系统的准则“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如果能够把这些都落实到行为上,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整个社会都会更加和谐。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只有懂得时刻反省自己,规正自己的人,才可以使其自身有长足的进步。这才应该是人一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弟子规》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学习古圣贤经典文化,是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为人处世的根基。学习弟子规优秀心得体会。学习《弟子规》,不光要会诵读,重要是能做到,并且长期坚持,最终把它作为我们生活中的的行为准则。
弟子规40讲心得体会篇3
为人子女: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孝顺的人,自从学习了弟子规以后,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很不孝顺的女儿。《弟子规》开篇入则孝头两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汗颜啊,哪一条也没做到。以前在家时,早上妈妈叫我起床,经常装作听不见,直至第三遍听出妈妈要生气骂人了,才极不情愿的答应着起床;妈妈让我刷碗,做家务也及其不愿意,经常推三阻四的;认为父母没自己的见解高等,直至学了《弟子规》才发现原来自己有多么的不孝顺。
弟子规里告诫我们对于亲人伤感情的话要忍住,可是反思一下自己,有时觉得自己很有理,就硬是要去力争,现在想想就算是你再有理为此伤了亲情值得吗,赢了理又怎么样呢?伤了我们最爱的人和最爱我们人的心,我们真的赢了吗?家庭的和睦融洽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会幸福吗?我们的最爱的家人会幸福吗?
?孝经》里把孝顺父母分了三个等级,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而养父母之身只是最初级基本的层次,所以每个月不管给多少给父母,并不代表你真正孝顺父母,每月给父母钱,确经常指责顶撞父母也是大不孝。
为人父母:
已经是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建议先不要拿《弟子规》当做标准,看孩子哪哪都不对而指责孩子,学习《弟子规》不是让我们拿着《弟子规》的标准去批评指责别人,而是要学习力行《弟子规》让我们身边的人认同我们,使我们的.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友善。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以身作则。“育者教子使做善也”,教孩子做善良的人。所以不要抱怨孩子不听话,想想我们时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的,还记得中央台早年的那则公益广告吗?妈妈给自己的母亲洗脚,孩子看见了,也学者打盆水给妈妈洗脚。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力量。
还有不要太溺爱孩子,从小就宠着惯着什么家务也不让做,有一天你觉得孩子长大了,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应该帮你做家务时你觉得孩子会做吗?那是谁养成孩子的习惯的呢?所以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有所警觉,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利于孩子一生。
弟子规40讲心得体会篇4
弟子规这本书教导我们怎样待人接物,蕴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然后再去学习知识,正确做人。
孝顺父母, 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了解父母的言行,努力去奋斗为父母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要学礼,懂礼等。学校里遇到学长学姐要打声招呼,主动问好,发自内心的去尊敬他们。
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然后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要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弄虚作假。在学好良好品德的前提下,再去学习知识,学习谦虚、忍让的态度,并且行为上也要处处为他人着想。
弟子规给了我的生活一个指导一个方向,要找准人生目标,并为了目标,脚踏实地的去奋斗,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弟子规40讲心得体会篇5
读《弟子规》启蒙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早就知道了,但他们其中的含义都是通过熟读之后才深刻理解,如果能早知道这些,也许我的人生机遇会大不相同,学习《弟子规》有四点重要体会。
1、做人要懂得感恩。
2、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
3、为人要谦虚。
4、找准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培养增养人的德行,让我明白了立身处世的道理,耳濡目染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潜移默化间教会了我们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列的责任感,学习它就是把圣人的教诲融入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别人取得的成就,获得多么财富,过多么奢侈的`生活,而是要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勤奋工作,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目标。
?弟子规》主要讲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博爱的精神,正确的读书方法。时过境迁,岁月流逝,书中的内容同现在的时代形势迥然不同,但书中提倡的家庭和睦、做品德高尚的人,养成良好习惯却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弟子规》功课里的——亲仁,亲仁的“亲”是亲近,仁者是有道德、学问的人,就是要亲近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仁者无敌,“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是同样在世为人,品德高低各为相同,跟着潮流普通俗人很多,而仁德的人却很稀少,在现代社会的人群们只向往着时尚,不向往该怎样为人。美,是什么?是心灵?是外表?还是歌德曾说:“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我们要内心美,让《弟子规》让古典文化来美丽我们的心灵,来感化别人,帮助别人。
弟子规40讲心得体会篇6
这十天,我总结了做人要懂得感恩,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没有用的。
还有,我们要学会自立。我们要学习自己洗碗,洗枕头套,还有自己扫地,摘花生,拖地,这些都是生活技能。如果不会,就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这个社会是很残酷的,只要有一点犯错,就会被淘汰。
经过这次国学夏令营,我学会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句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还有,我们做人要勤奋、好学、努力、孝顺、感恩,不服输,不言败,不畏惧,不害怕,做命运的主人。
弟子规40讲心得体会篇7
常言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其实这些章句我们整天都听见,因为每天放学后,广播都会播放《弟子规》的,而忙于吃饭,洗澡的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心思去体会其含义,更别说领略个中做人的道理了。
一天,我到学校图书馆,那本红彤彤的弟子规直奔我的视线,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只要看上一本书,不把它领会透彻,我不会释手。我坐下认真地浏览,掩卷沉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它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
“首孝悌”,它是教导我们要听从长辈教诲,孝敬长辈的。而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大多数属于叛逆型的,随波逐流,脾气暴躁,做事情缺乏耐性,常自认为做事情很正确。此刻,我知自己道错了。
“次谨信”——通行社会的绿卡,这个我们每个同学基本做到了,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促进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一个人谨言慎行了,就会懂得尊重别人,与人为善。这样的人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一个道德修养高尚的。这些我们都深有体会。
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是“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几句。自从上了初中后,我们班同学的眼里只有中考,个个都成了学习的“奴隶”,忽略我们身边的同学和生活,成了“两脚书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同学之间的交流。而我们因为是同学,碍于情面,不敢给予任何批评,尽管那时无原则地纵容。后来,班主任很机智地唤醒我们无知的心灵,并言传身教,让我们深刻领略到“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精髓。
从那以后,我们同学、朋友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学习也有了飞跃的进步,这总算不费老师的一片苦心了!先学会如何做人,再谈如何学习。
?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