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最新7篇

时间:2023-10-22 作者:Surplus

通过写心得体会是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感悟进行表达的,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值得写心得体会来记录的事情,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最新7篇

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1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升华自己,超越自己。”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读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把自己看过的书再看,再看,看得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细致、精练的思索,并把这种思考所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质量,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下面我就结合最近读过的并对我影响较大的几本书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第一本是《贾志敏课堂实录》,是我自己搜集汇编的。读贾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实录,让我明确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树立扎实、朴实、高效的教学风格。从紧扣课题导入,分层次朗读,抓重点句子指导朗读,扣重点字词感悟全文,注重说话训练,读写结合等,在此基础上钻研教材,以贾老师的设计理念来设计自己的每个教学环节。

第二本是《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众所周知,窦老师的课大气磅礴,广博深邃,挥洒自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堪称课堂教学的艺术!教学中,她提倡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抓住课眼设置主问题是上好课的关键;预设与生成要照耀每一片叶子。窦桂梅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她说过的“设计课堂,关键靠底蕴---靠独立思考的勇气与能力”这句话。因此,每每看到教材,我都不急于搜集课外资料和教学参考书,而是先熟读教材,钻进去,找到文章的主题、课眼,独立思考,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用窦老师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审视我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环节。也许一开始要走些弯路,并且道路艰辛,但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成长,迅速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例如《丑小鸭》就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第三本是雷玲主编的《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书中以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线教师的课堂实录和国内专家对课堂的点评构成,深入研究国外一线教师的课堂,不难知道:为什么国外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都很强,而我们的学生却只会考试,严重缺乏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了。

其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让我的心更柔和、更平静,更能理解学生、接受孩子的种种不成熟。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则让我更了解自己,更理性思考问题,更热情对待家庭和生活!

好书多如烟海,看你怎么读而已!我认为只有善读,才能象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

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2

红色,是最迷人的颜色。

万山红遍,红色彰显充实;血染黄沙,红色氤氲豪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红褪,山河碎。这一抹褪去的红,也随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走了多少欢愉,沉淀了多少忧愁。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如同白驹过隙,词人难免感时伤春。樱桃之红,固然增添几分妖娆春色,却实在掩盖不了她忍受风吹雨打的辛酸。这一抹红,于樱桃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沧桑?

自古以来,红色就被无数中华儿女赋予了众多含义。在这些数不尽的红当中,有一抹红最耀眼,最神圣,拥有“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精神,拥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这一抹红,凝聚着共产党人的鲜血,凝聚着爱国为民的信仰。这份信仰,支持着无数爱国志士奋勇向前,支持着无数热血青年挥洒自己平凡而耀眼的汗水。这一抹红,这一份信仰,贯穿《青春万岁》全书,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奏响属于那个红色时代的最强音。

王蒙先生写这本书时,只有十九岁,正是一个胸怀抱负的热血青年。而《青春万岁》就是他的心声的真实写照。当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刚刚起步,全国人民都翘首以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年轻的王蒙更是踌躇满志,渴望为他心中的理想献上一份力。《青春万岁》就是描写了一群和王蒙有着相近年龄和相同心境的女生,她们因为怀有信仰而追逐梦想,因为怀有信仰而坚韧不拔。在王蒙的笔下,她们脸上泛起的健康的红晕是那么的可爱,又是那么的神圣。

她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于是她们在学习时犹如飞夺泸定桥,冒着弹雨勇往直前。书中有不少关于其的描写,其中写杨蔷云苦练制图,对着一副小小的图纸较上了几天的劲,最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杨蔷云的这种行为不仅基于她不服输的性格,更是由于在她心中长存的信仰。可以猜想,当她看着自己的制图水平愈来愈高,她心里不在想别的,而是在想自己离建筑工程师又近了一步,也就是朝着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理想又前进了一步。

不仅学习如此,她们做什么事都是一丝不苟、干劲十足,而且充满了善良的关怀。打扫卫生时的热情与细致、批评与自我批评时的诚恳与坚决、国庆节联欢游行时的活力与激情、帮助天主教孤儿呼玛丽重建信仰时的友善与耐心,无不体现出她们身上那颗纯洁、赤诚、火热的心灵。

这颗心灵由那个红色时代铸造,充满了红色的信仰。拥有信仰的心灵是强大的,拥有信仰的人是坚不可摧的。

信仰使人追逐理想。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于是朝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马不停蹄地前进。

信仰使人坚韧不拔,顽强不屈。陆放翁一心梦想着大宋江山的收复,却至死未能圆梦。纵使“国仇未报壮士老”,但“匣中宝剑夜有声”;纵使“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却“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目睹了南宋的颓败和金国的强盛,经历了几十年光阴的流逝,他临死也没有放弃梦想。“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何等的辛酸与悲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是何等的坚韧与执着!

其实,高尚的信仰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古代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近代有“救亡图存”,建国以后,也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到了今天,这些信仰,有的被印在教科书上,有的被写在横幅上成了口号。横幅随风而动,那些口号也渐渐虚弱苍白。

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裕,可信仰却越来越脆弱,曾经的红色信仰逐渐被拜金和利己所替代。于是有人悲叹,红色的时代结束了。的确,我们远离了当年政治斗争的狂热,但我们并没有真正远离那一份红色的信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样的思想深埋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永远不会消失。而那一抹红,为这样的思想披上了一件坚韧的铠甲。

我相信,中华儿女完全有能力重新找到这一份信仰。纵使沧海桑田,中国人的心不会变,那一抹红也不会变。她永驻于我们心间,等待我们去重拾。

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3

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的扉页上,诗人臧克家为斯霞题诗一首: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 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 这是斯霞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她童心母爱的真实写照。

斯霞老师从事教学72载,包括解放前20多年和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她所走过的是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在旧社会里被人嘲笑、瞧不起,受尽贫苦的折磨,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曾被打压和评判,但即使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她都不悔做一名小学老师。有人说过: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她的行为,又是什么让她身处逆境却对教育事业义无反顾?在书中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关于信念,斯霞自己也是说过的。当我在党的教育下,逐步树立了一切为着孩子的成长,一切为着祖国的未来这样的信念时,我感到我是幸福的。有了对所从事的工作执着的热爱,再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信念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斯霞老师正是如此,她没有让自己的信念成为花瓶,而是用她的实际行动丰富了她的信念,让它看起来是有血有肉的。她用她的信念和行为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真正含义。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什么是爱岗敬业呢,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二条是这样说明的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它是一个标准更像是一个方向标。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呢?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嘀咕: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啊。 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嗨,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第三个工人哼着小调,欢快地说:你问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诉你,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这也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有些人,不知道尊重自己的工作。他们把工作视作取得面包、衣服、房子的一种讨厌的需要,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而在一个人将他的工作视为苦役与痛苦时,他是决不能在工作上竭尽所能的。爱眼下的工作吧,选择了做教师,就努力做一名像斯霞一样的人民教师。也许不能像她一样成功,但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愧教师这个称谓了。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于我们的手中。人们常说:教师是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人梯,让别人踩着自己的肩头攀登辉煌;老师是艄公,把一批批的学生送达理想的彼岸。这些都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许,但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平凡。教师这个岗位是平凡的,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就选择了平凡和奉献,在芸芸众生中,他平凡得像银河里的一颗星,大海里的一滴水。在他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只在真正做过教师的人,只有把自己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4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

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5

暑假里重温了一本名叫《能量》的科普读物,曾经遗忘的点点滴滴又变得清晰起来,现在结合物理知识,再来看这本书,更有一番心得,《能量》读书笔记800字。

“给我力量吧!”当奥特曼对着苍天呐喊的时候,它已经得到并使用了能量。对于世间万物来说,能量标识它产生热量、进行运动的能力,物理学上称之为做功。

我们的祖先从远古狩猎、采摘为生,仅仅从食物和阳光中摄取能量;到发现并使用火;到农业、畜牧业发展人们学会使用风能和水能……而如今从汽车到烤面包机,从电吹风到电子游戏,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能源。我们消耗着巨大的能量,它们主要来源于太阳、地球和月亮这三个天体。

太阳辐射发出的光线提供给我们能量,所以称之为生命之源、健康之源。动物和人类都不能直接利用光能,要生存必须通过食物链、生命链和能量链获得能量,读后感《《能量》读书笔记800字》。地球内部是一个核反应的中心,释放大量的热,火山、温泉是最常见的地热现象。月亮也是一个小小的能量源,它对洋流的饮料能造成潮汐现象已被人类利用,建成了潮汐电站。

能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化学能、电能、核能、机械能、势能等。我们每天使用的能源一种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和天然气;另一种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核能。这些能源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转化为电,电不是一种能源,而是一种便于传递和利用的能量形式。

电力生产有很多途径,有通过煤、气或燃料油的燃烧来实现的火力发电厂,有核电站,水力发电厂,以及太阳能传感器、风力发电机、秸秆生物质发电站、垃圾电站等等。借助直流发电机,我们甚至可以利用肌肉力量来发电。我忽然想起暑假参观科学馆时,还亲手做了转动摇柄让灯珠发亮的试验。

我们使用每一件物品、运行每一台机器都需要能量。我们大量消耗的原材料,如纸、水泥、木材等,它们的提取和转化也需要许多能量,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然而地球变暖、环境污染、核危机、能源储备枯竭种种问题的出现,给我们地球公民提出了:节约能源,开发无污染能源,发展新技术,为子孙后代提供可持续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新课题。

科学无处不在,激励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们不断探索与发现其中的奥秘。世界如此奇妙,我们怎能不爱科学?

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6

教师推荐我们去买高尔基的《童年》来看,我被主人公阿廖沙凄惨的童年生活深深刺痛了:高尔基笔下的阿廖沙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到专横的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幸亏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舅舅。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每次都会用自我胳膊为阿廖沙挡鞭子,尽管每一次会被抽得红肿,他也不后悔。最终这个善良的,强壮的人,却被活活的压死了,看到那里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阿廖沙的童年是令人窒息的,那时候的人没有亲情可言,他们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如果不是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的支持和爱护,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就更加黑暗了。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真是太幸福了,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还有教师慈母般的温暖,欢乐的音符每时每刻都在我身边跳动。我问过许多同学,“挨打”是是什么滋味?他们都说不明白,因为我们的父母从来不会真正的毒打孩子,我们自然无法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可是我从书上的描述中能够明白那必须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入骨髓的痛苦。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里,那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暴力,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那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理解春风雨露的滋润,在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的过程中茁壮成长,因而我们的童年是充满幸福和欢乐的。

天哪,不比不明白,这样一比较,最终明白了“天壤之别”这个成语的意思了。我们每一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花花绿绿的钱堆着,被爱包围着……可是我们总是不知足,总是想奢求更多。

从此刻开始吧,我决定不再奢侈,不再浪费;开始为长辈着想,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们,爱护它们;更应当开始满足自我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自我的童年生活留下一点值得骄傲的东西。

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7

最近认真把《万历十五年》一遍,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好读,又能启发思考。

打开这本书,没有枯燥的图表,没有复杂的历史陈述,而是把万历、张居正、海瑞、戚继光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讲得像普通人一样生动、丰富,触摸得到。这些人里,张居正可能是最让人“心疼”的那个。他能力出众、志向远大,努力纠正国家制度的种种问题,在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算得上一股清流。但他穷其一生,却根本无法逆转这个国家衰落的趋势。在时代的浪潮下,人总是无奈而被动的。万历十五年,没有大事发生的一年,却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里,难以明言的种种奥秘!

此书分七章,每一章中都介绍一个人物,以每个人物来反映这段历史;它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人的角度来写的。反映当时从皇帝、首辅、地方官员、将军、哲学家的方方面面,冷暖人生。

从这些朝廷中各种人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太阳早已成夕阳,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从军事上来说,戚继光——这个孤独的将领,带领戚家军平倭寇之后,并没有因此受到重用,也许是因为明朝的重文轻武,导致戚继光在此后黯然死去,他的死也没有得到什么重视,而后军事掌控于庸才之手,军事力量也逐渐下滑,到了努尔哈赤起兵之时,明朝的军事力量早已成为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了。再加上朝中无人可用,自然而然的被满族的铁骑埋没。而从统治阶级中,上至皇帝,下至芝麻小官,更是政治黑暗,歪风邪气盛行,一些忠义之臣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像这样的朝廷难道还能长治久安?只能等着灭亡了。而万历十五年,恰恰为此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这本书让我明白许多,也让我明白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极力想说的观点:道德与法律的位置,也就是儒与法的位置。

自从秦朝因重法而灭亡后,自西汉以来,各朝都开始任用儒家。但是治国不能光靠儒家的道德观念,还是需要法家的,于是明儒暗法这一治国之道诞生了。但是一直以来儒都是高于法的,也就是说道德是高于法律的。这一点到了明朝最为显著,明朝的官员遇到法律所不能包括的案件时,是在用道德观念来判定对错,而明朝的道德观念是被朱熹的四书概括的。海瑞的斟酌标准里就非常强有力地表现出这一点: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这样就算有一些事依靠道德观得以解决,可是法律上的漏洞一味去用道德观填补,没准有一些没有道德观的官员回去钻法律漏洞,以图私利。但是如果让法律高于一切,就会造成像秦朝的短亡。更何况,无论制定法律的人想得多么面面俱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法律肯定会有漏洞,这个时候又没有道德观,社会将会更加腐败。只有让法律和道德齐头并进,社会才会和谐。

?万历十五年》并非只写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故事,也并非只写万历年间的故事,他写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的终结,是对“儒与法”的深刻剖析。取名“万历十五年”也许只是个象征,也许只是因为音韵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