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观后感推荐6篇

时间:2023-06-27 作者:betray

只有认真对待心得体会的书写,我们才可以记录下真实的感受,在规划人生之时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所触动,那么是时候记录好心得,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心得体会观后感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心得体会观后感推荐6篇

心得体会观后感篇1

新时代新征程,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历史充分证明,青年始终是我们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和活力的一支力量,我们事业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与青年人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我辈青年作为时代的先锋,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深切厚望。更需要继承弘扬“五四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传好我们这一代的接力棒,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为中国梦汇聚起强大的青春力量。

五四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青年一代重任在肩,前程似锦。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群热血青年走上北京街头,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喊出了中华民族渴望独立自强的梦想,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运动,铸就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光彩照人的五四精神。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激活了一个时代,激活了一个民族,树立起了一座中国近代史上的永恒丰碑。

岁月如流,百年飞逝而过,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壮丽篇章。如今中国已不是那个积贫积弱、饱受屈辱的旧中国,正在由站起来向强起来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近在咫尺。

新时代青年应该立鸿鹄之志,展骐骥之跃,青年当系好人生第一粒扣。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青春只有一次,谁也不应做青春的看客。中共一大召开时的13名代表平均只有28岁,而这支年轻的队伍却在风雨中迅速成长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黎巴嫩的诗人纪伯伦说过,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青年人更要扣“正”人生的第一粒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新时代青年应该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青年当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功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读有字之书,正是将这些成果据为己有的过程;而另一部分,则需青年们在火热的实践锻炼和真刀真枪的摔打中获得。青年人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多思多想、学深悟透,读懂有字之书,更要读通无字书,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

新时代青年应该以奋斗之笔,绘青春之梦,青年人的现在是用来奋斗的。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复兴路上风华正茂。前行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也许充满荆棘、也许布满坎坷。今日的青年人,既要学新时代的守岛人王继才耐住寂寞守住清贫,亦要学时代楷模钟杨为理想和事业献出一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要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以奋斗的姿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

心得体会观后感篇2

笔者认为,走的方式、措施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走的'过程转化为具体的实效,变成老百姓能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情。群众普遍认为,找领导更好、更容易办事,而找一般的工作人员达不到效果,哪怕是一丁点小事,领导没有为之解决,但接待了群众,群众也觉得高兴和满意,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领导交办的事项,对真正来自群众的呼声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在“走”的过程中要不断反省我们对待群众的态度是否诚恳、真切,为群众办理的事情是否让他们满意?

只有做到以温暖的笑脸、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走”的工作中,深入基层、深入百姓家中,认真听取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将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真诚进行沟通和交流,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倾听到他们真正的声音,才能将隐患发现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

走群众路线,不能“走”了就完了,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做好记录,并有针对性地做好释疑解惑工作,能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绝不拖延,敷衍了事、推诿搪塞。

不能解决的合理诉求,寻求他人及相关部门的帮助,无理诉求认真解释,认真回复。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时,要沉下心、屏住气,保持足够的耐心,把政策讲透,把道理说清,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情感上打动群众。

走群众路线要怀着一心为群众着想,多些换位思考。要围绕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以他们的角度思考,更好地服务于民,解决问题。

我相信,只要时时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实事,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帮助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能够得到群众的理解,取得群众的信任,就能把问题解决,把事情办好。

心得体会观后感篇3

在我眼中,党就像一位母亲,时刻关怀、体贴着我们;党就像一位老师,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党就像亲人、朋友,在我们为难的时刻,会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应该感谢党,因为没有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党是中华民族的英勇缔造者和守护神。如果没有党,我们中华民族也许到今天依旧是一个黑暗的旧中国。回眸历史,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多重压迫之下,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英勇地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号召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陕北,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大无谓的革命精神;还有那浴血奋战的台儿庄大捷、气壮山河的百团大战等赫赫战功,也无一不是我们党在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可辱,中华民族不可欺。

党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祖国日益强大,全国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生活。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让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聚焦“鸟巢”,为中国的发展而欢呼雀跃;和谐社会的建设,让华夏大地一片祥和,美不胜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党再次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在日渐强大,“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脱去了“落后”的旧装。

党是和平的使者,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二位母亲。当利比亚的孩子正在饱受战火的侵袭,我们正在惬意地享受着党为我们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当伊拉克的上空还弥漫着弹药的味道,我们的人民正在夕阳中享受天伦;当国外此起彼伏的战乱让人民苦不堪言,我们---只有我们中国人是那样的惬意与安详的生活着并快乐着。这一切,都源于您----倡导和平的我们的党,我们的母亲。这就是我眼中的党,一个小学生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同学们,当我们坐在宽敞的教室中学习,你是否会想到我们的学习是在为党而学习呢?党给了我们一切,我们理当为党奉献毕生。作为意气风发的新一代,我们必须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要使命,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中华民族拥有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明天!

心得体会观后感篇4

时光匆匆,转瞬间,假期结束了,又来到了新的一学期,《开学第一课》也随着学生们的开学如约而至,开学的第一天,每个教师都会要求学生们观看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的第一门课堂,每年都会根据当下的热点给我们呈现出不同的主题节目,每一课都蕴含着极深的教育意义与历史精神。而2022年的主题是“_”,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嘉宾给我们进行演讲。

?开学第一课》第一篇章以“理想是火,点燃革命热血”为主题,让我们深刻的清楚知道,在追逐理想的同时也可以为祖国做出贡献,在当今社会,作为一名学生,在校内认真学习,不断培养社会责任感,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就是流行的爱国方式。作为新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学会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理想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才能让我们看清前进的方向,为自己的理想艰苦奋斗,这也是最平凡最简单的爱国方式。

每当看完《开学第一课》节目之后,都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现在是处于学生时期,作为学生的我们,目前的重要阶段就是好好读书,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目标,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树立理想是我们人生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而实现理想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目标。把对祖国诚挚的热爱,倾注于学习当中,以后才能为科学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我们为理想点亮未来!

心得体会观后感篇5

国如“松柏之茂” “隆冬不衰”抗疫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已有百年基业,孕育和发展了9千万名党员,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团结和带领了十几亿民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取得了许多标志性、开创性、历史性重大成就。党的领导如根系般“稳固发达”,国家则如松柏般“长青不衰”,而此次疫情犹如“蚍蜉撼树”,不过是“风雨的洗礼”,我们终将以胜利迎接“雨后彩虹”。

党的领导如“根”,扎根深远,引领指方向。

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多个省级行政区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中央迅速调配物资,各级财政安排疫情防控资金;派遣多个院士团队驰援武汉;火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人大、政协以及各人民团体等主动担责,教育、卫生、改革、交通、组织、宣传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抗击疫情斗争。党的领导、国家政策在此次疫情中如“根”如“魂”,默默驻守着它的土地,蕴含着巨大的能力,给我们归属与依附,使我们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与疫情搏斗。

党员如“茎”,挺拔干练,标杆树榜样。

疫情防控也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在关键时刻能够拉的出、冲得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立刻行动起来,加入防控前线开展工作,组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筑牢防控体系,动员防控力量,执行防控措施。他们如“茎”般联系着党和群众,“输送”着党的信心与决心,又如“茎”伟岸挺拔,做标杆、立榜样、树党旗,引领、带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基层工作者和群众。

基层工作者如“枝”,广布延展,网格助管控。

由基层工作者组成的前线防护网,延伸至全国各个基层点位,将防控措施延展至每户、每人。一本人员登记册,一双一次性手套,一支医用一次性口罩,这就是社区工作者的全部装备,却扮演着“配送员”、“宣传员”、“登记员”、“消毒员”多重身份。出入登记、体温检测、消毒查杀、防疫知识宣传;协助隔离人员采购生活用品、倒垃圾。他们如“枝丫”般延展至联防联控末端,直面潜在患者的前端,“织密”最前线的防护网。

群众如“叶”,繁密茂盛,团结聚齐心。

疫情面前,广大人民群众守望相助、众志成城,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居家隔离、出入登记、相互劝告……还有一个个感人的群体逆行出动,不辞辛劳,形成疫情防控的强大后盾。广大医务工作者纷纷支援武汉,日夜与病魔奋战,舍小家为大家;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助力前线防控,哪里需要往哪搬;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调研,带来最新前线资讯;志愿者无私奉献,加入到战疫的洪流中,捐资捐物助防控……他们如“叶”般,密密麻麻,将前线防护网层层覆盖,形成“金钟罩”“铁布衫”,让病毒牢牢封锁在外。

此次疫情中难以忘怀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一位位逆行英雄都如花朵般“繁花似锦”,确诊病例的不断降低、出院人数不断攀高,企业逐步开始复工复产,一个个捷报如秋后果实般“硕果累累”,而我们这棵“常青树”必将挺过“风雨”,傲立东方。

心得体会观后感篇6

把握“四个重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文化建设作为全局工作、中心任务的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重要力量源泉,把握文化建设“四个重要”,旗帜领航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构建更加标准化、普惠化、规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华文化“育人”“化人”“培元”作用,不断激发文化精品创新创造活力,广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外部造形、内部铸魂”作为根脉赓续的“风向标”,突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的重要内容。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中华文化绵延5000多年的独特优势,充分验证了“没有先进文化的旗帜引领,就不能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前进方向。要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始终坚守中华文化高质量发展阵地,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全力推动文化强国各项事业建设,加大媒体融合质变、平台一体化、技术有效整合、文创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既筑牢中华文化宝库的“四梁八柱”,又丰盈文化自信的“血肉联系”,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繁荣、蓬勃发展。要结合区域间、行业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夯实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法治文化、网络文化等基础建设,加强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资源整合,打造文化融合发展的创作格局和精神内核,时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把“紧跟时代、奉献时代”作为民生文化的“主旋律”,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循环的重要支点。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历史沉淀中聆听时代声音、唤醒时代记忆,从伟大创作中回答新时代课题,镌刻出民生文化“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精神谱系。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运维是一个综合、整体、开放的发展过程,要线上线下同步建设“省、市、区、乡镇、村居”五级联动公共文化设施,结合网络平台、图书、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服务资源,畅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循环,重点突出“最后一公里”建设,个性化定制文化培训和系统服务,实现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更加实用、多元、包容、均衡。要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整合利用民生资源和要素配置,积极应用于基层治理、创业就业、调查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运行、畅通高效、简约便民。

把“创新引领、试点先行”作为体制改革的“强引擎”,抓牢以改革促发展的重要因素。

把“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激发扎根人民、书写人民的重要力量源泉。

大师出精品,工匠绘民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筑牢底线思维,涵养工匠精神和公仆情怀,走出“象牙塔”,作品“接地气”,表达人民心声,滋养民族心灵,发挥社会价值、文明价值、美学价值综合提升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实现文化便民、文化利民。要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作风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坚持原创性、真实性、自主性统一,深耕细耕工艺,积累挖掘细节,创作精品力作,在实践中矢志不渝尊重文化、保护文化、弘扬文化,才能不断书写人民、歌唱人民,讲好中国故事,激发精神动力,让文艺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滋润万物、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