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出色的心得体会就是我们不断总结自己内心想法的书面材料,写心得体会没有太多局限性,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听励志故事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听励志故事心得体会篇1
35岁前要做的四件事
如果你还没有到35岁,那么这篇文章将可能会拯救你的职业生涯和人生。
为了尽量避免自己在35岁时面临中年危机的窘境,我们需要在当下做好四件事。
1、别混日子,学一技之长傍身
我一直都信奉这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年轻的时候混日子,下场一般都会很惨,三十多岁还和毕业生的薪资相差不大,那说明你这些年并没有为此付出太多的努力,也可以想象到你的能力、经验、人脉、资源,这些日后将成为你资本的东西都很欠缺。
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经营有价值的人脉,有必要拥有至少一个特长,日后即使出现变故,还有方向和出路。
2、读书,少看鸡汤,多看实用的书
读书的重要性,很多文章都讲烂了,就不多讲了。不管什么阶段,人都要保持阅读,那么看什么书呢?
励志的书要看,但要少看,看这些书,并不是要模仿别人的成功轨迹,而是要保持心怀希望,有继续努力的驱动力。
实用的书要多看,比如和你专业技能相关的书,比如一些为人处事道理的书,比如一些兴趣方面的书,这些或能提升自我,或可以成为社交谈资。
3、锻炼,不为体型,只为健康
成年人的身体总是在走下坡路的,锻炼是为了身体在报废的路上走得慢一点。
年轻的时候,可以拼命工作,但也别忘了要努力锻炼身体,不是为了保持好有型的身材,就是为了健康,为了有体力过好人生的下半场。
此外,更实际的理由,就是省钱,为了以后少去医院。
4、挣钱,积累资金,理财投资
我从来不羞于谈钱,满身的铜臭味,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功利一点,没什么不好的。
如果一家公司,你既学不到东西,又挣不到多少钱,也得不到多大的资源、人脉,那你就别过于留恋,果断选择离开。
在35岁之前,最好要尽可能地多积累资金,以备未来的变故,要学会理财,不要让钱闲着。
不要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接触新鲜事物,做一个斜杠青年,既可赚钱,又可摸索新出路,今天走的路,每一步都有深意。
35岁,不是人生的起点,更不是终点,虽然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我希望在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多做一些准备,别到时候手忙脚乱,痛哭流涕。
努力终有意义,希望人到中年,我们的人生还控制下自己手里
听励志故事心得体会篇2
再出色的自觉型员工,也并非一开始就出类拔萃。学习自我管理,不论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不论起点多么低,都能将每一个阶段变成迅速成长的机会。
那么,成为自觉型员工应该怎么做呢?
要成为自觉型员工,应当做好动机、目标、角色、执行、效率、人际关系、风险七个方面的自我管理。
1、管理好动机: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nba球星乔丹曾经说过:“主动不主动,相差一百倍。”
成功是一扇从内到外打开的门,你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自己把自己关在里面。
懂得处处主动的人,往往能够赢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做好有要求的工作,是应尽的本分,做好没有要求的工作,就是你独特的竞争力。
而在获得第一个机会之前,不妨先主动做一两件漂亮的事情给别人看看。
主动找事做也有技巧。在工作中,最简单的方法是从“四个凡是”下手:
凡是和公司或部门战略和需求挂钩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凡是能够进一步改善工作效率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凡是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能力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凡是能体现团队合作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2、管理好目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成功的第一条法则,是把梦想变为目标”,这是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的名言。
目标与梦想的区别就在于,梦想是虚幻的、可以随时更改的,而目标确实具体而确定的。只有将梦想变为目标,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努力也才会有意义。
目标需要量化。量化的核心是,没有模糊,只有具体。比如说“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员”,这就是模糊的目标。而“我要实现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才是将目标量化,具体、有操作性的目标。
目标需要时间限制,没有期限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不管是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不论是小目标还是大目标,都要有完成的时间表。大到“4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小到“每个月读4本书”,都是如此。
梦想写在沙滩上,目标刻在岩石上。越是有不达目标誓不休的坚定,越能激发出最大的潜能。
3、管理好角色:不缺位、不越位、能补位
作为员工,首先要做到的是,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工作中的“尽本分”——不要把该自己尽的责任推给别人,也不要让自己的工作打折扣。“尽本分”的关键不在于本分,而在于“尽”字。
不越位,就是要懂得分寸,懂得“边界”在哪里。不说不符合场合的话,不做不切合身份的事。
能补位,就是如果有需要,即使不是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也能主动去承担,并且能做得很好。一个对任何额外付出都要权衡利弊、斤斤计较的员工,不仅自己发挥的作用有限,而且在关键的时候,往往还会给整个团队带来负面影响。这样的员工,最后难免会被划入“优先淘汰”的行列。
4、管理好执行:不仅要做事,更要做成事
“三流点子加一流执行,远比一流点子加三流执行重要”。这是马云的名言。
执行力的核心,是不仅要做事,而且还要想办法、有办法将事情做成、做好。
“做了”是一种敷衍的心态,往往是推一步走一步,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既不看效果,也不看结果。
而“做好”则会主动用心思考:为什么要做,重要性在哪里,需要考虑哪些相关因素,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毫无疑问,满足于“做了”的人,只能成为平庸的员工。而主动“做好”的人,才更可能成为优秀者。
5、管理好效率:不重苦劳重功劳
“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联想集团核心文化理念中的一条。
有些人看起来很勤奋,但年复一年却并没有什么长进,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并不少见。所谓“穷忙”,大概就是如此。
并不是勤奋本身错了,而是勤奋的目的不对。勤奋不是为了用假装的、无关紧要的“忙碌”,来掩饰自己不愿意提升的懒惰,而是为了提高工作能力,舍得下苦功夫,并在做事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工作变得高效而有成果。
6、管理好人际关系:让助力多起来,让阻力少下去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够独自成功。想要在职场中有所发展,就一定要学会赢得别人的帮助。
赢得助力的一个技巧是懂得欣赏和赞美,并且赞美得恰如其分。
黄渤做客《鲁豫有约》时的赞美就是经典的例子。当时,鲁豫说:“黄渤现在相当火,是吧?”黄渤马上回答说:“肯定相当火,你想想,都能跟鲁豫坐这儿聊天了,那还不火吗?”
而在职场上,赢得助力更需要做到任何时候都不抱怨。抱怨说最没有价值也最消耗正能量的事情,有百害而无一利。
7、管理好风险:敬畏是智慧的开端
或许你也有过这些想法:
“既然对方答应了,肯定就会做到”
“以前都这样,这次肯定也没问题”
“他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
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所谓管理好风险,是让我们学会按照职场的规律办事,不触碰“红线”和“底线”,避免想当然和先入为主,来避免工作中出现错误。这就需要我们懂得敬畏,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碰,哪些需要事先防范
听励志故事心得体会篇3
大局比细节重要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到职场里细节的重要性。
但想要快速成长,只注意细节还不够,更要看到大局。
因为老板就是看大局。
想要得到他的认可,你必须和他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看待问题。
那什么是大局呢?
大局就是细节的叠加,组合以及化学反应。它是所有细节的综合结果。
说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个坏习惯,每次经手过的资料,文件和方案从来都不归档。
我总是用过就随手往电脑桌面上一扔,或者觉得用完了占地方就赶紧丢进回收站清理掉。
后来有一次我老板让我找一个n久以前的方案资料,我忙活了一上午都没找到。
这时她说道:
“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了,如果我是客户早就不耐烦了。”
当时我吓了一跳,还纳闷这么小的事情她怎么会如此生气。结果她告诉我,我这个不喜欢整理文件的习惯她观察好久了。
一次两次找不到,让其他同事帮忙翻一下可以。
但如果一直这样,耽误别人的工作时间不说,让客户知道了,会觉得我们根本不重视对方。
“连一个简单的方案文件都不愿意花心思整理,以后更大的项目怎么放心交给你?客户怎么知道你会不会把机密文件也这么随手一丢,哪一天不小心就泄露了出去?”
这样的质问并非毫无道理,因为以前公司就出过类似的事情。
那时有一个刚来不久的新人,一不小心把客户的一份还未公布的产品资料发错到一个微信大群里,结果这个群里正好有媒体的人,当天下午就有人在网上看到了产品图。
幸好这份资料不是最终版本,客户也出来及时进行辟谣。
但因为这个事情,公司被罚了数目不小的违约金。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员工从来不给ppt文件标注名称和做分类,往往拿到什么就是什么,导致错把产品资料当做公关稿件发了出去。
看似很小的细节,最后都有可能影响大局。
而判断一个员工有没有成长的潜力,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能否通过细节的变化来推导出大局的走势。
当你单看一个细节的时候,也许什么都发现不了。
可如果你把细节放在一个多维度的宏大背景下去思考,就会发现新的端倪。
这就叫细节的化学反应。
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不给文件归档或者不做名称标注,在当下的情景中,最多就是浪费一点时间,每次都要自己重复寻找罢了。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直保持这个坏习惯),把经手这些文件的对象角色拓宽(比如同事,老板,客户,甚至客户的老板),就会意识到什么叫量变引起质变。
不要把问题放在单一的点上就事论事,而是把问题放在多维的空间下看趋势和变化。
找到单一事件的各个关联方,并在未来可以预计的时间长度里将它们组合起来,再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联想,最后勾勒出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图景。
这就叫大局观。
这段话听上去有点不大好理解,大家可以在遇到一个具体细节问题的时候,再来回味,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我平时经常做这种“细节-大局”的思维练习,遇到值得琢磨的事情,就不停反问自己:
这件小事有没有可能造成大影响?
如果我改变了事件中的某一个因素,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如果事情完全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会对大局产生根本性改变吗?
这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进行思绪的整理和推导。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好老板最喜欢什么样的员工?
三个角度去考量:
态度比能力重要;
沟通比抱怨重要;
大局比细节重要;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听励志故事心得体会篇4
沟通比抱怨重要
这个经验,来自我好几个做老板的朋友们。
他们都管理着二十人以上的团队,却不约而同和我提起一类员工,是最难管理的,那就是不愿沟通的员工。
什么叫不愿沟通呢?
就是如果老板不去问,你根本不知道这个员工最近在做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心里有什么委屈,未来的职业生涯希望怎么发展。
我一个朋友就遇到过这种员工。
那个年轻人入职的时候一切都好,我朋友一开始还会花时间关照他,每周都和他做工作复盘,了解他的近况。
可随着团队壮大,事情也多了,渐渐地我朋友就没有时间去主动关注他,很多时候都是分配了任务就赶紧去做,最后出结果的时候再沟通。
没想到过了三个月,这个年轻人直接一封辞职信交了上来,让人没有一点点防备。
我朋友还一脸懵逼,觉得自己对他挺不错的,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问他嘛也不愿意说,最后我朋友还是从其他同事那里打听到原委。
原来这个小伙子家里出了点事情需要经常往家跑,正好这段时间公司赶一个项目上线,加班比较多。
他觉得受不了,又不敢直接和老板去讲,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把家里的事料理好再去工作。
可他这个岗位是个关键岗位,人不好招。
突然这么一走,我朋友马上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最后好说歹说留了他两个月,还答应他每天六点半准时下班。
回头来我朋友就说,这种员工以后是万万不敢再招了。
我总是说,老板和员工不是处在对立面的两个角色,而应该是将心比心地互相支持,互相成就。
而沟通,就是一种将心比心。
一个愿意主动沟通的员工,真的能给老板省不少事情,也能给自己节约大把时间。
和老板的沟通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几点:汇报进度,寻求指导,以及成长答疑。
先说汇报进度。
我曾经带过一个实习生,每周都会主动把他这周做了什么,用一封邮件简明扼要地写下来,并且还附上每个事情的进度明细。
比如像下面这样:
3月1日-3月5日的工作汇总
1、a项目的资料搜寻工作刚刚开始;
2、2月份的竞品分析报告已完成了一大半,预计8日能够出第一版;
3、b项目的供应商已经联系完成,这两天会做一份总结表格出来;
我每周一早上9点半打开邮箱,第一封邮件雷打不动永远是他的工作汇报。
我能说什么呢?简直是让人又省心又放心。
而寻求指导就更司空见惯了。
一个好老板,一定不会事必躬亲,而是把工作合理分配给不同的下属,从而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一旦员工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老板给予专业上的指导是必然的。
否则他就无法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产出,这可是和他的kpi 深深挂钩的东西。
因此遇到困难千万不要一个人憋着想办法,而是主动去敲老板办公室的门。他如果是个称职的老板,一定不会拒绝你的求助。
最后是成长答疑。这是和老板沟通最有价值的地方。
老板之所以能够做老板,就是因为他拥有更丰富的经验沉淀,对行业有着更深入的洞察和见解。
这些都是宝贵的成长财富,你要懂得去主动挖掘。
我在刚工作不久的时候,每次遇到和老板一起出差和吃饭的机会,就会主动询问关于职业成长的问题。
比如我这个职位以后可以朝哪些方向发展,未来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工作,我目前的工作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补足的等等。
选择出差或吃饭的时候问,是因为这时手上没有马上要去做的工作,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聆听系统的教导。
而这些东西后来都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非常大的帮助,让我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底气。
做到以上这些,你就会发现在工作中的抱怨会少很多,你从老板身上反而学到了不少东西。
而这,就是沟通的意义
听励志故事心得体会篇5
从此后,你我并肩作战。你扫清前路,我提供粮草。
老何是我最后一任上司,也是我所有上司里,最不像上司的一个。
我俩曾是竞争对手,在共同的客户面前,一度“打”得很凶,互有胜负。听到我从原公司离职的风声,他迅速接洽,让我过去帮他。
“从此后,你我并肩作战。你扫清前路,我提供粮草。”
我被他这句话打动,同意前往。
老何履行了诺言,我俩配合得极好。但凡我决定的事,他绝无二话,一定竭尽全力帮我争取资源和话语权;我如果说不,他也一定相信并支持我的判断。
说老何不像上司,是因为他“政治上”过于幼稚。他的目光更多放在下属,不怎么理会其上级,尤其对某些无礼需求,从来都死扛到底,不太懂审时度势。
也因此,他的仕途并不顺畅。
我进公司没几个月,他告诉我,他得调走了,任期快到了。
我愕然,把他单独拉进小会议室,几乎是质问的语气,为什么早不说?
老何笑,早说,你还来么?
我下意识回应,笑话,我哪儿有那么不职业?
老何,你这个骗子。
放到今天我想说,老何,其实,我也骗了你。你若早说,我可能还真不来。
当然,我也很庆幸,最终我还是来了,这才交了你这个兄弟。
你虽然是个骗子,但也谢谢你教会我——
职场上,尽管棱角分明、意气用事很幼稚,但也正是这种人,才值得引为一生的朋友
听励志故事心得体会篇6
前两天刷文的时候,看到有人发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你觉得情商很重要,那是因为你能力太差。”
话虽极端,但和目前国内职场上过分强调“情商”一词相比,反倒有些清流的感觉。
随着近几年各种说话类综艺节目的流行,“高情商”、“会说话”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仿佛只要会说话了,就能在职场上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
一味只强调情商,在职场上肯定走不长远,最后还容易变成“投机倒把”,“拉帮结派”,“做事没有原则”。今天的文章,我就来聊聊对此的看法。
下面进入正文。
职场上取胜靠的不是情绪,而是行动
工作中大多数问题的解决,靠的不是情商,而是智商。
说话好听,让人舒服,考虑对方的感受,确实很重要,但光有这些远远不够。尤其在职场上,光有情商的人永远做不了核心人物,智商+情商才能所向披靡。
如果只能取其一,宁可先提升自己的智商,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去研究如何好好说话。
这个顺序千万不要搞反。
一天到晚去琢磨如何说话让领导开心,让同事舒服,很容易变成浮于表面的“情商”。最后演变成搞人际关系,为了取悦他人而变得没有原则和道理。
这是非常误事的。
举个例子。
我工作中遇过的客户,所谓“情商高”的人说话都喜欢打圆场。比如有一次开会,我向对方展示自己修改的方案,说:
“基于上次的反馈,我们做了相应的修改,不知道这样可不可以。。。”
这时“情商高”的客户会怎么说呢?首先他会把你表扬一番,让你听了心里舒服:
“嗯,这个做法很好,你们确实理解了我们的需求和问题。ppt的格式和排版也做得很漂亮。。。”
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这些夸奖后面一定会接一个“但是”:
“但是,你们写的还是不够清楚,流程中有很多细节比较模糊。还有上次说的和__的合作也可以提。。。。。。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再微调一下?”
怎么样,是不是礼貌温馨充满了善意?
可这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样的说法,会给人造成误解,以为回去真的只用“微调”就好了。
但实际情况是,这份方案需要全部推翻重写。
后来还是一个经验老到的同事察觉出了问题,拉着大家回去通宵两天把方案重整了一遍。
善意温馨的话语,让人听起来舒服,但同时也会让人麻痹,从而低估了事情的严重性,最终引发剧烈的后果。
比起这样,我宁愿客户跟我说:
“这写的什么破玩意儿,有没有用脑子!?细节依旧不清不楚,让你们分步骤写也没写,上次说的和__的合作也没放进去。你有没有记会议纪要?后天我们就要和大老板过方案了,把你这东西交出去我脸往哪里搁?”
话虽不好听,但犀利的言辞反而会让人引起重视。
并且如果你剥离开情绪化的语言,这里面其实是有解决问题的干货的,比如“分步骤写”,“记会议纪要”等等。
千万不要让“情商”成为掩盖问题本质的遮羞布。职场上最后只会看你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你会不会说话。
所以该严重的时候严重说,该不留情面的时候别温柔。不要一味为了考虑对方的感受,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
职场沟通不是和知心姐姐谈心聊天,而是推进工作进程。这靠的不是情绪,而是行动。
有策略,有方法,有计划,有结果的行动。
听励志故事心得体会篇7
钱多的工作你熬不住,钱少的工作你看不起
一般人工作五年左右就会遇到一个瓶颈。
工作顺手了,套路摸透了,人脉打通了,老板却完全没有给自己升职加薪的意思。谈吧,开不了口。不谈吧,又觉得亏。所以,经常是一边抱怨老板抠门,一边悄悄在外面找工作。
前段日子,我就遇上一个想跳槽的人,是朋友的师弟,不到30,正是事业上升的黄金期,却一直没被老板重视,所以想走。我内推给了hr,hr总监对简历很满意,很快就约了面试。几轮面下来,都很顺利,可最后还是没谈成,因为性价比低。
我以为他觉得钱少,想帮他多争取一点。
结果,他跟我说:“不是钱的事儿。你们这工作,给多少钱我都不干。我听说你们公司经常加班啊,我27了,还没结婚呢,先把自己熬死了,我就亏大了。” 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鬓角,意思是我已经残了。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说了四个字:身体重要。
如果怕钱少,我还能争取。如果是怕累,我能给他打鸡血。可拿命说事儿,我就无言以对了。听了那么多人说加班对身体有多不好,每次说“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时候,我都觉得底气不足。
可这就是现实吧,你熬不住就养身体吧。
后来,听朋友说,来面试的那个人现在还留在公司,跟老板谈了几次加薪无果,依旧一边抱怨工资低,一边继续在外面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