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我们千万不能把写体会当成任务来随便应付,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上下杭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上下杭心得体会篇1
最近,我阅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近五千年的悠远过去,辉煌历史,璀璨文化,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波澜壮阔。《中华上下五千年》不但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能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一副民族精神的传承画卷,让我们汲取无穷智慧,触摸文明脉搏。
书中描写了许多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描写的淋漓尽致。当读到大禹治水而三过家门不入时,我被大禹的责任心,无私奉献与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而折服;当读到夏桀欺压百姓时,我愤怒不已,为天下百姓而不平;当读到昭君出塞时,王昭君勇于献身,不畏艰险的精神而敬佩不已。
现在的中国正在延续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看!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不但让国人骄傲不已,也让世界一次又一次的见证了中国航天飞船的进步!看!2008年,注定是个充满纪念性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奥运会成功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并且中国在这场比赛中荣获金牌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一消息令所有的中国人欢呼不已,也证明了我们中国的实力!看!2016年11月13日,这注定是个不平静的日子,因为那天新西兰发生了地震,而我们中国是第一个派直升机营救国人的,这一次的营救令不少中国人骄傲,外国人羡慕,也让许多国家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实力。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令我更了解了祖国的过去;令我更加热爱祖国的过去,现在,将来;令我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璀璨的文化而骄傲自豪;令我在过往的历史中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反抗的精神。现在就让我为我们是一个炎黄子孙,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吧。
上下杭心得体会篇2
暑假之所以我会选择《中国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其实有两大理由:一是看准了这本书的价值,所谓知历史,明事理;二也是因为看这本“历史书”像是看故事书一样吸引我一直看下去,不会像课本那样烦躁无味。
这本书是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讲述到晚清结束,里面包含了大把大把的历史著名事件还有许多有趣的神话故事。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形成等级分明的封建王朝;从吃生食的远古时代,到文明经济繁荣的大一统国度;从技术单调的远古时代,到科技不断革新的朝代更变。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无数的爱国人士、知识思想家、英雄豪杰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而我我最喜欢的是《大禹治水》。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合上《上下五千年》,心中涌动着太多的激情,而再多的激情不如化作我们的行动,那就是热爱我们的祖国吧!对,相信你们,我可爱的学生们,也一样如我一般涌动着沸腾的爱国热情。那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祖国美好的河山吧!
上下杭心得体会篇3
?上下五千年》里的许多文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其中有一篇《老马识途》,故事的主人公是齐桓公管仲。
这篇《老马识途》主要讲了这么一件事:在公元679年,齐桓公约诸侯共同订立盟约。可是,楚国不但不参加,反而叫郑国也别参加。齐桓公火了,正跟管仲商议去讨伐楚国,没想到北方的燕国到这里来讨救兵说北边的山戎打进来了,老百姓都快死光了。从此一场大战展开了。经过几个国家的齐心协力,终于打了胜仗。山戎的老百姓归顺了齐国,但是,孤竹国大将黄花把齐桓公和燕庄公领进了孤竹国都城,骗到了迷谷,使齐桓公、燕庄公和将士们迷失了方向。那里平沙一片,就跟大海一样,一眼望去分不出东南西北。士兵们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就在这危急时刻,管仲想出了老马识途的办法,让大家走出了迷谷。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原因是:管仲在这么可拍的迷谷里,能冷静下来想出老马识途的办法,是平常人做不到而不可能做到的事,他真是个镇定、机智、聪明的人,让我深深感到敬佩。
最令我钦佩的还有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即位前,和父亲李渊南征北战,立下屡屡战功,而且李世民还提拔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等文武官员。即位以后,唐太宗处理朝政大事处处都很谨慎,并且鼓励各级官吏有什么说什么,不要因为怕得罪皇帝而隐瞒真相。唐太宗不仅善于纳谏,而且善于用人。他不记私仇提拔了在太子府做事曾反对过自己的魏征,封他为大夫;还提拔了出身低微的马周为中书令,主持朝廷大政。
在历史中,像我讲述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不过我们要向历史中的贤人学习,向陶渊明学习,不为五斗米折腰:向魏征学习直言善谏:向包拯学习大公无私;向道同学习刚正不阿:向鉴真学习不怕艰苦。
这本《上下五千年》记载了古代许多发生的事,读了这本书,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让我深深感到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灿烂的文化,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样,将来长大后才能建设我们的祖国。
上下杭心得体会篇4
今天,我没事干,随手翻开了书桌边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突然,我被一篇文章的题目吸引了《西门豹斗河神》。我脑海里不禁想出了这些问题:西门豹是谁?河神有是谁?西门豹为什么要斗河神?西门豹是怎么斗河神的?带着这些疑问我继续往下看。
战国初年,魏国国君派西门豹做邺县县令。西门豹到邺县后,看到那里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老人们说:“这都是河伯娶媳妇闹的。我们这里的漳河年年发大水,有个巫婆要每年给漳河的水神河伯娶个媳妇,才能免除水灾。每年她都带人到处选媳妇,见到漂亮女孩就带走。所以有闺女的人家都跑到外地去了,这里的人就越来越少,百姓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穷。”西门豹点点头,让人等下次河伯娶媳妇时告诉他一声,让他去送送新娘。到了那一天,西门豹带着卫士们来了。巫婆和她的女弟子过来迎接。西门豹让巫婆把新娘领来让他看看。他说:“新娘不够漂亮,你给河神说一声,改天选个漂亮的送来。”说完就叫卫士把巫婆投进了漳河。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婆怎么去了那么久?让她的女弟子去催催吧。”说着他又让人把巫婆的一个弟子扔进了河。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才说:“看样子是河伯把她们留下了,一时回不来了。今天的仪式就到这里,你们都回去吧!”从那以后,谁也不敢在提河伯娶媳妇的事了。西门豹带领百姓们兴修水利,漳河从此再也没有再发过大水,邺县也在他的治理下很快变得富饶繁荣。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迷信,在遇到困难时不能相信佛祖会帮助自己,而要动脑筋想办法使自己摆脱困境。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我小时候听过的故事。从前有两个兄弟上京赶考。哥哥非常聪明,而弟弟却远不及哥哥。路上,他们俩遇到了一个算命的。那个算命的预言他们俩一个也考不上。哥哥听后,心灰意冷,收拾东西回家了;而弟弟不相信那个算命的人说的话,每天努力读书,终于考上了探花。
看了这两则故事,同学们应该以后不会再相信一些自称算命先生的话了。同时我也告诫大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请珍惜并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浪费!
上下杭心得体会篇5
我翻开书册,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浪潮滚滚而来。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凝聚;民族的精神,在这里显现。
我与历史人物共席对话。我和时代风云同声呼唤。我思,我问:是谁推动着历史的车轮。
?上下五千年》里有许多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回味无穷,有个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蒙古军三次西征》。
?蒙古军队三次西征》说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他的蒙古铁骑开始东征西讨。1219年蒙古一支四百多人的商队在前往西方经商时被花子模国认做奸细,全部处死。成吉思汗大怒,统率二十万大军向花子模国杀去报了商队之仇。后来第二次西征,征服了俄罗斯、乌克兰,一直打到匈牙利、波兰,整个欧洲为之震动。为了扩张国土第三次杀到伊朗和伊拉克,并侵入了埃及,最后被埃及打败。
我掩卷沉思,我若有所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
然而,这就是答案么?历史,就是英雄好汉的演兵场吗?
伟人的话在我耳旁回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是那些无名的平民,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在虎门湾引水销烟……是那些朴实的百姓,将心血熔炼成兵马俑,用汗水铸就万里长城……是的,是人民的意愿造就了英雄,是人民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
在四十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发动了三次西征,沟通了欧亚之间的交通,但也给中亚和西亚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我感慨,我赞叹,那些威名远扬的英雄豪杰,因为他们演示着人民的壮举,所以他们才在历史的画卷上书写浓重的一笔;那些流芳百世的志士仁人,因为他们呼喊着人民的心声,所以他们才在历史的柱石上镌刻下深沉的印记。
当我翻到书卷的最后一篇“武昌起义的炮声”,已是华灯初上时分,电视里正在热播连续剧《走向共和》,屏幕上正在演绎着慷慨悲凉的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