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方案6篇

时间:2023-10-18 作者:Animai

活动方案的细节性有助于确保一切有序进行避免混乱,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应该清晰地列出各项任务和活动,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方案6篇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园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推动幼教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活动,学习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知识,继承“仁、义、礼、智、忠、信、孝、勇”的民族秉性。我园以“自然育人,育自然人”为办学理念,系统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形成我园“快乐健康、富有活力、温馨和谐、自主创新”的园本文化,全面提升我园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培养一批“知感恩,会说话,靠自己,敢尝试”的新时代的“龙的传人”。

二、活动主题

小班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课题组提出的尊敬父母、团结友爱、热爱集体、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中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开发具有特色的活动课程,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幼儿接受优秀文学熏陶,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

大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开展古诗词教学为切入点,让幼儿从诗词中体会韵味,品味诗词的无穷意境,从而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活动目标:

发掘、构建我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快速提高我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组织领导:

组长:梁蓉

副组长:杨芳丽

成员:全体语音组成员

五、活动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每一个幼儿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要体现在幼儿园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急功近利。

六、活动过程:

(一)“走进经典”系列教育活动

1、读(9-10月份)由语言教师负责利用入园时间、午休、双休日等时间组织幼儿背诵《三字经》每周背诵10条,语言教师对每周所背内容作适当文字疏通,确保人人熟记内容;。

2、讲(10-11月份)教研组开发校本课程,举办《三字经》解读专题讲座,引导幼儿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3、赛(12-1月份)幼儿园围绕《三字经》开展诸如诵读、知识竞赛、书画、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寓教于赛,以赛促学。

(二)强化学生古诗文课内外阅读

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是语言的经典范例,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民族的精神和思想历程,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极好素材。我们将利用语言课堂强化了幼儿古诗文诵读和古代经典名著阅读。各班语文教师根据语言教材的编写,进行适当的拓展,确定每周一首必背古诗篇目。

(三)兴趣小组特色活动:

根据幼儿的爱好和特长,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利用中秋、国庆、重阳、元旦等传统佳节,开展书法、国画、舞蹈传统艺术活动小组,让有特长的幼儿在活动小组中得以张扬,使中化传统文化教育得以拓展和延伸。

七、活动措施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我园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领导小组,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教研组组织落实、各领域老师协同配合的局面,并把该项活动纳入幼儿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之中。

2、立足园本,制定方案。

幼儿园将结合师幼的具体情况,立足本园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要具体、明确、易行,有主要措施和具体做法,内容简要、由易到难,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我园自己的特色。

3、指导检阅,规范提高。

幼儿园为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并将其纳入幼儿园特色建设评比、文明班级考评之中,将开展的专题活动作为开展幼儿园文化建设工作评比的重要依据,使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成为我园的自觉行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性活动。力争每学期定期开展全校性的大型成果汇报展示活动,为幼儿的学习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提供交流的平台。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方案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中小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指导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传统节日教育、传统经典诵读教育、地方名人民俗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活动对象

全区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

三、活动内容

(一)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1、通过推进文明校园、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掀起学习、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不断加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

2、通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等活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3、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等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包括升旗礼仪、就餐礼仪、课堂礼仪、尊师礼仪、同学间交往礼仪、穿戴礼仪、借用物品礼仪、迎客礼仪等礼仪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4、通过推动书法教育健康和深入发展,激发培育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欣赏书法的热情。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努力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研学实践教育、冬夏令营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感悟,传承红色基因。组织中小学生到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先辈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参观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

(二)重视传统节日教育

1、以忠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道德实践活动。

2、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的普及教育。积极挖掘这些节日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3、以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三)抓好传统经典诵读教育

1、构建国学经典诵读体系。各校每学期制定诵读计划,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在各年级开展不同的国学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读《大学》、《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诵读体系。

2、搭建国学经典诵读平台。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展经典”等活动,即:每日开展“诵读经典一刻钟”活动;每星期开展一次“书写经典一刻钟”活动;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一定的国学教育的内容;每年举行一次国学情景剧展演活动等,把国学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3、深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孝父母、守诚信、善待人、好学习等话题,以诗文朗诵、快板、课本剧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弟子规》、《论语》等经典美文表现出来。成立国学兴趣小组,将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剪纸等国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国学、热爱诵读。

(四)开展地方名人民俗教育

1、加强地方区域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将地方传统名人名事、文化遗迹、等资源有效整合,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

2、培育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纪念活动、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陈列馆等载体,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结合学校原有项目为基础开展民间体育、泥塑、剪纸等国粹教育。

四、活动要求

1、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各学校要及时召开动员大会,明确本年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具体要求,制定活动实施方案,适时做好档案建设。

通过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思想舆论氛围。

2、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各校要统筹安排,有序推进阶段性重点目标与任务的落实,力争到20xx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都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传统文化品牌。

3、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学科课程全覆盖,课时主要从综合实践课中安排,也要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人群全覆盖,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坚持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总结多年来我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深化我区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将传承优秀文化与打造办学特色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教育氛围,让师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方案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xx〕3号)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扎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意见》(黔教基发〔20xx〕286号)精神,进一步推动我乡各校德育工作体系建设,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人文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基础,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二、组织领导

成立学孔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乡各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组长:李渊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学孔小学德育处,袁凯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赵健同志任副主任并负责日常工作。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统筹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三、教育内容

1、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各学校要坚持分层施教,有选择地诵读经典,确保诵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诵读活动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扎根学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可选择《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坚持以读为主,注重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能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可选择《论语》、《大学》、《道德经》、《离骚》、唐诗、宋词等中华优秀诗文,引导他们在诵读基础上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边读边思考规范自已言行。要寓教于乐,不断丰富诵读方式,运用读、讲、赛、吟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增强诵读效果。同时,鼓励师生共诵、家长与子女共读,使诵读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研究、宣传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例如组织成立诗词、书法、戏曲等方面的兴趣活动小组等,开展小组活动,发展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之中,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开展国学优质课、观摩课比赛,并推荐优秀课堂参加上级比赛,探索各学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的有效课堂模式。定期召开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研会,集思广益,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与本校校情相结合。

6、学孔小学将适时举行主题班会评比,经典诵读、征文比赛、才艺展演,大课间展示,读书心得论文交流等活动,为师生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寻找“最美教师”和“美德少年”活动,“孝亲模范”、“德艺双馨”教师评选活动,发现身边模范,树立先进典型。

四、实施途径

1、各学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常规工作,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时段、各环节,结合早诵读、大课间、国旗下讲话、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各学校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道德讲堂、学校积德榜等形式,邀请本校离退休知名教师作讲座、辅导报告、专题讨论等,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样性和实用性,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3、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在德育、语文、艺术等学科教学中适当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感受、认同、接受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4、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发挥师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各自设计,各具特色,使校园变得典雅,做到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浓厚。

5、倡导家长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共同创设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适时开展学生晒家风家教活动。

五、工作要求

1、各学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形成校长主抓,团队干部主管,班主任具体实施,科任教师课堂渗透的工作机制,确保真正实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2、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及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安排上建立长效机制,并在3月18日前将实施方案报送学孔小学德育处。

3、各学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量化管理体系,常抓不懈,推动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同时加强信息报送和资料收集工作。

4、学孔小学将加强督导检查,把各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考核之中,并适时开展交流表彰活动。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方案篇4

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一种力量,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整个思想教育的基本工程,也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和永恒的主题。为了使我校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拟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学校文化,构建适宜学生成长的和谐校园;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青少年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青少年的实践体验,使青少年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基本原则:一是贴近生活原则。这次教育活动要与学校生活,尤其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要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二是继承创新原则。教育活动既要体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在创新过程中形成学校特色,实现“一个年级一特色”,“—个年级一精品”。三是实践体验原则。主体活动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达到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养成的目的。

二、活动主题

三、活动内容和形式

1、爱国爱校爱班教育(xx日—17日)

(1)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宣传爱国主义知识,校园广播站要经常性地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努力在全校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各班要定期更新黑板报。内容以宣传祖国的发展变化为主。

(2)班主任负责开“我爱我班”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接受教育。

(3)利用升旗开展“爱国爱校爱班”教育。

(4)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2、感恩教育(20日—24日)

(1)利用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等宣传孝道。

(2)各班级召开《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的主题班会

(3)各班级都要确立自己的“感恩老师”教育活动口号。上课前对上课的老师说声:您辛苦了。下课说声:谢谢您老师。

(4)利用升旗开展“感恩”教育

3、礼仪教育(27日—31日)

(1)各班组织开展“学礼仪、讲美德,做文明学生”主题班班会

(2)开展“读百家箴言,摘礼仪佳句”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网上或书报杂志等收集相关资料,各班整理并编写出简易读本,并总结本班的礼仪标语。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方案篇5

一、活动背景

老师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耕耘,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他们用自己的谆谆教诲为孩子们指明前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孩子们灿烂的明天,他们是一群可敬可爱的人。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丰富以下经验:

①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是老师的节日。

②老师非常关爱小朋友们,为小朋友的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应该尊敬老师。

③小朋友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爱与敬意。

④了解教师节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二、活动准备

1.布置教师节的主题墙饰和节日环境。

2.制作并悬挂横幅“老师,节日快乐”。

3.举办《我的好老师》幼儿绘画展。

4.布置活动场地,准备音乐、音响、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等设备。

5.张贴海报,欢迎家长来园参加活动。

6.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教师节”的图片、录像等资料。

7.建议中大班幼儿的家长引导幼儿倾听有关教师的故事、散文和歌曲等,了解国内教师节的庆祝活动。

三、活动组织

各年龄段主题活动目标

小班

1.知道教师节是老师们的节日,认识教师的角色,初步了解老师的工作。

2.愉快地参与教师节的活动,产生喜爱老师的情感。

中班

1.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是老师们的节日,了解教师节的由来、教师工作的意义。

2.初步尝试用语言、绘画、歌曲等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爱戴。

3.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增进爱老师的情感。

大班

1.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了解教师工作与自己的关系及教师工作的辛苦和意义。

2.能大胆地想像和创造,用自己的行动和方式去表达对老师的爱和敬意。

3.懂得知恩感恩,尊重教师,与老师共享节日快乐。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于时代、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进步发展的深刻关心与思考,承载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国家“xx”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武术等课程,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xx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基于以上认识,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校本课程、融入少先队活动、链接闲暇教育等方式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画、书法、篆刻、天文、武术、象棋、戏曲、舞蹈、民族乐器和古乐欣赏等活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此提升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二、我们的思考

1、重要性

“盖幸运者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当今中国的.青少年,他们生在和平年代,长在太平盛世,没有经历战争、动乱、饥荒和瘟疫等艰难困苦,在阳光雨露中成长。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进

入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东西文化剧烈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上物欲横流,这一切都构成了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背景,使得部分青少年丧失比较和鉴别能力,极易迷失方向。如何有效地教育好孩子,是我们面临着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树德立志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奋斗目标。国家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西方国家早就瞄上了中国的人才资源,他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惜重金,抢挖我们的精英人才。西方精神文化产品的进入,实际上就是文化渗透,用他们的价值观来影响我们的青少年。在这场关系国运兴衰的斗争中,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我们除了要继续坚持用各种常规思想教育手段外,还必须拿起得天独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武器,不懈地教化和熏陶我们的后代。

2、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的博大精深早已令世界折服。今天它仍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这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明领先世界数千年,这是不争的事实,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唐诗、宋词和元曲,它还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等所有的社会领域。它教给人们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热爱和平、

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它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面对如此无价的民族瑰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充分发掘它来教化子孙,塑造新时代龙的传人。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三、目标与内容

目标:

1、传承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明;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

3、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的传统文化;

4、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

内容:

1、中国书法艺术

2、中国传统戏剧(京剧、沪剧、越剧)

3、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国画)

4、中国陶瓷文化

5、中华民族服装

6、中国茶文化

7、中国酒文化

8、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唐诗、宋词)

9、中华民族音乐(含民族器乐)

四、我们的设想与做法

设想:

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需要,除思想品德课外,我们觉得还应对语文等课程、教材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突出重点,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教学形式应力求生动活泼,注意实效。可精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或反映有关中国历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或展现祖国壮美山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资料)加以编辑整理,形成系列教材,有计划地纳入德育课堂。此外,学校要利用各种形式,有目的地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让我们的学生做一个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

做法:

1、结合课程改革,开设拓展课与探究课,开发校本课程。

2、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学校文化布置、举行中国传统文化节(书画展、茶艺节、民族服装表演、唐诗宋词吟颂比赛、民族音乐表演等)

3、组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音乐美术、拓展课探究课教师组成。通过校本培训、外聘教师等途径培训教师。

4、通过《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