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优质6篇

时间:2024-12-01 作者:lcbkmm

教案的设计应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详细的教案帮助教师设计多样的互动游戏,增强课堂趣味性,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优质6篇

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

板书:

颐和园

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指导读书。

6、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细细品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与自豪。

学习重点:正确认读14个字,会写10个字。

学习难点:体会申奥成功的激动与自豪,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申奥成功的画面。

2、师:这个画面你见过吗?你熟悉吗?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此时的感受吗?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兴奋、带着自豪、带着成功的喜悦,学习“我们成功了。”(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字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生动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开火车认读

(2)、指名认读,给生字找朋友。

(3)、“我认识了这些字”,把认识的字读给同桌听,不认识的请同桌帮助。

3、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给小伙伴听听。

三、品读课文,感受成功的欢乐

师:北京申奥成功了!这个喜讯像长了翅膀,从世贸中心会场传到北京,传遍中国。看,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1、 齐读第二段。

2、 在欢庆的人群里会有哪些人?他们会怎样一遍遍高呼?

(有和我们一般大的孩子;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年轻人,有外国朋友------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语气。)

3、 是啊,中国成了欢乐的海洋。

师:让我们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遍高呼——

生:接着读。

4、 让我们把镜头聚焦中华世纪坛!

(1)、看了画面,再读读课文,你能用书上的两个词来形容画面的壮观景象吗?

(2)、你能把这壮观景象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师在评价中指导朗读:

如学生没读好,可以这样评价:当晚,中华世纪坛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我感觉到只有几十个人,再试试。

四、祝福北京

师: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将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

(1)、了解奥林匹克,欣赏北京奥运比赛场馆。

(2)、齐读全文,此时此刻你还想说些什么?

五、写字指导

1、 读读10个生字,你有什么发现?

(1)、“拥、抱、扬”都有提手旁,左窄右宽。

(2)、“泪、洋”是三点水,左窄右宽。

2、 你觉得哪个字难写或容易写错,需要老师帮助?(指导书写)

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能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在朗读中,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5.拓展学生的想象,仿照教师的改编从而口头说诗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荷叶

师板书“荷叶”

师:它是什么样的?

生:圆圆的、绿绿的

补充课题(圆圆)(把荷叶贴在黑板上)

师:荷叶什么季节才有?

生:夏季

2、师:是呀,(看课件)荷叶是夏季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

下跳动的绿色音符。多美的荷叶呀!下面就让荷叶带我们去感受充满乐趣的夏天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齐读课题。

3、师:出示荷字的卡片。看,有一个淘气的字宝宝跳到了黑板上,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宝宝呀?

生:根据形旁识字,草字头跟植物有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62页,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读时注意预习时画出的生字新词。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件出示生字,带拼音)同学们,这些生词宝宝在给你们打招呼呢,请你们叫出他们的名字吧!

1.小老师带读(带拼音)。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一起读?

2.开火车检测(带拼音)

3.自由读(脱拼音)师:读得很准确。请大家在座位上也读读这些字。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用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编儿歌、猜字谜的方法记住了很多字宝宝。你能用这些方法记住今天的要认识的生字宝宝吗?先小组交流,再指名说(重点识记“晶”“篮”)

生:三日是“晶”,亮晶晶的“晶”。提土加平是草坪的“坪”。王加朱是珠宝的“珠”。喜欢小口左边站,笑嘻嘻的嘻。

师:大家看,“篮”是什么旁,“竹字头”与什么有关?古代篮子是用竹条编成的,所以是竹字头。你能给篮组什么词?

生:竹篮、篮球、花篮、篮子

师:生词宝宝很愿意跟同学交朋友,也跑来和你们见面了。(出示生词)

1.指名读

2.齐读

3.认读词卡,奖给学生:摇篮、停机坪、凉伞、歌台。

师:同学们,这些字宝宝可调皮了,他们藏在句子里等你找他们呢! 出示句子:同位互读,再分小组读(做动作),齐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字宝宝,真的很不错。这些字宝宝在课文里为大家鼓掌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找一找圆圆的荷叶吸引了哪些小伙伴,用圆圈画出来。

2.学生自读,画圈,教师巡视。

3.指名讲,教师板贴: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4.圆圆的荷叶绿得可爱,它给四个小伙伴带来了欢乐。小伙伴们又把荷叶当作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同位交流一下。

5.让学生在相对应的小伙伴后面贴上。

6.按照句式,让学生看着板书讲

7. 品读句子,渗透诗歌。(课件一句一句出示)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看图读摇篮组诗理解摇篮。小水珠为什么说荷叶是自己的摇篮呢? 师:荷叶随着微风轻轻摆动,左一摇,右一摇,真像妈妈手中的摇篮

啊。谁能读出小水珠躺在摇篮里自由自在的心情?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小水珠为什么说荷叶是自己的停机坪呢?看图理解停机坪。小蜻蜓飞行员说得没错,荷叶又宽又大又平整,的确像飞行降落用的`停机坪。谁来当一回俊朗的小蜻蜓飞行员,把它说的话读给大家听?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

师:为什么说荷叶是它的歌台?而不是说是它的舞台?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

师:为什么说荷叶是小鱼儿的凉伞?而不是说是它的摇篮?

8.这里出现了一个今天要学写的生字:是(课件把全部的“是”变红,再出现一个在田字格里的“是”字。)

9.仔细观察,“是”字是什么结构?(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日”,下面其实是“正”字演变而来的(课件在田字格边出示:正)请同学们跟老师写一次。学生在书上写,口头组词。

10.学写“我”字。出示“我”的演变过程,本义,引申义。(结合学生上课举手的积极表现“我”“我来”理解引申义)

四、拓展想象,口头说诗。

1.课件再出示小诗。老师把小伙伴们的话编成一首小诗,大家读读看。

荷叶圆圆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

2.请同学看看下面的图(课件课文插图):你还能介绍池塘里新的小伙伴给荷叶认识吗?它们又把荷叶当作什么呢?小组交流。

3.课件出示:( )说:“荷叶是我的运动场。

( )说:“荷叶是我的绿裙子。

( )说:“荷叶是我的( )。

4.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为了表扬你们,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很美的地方——就是荷花池,这池里的荷花千姿百态,有含苞欲放的莲花,还有亭亭玉立的仙子。看到这幅图,你们又能想到什么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是谁写的?(杨万里)大诗人杨万里很喜欢荷叶荷花,还写了一句千古绝唱也是形容荷叶荷花,那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课件)。 (课堂口头语言训练设计意图:在课文中,句式是比较固定的,在掌握了固定的句式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学生通过想想说说,尽情表达。这环节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得到了收获。)

5.铺垫下一节课:下节课,我们会进一步认识这些小伙伴。 板书设计:

荷叶圆圆

小水珠摇篮

小蜻蜓 停机坪

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录像、学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像、收集有关桂林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发情感。

1、见过山吗?能用词语概括其特点吗?

二、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板书:山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小黑板出示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3、朗读指导描写“奇”的语句。

(1)这段话该怎样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2)谁来读读描写“奇”的语句?(指名读)

(3)找到“奇”的感觉了吗?从哪儿找到的?

(4)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仅此而已吗?

(5)生:不是的。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6)完成练习纸上的作业。能干的可以尝试写更多的。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全班交流。

桂林的山真奇啊!

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7)老师也写了一首诗。师朗诵诗歌。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姑娘织布,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8)你再试试,能不能读得更“奇”呢?自由读后齐读。

4、朗读指导描写“秀”的语句。

(1)描写山“秀”的语句谁来试试?

(2)听了你的朗读,使人眼前一亮,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呀?

(3)还有别的理解吗?

(4)看,桂林的山多秀啊!(幻灯)

(5)齐读。

5、读指导描写“险”的语句。

(1)现在,谁愿意来动手画一画山的“险”?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2)感觉险吗?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读有关句子

(3)学着他的样子读。

6、录像。让我们随着录像,一起去感受桂林山的独特之美吧!

7、配乐朗诵。配乐朗诵有兴趣吗?不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得把这几句话记住,然后再充满激情地演讲。有信心吗?(生准备)

(1)指名背。

(2)全体有感情地背诵。

三、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阅读。

(1)类似优美的文章,还有很多。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摘录课内外优美语句,也可尝试写读书笔记。

板书:桂林山水

泰山

桂林的山:奇、秀、险

香山

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篇5

一、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中国有一种建筑艺术令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看老师书写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2、师: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谁来读?(长廓、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姿态不一、隐隐约约、神情气爽、金碧辉煌。)声音响亮,发音标准。

3、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预习了课文,你觉得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公园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眼中的颐和园又是什么样的呢?课文中有两句话概括地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两个句子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

作者在文章的首尾两段都赞美了颐和园,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4、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他是怎样游玩的呢?请大家读2—5自然段,划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交流: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到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xx湖。

师:你真会学习,一下子就找到了作者浏览的路线,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一种顺序来写的,我们把它叫做“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

师:那么在这里作者又用了哪些动词,把各处景物的连接起来的?请同学圈一圈。

生:作者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叫“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晰。

师: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别人一读就一目了然。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练习:

师: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游览了南浔的文化公园,游览的顺序有点乱,请同学们帮助排一排。

出示:请按浏览顺序把这些句子整理通顺。

( )南浔文园,位于江南水乡一条街的最南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 )我们来到公园门口,只见大门上方“文园”两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 )进入大门,绕过红军长征纪念馆,我们顺着弯弯的水中走廊,来到了湖心的“文昌阁”。 登上“文昌阁”,举目眺望,园中的景色尽收眼底。

( )从“文昌阁”下来, 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名人长廊”。

()游完“名人长廊”拾级而上,我们就来到了连接南北园的天桥。

( )文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谁来?

师:这样重新一排,小作者浏览文园的过程就非常清楚。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按照游览顺序写,是我们写好游览文章的关键所在。我们继续回到课本,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了,中间的游览顺序写得也很明白了。那我们的游览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

生:不行,没有写具体。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文章不仅要写清楚浏览的顺序,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

三、精读课文,体会抓景物特点的写法。

(一)学习“长廊”特点。

师: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看到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我们就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先来领略作者笔下的长廊。

1、请你读读第2自然段,画出能够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1)你们觉得长廊有什么特点?(长)

(2)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一眼望不到头,七百多米,273间)

(3)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长廊长的特点?(生:列数字)

师:你真会学习,一下子就发现作者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把长廊的特点写出来了。

师:你们看这条长廊有多长?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呢?(像我们学校的如操场走一圈大概是250米,那么七百多米,我们大概要绕着操场走三圈,长吗?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 (生七百多米长)分成多少间?(273间)

师:利用列数字的方法把长廊的长写得很具体。难怪作者会说一眼忘不头呢!谁愿意来读读。(个别读,齐读)

小结: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那么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列数字的方法把长廊写具体的?(几千幅) (是的)

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这就是长廊里的(横槛)

师:接下来,让我们睁大眼睛一起来看看横槛上五彩的画。出示课件

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都画在这上了。你们说长廊美不美呢?

师:这么美的长廊,你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们的朗读已经传达给我们了。那么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出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xx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是啊,长廊两旁生鲜花盛开, 微风送爽。

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地读一读吧!(点音乐)

小结: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是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作者是看长廊是讲究顺序的

2、学习作者看长廊的方法。(作者先整体看……)

出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xx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结: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等方法写出了长廊的美。

过渡: 游完美丽的长廊,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又来到了(万寿山)。接下去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组学习的要求:出示要求

(二)学习“万寿山”。

1、出示自学提示:

2、组内交流:

(1)这就是佛香阁,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在这儿,作者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又变换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写出了万寿山的美,也是很有顺序的。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游玩了颐和园的长廊和万寿山,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光辉成就。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去游览园中面积最大的xx湖吧!下课。

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学习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学习过程:

一、介绍苏轼导入新课: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是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多文化,不仅是文学巨子。他那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那份永远不灭的诙谐,正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一生仕途坎坷,一直生存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不停地遭贬、在这过程中,有一次遭贬对他的一生极为重要,这次遭贬形成了他旷达的胸襟、虽经历磨难永远乐观向上的精神。这就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二年,他写诗讽刺新法被小人利用,在他的诗中大做文章,扭曲他的用意,最终他以“文字讽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既是小官,又是闲职,此时苏轼空有一腔报国之志,无以施展,内心极为郁闷。闲暇游赤壁古战场怀想古英雄抒发个人感慨。

(印发苏轼生平、艺术成就,周瑜及赤壁之战)

二、师配乐范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

找两名学生朗读读,师点评。

全体齐读

三、大家一起看题目,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到赤壁怀古英雄发个人感慨。

师:词从章法上一般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也就是所见、所感、板书)

1、大家看上阙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在赤壁见到了什么景物)

生回答:所见长江

赤壁

2、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物时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a、描述长江的句子,让学生齐读。

?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找两位同学描绘意境:

c、师重述:滚滚长江浩荡东流,掀起的滔天巨浪无休无止,淘尽无数英雄豪杰。

3、给你怎样的感受?生回答:

气势恢宏、意境壮阔

长江具有怎样的特点?长江之壮阔

4、这句话暗含什么意思?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生回答:

历史的车轮流转千年,英雄豪杰已被历史的.风尘湮没,表达作者对英雄的敬仰、向往。

5、到赤壁怀古就要找寻古代英雄遗迹,找到了没有?

生:找到了。

6、旧营垒西边,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国时期周郎作战的赤壁,展现在作者面前的赤壁是怎样的?生回答:

?二】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

a、找两位同学描绘意境:

b、师描述: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c、给你这样的感受?生回答:

将我们带入一种奔马轰雷、惊人动魄的奇险境界,概括赤壁景物特点:雄奇险峻。

赤壁之雄奇

师:如此壮烈之山河,如此锦绣之江山,怎能不产生并吸引无数英雄?正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骑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计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众多英雄中,苏轼最向往崇拜的是谁?周瑜,下阕塑造周瑜怎样形象?学生齐读相关语句。

7、写周瑜为何插入“小乔初嫁了”?生回答:

小乔:乔玄之女,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周瑜: 24岁封建威中郎将

34岁指挥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

说明周瑜:年轻有为,功业有成,用小乔(美女)衬周瑜(英雄)更显得周瑜春风得意。如此仕途得意,婚姻美满的青年大都督的确是“英气逼人,意气风发。”

8、重头戏在后面,描述了什么场面?(赤壁之战)生齐答:

?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描述场面(找2名同学):

师重述:周瑜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装束极儒雅,神态极为悠闲,从容,好像一切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了。说说笑笑之间,敌方八十万大军,连同无数船只,烧成一片火海,顷刻间变为灰烬消失在浩瀚的长江之中。如此指挥若定,风度何等令人生敬!

9、苏轼这样歌颂周瑜,用意何在?生回答:

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那样能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因此他立即由彼及此想到自己,齐读最后两句,想象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情景,应笑自己的多情善感,头发早斑白了。多愁善感即敏感,想的多。

他想到了什么?生回答:

周瑜:24岁中郎将

34岁指挥赤壁之战

而自己此时已47岁被贬黄州

一直想建立功业但报国无门

年华已老,功业未成,壮志未酬

不禁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10、探讨尾句含消极成分但能否掩盖全词豪壮基调?生讨论后回答:

a、历经挫折,产生此感可以理解

b、“人生如梦”还有什么想不开,放不下的?一切不如意都会成为过去不必太在意。

c、“人生如梦”并未想去及时行乐,只是把一腔愁情倾诉给月亮,以酒酬月。

因此不能掩盖全词豪壮情调。

四、板书:

长江之壮阔

所见

豪壮赤壁之雄奇

周瑜:年轻有为、功业有成、春风得意。

所想

苏轼:年华已老、功业未成、壮志未酬。

五、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深切体会豪放词的韵味。

六、当堂背诵此词,并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