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4-10-29 作者:Surplus

教案的有效性体现在课堂实施后的反馈,教师需认真分析这些反馈,一份系统的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小衔接教案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幼小衔接教案优秀8篇

幼小衔接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推理中,尝试借助材料上的提示发现可以数正确的方法。

2、乐意倾听同伴的表述,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材料

ppt、操作纸、垫板、夹子、笔、照片等。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了解幼儿数数的能力

经常听小朋友数数,你最多能数到几?

过渡:数数的正确性。

2、数数游戏,发现数正确的方法

①幼儿取操作纸,理解纸上的要求,知道要数的几样东西

②交代规则并观察幼儿操作

③图上房子有多少幢?树有多少棵?兔子、花各有多少?

小结:要数正确应该按顺序,还要有一定的方法。

④过渡:出示图片,问“这里一共几样东西?”

⑤观察卡片上的`食品并记录,引导幼儿倾听同伴解决问题的方式,发现数正确的一些方法。

数带鱼。重点在巧数。

数蛋。重点在推理。

数饼干。重点在类概念。

小结:数不同的东西方法也会不同。

3、延伸活动,关注身边事物的数量

①出示ppt,这个能数吗?

②为什么包装外面要标上这样的数字呢?回家留意一下,你在包装盒上发现了什么。

幼小衔接教案篇2

活动名称:

我的朋友(垃圾归类)

活动目标:

1、能够按照物体标记将相应的物体归类摆放。

2、乐于参与数操作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已带领幼儿在园内捡拾过垃圾,垃圾筐若干,垃圾标记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垃圾标记,引导幼儿观察认识。

师:今天,教师里来了很多小客人,看看他们是谁?他们的名字叫xx标记。(幼儿先观察再练习讲述)

2、教师操作情境表演,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以标记的角色讲述)我今天是来找我的朋友的,我朋友的样子和我长得一样,请小朋友找到后放在我后面的箩筐里,好吗?

3、幼儿尝试操作。

请两名幼儿上前看标记将可乐瓶和叶子放在贴有相应标记的箩筐里,其余幼儿在一旁检查。(教师看操作情况给予指导)

4、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醒幼儿看清楚标记再摆放垃圾。摆放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操作结果。

5、延伸活动:带领幼儿到居民小区捡拾垃圾并按类摆放。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幼小衔接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体会由多到少,由有到无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加减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小猴子和猴妈妈、桃子、香蕉及5以内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题pp图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学习得数是0的减法?

师:猴子妈妈买回来2颗桃子和3根香蕉,大大的桃子和香香的香蕉都很诱惑,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它想了想,还是先吃桃子吧,它一会就把2颗桃子吃光了。

(1)师:你们可以根据将小猴子吃桃子过程列一道算式吗?(2-2=0?)

师:为什么是0?你们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师:小猴子吃完桃子就自己玩去了,玩累后回到家,看到那大大的,香香的3根香蕉,又把3根香蕉吃完了。

(3)师:请你们再将小猴子吃香蕉的过程列一道算式。(3-3=0)

(4)总结规律?

师:2-2=0 和3-3=0这两道算式,你们发现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小结: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0。

2.扩展练习

(1)森林里要举行化妆舞会了,小猴子和猴妈妈高兴地去参加。门票就是一道算式,答对了才能进去。

(2)大象抽到的算式题是:5- =0;小猴子抽到的算式题是: -4=0.猴妈妈和小猴子都顺利拿到了门票。

(3)师:小朋友请你们说说猴妈妈的算式中,那个框该填数字几?小猴子的的算式中,那个框又该填数字几?

4.小猴子和猴妈妈玩累了,猴妈妈说小猴子表现好,准备给它网购礼物。你们一起看看快递公司的小羊在忙什么吧,一起帮它数数有多少快递要邮寄的。(幼儿完成幼儿用书p13页作业)

活动延伸

留意生活,看看生活中哪些可以用5以内的减法计算。

幼小衔接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加深对身体的了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人体消化器官ppt图、幼儿用书、知识抢答题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苹果,我们一起尝尝,尝的时候请留意,我们的苹果经过了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

(2)幼儿品尝苹果。

(3)师:请你们说说我们吃的苹果都经历了我们身体的哪里?当苹果路过时,你身体有什么感觉。

2.认识消化器官。

(1)探索:我们吃下去的苹果到哪里去了。

(2)请个别幼儿发言。

师:食物就像游客一样在我们的身体里旅行,那它到底是怎样旅行的呢?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阅读幼儿用书p10-11页。

3.感知食物的消化过程。

(1)师:食物在人体内旅行经过了哪几个地方?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请个别幼儿发言)

(2)师: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是帮助食物在人体消化的。我们再来看看食物在人体里是怎么被消化、吸收的?

(3)出示人体消化器官ppt图,有序认识消化器官及其功能。

(4)幼儿观看并讨论:

①食物旅行的第一站是什么地方?食物在我们的口腔里有什么变化?

②最后食物到哪里去了?大肠有什么作用?

小结:食物在口腔里经过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与唾液的混合,变得又细又碎。食物进入食管,食管把食物传送到胃里,在胃的蠕动下与胃液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消化,食物就渐渐变成糊状。糊状的食物到达小肠后,小肠壁慢慢的吸收食物内的营养,小肠会把食物的残渣传送到大肠里,最后食物的残渣经过肝门排出体外,排除体外的就是粪便。这就是食物的消化过程。

1.健康知识抢答活动。

把幼儿分成若干队。准备ppt图片,上面有的行为是对的,有的是错的,幼儿看图抢答。

小结:我们不能吃不干净的东西,饭前饭后要洗手,要注意卫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也要按时吃饭,不能暴饮暴食,不乱吃零食,不挑食,吃完饭后不能剧烈运动,应该散散步,帮助消化。

活动延伸

说一说食物旅行的过程并画一画食物旅行图。

幼小衔接教案篇5

认识长方形

目标:

1、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及它的特征;

2、诱发学习图形的兴趣,进入数学世界。

准备:幼儿每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各1张,各种长方形组成的物体。

流程:感知长方形比较正、长方形寻找长方形。

过程:

感知长方形:说说它象什么?(冰箱、彩梯、桌椅、轮船、寄信)这些东西都是由长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用处很大。

比较正、长方形:让幼儿从我手中的两张纸中找出已认识的正方形的纸,用折线的方法对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短,四个角的大小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用折纸方法对这张纸的两边进行比较,使幼儿发现长方形的特征。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是正方形,而这张相邻的两条边不一样长是长方形 。(幼儿学会说)

寻找识别长方形:窗和门都是长方形的,还有什么是长方形的?(汽车、楼梯、、、、、、)

效果记录:对学习长方形很感兴趣,教师一拿出范例,幼儿就能准确的说出这是什么物体,由什么图形组成?对教室里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能描绘出来,能明显的区分长方形和

正方形相同点和不同点。

幼小衔接教案篇6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

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你们在超市里都看见什么了?

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说明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那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初步学习分类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

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

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在一起?(强调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

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

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

1.小组创作将物品分类。

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摆一摆,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纸货架上了。

下面4个人一组,看哪组合作得最愉快。

2.学生汇报。

师:有哪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货架摆放的情况。

还有哪个组?(学生介绍小组分类的情况)

还有这么多的组愿意展示,下面咱们请各组长拿着自己组的货架到前面来展示。

3.小结:

我们参观了超市,又自己亲自动手摆了摆,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摆放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服装类、文具类、鲜花类等。这样摆放既方便了顾客的购买,又减少了混乱,提高了效率。分类这种做法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也经常出现,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4.联系生活,巩固分类的意义。

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练习六的第1、3题。

扩展思路初步尝试不同标准分类

1.尝试。

刚才我们都是把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现在看你们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把铅笔,都是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把铅笔再分一分。(同桌讨论)

2.汇报。

3.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把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现在又把一种物品进行了分类,而且有这么多种分法,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头和没橡皮头的分,有的按削过和没削过的分。

幼小衔接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不进位加法与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图片,了解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

教学过程:

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及各部分名称

师:小朋友看,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表示方法表达出来。

学生回答:有12位。

师:看,现在又从远处跑来了3位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同学们根据以前我们的知识,能否列出算式?

1、摆小棒

学生可能列出12+3= 和3+12= 两种算式,那么这两个算式哪个正确,我们看它们结果是否相同,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可能一根一根的摆放,也可能把10根放在一起,2根放在一起,然后把3根放在2根边,加起来共计15根,也就是12+3=15。也有部分学生先摆3根,再摆2根,最后放10根,也是15。即3+12=15。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有摆放小棒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提示。学生说出自己计算过程:2+3=5,10+5=15,3+2=5,10+5=15。

2、计数器

学生拨计数器计算12+3= 或3+12= 。学生独立拨,小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拨法,然后汇报加的过程。

3、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板书12+3=15。12有名字叫加数,3的名字叫加数,15的名字叫和。因为12叫加数,3也叫加数,因此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12+3=15, 3+12=15。(板书:加数+加数=和)

二、20以内不退位减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小朋友看,岩石上原来有17只海鸥,飞走了4只,现在岩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有13只)是怎样得出来的?小朋友根据以前减法知识,能否列出一个减法算式?

1、摆小棒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17-4= ,小朋友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摆一摆17减4等于几?

生:我摆17根,再在17根里拿走4根,剩下13根,也就是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生:我摆17根时,10根一起,7根在一边,我在7根中拿走4根,剩下3根,再用10根加3根就是13根,即7-4=3,10+3=13,所以现在岩石上有13只海鸥。

2、拨计数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展示自己拨珠的过程,并选一名学生汇报自己小组拨珠的过程。

3、20以内不退位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都知道17-4=13,在加法中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减法中有没有呢?有那么叫什么呢?

17叫被减数,4叫减数,13叫差,即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估一估,数一数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幼小衔接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5种分法。

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6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大挂图一张(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6的分解式)、6只熊猫卡片、记号笔、记录纸。

学具:幼儿每人一张图(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6的分式)、

每人6只动物卡片、铅笔、橡皮、1-5数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

师:秋天来了,大树妈妈写信忙,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光。

问:都有谁收到了树妈妈的信?(引导小朋友回答都有哪些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

问:树妈妈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告诉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

师: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盖了许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度过冬天。

2、出示大挂图引出“6的分解组成”

师:熊猫家分到了两座房子,熊猫家一共有几只熊猫(和幼儿一同点数共六只)出示“6”的数字卡。

师:6只熊猫两座房子怎样分,熊猫们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帮助自己的小动物来分房子。

(1)、幼儿观察自己的学具,说说自己分是什么小动物,点数小动物的数量(6只)

(2)、幼儿将6只小动物分在两座房子里,每分一次将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请幼儿分别到前面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在记录纸上记录幼儿的分法。

3、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6”的5种分法。

4、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6”的分解组成

(1)、教师演示给6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

(2)、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5、幼儿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尝试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的结果。

(三)、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

幼儿每人挑选一个数字卡(1-5)戴上,伴随找朋友的音乐找到和自己的数字和在一起是“6”的幼儿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