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的科学教案通用7篇

时间:2024-05-25 作者:Monody

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教案应当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船的科学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船的科学教案通用7篇

船的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分析简单填埋和直接焚烧垃圾带来的危害。

2.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3.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4.引发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是怎样处理掉的呢?你知道关于垃圾处理方面的内容吗?

2. 垃圾填埋起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3. 是不是把垃圾填埋起来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进行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过程

1.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种方法。如何操作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2 页的内容。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船的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替代物来构建纸桥。

2、探索使桥面牢固的方法,并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替代物若干(如:厚薄不一的纸、积木、纸杯、书、纸盒、塑料瓶等)记录表 笔 桥的图片若干前期经验准备:观察并讨论过桥,对桥的功用及种类有所认识

活动流程:

一、各种各样的桥

和孩子一起回忆我们认识及看见过的桥。(对桥的构建部分、各种造法更清晰的认识,为后面的造纸桥做下铺垫)

1.上次我们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认识了许多桥,你们还记得吗?(在老师象征性的提问下,出示桥的图片)如:有一座桥,横跨浦西与浦东,桥面就象大旋涡,说说是什么桥呀?-------南浦大桥

2.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所以我们更要感谢这些造桥的人们,那今天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造桥人呢?

二、造纸桥

1.介绍材料

看看我们造桥有些什么材料,可以怎么使用呢?(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造桥想法)

2.鼓励幼儿使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构建。

1)桥面要牢固,比比谁的.桥面载重多。

2)根据记录表记录下实践的过程及结果。

3)可尝试使用不同材料构建,看看你会发现什么小秘密。

3.交流与分享

1)请个别孩子来展示作品,并说说根据记录的内容说说栽重量。

2)小结:你们看了小朋友的演示,及自己的实践、操作,发现了什么小秘密或小问题吗?

A平面桥及弓形桥的载重量

b厚的桥面与薄的桥面的栽重量

4.大家来动脑,怎样使薄的纸也和厚纸桥面栽重一样呢?

三、延伸:

我们将把这一问题带入区域活动中进行探究解决。

船的科学教案篇3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气味瓶”,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发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要爱护自己的'鼻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尽可能的提供有各种气味的物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气味的感知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吗?”(呼吸、闻气味)拿起一只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办呢?”(看或闻)

2.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气味。

(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们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吗?”

(2)请小朋友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闻好一个盖好,再换其它的瓶子闻,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闻到了哪些气味?

(3)幼儿交流自己刚才闻到了什么气味。

(4)老师请每组一个小朋友找出醋的气味?(或其它气味)的瓶子,看谁先闻出来。

3.引导幼儿讨论、扩展经验。

小朋友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请你告诉大家。

你最喜欢闻什么气味?不喜欢闻什么气味?为什么?幼儿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东西。

4.总结

讨论怎样保护鼻子启发幼儿回忆以往碰伤鼻子或感冒的 感觉,进行讨论,谈谈保护鼻子的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到很多的气味,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异物塞入鼻孔,活动时注意不撞击鼻子,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等

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的厨房里放上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制成“气味瓶”,让幼儿辨别各种气味,并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船的科学教案篇4

活动准备

ppt课件、图片、字卡、记录卡、信封(人手一份)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蔬菜的不同特征,对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感兴趣

善于发现问题并乐意按提供的线索积极思考,能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幻灯片

让幼儿根据图片内容猜测是谁的家?

1、提问:这是谁的家?(南瓜的家)

2、出示南瓜图片提问1:"你知道他是谁吗?"(南瓜爷爷)提问2:"你从哪里知道他是爷爷?"提示幼儿:年纪大了会有什么变化?(胡子、眉毛)教师小结:年纪大了胡子和眉毛、头发都会有变化

二、请客人

1、猜猜是谁来了(出示图片的背面)我们来猜猜这些客人可能是谁,你们说的东西在哪里可以买到?

2.数客人师:今天南瓜爷爷的`家里来了好多的客人,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几位客人?(图片背面围绕南瓜爷爷排成一个圈)

(1)幼儿自由"数客人"师:一圈客人数下来,有好几种答案。

(2)教师小结:平时我们数东西的时候都是排成一列小火车,一个一个数,今天这么多的客人排成了一个圆,我们有什么办法把一圈的东西数清楚呢?

(3)教师引导幼儿(以一直绕圈的形式让幼儿自己发现)找一个标志性物体的物体。

师:幼儿跟随教师的指引开始数数,教师以一直绕圈的形式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

(4)教师小结:数东西时一定要先找一个容易记住的物品开始数,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

(5)师:南瓜爷爷家来了这么多客人,我们给他们编上号。(教师在每个东西旁边都编上对应的数字)

3、"找邻居"

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南瓜爷爷家里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它到底有什么事呢?小朋友你们也想想你们家里什么时候会来很多客人呢?(过年)

(1)了解"邻居"的概念

师:出示图片,解释什么是邻居?(房子挨在一起,住在旁边的朋友)南瓜爷爷找谁做邻居呢?

师:南瓜爷爷要找蔬菜做邻居,请幼儿自由讨论什么是蔬菜,并出示卡片"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出示信封让幼儿把结果进行整理记录。

(2) 什么是蔬菜?

教师解释什么是蔬菜: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全班一起再一次将蔬菜找出来。并将找出来的蔬菜列出来。

师:所有的蔬菜我们都找出来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种蔬菜呢?

三、给邻居分配房子

师:南瓜爷爷家附近有几间房子?可是房子只有3间而蔬菜却有6个,那该怎么办呢?

出示图片,让幼儿思考怎样分房子合适。

师:那谁和谁挤一起比较好呢?

师:老师放一个,土豆和黄瓜,你觉得我是怎么想的?

我这样放是有原因的。蔬菜的分发有很多,除颜色、形状、高矮,还有很多,我们回去好好想一想。

活动结束

船的科学教案篇5

教案前言:

清明节的风俗很多,一般的人们会放风筝、插柳等,今天我们要讲解的是清明节荡秋千,荡秋千大家都知道吧?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们学会荡秋千,并认识清明节荡秋千的意义,让清明节的意义更深入孩子的内心。

教案目标:

1、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增进其身心健康;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2、让幼儿了解秋千的来历。

教案准备:

在幼儿园内用木头、绳子、踏板架一牢固的秋千,“熊猫荡秋千”的挂图。

教案过程:

1、出示“熊猫荡秋千”的挂图,引出课题。教师边出示挂图边问:“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清明节)

“节日里,动物园里的小熊猫也玩起了有趣的游戏,它们在干什么?”(荡秋千)

2、介绍秋千的来历。

让幼儿知道秋千是我们的祖先借以攀树取食和避兽宿息的一种工具。后来演化为秋千活动。

3、介绍秋千的玩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荡秋千。

①两手握绳,坐或站在两绳之间的横板上。

②当站着荡时,两腿并拢,并屈膝前荡;坐着荡时可有人在后边将秋千上的人往前推。

③要求幼儿排成一路纵队站在一旁,每人荡2—3分钟,荡过的小朋友站至队尾。教师边指导边表扬表现勇敢的小朋友,鼓励胆小的幼儿。

4、命题画:“小猴荡秋千”。

画出小猴荡秋千的各种姿态。

总结: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

船的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轻重,让幼儿感知、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

2、让幼儿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根据物体的轻重排序。

3、提高幼儿的感知觉能力。

活动准备:

1、衣架一个

2、三个相同的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一个空瓶)三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一个空瓶)

3、一大一小积木若干,大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按3、6、10数量扎一起)

4、棉花沙包、豆子沙包若干、篮球、铁球、苹果、梨、桔子

5、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中学习如何使用天平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平衡的衣架,让幼儿观察并提问: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衣架)它有什么作用?(挂衣服用的)现在我挂在前面,它处于什么位置?(水平)。请小朋友再看:我在衣架的一侧挂上一袋橡皮,你们观察衣架有什么变化?(挂橡皮的一侧下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挂橡皮一侧重,另一侧没挂物品的轻),你们在看,我在衣架另一侧挂一把尺子,你会发现什么变化?(挂尺子的一端下垂,挂橡皮的一端翘起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或这说明了什么?(挂尺子的一端比挂橡皮一端重)

师:小朋友非常聪明,知道在平衡的衣架上挂物品,重的一端下垂,轻的一端上翘,衣服架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二、出示矿泉水瓶、易拉罐等相同材料的物品来比较轻重

(一)

1、教师:我这里有三个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一个空瓶子)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重?哪个瓶子轻?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装满水的重;装半瓶水的轻;空瓶子的最轻(利用目测)

教师:请幼儿验证,用手掂一掂,感知哪个瓶子重?哪个瓶子轻?

2、按由轻到重、由重到轻排序

教师:现在,小朋友知道哪个重、哪个轻,请你按由轻到重排序,再按由重到轻排序。请个别幼儿操作

(二)

1、教师:矿泉水瓶透明,小朋友用眼睛看就知道,哪瓶水重,哪瓶水轻,我这里还有三个不透明的相同的易拉罐,你们怎么分辨哪个罐重?哪个罐轻?(一个装满水;一个空的;一个装半罐)并按由轻到重顺序排起来。

2、一大一小的.积木

3、大小、形状相同、块数不同的积木(3块扎一起;6块扎一起;10块扎一起)

4、幼儿自由看、玩、掂,比较轻重并排序。

5、师幼一起验证幼儿操作,总结:相同的易拉罐,空的最轻,装半瓶水的较轻,装满水的最重;相同的积木,大的重,小的轻;大小、形状相同的积木,块数多的重,块数少的轻。

三、比较不同物品的轻重

(一)

1、大的棉花沙包、小的豆子沙包

师: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个沙包重,哪个轻?

2、篮球、铁球

师:这两个球,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3、大小几乎相同的苹果、桔子、梨

师:这三个水果,大小差不多,用掂的方法很难比较,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三个水果的轻重呢?来小朋友动手玩一玩。

(二)幼儿玩

1、集体讨论:为什么大的棉花沙包轻,小的豆子沙包重?为什么大的皮球轻,小的铁球重?

2、请个别幼儿验证怎样比较苹果、梨、桔子的轻重(用天平秤,称一称)

四、比赛

两组比赛:不同轻重的物体混放,每一种两个,每组幼儿协商每人排一种,比较同类物体的轻重,分别摆放在两个写有轻重的箱子里,快、对的那一组为优胜组。

另换两组比赛:不同轻重、不同类物体混放,请幼儿用掂、称等方法,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序,正确的一组为优胜组。

船的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 体验脚踩在不同材质的物体上不同感受,探索脚的触觉。

. 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脚踩在不同物体上的感受。

活动准备

. 小羽毛。

. 图画纸、彩笔。

活动内容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

1. 幼儿两人一组,脱去鞋袜,互相观察脚的形状,说说有什么发现。

2. 两人互相用羽毛触碰脚底,探索脚的触觉。

3. 向幼儿提问:

用羽毛碰脚底,有什么感觉?

什么时候脚会感到疼?

4. 让幼儿光着脚在不同质感的地面上走走,然后说说感觉。例如塑胶地板、木地板和地砖有什么不同。

5. 请幼儿在图画纸上画自己的脚印,然后引导幼儿回忆:“你以前曾光着脚踩在什么东西上,是什么感受?”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羽毛碰脚底时,或脚感到疼痛时,或站在软绵绵的东西上时的`表情。

6. 完成后,请幼儿介绍作品。

评价

喜欢探索脚的触觉。

能用图画表达脚的触觉。

备注

活动建议

引导幼儿在用脚感受各种物体时,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