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一份注重情感教育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登高,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登高,教案篇1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
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落木:落叶。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
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
1.同学个别朗读
2.教师范读
3.集体朗读
4.听朗读录音
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鹤林玉露》明确:
(1)“万里”: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现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台”: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种忧愁怎么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写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回答。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4.分析意境
刚才同学们说初步感觉这首诗是“悲”的,当我们整体的体会这首诗给我们的.境界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明确:悲壮
六:小结
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非常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
七、集体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
九、板书设计
登高,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色彩组合绘画登高的意境。
2、继续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活动准备
1、范例一幅、颜料(咖啡色、黄色两种,红色、黑色、蓝色等)、粗细不同的笔
2、知识准备:登高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每年的重阳节,爷爷奶奶们都要登高,你知道什么是登高吗?
2、小结:重阳登高既是健身,更是人们亲近自然的高雅的社交活动。
3、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登高”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引导幼儿欣赏图中人们登高的情景。
(二)教师讲解示范
1、先用蓝色颜料画山,留出石阶的地方。
2、用深浅不同的咖啡色画石阶。
3、在纸的角上画红色的、扇形的太阳。
4、用深浅不同的黄色画太阳的光芒。
5、添画树和人。
(三)幼儿作画
1、提醒幼儿作画的时候注意画面的安排和整洁,并且不要留有空白。
2、幼儿大胆、有序地绘画
(四)、展示评价
展示登高图,请幼儿说说喜欢哪幅作品,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登高,教案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这里包括所描绘的景(意象)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两首诗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渗透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方法中提升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一、《登高》
(一)、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 学生自读感悟
1、自读全诗
2、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3、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明确: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生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1)、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确: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王维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王维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而杜诗则相反。(分析略)
5、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6、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为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出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二、《锦瑟》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 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 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1、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3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2)、小结诗歌内容:?
明确: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①: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
明确:惘然
②:作者为什么而“惘然”?
明确:为“此情”。
③:“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明确: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4、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现在让我们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5、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附板书:
登高
杜甫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锦瑟
李商隐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登高,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
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 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登高,教案篇5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一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2.写作背景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一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 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 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 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 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 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 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 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 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 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 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 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 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 诗中有“重陽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一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 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 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 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 无奈
四、比较赏析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