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5篇

时间:2023-12-21 作者:Lonesome

教案中的评估工具应该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教案应该灵活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学习需求的变化,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案5篇

小学语文教案篇1

?风铃草》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

2、使学生初步认识风铃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风铃草图片,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漂亮吗?你们认识她吗?

指名请孩子依照资料卡片介绍。

师:通过刚才听同学们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感受,引入新课——风铃草。

(出示课题)

二、自主合作,读文识字

1、师:同学们快快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识字能力较差,接受较慢的学生)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课文,教师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师:刚才大家读得可真好!下面,自己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谈为什么这里给你印象最深?

2、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指名说,相机指导朗读。

第一小节:

(1)指读。

(2)你知道风铃草是什么样的了吗?

第二小节:

(1)是啊,这美妙的声音是鸟儿的鸣叫,还是铃儿在向大家问好?老师也在这里打了个问号。谁能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2)师:我问风生:风在快活的舞蹈。(做动作)

师:我问鸟生:鸟飞上高高的树梢。

(做动作)

师:我问松、问云、问小溪……谁能模仿书上的句子回答?

(3)我还会问谁?为什么问它们?

(4)既然都说不知道,那就猜猜吧:(齐读后面的句子。)

(5)“这里”是哪里?

(6)你就是那风铃草,在自然界中有哪些朋友呢?愿意把你在自然中的感受讲一讲吗?

(7)朗读全文,师范读配乐。

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想象课文情境。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或感受。

4、学生练读,配乐读。

三、小结全课

可爱的风铃草和他的朋友们共同营造着美丽的大自然,同学们,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吧!我相信有了我们的关爱,无论是参天的大树,还是平凡的小草,都将会很快乐!

四、拓展延伸。

学完课文后,你想对风铃草说些什么,在资料卡背面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篇2

设计理念:

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 认识14个会认字,会写“灭、面”等7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指导学生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和培养学生浓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字卡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 讲课文的故事引入新课。

2. 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会的字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确)。

2. 小组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3. 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标自然段,然后画出生字词。

4. 出示生字、生词,检查读音。

(1) 指名读,正音;

(2) 小组合作互读;

(3) 齐读;

(4) 开火车读。

5. 自由读课文,可以一边看图一边读。

6.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7. 再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三、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 自主识记生字,并且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2. 让学生提出难记、难写的生字,教师指导书写。

(1) 记字。

(2) 扩词。如用“声”字组几个词。

(3) 扩句。如用“听”字先组词,再说句子。

(4) 指导书写。教师示范,学生跟写。

四、 复习总结,布置作业。

1. 认读词语花篮的词语。

2. 课后作业: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在词语花篮里。

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4个会认字及7个会写字,并初步了解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后记:

肖丽英:通过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学生熟读生字、认清字形,能正确书写。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读、写才能记住生字的音、形意。

朱红英: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获得启迪。学生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和培养学生浓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胡梅影: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获得启迪。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1. 卡片出示要认识的生字词,让学生认读。

2. 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二、 细细品读,感悟内容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或看图把课文联系起来读一读。

2. 小组合作学习,

把你读懂的内容告诉小伙伴,并且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 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1) 故事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

(2) 王二小是干什么的?

(3) 为什么说王二小是小英雄?

4. 组讨论,我们应该向王二小学习什么?

5. 小结:对呀!我们应该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我们应该像王二小一样热爱祖国,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 讲故事,课外延伸

把课外搜集到的有关的爱国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 词句训练,提高能力

1、照样子,说一说:

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________常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先组词,再写一句话。

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这节课我们细细品读了课文,感悟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课外的延伸,把课外搜集到的有关的爱国故事讲了给大家听。

板书:12、小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放哨带路杀害

英雄

小学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激光的特点及用途。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常用、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激光笔 火柴 气球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激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会发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性文章,认识一种新型的、人造的光——激光。

板书课题《奇异的激光》,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

指导“凸”字的书写,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二、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激光的奇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把握文章段落特点。

三、研读感悟、渗透方法

1.自由朗读“最亮的光”。

思考:激光到底有多亮?作者是怎样把它的亮度说清楚的呢?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仔细想一想。

⑴.品味句子: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

朗读感受激光亮度。

讨论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

⑵.比太阳还亮100亿倍到底是多亮呢?

研读作者接下来举例说明的句子。

学生读文。

朗读感悟,品味文字

① 刺眼、目眩、失明。

② 暂时——永久

明确写法,感知激光亮度。点拨分号的用法。

⑶.了解激光方向性强的特点。

⑷.了解激光的运用。

播放视频,激发探索激光奥秘的兴趣。

⑸.回顾学法。

明确激光方向性强的特点,知道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激光的亮度和用途。

四、自主合作、交流汇报

提示学法

1、默读课文。

2、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交流。

4、朗读感悟,准备汇报。

奇异的激光特点运用的说明方法用途

最亮的光方向性强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军事上

最快的??

最准的尺

小组汇报

“最快的刀”介绍了激光的什么用途?

课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的。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汇报,教师因势利导。反复朗读,加深体验。

五、感知“奇异”,升华情感

1.教师小结。

这种光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就是——奇异的激光

2.激光演示,激发探索精神,感知“奇异”。

六、提示下节课学习任务

下节课继续讨论激光是“最准的尺”部分,交流自读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巩固新知

听写新词,积累词语

二、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读“最准的尺”,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三、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1.学习最后一部分激光的多种用途,感知激光的奇异。

2.简介被誉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激光产业及优势。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四、迁移运用、形成能力。

1.完成课后练习题,讨论分号的用法。

2.以“激光的自述”为题,向大家介绍激光。

嗨!大家好,知道我是谁吗?……

小学语文教案篇4

教材简析: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知识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能力目标: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目标:

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7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着真诚的叮嘱,配上音乐,再去读读西雅图的话,齐读——————————。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小学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激趣。

1、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指名读、齐读。

2、为什么要读这句话呢?因为这句话是有哲理的。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二、导入新课。

1、大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理想,比如做科学家、画家、医生、运动员等等。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工作呢?(板书:扫路人)

2、指名说说想不想,并陈述理由。

3、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补全题目,板书:天游峰的)

4、齐读课题,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5、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

6、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画自悟,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险)“九百多级石梯”,(高,台阶多)“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险)。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落)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②“终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③“顶天立地”(高)“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多,要登上去很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整体出示第2、7两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听课文配乐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齐读这两节。

6、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台阶是这样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①齐读。

②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

④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因为扫地扫得很累,“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过渡:天游峰很高很险,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四、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②这样的老人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概括一下。指名说。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2节相关文字。

5、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要分开呢?两次描写有什么有不同?(从作者的角度看,第一处是粗看,因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处是仔细打量,因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读这两外文字(以蓝色出示)

6、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指名说(敬佩、佩服)。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节。指名读。交流、体会:“沏茶”说明老人热情好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

7、这位老人多大了?(70岁)出示第9—12节。读。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不想离开?(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8、过渡: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

抓住“紧紧”“再”体会。(“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引读这两节,体会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9、课堂练习。

①老人爱天游峰,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离开这里,宿鸟也不舍得离开这里,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在原外。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回到住地,作者打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②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为什么说“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笑声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xxxxxxxx“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xxxxxxxxx。”

练写。指名读一读。

10、分角色或自由朗读3—12节。

五、拓展研讨。

天游峰又高又险,台阶又多,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那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扫台阶,他累不累呢?(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身累心不累。累:天游峰高、险、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不累:习惯了;不舍得离开;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轻轻松松的语气、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从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可看出。

六、总结课文。

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却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可见————(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齐读。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学习他以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吧—————齐读课题。

七、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反映人物的特点。

2、阅读相关的文章:《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高而险台阶多难攀登

不舍得累岁

扫路人不怕累能吃苦爱生活

乐观自信豁达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