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颜色教案8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Gourmand

大家在写教案时一定要注意内容严谨,教案是写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有趣的颜色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趣的颜色教案8篇

有趣的颜色教案篇1

设计背景

设计本节活动不是为了让幼儿认识几种颜色,而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所以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认识颜色,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物体的颜色。

2.对颜色的变化感兴趣,喜欢实验活动。

3.培养和发展表现美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是: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2.难点是:引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颜料和调色用具。

2.活动室的布置要色彩丰富、协调。

3.各种需要涂色的画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认识颜色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1).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物品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颜色的名称。

(2).教师让幼儿回忆观察的颜色,并出示相应的色块,让幼儿对颜色进行指认。然后谈谈最喜欢的颜色,说说什么东西和自己喜欢的颜色是相同的?

二、通过使用颜色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熟悉颜色,体验色彩的美,引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1).涂色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需要涂色的画,如树、水果、花……,然后让幼儿涂上相应的颜色,要求与实物本来的颜色相似。

(2).配色活动。鼓励幼儿在空白的树、花等图画上涂色,鼓励幼儿自己配色。活动后组织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谈谈最喜欢哪幅画的颜色。

三、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1).调色活动。让幼儿自由探索,用颜料进行调色实验,体验发现的乐趣,然后让幼儿讨论、交流调色的经验,谈谈颜色的变化。教师可示范操作实验,让幼儿发现调色的结果是丰富多彩的,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制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制作和玩七彩风轮,让幼儿产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让幼儿深刻地感受到了色彩的美。让幼儿在观察、实验中认识了几种颜色,使用颜色,并在调色活动中充分地感受到颜色的'丰富多变。

色彩是直观地,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本人让幼儿在实验活动中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调色活动中感受颜色的多变,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对色彩的关注,同时让幼儿观察周围的东西,让幼儿对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在配色活动中,也让幼儿对科学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色、配色,幼儿兴趣浓,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但是在给幼儿操作调色的活动时,我没能充分地引导和组织幼儿探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得幼儿的兴趣停留在操作上,没能达到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有趣的颜色教案篇2

活动目标:

让幼儿认识三原色,尝试调配颜色,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料的溶液,塑料杯,油画笔,水,各色调好的颜色。

活动过程:

教师事先用黄和蓝,红和黄,红和蓝各调配了四种颜色,然后装在小玻璃瓶子里,摆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小瓶子上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幼儿,调动起幼儿的求知的积极性,然后把幼儿的主动地位保持住,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注意我摆在桌子上的小瓶,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伸长了脖子看着那些小瓶。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机会问他们:“这些瓶子里的.颜色,漂亮吗?”孩子们看着我,齐声回答:“漂亮,真漂亮?”有的孩子问:“老师,这些瓶子怎么那么好看呀?”我说:“因为里面有好看的颜色呀。”“那么老师,这些颜色怎么来的呀?”我说:“你们看,”我拿起红、黄、蓝三个小瓶子,“剩下的颜色,所有老师桌子上的颜色都是用它们三个变出来的。”“老师,那怎么变呀?”我拿出一个塑料杯,“注意看,看老师怎样变魔术呀!”我先往杯里倒了一些黄色,看了他们一眼,只见他们的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盯着我,小嘴都张着,“看啊,看仔细了。”我拿起蓝色倒了一点儿,然后轻轻摇了摇塑料杯,“呀,变绿了,颜色变绿色了,老师真棒!”我笑着,拿起一个小瓶子,“看,这个瓶子里的绿色和杯子里的一样吗?”“一样。”“那老师是怎么变的呢?”“先加黄色,加上蓝色。”“那变成什么颜色了呢?”“绿色。”我又拿起蓝色,继续往杯子里倒,“现在什么颜色?”“深绿色。”我继续倒蓝色,“那么现在又变成什么颜色了?”“有点蓝,有点绿”,“那叫蓝绿色”,我教了他们颜色的名字。然后我又用黄和红,红和蓝调了橙黄、橙红、紫红,紫蓝等颜色,幼儿观察得特别仔细,回答得也很好,只是对调出的颜色名称还不了解。

后来,我又请了几个孩子尝试调出他(她)自己喜欢的颜色,孩子很积极,争着举手,我就先请了三名幼儿上来调色,其他孩子帮助他们直到调出正确的颜色为止。

由于时间有限,这次活动不得不结束了,孩子们竟犹未尽。都不愿下课,于是我就把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到观察区,准备了几个干净的塑料杯,告诉孩子们:“你们有时间,可以到观察区随便去调配色彩,但玩过要把桌子擦干净,下课了。”孩子对我说,“老师,这些颜色可真好玩呀!”

通过这次课,孩子认识到颜色之间的关系,知道了只要有了三元色,就可以调出好多种颜色,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他们学会了观察,仔细观察。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让幼儿深刻地感受到了色彩的美。让幼儿在观察、实验中认识了几种颜色,使用颜色,并在调色活动中充分地感受到颜色的丰富多变。色彩是直观地,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本人让幼儿在实验活动中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调色活动中感受颜色的多变,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对色彩的关注,同时让幼儿观察周围的东西,让幼儿对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在配色活动中,也让幼儿对科学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色、配色,幼儿兴趣浓,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但是在给幼儿操作调色的活动时,我没能充分地引导和组织幼儿探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得幼儿的兴趣停留在操作上,没能达到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有趣的颜色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红、黄、蓝三原色相互搭配可以调出橙、绿、紫色彩。

2.感受三原色组合成新色彩在生活的的体现,激发幼儿对色彩认知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一份,调色盘人手一份,红、黄、蓝颜料各一份,一次性杯若干,颜色记录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点击ppt出现水果城堡图,引出活动。

1.师:水果城堡里面的水果成熟了,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水果城堡里面摘水果。怎么样才能打开城门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水果城的主人是怎么说的:"欢迎你们来水果城,如果要打开这扇门,必须要3种颜色填满门上的3个圆形才行。"

2.师: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们来听听水果城的主人是怎么说的.?(水果城主人:"剩下的这3个圆形,可不是随便什么颜色都能填的,一定要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相加后出现的颜色才行,小朋友们,快点变变看吧。")

二、幼儿自主探索颜色的变化,发现打开城门的3种颜色是橙色、绿色、紫色。

1.师:每个小朋友的前面都有一个调色盘,桌子的中间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颜料,请你们把颜色两两相加观察颜色有什么变化,(举起颜色卡)并把它记录在颜色卡上。比如说黄色和红色调在一起,它们会变出什么颜色呢?那么黄色和蓝色呢?现在请小朋友自己来试试看吧。

2.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结:师:你们太厉害了,三种颜色全都找到了,你们知道吗?橙色、绿色,还有紫色,原来,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相加后还可以变出橙绿紫这三种颜色呢,真神奇呀!

三、智力游戏

吃水果。选择水果并说出水果的颜色。

四、听音乐做律动,活动结束。

水果城主人:"小朋友们,丰收舞会开始啦,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吧……"

有趣的颜色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色、蓝色、黄色。能根据颜色标记,进行相应的归类练习。

2、能耐心的完成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学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红、蓝、黄色的大卡片各一张,有三色标记的白纸各一张;

2、三种颜色的玩具若干,三种颜色玩具筐各一个;

3、三色彩笔和幼儿操作材料幼儿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三种颜色。

1、认识红色

请一个孩子扮演卡通造型的红娃娃,向幼儿问好:“小朋友们好,我是红颜色。”教师:“今天红颜色来我们班做客,我们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礼物送给这个朋友,但是红娃娃只喜欢红色的东西,请小朋友把红颜色的玩具送给红娃娃。

2、小朋友找红色

教师:你们刚才找出了许多红色的玩具,还将它送给了红娃娃,你们还能在教室里找出红颜色吗?

3、认识蓝色

(方法同认识红色)

4、小朋友找蓝色

(方法同找红色)

5、认识黄色

(方法同认识红色)

6、小朋友找蓝色

(方法同找红色)

二、幼儿自由分小组进行桌面操作

第一组请幼儿将红、蓝、黄三种颜色卡片分类摆放。

第二级按红、蓝、黄的标记给白纸涂色。

第三组做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果串。

第四组进行幼儿活动材料的操作。

幼儿自由选择,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三、教师针对每组幼儿的活动进行评价、总结

四、延伸活动。

和红、黄、蓝三位卡通娃娃一起做游戏。

有趣的颜色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变化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些新变化。

3、鼓励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活动准备:

清水人手一瓶(瓶盖内有红黄蓝各色颜料)、抹布、红黄蓝各色小标签、一次性塑料杯。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

1、教师拿一瓶清水用力摇晃后变成有颜色的水,吸引幼儿参与活动。

2、幼儿尝试自己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

二、猜猜会有什么变化。

1、请幼儿说说自己变魔术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2、猜一猜把其中的两种颜色拼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幼儿自由讲述)

三、幼儿进行第一次尝试活动。

1、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人取两种不同的颜料少许,放在杯子中轻轻摇晃,观察颜色的变化。

2、和身边的朋友说说自己的发现,相互间比较一下各自变出的新颜色。

二、集中交流:我的发现。

1、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2、引导幼儿互相观察,发现各自颜色的不同,从而产生给颜色做上标记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幼儿再次进行尝试活动。

1、幼儿再次玩色,并在杯子外面贴上与颜料水相同颜色的标签。

2、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放到展台上,并尝试多变出几种颜色。

四、集中讨论。

1、根据标签说说自己杯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2、将颜色分类,启发幼儿发现红和黄可以变出橙色,红和蓝可以变出紫色,黄和蓝可以变出绿色。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发现两种颜色调出的新颜色深浅不一,猜猜为什么。鼓励幼儿可以到区角中去试一试。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各种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我设计的魔术演示非常吸引幼儿,孩子对我投放的这些操作材料也非常感兴趣,虽然最后他们的操作结果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把颜料混在一起,而有的由于不能把握颜料的用量而影响到调出的色彩的明暗效果,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最本能的反应: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他们从活动中学到自己需要的本领,他们知道了: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色;他们通过语言交流,获得自己没有的,但又想要的颜色,就是这样的过程让他们懂得遇到问题时如何想办法解决。在生活中,我们就很需要培养孩子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一次快乐的体验,幼儿一定会在下一次表现得更好。

有趣的颜色教案篇6

教学准备:

挂图音带故事读本人手一本头饰

教学目标:

对故事感兴趣,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参与活动,

体验与同伴共同阅读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师幼互相问好,听音乐走线模仿蝴蝶怎样飞?蜜蜂怎样叫?

鱼儿怎样游?等

二、教师出示幼儿画的太阳,问:“太阳是什么颜色的?”

请幼儿自由发言,教师肯定幼儿的答案。

1、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动物们是怎么说的吧.老师播放音带,让幼儿听

2教师和幼儿一起交流看太阳是什么颜色,了解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情况,帮助他们理解故事。

3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挂图展示给幼儿看,教师讲解太阳出来把大地照的亮亮的,太阳是什么颜色呢?我们接着看图,小蝴蝶说太阳是什么颜色的?他把太阳看成是苹果的红色,桔子的橙色。

4、观看每一幅图后说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怎么小动物们说的都不样啊?那小朋友们我想问一问大家你们认为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5我们都不知道太阳是什么颜色的?那让太阳自己说一说自己是什么颜色的?老师模仿太阳的颜色说“我是彩虹的颜色”彩虹颜色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

6、教师帮助在理解诗歌内容,让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讲故事。

结束小结:

播放音带,幼儿有序收书、整理物品。

有趣的颜色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1、《魔幻的颜色》属于色彩基础课。本课时是在认识了红、黄、蓝三原色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的。

2、色彩知识的学习,巩固和灵活运用是绘画的重要基础之一,它对学生今后欣赏美、创作美、表现美等各种美术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很多学生上美术课时会抱着“玩”的心理,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内容,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地让美术教学体现出身心愉悦的活动特点,寓教于乐,防止把美术课变成一种枯燥的令人生厌的劳动。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在美术课堂上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画(做)不好”、“我不会画(做)”;

我认为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观察、体会、表现,让学生在一系列“玩中学”的活动过程中慢慢树立信心。所以围绕本课教学目的和任务,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对比法、直观演示法三种教学方式;

学生运用四种方法进行学习:观察法、讨论法、实践体验法、合作交流法;

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学生认知障碍点:由于本课是学习色彩知识,为了避免把原色和间色的定义生搬硬套的“塞”给学生,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比较多的动手实践环节,尝试让学生在感受、观察、体会、表现中,理解地接受原色与间色的形成关系。在动手调配间色的过程中,学生对两种原色的份量和水份的掌握会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间色的定义,知道间色包括橙、绿、紫三种颜色,了解三原色和三间色之间的关系,即: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三间色的调配,能用水粉颜料临摹范图或者给其它物体图形涂色。

3、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能力和情感。

四、教学重点:

认识间色及其形成。

五、教学难点:

理解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

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欣赏图片进行比较

课件展出一组自然景色图片:一张是色彩灰暗单一的自然景物,另一张是色彩艳丽的自然景物。

让学生欣赏、观察色彩效果截然不同的景物图片,讨论色彩对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美化环境所起到的作用。

激起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并由此引出红、黄、蓝三种颜色,学习三原色的定义。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通过不同色彩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并由此引出色彩的元老“红、黄、蓝”三原色。

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并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

吸引学生注意,为下一步师生共同探究新的知识做好准备。

三、直观演示、学习新知

1、运用魔术表演,巧妙地用红、黄、蓝这三种原色水分别调配“变成”橙、绿、紫三种间色水。

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

成功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2、课件展示:红和黄、黄和蓝、红和蓝色块重合后分别“变成”橙、绿、紫三种间色。

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懂得间色的定义是——由两种原色调和而成的颜色叫作间色。

揭开魔术的秘密,解答了学生观看魔术表演后心中的疑惑

3、教师运用水粉颜料示范调配间色,填充色环图。

学生初步了解原色与间色的关系,即: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

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

四、综合实践、展示评价

1、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⑴、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红、黄、蓝三种原色水分别调配橙、绿、紫三种间色水。

学生亲自体验,探索、证实色彩的秘密所在。

⑵、学生动笔分别用红和黄、蓝和黄、红和蓝在画纸上相间地画点,(点与点之间不能留有空隙)。

从所得到的视觉效果上进一步证实原色与间色的关系。

⑶、学生用彩色气球做“原色与间色互找朋友”的游戏。

进一步巩固所学的间色知识。

⑷、根据“重视艺术实践,提倡学科综合”这一新理念,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用水粉颜料调配间色,给课前准备好的物体图形涂色。

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达到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技能目标。

2、教师引导、倾听学生评价作品

师生一同欣赏并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

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决定着他们自主功能的正常发挥,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情感教育、思维

1、情感教育

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

2、学生课后拓展练习

调一调:怎样能调出自己喜欢的颜色来?

画一画:绘出一道七色彩虹。

试一试:随意用任何两种颜色调配会得出什么新的颜色?如果用三种或者更多颜色调配呢?

学生课后自主探索相关色彩问题。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在已有美术知识基础上,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良好习惯。?

七、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教师摒弃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以为了避免把间色的形成生搬硬套的“塞”给学生,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我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参与色彩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解原色与间色之间的关系,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虽然在上课前,我对学生练习调色环节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两种原色份量的多与少会影响所产生的间色的深浅,学生不是那么容易调出三种间色的。但是到了课堂上,情况比我预期的还要糟糕:许多孩子把颜色调得很厚、很脏,有的没有计划的胡乱调,作业效果一团糟。所以我具体引导学生发现调色时毛笔蘸水的多少,调色时毛笔怎样转动调得匀,涂色时笔触应该运用……这些虽然不是教学重、难点,却是决定绘画效果的重要因素,基本掌握了这些细节,学生作业时就相对简单些了。

平时三年级的学生在完成美术绘画作业时,一般都是用水彩笔涂色,几乎不使用颜料。我认为想要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调色的技能和学会运用水粉、水彩颜料绘画,就有必要在今后的美术活动中多提供机会,使学生对颜料的认识逐渐从陌生到熟悉,对画笔的运用逐渐从生疏到熟练,亦使美术教学的连贯性得到体现。

有趣的颜色教案篇8

学习目标

.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颜色的喜好,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发展资料搜集的能力。

.学习初步的统计方法,发展数理逻辑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颜色的物品,例如玩具、文具、食物等。

.提前用两张白纸装订成小书。

活动过程

形式:集体/小组

1. 出示不同颜色的物品,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颜色。

2. 请幼儿说说自己最喜爱的颜色是什么,有哪些物品、食物或玩具是这种颜色的。

3. 发给每位幼儿一个小本子,请他们回家搜集自己和家人最喜欢的颜色的物品图片,贴在小本子上,做成“颜色小书”。

4. 请幼儿向教师和小朋友介绍自己的颜色小书。

5. 教师与幼儿利用颜色小书,一起统计以下内容:

. 女孩子最喜欢的颜色。

. 男孩子最喜欢的颜色。

. 爸爸们最喜欢的颜色。

. 妈妈们最喜欢的颜色。

教师还可以制作一张统计大表,请幼儿根据颜色小书,以投票的形式填表,最后看一看哪一格里的票数最多,帮助幼儿感受喜欢不同颜色的人的数量差异。

不同的人

颜色男孩子

女孩子爸爸妈妈……

红色

黄色

蓝色

……

教师也可根据幼儿搜集的内容,随机统计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其他家庭成员最喜欢的颜色。

6. 教师协助记录和总结统计的结果。

7. 把颜色小书摆放在图书角,让幼儿阅读和欣赏。

活动评价

.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

.能搜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