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在我们日常的教学生涯中,难免会遇到要写教案的情况,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2.体会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和遵守交通规则等日常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游戏激趣: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现在你们都知道那些方向?
敬老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示画面)
星期天,小明、小刚和小红要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但不认识路,只有一张图,请大家仔细观察势挂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挂图,帮助他们找到所走的方向和路线。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完成说一说
请大家算一算谁家离敬老院远,谁家离敬老院近?
看望老人后,他们怎样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明回家要先向西走60米;现、再向南走20米;小刚向增走50米,再向东走30米。
二、问题探索
完成练一练第1题,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图文:读懂题意,独立完成。
想一想自己确定游乐场的方法,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
汇报交流。
设疑:如果在商场西20米处设停车场,用o标出,怎么确定位置?你还可以确定哪些物体(景物)用适当的符号标出来,小组内说一说。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寻宝图,引导观察,自由说一说小动物的寻宝路线。
学生汇报。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小兔送信,请你们帮他算算,从出发到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小组内讨论:确定路线,再计算。
三、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4题。
请你说一说回家的路线,要求运用四个方向准确地表述。
把大家说的路线制成一幅线路图。每小组指定一人说,其余同学共同完成图。
板书设计: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 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相同数连加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事例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知识链接
5+5+5=( )( )
9+9+9+9+9=( )( )
43改写成加法算式 或_______、_______
54改写成加法算式 或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导学释疑
1、 小朋友,秋天到了,满山遍野的果实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决定开一个庆丰收的`联欢会,你们看,都有谁来参加?能够将自己的劳动果实与小伙伴们分享,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请解决以下问题
(1) 每个盘子里有6个桃子,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2)每群小鸟有3只,3群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
(3)有6只小松鼠,每只松鼠采了3个松子,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
(4)如果有3只小兔,第一只小兔拿了3根胡萝卜,第二只小兔拿了5根胡萝卜,第三只小兔拿了7根胡萝卜,一共拿来几根胡萝卜?
能不能改成乘法算式呢?小组讨论一下。
2、想一想,连一连
3、想一想,用36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讨论提出两个问题
三、当堂检测-技能拓展应用,搭建晋升平台
1、学生独立完成p23练一练 错题改正及整理
四、课堂小结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学生在一年级时认识了位置和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上,通过从不角度观察恐龙的各种活动,从而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太零散,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正确的认知表象。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通过创设多种观察情境,让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并体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②通过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建构观察物体的方法,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在创设情境、观察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②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
能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大恐龙一只;课件一套;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在课室内四个方向围坐。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1、在教学中,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想一想和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
3、本课的各教学环节都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教学素材,意在让孩子感悟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
4、在“课间小歇”环节中,播放恐龙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运用“拍手”、“猜一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新授过程中,我采用了学生喜爱的玩具恐龙为素材,以观察恐龙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恐龙的样子也不同,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练习时,创设了猜一猜和拍照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
2、注重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课堂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仅指向课堂,也可以提供生活世界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本节课我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如:拍照、看照片猜同学、观察本校的教学楼、碉塑、钢琴照片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4、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把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要把学生培养成品行优秀的人。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为祖国作贡献。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好教材的知识点,并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充分挖掘它们的教育性。对学生进行了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教育。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平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镜像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 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 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 找朋友。
3. 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 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的探究的能力。
重点:能结合具体的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法:发现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玩具熊猫、照片、学生带的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做个小游戏好吗?很简单,请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吗?请起立,向左转,挥挥你的右手,向右转,请用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左耳朵。请一位同学和老师握一握手,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我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在一个方向上吗?(生答)请一位同学站在老师的右边,请另一位同学拉着我的左手,现在我们一起挥挥我们的右手,一起伸伸我们的左脚,现在请把手在你们的胸前击两下,请把左手拍拍后脑勺,好玩吗?课后两个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玩一玩。
(游戏既复习了方位,又让学生体会到站得角度不同,观察的物体不一样的,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的状态)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玩具熊猫(主要复习熊猫的前、后、左、右)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熊猫(师转动),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熊猫是什么样子(藏起熊猫)请同学们在你们的小组内互相的介绍一下熊猫。(初步的感知观察方法,并学会与人交流)
示范: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熊猫,请小朋友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做示范从前面平视熊猫)请同学猜一猜老师看到了什么(生交流“眼睛、鼻子、嘴巴…..”只要抓住了某一特征就可以)同学们也很想看一看我们可爱的熊猫的前面(这时把熊猫转过来请同学们观察并全班交流)那么你们想想,这里有四幅照片哪一张是你们现在看到的呢?(生答)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观察熊猫的左边,也请一位同学来观察熊猫的右边(两位同学很快站好了),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这两位同学观察的熊猫是一样的吗?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大部分同学认为是一样的,这时只要给他们时间,很快他们就能找出不同(朝向不同)这时让学生快速的找出左、右两幅图片。
师:把熊猫的后面朝向学生,请学生说说从后面我们可以看到熊猫的什么(生交流),并找出对应的图片。
(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熊猫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熊猫的左、右、侧面,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
2、运用观察方法观察物体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玩具放在小组中间,并说说你们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组交流)现在请同学们转动你的玩具,请再说一说你们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组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上来介绍你们的玩具吗?(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物体,介绍物体)
3、根据图片判断观察的角度不同(p57,做一做)
出示四本数学书前、后、左、右四面的图片,请同学们判断观察者的角度,并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判断的?说完之后,请小组把四本书按照书上所示合在一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找出相应对应的面。
三、巩固拓展小姐(以盲人摸象的故事进行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占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