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6篇

时间:2023-05-18 作者:Youaremine

教案在拟订的时候,我们务必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在新学期开始前,大家一定事先制定了一份教案,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6篇

二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篇1

?琵琶行》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⑴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⑵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4、总体评说: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案点评】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反复诵读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齐读全文。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阳欲颓:坠落 四时俱备:都 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学生尝试翻译,出示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板书:

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具体描绘):高峰入云——仰视

清澈见底——俯视 静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平视 酷爱自然,归隐山林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朝 动

夕阳与颓沉鳞竞跃——夕

总:感慨收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 预习要求:

1. 解决生字词注音;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 教学流程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5)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叙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写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二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能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3.明白从小就要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用“”画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说了想什么?

学生自主读文,画出相关语句。

思考问题,小组交流。

代表发言,汇报展示如下:

(1)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从“迎”字看出了什么?(板书:迎鲤鱼)

(“迎”字可以看出小蝌蚪想急切见到妈妈的心情。从小蝌蚪称鲤鱼为阿姨,可以看出小蝌蚪非常的懂礼貌。)

鲤鱼阿姨是怎么说的?

出示:“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

从鲤鱼阿姨那里,小蝌蚪知道,他们的妈妈的外形特点是?(四条腿,宽嘴巴)

(2)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连忙追上去”说明什么?(“连忙追上去”说明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很急切。)(板书:追乌龟)

从乌龟那里,小蝌蚪了解到自己的妈妈的外形特点是?(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鲤鱼、乌龟)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谁?请展开想象写一写。

预设:鸭妈妈带着孩子游过来,小蝌蚪迎上去问:“鸭妈妈,鸭妈妈,您知道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吗?”鸭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在荷花旁边,你们快去找吧!”

“谢谢您,鸭妈妈!”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游去。

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找到了)

朗读指导:读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急切心情。

(3)“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从这段对话中你能体会到小青蛙的什么心情?

(“游过去、叫着”可以看出小蝌蚪找到妈妈后的愉快心情。“笑着说”突出了青蛙妈妈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板书:游青蛙)

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语调高昂,读出小蝌蚪见到妈妈后欢快的心情。

2.自由读1—6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小蝌蚪变化的词句。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这时的小蝌蚪样子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后来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先长出两条后腿,然后长出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变成了一只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的青蛙。

(2)练一练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再过几天,(尾巴)变短了,渐渐地,(尾巴)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青蛙)。

(板书: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变成了青蛙))

?设计意图:运用画一画的方法,从文中寻找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并指导感情朗读。训练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课堂拓展

二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篇4

教具准备:

挂图、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拼音王国里最有意思的声母,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三幅图。

2、谁能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指名说)

生:一只大公鸡。

生:一个气球。

生:一个西瓜。

(西瓜的特点:切开了。看看象什么)

二、今天咱们要认识的声母就和这三副如图有点关系

学习新声母。

1、(出示:jqx贴在相应的位置)猜一猜它们叫什么?

2、小组内自学,讨论结果。

3、汇报学习结果,师纠正,师生共同评价。

4、编顺口溜:一只小鸡jjj,一个气球qqq,一个西瓜__。

三、练习jqx与韵母相拼

1、出示“鸡、七、西”,学生认读。

2、评一评,改一改

鸡七西

qī xī jī

3、游戏形式练习拼读

每人拿一个拼音卡片,找找朋友,并把它拼出来。(声母为jqx)

四、比一比,赛一赛,争做有心人

1、出示:gǔ hú kū

jú qǔ xū

2、你发现了什么?(寻找jqx与ü的拼读规律)

3、小结: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

五、拓展练习

1、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那些和ü相拼得音节?

二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范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冷暖色,了解冷色和暖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以冷暖色对比为主要表现方法的作品所产生的特有的美感,并且学习运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作品,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现象,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丰富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冷色和暖色的色彩知识,体会冷暖色对比的美感。

应会:通过欣赏冷暖色对比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冷暖色同时运用所带给人们艳丽、热烈的美感,感受到它们使画面产生的特别艺术效果。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冷暖色对比的美感,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意识,提高他们画色彩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色彩感觉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冷暖色,认识和感知冷暖色对比带给人们特有的美感。

难点:冷暖色在创作中的运用。

学习材料

公鸡图片、彩笔、蜡笔、色相环

教学过程

一、再现回忆三原色与三间色:

1.三原色:

红色:热烈、喜庆

黄色:明亮、高贵

蓝色:凉爽、辽阔

2.三间色:

绿色:平静、清凉

橙色:温暖、热烈

紫色:高雅、神秘

3.按照对色彩的不同感受,划分两大类,并说出划分的原因。

教学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使色彩的学习连贯、循序渐进。

二、感受探讨冷色与暖色:

1.冷色给人的感觉:凉爽、寒冷、清新

2.暖色给人的感觉:温暖、热情、舒适

3.冷暖色在一起给人的感觉:鲜艳、热烈、欢快、兴奋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思维,由无意识到由意识的分析。

三、分析研究“艳丽”的含义:

1.“艳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色彩、形状、姿态

2.欣赏书中作品,看看艳丽体现在什么地方?

教学意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冷暖色对比所产生的美感,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创作表现艳丽的大公鸡:

1.提出作业要求:运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画一只艳丽的大公鸡。

2.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教学意图:体验色彩冷暖对比的表现方法,感受对比色的美感。

五、欣赏评述艳丽的大公鸡:

1.组织学生欣赏、交流、评述。

2.拓展:冷暖对比色适合运用到那些地方?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对学习色彩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色彩知识。

二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分辨字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鼻音和边音。

2、比较形近字,字的偏旁归类。

3、读词读句,巩固识字和积累词句。

4、读背古诗,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辨字音,比较形近字,学古诗《画鸡》。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分辨字音,比较形近字以及字的偏旁归类。

(一)我会连

1、观察本题,讲要求,自己先做,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结:要区分平舌音、翘舌音,鼻音和边音。

3、做“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来巩固本题。

八名学生手拿声母卡扮成青蛙,18名学生手拿生字卡片扮成小蝌蚪去找妈妈。

(二)读读比比

1、看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上下两组形近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上面三组字都是一笔一差,下面三组字都是独体字加偏旁。)

2、选一组进行音形义的比较,突出字形的比较,然后口头组词。

3、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其余几组形近字的比较,并组词。

4、小组派代表,自选一组来交流。

(三)我会找

1、创设情景:瞧,苹果园到了!谁在干什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2、同桌分工,帮图上的小朋友“捡苹果”。

3、同桌展示“找”的苹果,并读一读。

4、再贴上几个没写字的苹果,让学生在苹果里填上在生活中认识的带有“”的字,想想该放进哪个篮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读词语,读句说句和读背古诗。

(一)我会读

1、谈话:我们做个“过独木桥,夺红旗”的游戏。展示独木桥,桥上有许多“拦路虎(词语)。只有读准它们,才能“过桥夺旗”。

2、把词语分成几部分,做过桥夺红旗的游戏。

(1)指名个人“过桥”。(一个读一排词语)

(2)四人接力“过桥”(两排词语)

(3)男女接力比赛“过桥”(所有的词语)

(二)读读说说:

1、过了“独木桥”,我们又到了“我会读读说说”的游览区,我们读什么,说什么呢?(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读句子,学生练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型。

4、指导学生把第二句的“什么地方”用“

”画出来,用“——”把“有什么”画出来。

5、变句子说话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家门口有

”,“江上有

”。

6、把第三句话补充完整:屋子里有(指导用准数量词)。

7、扩展练习:河上有______________。海边有______________。

树上有______________。公园里有______________。

教室里有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天上有有______________,还有什么______________。

(三)读读背背

1、看图,说说这只公鸡美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2、读古诗《画鸡》

(1)借助拼音读古诗

(2)四人小组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小组赛读

3、背诵古诗

(四)作业:挑战题:

1、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