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认真表达自我,就不能将心得写得更加出彩,认真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农业强国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农业强国心得体会篇1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站在粮食稳定发展的新台阶上展望未来,继续推动和强化“两藏”战略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对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对此专家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亿亩以上,其中,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优质食味稻、加工专用稻。巩固提升生产功能区、优势区玉米产能,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薯类、杂粮等作物。
同时,优先在“两区”和符合条件的国家种子基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选择已完成“两区”划定工作的典型县为试点,利用遥感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开展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作物长势等监测。
今后,我国每年将选择一批生产基础好的县,整建制开展粮食等主要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广“全环节”绿色高效技术,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辐射带动大面积增产增效,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农业强国心得体会篇2
实现中华民族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把握基本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瞄准“十五五”、2035年和2050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有所作为,努力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1.强化思想认识。农业强国建设要服从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将强国农业建设目标与保生存、保安全、保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在制定不同时期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把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与工业强国、服务业强国、科技强国等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设定不同阶段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统筹布局国内重要农产品生产、储备、供应的重大任务。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与弱项,促进“四化”同步发展,逐步将转型中的农业建设成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强国农业。
2.定位目标要求。农业强国有多重衡量指标,核心指标是最大限度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多元需求。要坚持以我为主的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观,不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自给率。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使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使越来越少的人种越来越多的地,努力使农业从业人员获取社会平均收益。秉承绿色理念,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此,要不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储备能力和供给能力。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3.把握基本原则。建设农业强国要有基本遵循:一是循序渐进,功成不必在我,不搞齐步走;二是坚持因地治宜,多种模式,不搞一刀切;三是统筹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协调进步,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发展;四是坚持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行为引导密切结合,形成合力,实现共享共赢,协调发展的局面;五是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4.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不断挖掘耕地增产潜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业从业者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世贸组织规则范围内,增加对农业投入,通过价格、补贴、金融保险等政策组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框架,最大程度优化农业强国建设的外部环境。
5.塑造典型样板。建设农业强国,是典型的国家行动。但基于我国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进步程度,应鼓励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江苏、 浙江、广东、四川等经济大省或农业大省率先发展,在农业强省建设中先行一步,探索成功经验,树立样版,加快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建设步伐。
农业强国心得体会篇3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解决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解决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真正要解决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这是国家的战略部署,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农业强国心得体会篇4
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给出清晰界定,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在敬畏、尊重和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自觉把人类发展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范围之内,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育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谋划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农业农村大、人口数量多、水土资源少、生态环境差的基本国情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将存在内容不够完整、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形,这与现实发展中所强调的“四化同步”政策,以及要千方百计的“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建强农业农村弱项”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举措要求,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由此更加彰显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且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具有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基本特点;作为重要区域空间,农村担负着生态涵养、产品与要素供给的重要功能。可以说,良好资源环境和绿色生态空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底蕴,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优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更加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需要解决好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转型等诸多问题。惟此,才能夯实固牢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根基与环境基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积极保护好农业绿色的本色和农村战略后院的家底,构架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技术路线与施工蓝图。这就需要切实增强对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认知,始终坚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统筹谋划农业农村产业布局,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角度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型,从农业强国建设的角度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着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目标出发,精准设计出一套打基础管长远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方案。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绿水青山”生态财富观与“金山银山”经济财富观的辩证统一关系,牢固树立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加大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性治理,不断强化对国土空间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着力推进降碳减污与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持续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进一步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通过坚持不懈的持续努力,在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绿色根基。
农业强国心得体会篇5
改革开放40年多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而且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要素和原料来源,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要素等。但是,这一成就的取得并非没有代价。农业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问题外,还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是结构性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短板仍然在农业。
毫无疑问,传统以高投入、高产出和高废物为特征的“三高”型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与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更加注重传统要素投入以外各种因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包括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创新、人力资本、规模经济、环境友好等。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其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单位总投入(加权后)的总产量,应用研究中使用更广泛的是其增量概念,即产出增长中扣除掉投入增长以后的“剩余”部分。比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扩大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发挥所谓“第三类要素”的作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依靠要素投入扩张的数量型增长越来越不可持续,增长动能不断衰减,必须尽快实现动能转换,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因此,建设农业强国,实现绿色转型,背后有着深刻的增长经济学道理。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当前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识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和提升路径,推动农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依靠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农业强国心得体会篇6
节约粮食——一个听了不知有多少遍的词语。中国拥有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也许有许多人不知道。从古人“锄禾日当午”,直到现在人们统计的精确数字,无一不表明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播种至收割多少道程序,多少辛苦汗水,多少双饥饿的眼睛在渴望……再回头看看,又有多少不珍惜粮食的人,将热蒸蒸的白米饭倒入到垃圾袋。看到学校里的同学们淡漠的不屑的脸,丝毫不犹豫的动作,不禁有些心寒。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节约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德,是中国人永远不会弯曲的背脊,是大家坚信的理念。但是现在我们的行为为什么会变质了,节约不再被认为是美德,却被当成小气、抠门的意思。
现在似乎说到节约,大家就会不由想到低碳这个词。而低碳日的成立也是势在必行了,低碳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一天,我们将动员地球村普通居民,通过个体和群体行动,参与创建国家及全球层面解决气候变化等紧迫问题的方案,并在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低碳生活”活动的具体构想。全球变暖,对于人类既是挑战,也是创造新时代、新经济、新文化的良机,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价值创新的动力。
我们需要改正的机会,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呢?更长的时间呢?不仅仅是对粮食,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我们更不能把眼光拘泥在这短短的一周——所谓的每年的粮食周,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每一天都可以是节约粮食日。节约粮食和低碳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和所有人的号召与呼吁,我们希望它是一种情结,熔铸在你与我的心中,从而自觉的作到。
马克思说过:“节约无异于增产。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家底的清醒认识。无论从人均资源量或政府、企业、家庭的财政情况来看,我们手头其实都很紧。在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能否在节约的问题上进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事关社会和谐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当节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内心需要的时候,我们才离真正的节约型社会不远了。”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朗朗的读书声透着活力,希望我们可以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