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学心得体会精选7篇

时间:2023-05-30 作者:loser

心得体会是记录我们当下收获的文章,认真写对于提升自己的认知是有帮助,梳理好内心感悟之后,我们才能将体会写得更有参考价值,以下是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为学心得体会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为学心得体会精选7篇

论语为学心得体会篇1

历史最能检验一个人,一部作品,一个国家的成就。中华千年文化,《论语》一书在长河之中洗尽铅华,焕发光彩,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灵魂之中。孔子,巨著的创作者更是在人们心中无法磨灭。文化的传承者,开启着被时光尘封的大门,向子子孙孙铺展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读《论语》,是一种享受,在千年文化中穿梭,静立碧水泮,独坐涧亭溪,体会《论语》之中字字的精华,感受文中令人渊思寂虑的人生哲理。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孔子对于人生无疑是乐观的,人生在世,每一阶段都有自己应该懂得或者获得的东西,人生应该是在不断的前行中行进的。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二岁,经历万千坎坷,仍旧对人生保持着一个乐观的态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恃宠不骄,兢兢业业。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论语中,“仁”是思想核心。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在当今世界,也不见得有人对政治有这么高的见解,以“仁”治国,国家可得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一个成功的国家最需要的便是民心,而要得到民心便要“仁”。

在学习上,孔子强调,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在学习中,人们样样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只学不思,要么只思不学。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学习中,要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检测,自我充实。而不是在宿舍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学会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抓住身边的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向这些平凡却有着独特的优点的人学习,向别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大海之所以广阔,是因为它能容纳百川,而我们要学的精,就要学会学习身边人的优点。

在孝道上,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论语呼吁我们要遵崇孝道,敬爱父母。在现如今的社会,我们都有迫不得已的理由离家远行,有的为了工作,有的为了学习,可是,我们始终要记得,在某个远方,有一根线在牵扯着我们的心,那就是父母,是家。

不管它再远,再旧,我们都要记得,百善孝为先,父母,永远不能远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不断地进步。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也不能忽视了《论语》对我们的重要性,要讲孝道,重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将我们中华的美德传承下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中华儿女。

论语为学心得体会篇2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严。以怨报怨,以德报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我们今天都在说皮面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子游说:“是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如果没事总跟在国君旁边,虽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豪猪的哲学》也说明了这个道理。那怎样与朋友相处?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回》)“花未全开月未圆”,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谋其政”:1、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处理事情,没有远近、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做事情要考虑后果。其次要注重礼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好好修练自己,保持严

肃恭敬的态度,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并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连尧、舜都发愁没做好,难道还不够君子么。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

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

论语为学心得体会篇3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而担心自己不够了解别人。

孔子为何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呢,为何不必担心别人不知道我呢?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好像和孔子这句话是截然相反的,总是千方百计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希望拥有更多的粉丝,希望获得更多的名声、地位、财富等等,这不是我们很多人所执着追求的吗?为何孔子却背道而驰呢?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孔夫子在他那个时代确实是很不被人理解的。

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唯一能直接感知的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又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了。就像你看见两个人在吵架,你先听了一个人的诉苦,只要你不听另一个人的说辞,你一定会更同情诉苦的那个人。

在我们遇到任何委屈和不公时,都要记得没有人有义务一定要来理解你,但如果你想要变得更好,更强大,你一定要学会去了解别人。先把自己做好了,不必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你。

“患不知人也”,要担心自己没有了解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会去了解、进而做到去包容他人。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应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在不违背自己原则地情况下充分地予以对方尊重与理解。我们应该学会去了解别人,而不是闭塞在自己的空间里。我们不应该总是拿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所持的想法和观点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这是正常的。当然,“知人”也并非完全就忽视了“自我”。当你通过了解别人的优点后,加以学习,改善自身,不是一件好事吗?当你了解别人的缺点后,对照自己有没有这一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引以为戒,也未尝不可啊!这也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过了解别人,你不止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你还能够听到远方的声音,你的世界是否就更大一些了呢?与此同时,愿意去了解别人是一种能力,在生活中,也会增加很多附加能量,你会发现,只要你愿意探出充满善意的脑袋,就会有人与你挥一挥手,让你看到更宽广的路。

面对不了解我们的人,愿我们可以不愤怒,不怨恨,收起眼泪和委屈,不必急着去解释,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实自己,雕琢自己,做喜欢的事,保持正确的方向,开心坦荡。

论语为学心得体会篇4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论语为学心得体会篇5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从而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书中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是我们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于丹又说: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便便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的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麽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麽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因此,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顺心的事,我们如果多想一次,多说一次,就会多一次痛苦的体验,何不少去想它呢?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那麽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直就是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效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 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也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因此,宽容的朋友,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时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就去和广见博识的朋友聊聊,让他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这时,你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心灵也跟着放松下来。

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论语为学心得体会篇6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这个历史文化中又蕴含了渊博的文字,蕴含了中国美妙的语言,更蕴含了从最早的奴隶社会到如今绚丽多彩的现代社会的伟大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赢利的欢呼同时也经历了失败的转衰,谱写了一章又一章壮烈的历史篇章,它为中华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时,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相比,我最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因为它和我一样童心未泯。但上了初中后,我接触更多的是中国名著,了解更多的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听说更多的也是有关中国文化,哪怕在聊天里,聊最多的也是中国文化。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上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最喜欢阅读的名著是《论语》,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没怎么弄懂里面的意思。正好在一次上课时,学到了《论语》。于是我对《论语》就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而在《论语》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内容。《论语》中,使我受益颇深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这句对于此时正值风华正茂的少年来说,真是一个让人积极向上的句子。

就举两个事例来说吧。在我们班的同学中有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这些成绩好的同学平时学习多是勤思考,踏实学的。而有两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考与学习都是成反比例的。王明平时成绩很好,但在考试中往往容易出错。他在我们班可以说得上是安静而成绩又好的学生吧。在每次上课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他都毫不理会,只顾着玩他的游戏。而等到老师写出答案后,就急忙抄写,下课后多看这个问题的解答,在平时练习时总能得到高分,而到了考试就出很多错误。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

许玲则是只会思考而不喜欢学习的一名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们总是积极思考,但不喜欢写练习,更不喜欢做笔记。所以每次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总以为自己全都懂了,根本不听课。这就是所谓的“思而不学则殆”。

要是这两位同学能够学与思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懂啊!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离不开认真,仔细,更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在人的身体组成部分中,大脑是最重要的部位,既然我们有大脑这一构成部分,就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让我们自己成为大脑真正的主人,敢于超越常人的思维习惯,乐于在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里自由驰骋。中国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单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

论语为学心得体会篇7

通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讲座和董事长《致全体党委委员的一封信》,我感触颇深,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今年星会议的主题是“如何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对__文化的认同感”。11月份董事长专门致信全体党员委员,提出“做事先做人,治企先修身”,并且推荐全体骨干观看于丹《论语》心得讲座,希望大家“修己以敬,内省不疚”。为何临近年终,董事长不谈如何创利,如何加强管理;反而要谈忠诚度,文化认同感,我认为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董事长在《致全体党委员的一封信》高屋建瓴的指出__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我们自身。__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高速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与企业发展背道而驰的事情。如有对企业不忠诚的、有居功自傲、有不思进取,有抵御不了诱惑。这些现象都需要我们修己以敬,修身立德,修己以治企业,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想这才是我们董事长《致全体党委员的一封信》的良苦用心。因此,我想首先谈一谈自己对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于丹教授《论语》心的讲座的学习,使我感觉到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领导者。我们__的骨干要秉承“修身持家治天下”的使命感,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坚强的意志力。“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等,都是强调领导者要注重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陶冶和完善。

领导者要使员工信服,一要“敬事”,即要有敬业精神。二要“克己”,要自觉地约束自己,克制私欲,行正道,不做一切非礼之事。三要“不骄”,在企业取得一定绩效时,不沾沾自喜,千万不可随之骄傲起来,满足于现状。四要“宽众”,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五是“知礼”。不管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无论是对直接公众或是间接公众都坚持恭敬、诚恳、有礼貌。

修身是搞好企业是万事之本,我们__的骨干只有全方位修炼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上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去年在普瑞会议上董事长提出了集团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蓝图,然而前途是光明,但道路亦非常曲折,如何克服困难,亮剑争赢,这就需要集__骨干队伍的精气神,聚我们企业__魂。正如我们常说的三流企业靠老板,二流企业靠制度,一流企业靠文化。__要完成十一五发展规划,必需要让企业文化统领我们的心志,建设一只团结廉洁的骨干队伍。

接下来,我谈一谈为何要加强企业文化认同感。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包涵了企业的精神、宗旨、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最高目标、行为规范、形象标识、产品品牌与立业使命等基本内涵和功能,可以说企业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企业家们从自身的实践中体会到,创建企业文化是用心锤炼的过程,自醒自悟比学习借鉴还重要。

所以,我们__的每个员工,应该用企业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行企业文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宣贯企业文化的排头兵。而我们企业文化无论如何都要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去,即让企业文化落地。

最后,我谈一谈自己对企业忠诚的理解。

在企业里,什么是忠诚?我认为,在一个不断追求发展的企业里,忠诚同样也是品性、灵性和韧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企业里,忠诚是服从于企业的价值观,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忠诚是出色的理解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完成使命所必须具备的手段;忠诚又是不随波逐流、百折不挠的意志,是一种面对困难“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良好心态。一个员工,只有同时具备了这几方面的品质,才谈得上“忠于职守、忠于使命”,才能为建设和发展企业发挥作用。否则,所谓“忠诚”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果努力去培养塑造自己的品性、灵性和韧性,提高自己的忠诚度,那么,不论你在哪个岗位上,都一定会创造出色的业绩,为企业作出贡献。对企业来说,一个以优秀的品性、灵性和韧性为企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就是英雄,是一个忠诚的员工。

因此我作为__的一名员工要司其职,要忠诚__,忠诚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忠诚__全体员工,忠诚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的主要表现就是自己工作让他们放心,忠诚__全体员工就是自己工作让他们满意。

__人对我寄予厚望,我想我也一定会加倍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回报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