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们越发重视内在修养,写好一篇心得体会能更好地提升自我,一篇出色的心得体会是可以给读者带去无尽的遐思和感慨的,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老师听讲座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老师听讲座心得体会篇1
陪孩子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教育讲座,受益非浅。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于丹老师讲的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孩子从小天天与大树玩耍,大树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先是让孩子摘了自己所有的果子去卖,用以换各式各样的玩具,接着是截下树枝,用于盖新房,娶媳妇,最后是砍下树干,做成独木舟供孩子去周游世界……这个故事里的大树就是父母,而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孩子要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就给什么,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不懂得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自己所需,认为父母所做的这些都是理所应当,不懂得珍惜和回报。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数都比较自私,不懂得感恩。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娇惯孩子,不要事事替孩子代办,要让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应该让他(她)自己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指导他(她)自己叠被子等等,不要怕累着他(她),其实做这些事情,并不会累坏孩子,相反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并能让孩子在自己动手中获得乐趣,在劳动中体会劳动成果获得的不易,从使孩子在享受父母、亲人给予的爱时能怀有感恩的心,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拥有健康的人格。这样的孩子,无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拥有一个成功的位置。这才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为孩子做的。
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为家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儿子已经九岁了,却像个小皇帝,在家里除了学习就是看电视、玩游戏,连被子都不会叠,每天起床都得大人叫,更别说帮大人做什么了,简直是个生活的“低能儿”!唉,作为母亲,我真的很失败!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以后,我要从我自身作起,改变为孩子事事代办的做法,努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努力缩短被同龄孩子拉下的距离,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强自立、懂得感恩、拥有健康人格的社会接班人!
老师听讲座心得体会篇2
听了讲座,令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可以说在她的报告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领略到了她那朴朴实实的工作态度,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处处说出了我们教师的心声。令我受益匪浅,感慨颇深。
正像讲座里的老师说的那样:“作为老师,不仅是一个学习者,她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她在报告中亦突出强调了教师们对教育故事的研究问题。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这些生活故事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当然,发生于我们教育实践中的事很多很多,也并不是每件事都具有写作教育故事的价值。也只有对教育实践活动经过深入反思之后,发现了特别有意义、有震撼力、能见别人之未见的题材,才能写成教育故事的价值。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故事,“入乎其内”,挖掘教学现场当时的“内在真实”,展示故事的本来面貌。同时教师还必须能以局外人的身份,“出乎其外”,跳出故事,对故事进行审视、拷问和反思,思索其中的真实意图,从而不断梳理自己对于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建构出故事的意义,挖掘出其中的实践智慧,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观念更新与教学经验积累的有机结合。
只有这样做,我们才可以直面自身教育实践,认识、思考和分析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个人的教育理论,增强自己的实践性智慧,使研究者在不断的视角转换中贴近教学的真实,更好地促进已有经验和理论思维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融会贯通,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我们老师写教育故事最终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写,而是为了能更好的实践,教师本来就是教学实践者,而不是专业的理论研究者,关注实践,研究实践,才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切切实实提高教学质量,营造优质教育。
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我想,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老师听讲座心得体会篇3
20xx年8月20日至26日我聆听了高金英、魏书生两位名师的讲座,感受颇多,尤其是高金英老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讲座,高金英老师的汇报让我受益匪浅。几个小时我们没有感觉到疲劳,反而如沐春风。高老师的幽默、乐观、豁达,令会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与掌声,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一个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高老师就像一本厚重的书,让人百读不厌,让我感触颇多。
高金英老师说:“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人情味,人情味就是阳光的味道,师爱就是师魂。”她引入一则寓言:北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下来。北风使出浑身的力气,刮得天地间飞沙走石,一片昏暗,但风越大,越是寒冷,行人的大衣裹得越紧,结果它失败了。而太阳它不声不响地将阳光洒向大地,使天地间温暖而明亮,行人渐渐感到热了,就解开了大衣的扣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个多么伟大的称呼啊,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教师身上的担子和背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是想让他们流光溢彩,还是让他们黯然失色,这就要看你这位灵魂的工程师怎样为他们着色。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一个对学生没有爱的教师,我们怎么能期待他雕琢出高尚的灵魂来。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既然人家能把宝贝交给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去关心他们,去呵护他们呢。一句忠言,一个善举,都能在孩子的生命里烙下深深的印记。我折服于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育人智慧,感动于这位朴实的教育家那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尊重和宽容孩子的广阔胸怀;更崇拜魏巍笔下那位“教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美丽教师。我们不是万能的上帝,但不妨把自己当成上帝派来爱每一个孩子的天使,让每一个生命都体验到自身成长的喜悦和价值,这也是教育最平凡也最神奇的感召力吧。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有时就会给学生贴上了好与坏的标签,甚至会让他们用这个标签去塑造自己。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学生时,说话一定要慎之又慎,要知道老师的话对学生的皮格马力翁效应是多大,对待问题学生,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听高老师的讲座,更折服于她的语言艺术,几个多小时的讲座,高老师很少看演讲稿,但却旁征博引,侃侃而谈,那诙谐的话语,让人觉得亲切轻松;小故事,笑话,顺口溜,信手拈来,让我不得不佩服她的知识储备。
听高金英老师的讲座,留给我的是颇多的反思与促进,我想我会对自己的学科知识进行钻研,尽力提高自身的本体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博取众长,努力使自己朝着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方向发展。
老师听讲座心得体会篇4
暑假学习期间,我有幸观看了王竑锜老师的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诙谐幽默的视频讲座,内容主要有孝顺,爱让我们充满智慧,国学经典和财富人生等,听后感受颇深,深受启发。
最令我感动的是讲到“孝”这个内容的时候,让我有了更多的想法。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根;孝道是我们做儿女的本分;孝敬父母如孝天,孝能感动天和地;诸事不顺因不孝,一个孝字全家安。一个人不管在社会上成功与否,都应先做到孝,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我们的孩子以我们为榜样,代代相传。
我们要为下一代树立榜样,回报孝敬抚育我们成人的白发苍苍的父母。父母是付出不计回报的人,他们的爱像无处不在的阳光、风。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即使我们如何孝敬他们,也无法回报“三春晖”,再也无法找回父母头上的青丝。
我们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带着孩子回家,为父母做饭、洗衣,陪父母聊聊天,让他们过得开心。另外把“孝”的精神传承下去,教导孩子如何“孝”也是我们的义务。因为一个不懂得孝的孩子是不完整的失败的人,父母是人的根本,是生命的源头,他们时时刻刻影响着子女,现代的生活离不开父母,离不开孝。再就是王老师对教师的解读:传统教育的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第一位的。现代的。教育失误就在于失道,失道必然就缺德。作为一名教师,不但是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做人,一个人光有知识能力而没有道德,那是一个缺德的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具备高尚完美的师德,在一切诱惑面前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的职业不是谋生的工具,而是承载者神圣使命的爱的事业。如果只把教师职业中可能获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他就不配是一个好老师。
在王竑锜老师讲座里,王老师针对当今人们面对金钱的诱惑,他以古代的铜钱为例作生动阐述:铜钱内圆外方,中间空的,表示三重含义:圆代表着包容理解的胸怀,方代表着孝仁义礼智信,空心表示无我的境界。王老师阐述对方的独特理解:方代表着孝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必须具有的几点原则。我之前也曾看过关于二十四孝图以及相关故事,知道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之本。我们每个人要常怀感恩的心,老师要教导学生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每个人要在孝的前提下对他人对社会做到仁义礼智信,做到去爱不同的人,把人都看成亲人,亲民至善。作为老师要爱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换位理解便是一种爱。我们要用爱浇灌学生,回报父母,亲人,朋友,师长,回报社会。老师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事业,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不做伤害任何人的事,每个人从小我变成大我。那这个社会岂不是圆满美好?也即《道德经》里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承载者万物,我们要把自身的能量聚集,知行统一,把人的大爱回馈社会和自然。
每一个人都有做人的道德底线,有一颗廉耻之心。一个人不能钻进钱眼里,人站在方空里便是“囚”。人就成了钱牢中的囚鸟,沦为金钱的奴隶。文人更应该懂得廉耻。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给人清廉的形象,在古代绘画中一般都是画成秀骨清风的书生像,有一种脱俗孤高的俊逸之气。古人中不乏有倪瓒这样一些不受金钱诱惑拒为富人作画的士大夫,宁愿被挨打,也不愿贬低了自己的高贵品性。人们都把老师讴歌成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春蚕到死丝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啊,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每个老师要保持高洁的心性,把做人姿态放低,就像在低处的大海一样,心胸宽广,在最低处修行,像春蚕蜡烛一样默默无私奉献自己,这才是你至高的价值。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像大自然一样,无私奉献给我们阳光,空气,水,大地,生命,我们每个人若能不只想着自己个人的小世界,而是和自然一样无私奉献自身的正能量,做到人和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真正回归自然。
老师听讲座心得体会篇5
在2013年小学思品教师短期培训中,听了王老师的《关于品德的说课》和《如何听评品德课》的讲座受益匪浅,同时也被王老师带病始终站着讲课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从王老师的身上真正体会到思品老师品德的高尚,王老师的一句“做人要做好自己的本份”,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
王老师首先讲了《关于品德的说课》,让我明白了说课的特点、过程和原则。在说课前的知识准备中要熟悉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学情分析,最重要的准备是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说课有十说:一教材、二学情、三目标、四重难点、五教法、六学法、七活动组织、八媒体运用,九效果预测、十反思(板书),其中活动组织极为重要,再说目标中,知道了《品德与生活》是四维目标,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由此想到了来培训前准备的教学设计,里面存在了很多问题,还需要去认真修改。
在《如何听评品德课》中,老师要转变角色,明确任务,带着思想进课堂。“课”光听不行,还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一节成功的品德课,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明白了多少,感悟了多少。评课者要做到既听又看,边记边想,做到一听二看三思四记五诊断。老师是服务与学生,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品德课是希望有趣、放权、体验、评价的。教师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只要走进课堂,就应该神采飞扬,并用这种情绪去感染孩子,孩子们才愿意上你的课。
通过王老师的讲座,我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门课真的是一门非常必要的课。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均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够好好的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这门学科,那对学生以后参与社会,做一个真正适应这个社会的社会人奠定非常好的基础。总之,这次难得的机会犹如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更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对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指导。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要树立不断学习、时时创新的思想,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