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养成写教案的好习惯哦,要是没有一份出色的教案,课堂就无法活跃起来,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园青明节教案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青明节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对古诗吟诵有兴趣,尝试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
挂图、课件、视频。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师: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情呀?
2.幼儿讨论交流。
3.师:现在老师要请大家再看一幅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春天里有一天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都要干什么呀?(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时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有一位叫杜牧的诗人,在清明节这天写了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这个老人就是行人,这个小孩是牧童,这幅图描绘的就是行人在清明节向牧童问路的情节,这首古诗说的也就是这个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请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地跟读。
4.教师请几个小朋友出来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边进行指导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次朗诵诗歌1-2遍。
(四)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你们回家可以把这首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和邻居的小伙伴分享哦。
幼儿园青明节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铭记烈士们为解放国家和民族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的英勇事迹,向烈士们学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
2、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严谨治学的态度,发奋学习的精神,大胆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3、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4、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准备:
事先进行地形勘察,了解山路情况。
班级准备:
1、让家长了解此次活动和意义
2、幼儿带好水、小零食,穿简便的衣服、鞋子,便于步行和登山
3、人手做一朵小白花
4、进行安全教育
过程:
一、谈话,知道4月5日是清明节,初步感受清明节的习俗。
二、出发前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引导孩子遵守纪律,提高出行的安全意识。
三、步行至戚家山,登山到山顶烈士墓前。
四、祭扫烈士墓
1、了解烈士的光荣事迹
2、向烈士献花致敬
3、全体肃立,向革命先烈默??
五、休息,吃点小零食
六、踏青:欣赏戚家山的春景、留影
七、整队回幼儿园
八、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1、9:00准时在操场集合。
2、出发前注意清点人数,活动结束后也要清点好人数。班主任和带班老师、阿姨跟好队伍,保证幼儿安全。
3、扫墓期间,全体师生严肃认真,不讲话,不嬉戏,不追逐,不喝饮料,不吃零食。
4、回来后引导孩子将感想记录、分享。
幼儿园青明节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引起山林火灾的原因以及山林火灾的危害。
2、知道山林防火的重要性,提高防护山林火灾的安全意识。
3、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4、了解节日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山林在燃烧的图片或影像
2、引起山林火灾的图片或影像
3、山林火灾引起严重后果的图片或影像
活动过程:
一、观看山林在燃烧的图片或影像,引出山林火灾。
1、什么是山林火灾? 2、说说山林在燃烧时的火势情景。
二、结合图片或影像,了解引起山林火灾的原因以及山林火灾的危害。
1、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山林火灾?
2、山林火灾会引起哪些严重后果? 引导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看到的场景。
三、组织幼儿讨论山林火灾的防护,对幼儿进行护林防火安全知识教育。
1、怎样才不会引起山林火灾?
(1)清明节扫墓时,要特别注意在燃烧的香烛纸钱,防止火星吹到其它地方引起火灾。
(2)不能在山上点火、玩火。
(3)不能在山上把放烟花炮仗。
(4)不要私自在野外进行野炊、烧烤等活动,以防引发山火。
2、看见山林出现着火现象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讲述救火防火小故事,激发孩子从小养成爱森林,爱自然的好习惯。
幼儿园青明节教案篇4
一、指导思想:
清明节是国务院规定的法定传统假日,同时也是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清明节是中国人继春节后又一个重大的节日,我国祭拜祖先从古有之。国家实行清明长假,有着很重要的精神文明教育意义。孩子通过纪念革命先烈、祭奠逝去亲人,祭祀华夏始祖,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增强孩子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这也使文化习俗焕发新的时代文化精神。因此,幼儿园为了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我园结合清明节这一节庆教育的契机,组织题为“敬、孝、礼”的清明节系列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孩子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教育孩子“敬怀先人、孝敬长辈、礼貌待人”,度过一个有意义、充实的清明节。
二、活动内容:
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最后选取孩子搜集到的材料制成展板交流)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作为我国的法定传统假日,有着其悠远的文化内涵,通过资料的收集等,让孩子逐步了解清明的文化习俗,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丰富内涵,增加孩子的文化知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具体内容如下:
1、清明节的由来
2、各地的清明节习俗
3、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4、了解清明期间的各种春游活动
2、组织教师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3、清明节亲子“四个一”活动:
(1)参观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开展一项清明节民间传统习俗活动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这里提供一些习俗活动供参考:
a、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b、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c、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d、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诵读一篇与清明有关的诗篇或文章
(4)收看一个关于清明节的电视节目
(三)总结交流:领悟清明,升华爱国情感
文化的根在于传承,清明节留给孩子的感受是丰富的、个人的,只有通过交流总结,才能形成一种班级文化,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安排以下总结交流内容:
1.以“清明”为话题撰写文章。
2.以班级为单位出一块“清明节”主题展板。
展板内容:孩子收集到的资料及其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照片、优秀文章等。
幼儿园青明节教案篇5
适用于主题教学活动当中,每年清明,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蒸面燕的习俗。面燕古称"子推燕",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之推的,现在演变成了春天的象征,人们还把面燕作为吉祥礼物赠送亲友。
活动名称:
小燕子
活动准备:
废报纸若干、细绳、剪刀、独木桥、燕子头饰
活动过程:
以2对亲子1分钟为限进行比赛,家长将报纸卷成"杆子"状,用细绳拴好,由幼儿着经过独木桥护送到终点,"报纸杆"数量多者为胜。
教师解说词:
小朋友,清明是一年欣欣向荣的开始。经过寒冷的冬天,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我们欢迎吗?今天,我们为了欢迎小燕子,请大家积极参与小燕子游戏吧!
文化背景知识:
每年清明,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蒸面燕的习俗。面燕古称"子推燕",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之推的,现在演变成了春天的象征,人们还把面燕作为吉祥礼物赠送亲友。"清明时节燕归来",为了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习俗,以及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丰厚文化内涵,激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幼儿园青明节教案篇6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插柳是黄河口一带清明节期间的一种习俗,并知道其由来。
2、通过插柳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3、让幼儿理解插柳的意义,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
活动准备
柳枝若干,小铁铲、小水桶的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小面包车一辆。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清明节插柳的习俗。
①启发提问:“清明时节,草青树绿,黄河口一带的人们有一种习俗即折柳枝,这是为什么?”(人们要插柳)
②师:“小朋友知道吗,人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插柳?”介绍插柳习俗的来历:晋文公在清明节的第二天,到大臣介之推坟前祭奠时,发现与介之推同时被烧死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便掐下柳枝插在了头上,他的群臣也仿效晋文公掐戴柳枝。另外还有一种民谣说:“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
2、向幼儿讲解插柳的意义,激发幼儿动手插柳的兴趣。
①插柳可以渲染节日的气氛,增添节日乐趣。
②插柳可以绿化周围的环境,每到柳枝展绿的时候,它便告诉小朋友们春天已来到了。
3、组织幼儿在院子周围进行插柳活动。
①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其中一人用小桶提水,两人用小铁铲松土,一人拿柳枝。四人要团结协作,看哪一组插得好又快。
②方法:先用小铁铲松好土,然后浇水,最后插柳枝。
③幼儿动手插柳,教师巡回指导。如:松土时可找个松软的地方,松的土要稍深点,以免柳枝歪斜不牢固;浇水不能太多。
④柳枝插完后,教师组织幼儿将工具放好,然后活动的情况,表扬不怕脏、不怕累的幼儿及团结协作好的小组。
⑤要求幼儿每天给柳枝浇水,轮流看护并管理。
附:介之推的故事
远在两、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长期逃亡在外,一共过了19年,才回国当上国君,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在外逃亡的这些年中,多亏了一些大臣辅保,所以他即位后,马上对随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逐个论功行赏。介之推是一位十分忠诚的有功之臣,他跟随晋文公在外十九年,有一次,晋文公被困在魏国,吃不上饭,他就偷偷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给晋文公吃。可是,晋文公奖赏大臣的时候却把他忘了,他呢,也不争功,背起母亲到山西介休县的绵山上去了。
晋文公想起了介之推,马上派人去他家里找,没找到。后又找到绵山脚下,晋文公知道介之推很孝顺,想放火把山烧了,以为那样介之推就会背着母亲出来,可是呢,介之推和母亲都宁可烧死也不下山,这样,他母子就死在了山上。晋文公很难过,也很后悔,就规定每年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家家严禁烟火,吃寒食,即延续为寒食节。
幼儿园青明节教案篇7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懂得用文明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2、通过活动,对清明节有印象。
二、活动准备
扫墓图片(献花、植树、送食)、清明节的课件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小朋友知道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吗?(桃花开了,小草发芽了,小动物也出来晒太阳了,还有轻轻的风)
师: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介绍清明节
师:清明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呢?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那你爷爷的爷爷你们
见过吗,他们都去哪里了?(去世了)。他们去世以后,人们非常想念他们,就在每年的清明节去墓地看他们,所以呀,清
明节就是去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3、清明节扫墓
到了清明节呀,人们就要去拜祭死去的亲人,你们知道怎样拜祭吗?(引导幼儿说出一些拜祭的方式,如,送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的。
(1)播放图片
(2)幼儿讲述
(3)教师小结(人们把最美的花献给亲人,有的给他们敬酒,还有的通过植树,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你很想念他们)
4、清明节的习俗
通过播放课件,了解一些清明节的习俗。
5、小结,结束
清明节的习俗可真多,有献花、送食、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