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教案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书面文体,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祝福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祝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运动 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 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 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 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七、作业反聩及校正
祝福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预习指导
(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 暂寓 享用 悚然 照例 胆怯 即刻 谬种 负疚 形骸
两颊 窥探 荸荠 讪讪 窈陷 洞穴 歆享 牲醴 朱拓 监生
蹙缩 剥豆 炮烙 陈抟 间或 捺上 不更事
(2)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
朱拓 形骸 讪讪 窈陷 歆享 牲醴 不更事 间或一轮 沸反盈天
补充的:
暂寓 本家 鄙薄 大抵 聘礼
(3)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 烟霭(蔼) 走投无路(头) 形骸(骇) 惴惴(揣湍)
(4)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 四书 送灶 祝福 国子监(监生)
(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 (犹豫)
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得意的样子)
俨然:四叔俨然的 陪着。(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表转折的连词)
作家作品
课文题解
情节结构
序幕 —— 写祝福景象
结局 ——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 再写祝福景象
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人物形象
1、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 “一人担当” 能干 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 “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
生活悲惨 命运不公
2、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
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 每况愈下
3、讨论: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4、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
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四老爷: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 ”:
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小说环境
祝福教案篇3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理解封建礼教的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学习难点
1、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2、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课文知识点分析(一)字词辨析
寒暄:寒暖。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暄,太阳的温暖。
百无聊赖: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俨然:十分庄重的样子。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诡秘、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
窈陷:深陷。窈、幽深。
惴惴:忧惧不安的样子。
(二)《祝福》的情节结构
把握情节结构是鉴赏小说的第一环节。
1、辨清人物身份及其关系
“我”——祥林嫂眼中的有文化的读书人形象,祥林嫂曾向我探问过“灵魂”有无的问题。鲁四老爷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称为四叔,但二人谈话“总不投机”。实际上“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是全文的一个线索型人物,由“我”串连起祥林嫂的整个命运,可以说祥林嫂的故事是“我”耳闻目睹的。
鲁四老爷: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对新党极其不满、是对祥林嫂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人物。
四婶:因为觉得祥林嫂是个“安分耐劳”的人而留下她,祥林嫂被婆家抢了回去,又时时叨念,但祭祀时却不准祥林嫂沾手。
柳妈:鼓动祥林嫂去捐门槛,地位与祥林嫂一样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
祥林嫂:嫁过两个丈夫,生过一个儿子,丈夫、儿子先后死掉,最后沦落为乞丐,惨死街头。
2、把握情节脉络
?祝福》情节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来安排的。具备小说的情节要素。
序幕:小说开头交待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对阴沉,灰暗的年底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介绍,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描写,为主人公祥林嫂悲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背景。
结局: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在序幕之后,首先交待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漠,也表现了“我”对其的关注及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
发展:祥林嫂被卖到再嫁,表现出“出格”的反抗。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再次与鲁四老爷发生矛盾冲突,终被赶出鲁家大门。这部分情节与开头的结局“联成一体”,便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
尾声:结尾一段再次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着深化作用。
(三)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还是唤作“鲁镇”。鲁镇便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大伯、还有小说中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1)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尽管祥林嫂也劳动,而且又勤快能干,还是没有丝毫的权利,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男女不平等,婚姻讲财礼,等于买卖婚姻,妇女成了商品。婆婆可以强行将她抓回来卖到山里,鲁四老爷也认为无话可说,雇主也不保护女工,祥林嫂只能听人摆布,竭力“反抗”也无济于事。
(2)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鲁四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沾手,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门槛,满以为这一下赎了一世“罪名”,不料,四婶照样不准她沾手,她的精神彻底崩溃。是封建贞节观念将祥林嫂推上了绝路。
(3)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
(4)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封建贞操观念使她丧失劳动机会,精神崩毁,信神信鬼,又使她怀着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
以上内容图示说明如下:
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这里世态冷酷,封建势力猖獗,封建迷信等旧俗盛行。鲁镇住满了吃人的,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闪着白历历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四)文学常识
鲁迅的作品以杂文为主,小说只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中《呐喊》中很多作品都学过或将要学到,如《孔乙己》《药》《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三、基础能力训练
(一)选择
1、选出对下句话的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a、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反动的思想性格。
b、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反动。
c、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亲切、保守。
d、肖像、言行描写。表现了人物对革命的痛恨情绪和保守反动。
2、选出下面画线部分停顿正确的一项()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3、对上题题干中的那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现世是如此,希望在于将来。
b、祥林嫂活不如死。死对祥林嫂是一种解脱;对周围的人来说,也可卸下精神重压。
c、反语。愤激而沉痛,对现世社会极端憎恨。
d、反语。委婉而曲折,对祥林嫂深切同情。
4、下列各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早期的小说集有两部,即《呐喊》和《彷徨》,从写作时间上看,《呐喊》在前,《彷徨》在后。
b、《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药》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
c、明朝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d、《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字典。
5、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祝福》中的“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鲁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
d、“我”是串连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7、小说结尾再次写到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说明祥林嫂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b、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c、热闹的景象恰似是祥林嫂的葬礼,表现出人们对祥林嫂的同情。
d、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民众的愚昧、冷酷,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二)语段练习(a)
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竞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揽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1、文段中的“大约”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2、文段中两个“俨然”的意思解释正确的是()
a、前者是“庄严”的意思,后者是“很像”的意思。
b、两个都是“整齐威严”的意思。
c、两个都是“庄重严肃”的意思。
d、前者是“整齐”的意思,后者是“庄严”的意思。
3、写出文段中使用“隐语”的一个例子。
答:。
4、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死持什么态度?
答:。
5、对作品中的“我”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就是作者本人,即鲁迅先生。
b、“我”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同情祥林嫂。
c、“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
d、“我”要离开鲁四老爷家,表明对鲁四老爷的憎恶。
(三)语段练习(b)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作者:屠格涅夫
1、“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
号处。
答:①②③
2、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方框处各填一个词。
答: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3、“我”和乞丐互相握手的基础是什么?
答:。
4、“这也是恩惠啊”、“这”指的是什么?
答:。
5、“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选出正确的若干项()
a、自己一时无法在物质上给乞丐以帮助,为此深感内疚、自责。
b、自己也是一个一贫如洗的穷人,推己及人,同病相怜,为囊中羞涩而深
感尴尬。
c、老人是物质上的乞丐,自己是精神上的“乞丐”,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渴
求得到老人的理解。
d、“我”在内心里把“乞丐”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为未能在物质上帮
助自己的“兄弟”而深感不安。
6、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加
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
答:“我”从那位“乞丐老人”那里得到了□□□□□□□□□□□□□□
□□□□□□□□□□□□□□□□。
7、从第二段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我”的思想感情是。
8、本文最恰当的题目是
a、《乞丐》b、《握手》
c、《路遇》d、《两个乞丐》
基训能力训练答案选择答案:
1、a2、c3、c4、c5、b6、d7、b
语段练习(a)、(b)答案:
(a)
1、不能。因为“脸上变了色”,自己并不能看到,只有凭自己的感觉体会,只能是一种估计
2、c
3、用“老了”代替“死了”
4、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还是冷酷无情,大骂她是“谬种”
5、a
(b)
1、①红肿②战栗③冰冷2、兄弟恩惠3、彼此都是能理解对方的人4、“我”的言行所体现的同情心5、acd/b错在“一贫如洗”
6、老人对“我”的充分理解和坚持“我”的生活信念的力量
7、深切同情
8、a
祝福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第三课时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第四课时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意义是什么。第五课时概括小说中次要的人物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并重点探究“路遇祥林嫂”这一情节的意义。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寒假期间,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了老师开列的四本名著之中的两本(注四本书是《边城》《围城》《鲁迅小说集》《契诃夫小说集》),并且认真的撰写了读书笔记,老师对你们的表现十分满意。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阅读鲁迅小说集的占全班同学的七成,在读书笔记中,很多同学都说,自己深切的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息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今天我们将随着鲁迅的文字,回到20世纪初阴冷灰暗的鲁镇,去关注一个平常的农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板书课题。
教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弄清字词读音,感知整体情节,明确小说结构。
朗读完毕。
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事?
回答:写了“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
提问:小说写了“我”回鲁镇一共几天的事?
回答:三天。文中有明确交待:“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第三天也照样”。
提问:这三天的事都按照顺序来写的吗?作者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回答:不是,运用了倒叙的方式。
如图:
时间:第一天、第二天
事件:回鲁镇,与四叔话不投机、拜亲访友,单调乏味
第三天、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惊闻噩耗,负疚;(入夜)渐渐舒畅,回忆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
提问:为什么要把第二天遇见祥林嫂并且与之对话的事放在第三天来写?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我”与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见不见面都不会影响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因为祥林嫂精神不正常,而且没有职业,以乞讨为生,她的结局只能是死。冻、饿、病随时可能结束她的生命。为什么“我”要和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回答:1、放在第三天来写,就与得悉祥林嫂的死讯这件事连得比较近,可以突出作者的心绪不宁。对祥林嫂发问的预感不祥,对自己所作回答的忐忑不安,和祥林嫂的噩耗相照应,同时又表现了“我”的惊慌失措。
2、这次对话,安排在祥林嫂临终之前,深入地剖析了走向绝路的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因此对祥林嫂的性格刻画就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具有了心理分析的深度。另外,这次对话,也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
提问:这种类似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请同学们思考之后,下一节课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留下了一个问题,这种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
回答:有,在《故乡》当中,鲁迅和昔日玩伴闰土的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因为闰土喊“我”老爷,让“我”感到两个人之间存在的厚障壁。但是当闰土把香炉运回家时,“我”最后的评论是“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茫远罢了”,表示了对闰土的同情和理解。《故乡》中的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是迷惘又坚决的,是谦虚又自省的,决不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祝福》中的“我”显得更加软弱、动摇。
提问:在《祝福》《故乡》,都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我。“我”是不是鲁迅先生本人呢?
回答:不是。
明确:“我”是叙述者,“鲁迅”是作者,两个概念必须区分清楚。叙述者是在小说中叙述故事的人。小说常用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极少数情况下出现了第二人称。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作品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区别往往比较明显。
提问:能不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呢?
回答:在《孔乙己》中,“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小酒保,而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在《最后一课》中,“我”是小弗朗士,而不是作者都德。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约瑟甫·达勿朗诗是一个家庭并不富裕,但有着丰富的同情心的青年。
明确:这篇文章的“我”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鲁迅本人。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不仅仅要明确作者安排了哪一个叙述者去到前台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作者为什么安排这个角色去叙述,这样做有什么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以后在欣赏和创作叙事作品时,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问:这个知识分子具有哪些特点呢?为什么让“我”来叙述一个故事,而不是直接用第三人称方式叙述呢?
回答:“我”的特点:
1、思想进步,表现在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憎恶鲁四老爷。
2、有同情心,表现在担心祥林嫂有什么不好的事,得悉死讯时的惊慌。
3、软弱,退缩,圆滑世故。在“我”回答时的惶惑不安、摇摆不定之中,我们能看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软弱和退缩。
小说结尾,“我”在祝福的气氛中变得“懒散而且舒适”,显示出了“我”对社会的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态度。知识分子不再是启蒙运动中的“导师”和“舵手”,而是被摆到了被审视和被批判的地位上,这样使作品就具有了一种格外深刻的意义——知识分子不能自暴自弃,要振作起来,又一分热,发一分光。寄托了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劝谕。
让“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无疑增添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小说中的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提问:刚才大家举出的几篇小说中当中,“我”具有不同的身份性格,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他们的好处在哪里?(一个能力迁移训练)
回答:《孔乙己》中,“我”是一个嘲笑孔乙己的小酒保,因为是他讲述,所以小说的场景是咸亨酒店,情节是孔乙己几次来饮酒。而每一次的不同,写出了孔乙己的每况愈下,沦落。真实,生动。
?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是一个调皮逃学,害怕老师责罚的学生,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情感的变化,最能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和小镇居民的爱国主义情操。
?我的叔叔于勒》,“我”能够了解父母的全部心思,同时又同情自己潦倒的叔叔。他也最能看清楚父母的势利。
注:讨论之前,可以先唤起同学们的回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什么叫做视角?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先看一首诗: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释文字之后,请问同学们,这首诗有没有视角的变化?
回答:视角一联一变,写景具有跳跃性,“以不全求全”。
提问:怎么变化的?
回答:第一联是远景,第二联是近景。第三联是中峰俯瞰,第四联不是写景,隔水问樵,已经是迷不知西东。视角的变化,正是这首诗歌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不仅仅在诗歌中有这样的视角变化,在小说中,由于艺术表达的需要,经常在叙述或描写中改变角度。
提问:这篇小说有没有这样的变化啊?
回答:有改变。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之前之后,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限制性视角叙述,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运用的仍然是限制性视角,是从“鲁镇人”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但是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提问:在《孔乙己》中有没有叙述视角的变化?
回答:没有变化,视角始终是一个小酒保。因为故事比较短,情节相对简单。
提问:为什么在回忆中不能采用全知视角,偏偏让卫婆子来转述其中的一段呢?
回答:这样做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卫婆子的转述充分表她现完全功利主义的是非标准。她佩服祥林嫂的婆婆精明强干,称赞祥林嫂交了好运,对祥林嫂被野蛮地捆绑出卖却无一句贬词,表现民间道德的沦落。同时,祥林嫂的这一次强迫改嫁,造成了实际上有两种结果:一是生活上的改善,二是在占社会主流的礼教意识中,她失去了贞节,成了不干不净的女人,是一种潜在的恶化。因为这种礼教的压力还必须通过祥林嫂自觉认同之后,才能起到折磨其精神的作用。所以说这是一种潜在的恶化。
可以引导学生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此文在写到别里科夫到科瓦连科家里去之后,就采用了全知视角,一直到别里科夫回家卧病,又转回限制视角。
这种观察和讲述视角的变化,在其他小说中也常有表现。教师可以举例补充,《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一进贾府,两个人的观察视角大不一样,举两小段为例:
(1)、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2)、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子斟了茶来吃茶。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在文章中,有没有描写时也运用了视角变化?
回答:有的。祥林嫂第一次进鲁宅时,有对她的肖像描写,首先是第三人称视角观察: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其次是从四婶的角度进行观察: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提问:为什么要写出四婶的观察呢?
回答:四婶的观察是从一个雇主的角度来观察的,说明祥林嫂很符合女佣的标准,这是祥林嫂进鲁宅的条件,同时也揭示了祥林嫂的个性特征。与前面的第三人称观察相照应。
剩余时间,引导学生解决课后第二题第二小题。对同一个人物不同时间或不同境遇下的外貌描写,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这在鲁迅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通过比读这几段文字,找出字面表达的同异,剖析深层含义。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一段,还要突出其中的句式特点。(提问和答案略。)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的成因和意义是什么
教学过程:
提问:请问同学们,你在第一遍读完这篇小说之后,祥林嫂的死给了你什么感受?
回答:难过,悲伤,凄惨等等。
提问:我们常说的悲剧定义是:把美撕毁了给人看。而祥林嫂,作者似乎并没有赋予她种种美德,(比如其他作品,《窦娥冤》中的窦娥,作者不仅写了她的身世悲苦,还突出了她对婆婆的无微不至的孝,和身上的反抗精神,但是这样一个女子结果是含冤赴死。在这种极大的反差中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这就是悲剧效果。《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作者极力表现她的美丽和才艺、勤劳,以及她和焦仲卿的深情笃爱,但是这样一位媳妇却被婆婆驱赶出门,最后沉水自杀,读者阅读之后很难过,很有悲剧效果),而祥林嫂只是一个平常的农家妇女,并不出众,为什么她的死会让你觉得可怜呢?
回答:1、祥林嫂,本分、勤劳、善良,看不出她本身有过错,但是,最终早早的凄惨的离世了。2、祥林嫂生前受人奚落,死后愈加凄凉,短工的冷漠,四叔的诋骂,没有一点对生命的悲悯。(窦娥和刘兰芝,身上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们的死都有着一种壮烈色彩,这一点祥林嫂的死是没有的)
明确:这正是祥林嫂的死成为一个悲剧的原因。
提问: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划出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看看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以此来确定小说的主题意义。
明确:
事件、性质、原因分析
逃出来进鲁宅、改善、反抗精神,追求幸福
婆婆抓她回去,卖到山里、生活改善与潜在的伦理恶化、族权压制,道德沦落
丈夫死于伤寒、恶化、闭塞,贫困,医疗落后
孩子被狼衔走、恶化、自然因素多一些
大伯收屋,赶她走、恶化、强行掠夺,没有财产权保障
二进鲁宅、改善、四婶的同情,先前的良好表现
祭祀第一次遭拒、潜在恶化、祥林嫂不清楚内里含义
阿毛的惨剧被嘲笑、恶化、祥林嫂的不厌其烦,鲁镇人的麻木
柳妈嘲笑伤疤,输灌迷信,教捐门槛、恶化、祥林嫂自觉认同了礼教和迷信思想,苦闷
祥林嫂捐门槛、潜在改善、自以为赎了一世的罪名
祭祀第二次遭拒、恶化、祥林嫂感受到四婶的歧视依旧,精神崩溃
被辞退、恶化、不能伶俐起来,雇主不满,也缺乏同情心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导致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比较多,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哪些呢?
回答:1、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2、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中,祥林嫂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自由,尽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没有效果。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但是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都会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3、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4、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5、有一些自然的因素,但是绝对是次要的。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注:这种分析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是从教条出发,把所有的义愤都对准封建礼教,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来,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除了封建礼教之外,还有比封建礼教更加野蛮的绑卖和掠夺,封建礼教作为旧道德固然可怕,但是还有更可怕的无道德,两者的相互结合,也许这才是旧中国乡村社会的真正图景。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概括小说中的四叔的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语言品析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谈到了鲁镇这个环境的特点:人际关系的冷漠,没有一丝温情。鲁迅笔下的社会环境,大部分是以鲁镇、s城为中心,基本上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概括四叔的人物形象,其次是分析一下小说的标题祝福有何种含义,然后完成课后的第三道题。
请同学们浏览小说,找出关于四叔的记叙和描写,分析一下四叔的形象。
回答:道貌岸然,是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卫道士。
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回答: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提问:四叔爱讲半截句,是为什么?(“可恶!然而……”“然而……”)
回答:语言简短显得四叔的威严持重,也留给空间让读者去揣摩体会。这些话充分体现了四叔的思想既封建保守,又贪图实惠。
明确,通过分析四叔的形象逐渐变得丰满,这是一个反面角色,既道貌岸然,又贪图实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过几天,我们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把鲁四老爷和别里科夫做一个比较,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负面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注: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悬念)
提问:小说的标题为祝福,其中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呢?
提示:小说写了几次祝福?一共四次。一进鲁宅的祝福。二进鲁宅,两次祝福。生命结束在祝福前夕。祝福是什么?是一种备祭礼、拜神,放鞭炮,以祈求好运的民俗。
回答:1、年底的祝福是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2、作者用祝福为题,包含了反讽意味,在鲁镇家家祝福的背景下,被众人歧视的祥林嫂却在这一刻死去,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3、祝福与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关系密切,进鲁宅的三次祝福,第一次祝福,体现了祥林嫂的勤劳,后两次祝福时遭拒,使祥林嫂精神崩溃。
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语言品析。
布置作业。
祝福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4、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5、见板书
四、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五、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
3、保守虚伪反动
二、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
三、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四、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五、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六、教后札记